大学教学模式革新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志贤  页数:413  
Tag标签:无  

前言

  写就本书初稿,正值严寒,风饕雪虐,内心无比渴望春暖花开的景致。新年的日历早已翻开,春节的气氛却是若有若无。此时,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拉开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帷幕。  但必须声明的是,本书并非应景之作,我没有先见之明,也缺乏“和诗一首”的机巧和雅兴。这不过是一种偶然。在“教学质量工程”文件下达之前,我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就提高大学教学质量问题做了整整五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研究个案就是我为之工作了20年的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引发这项研究的动因很简单: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这是一条简单朴素的道理。对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是一种“本能”般的应答行为,完全没必要他人苦口婆心、三令五申或者“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循循善诱。因此,本书是一种自然的积淀。  追求育人质量,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色。然而,在名风利雨的裹挟和侵蚀下,这一本色却出现了斑驳和褪色,说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发生“育人质量”的危机,一点也不过分。只要稍微浏览一下与中国大学育人质量相关的报章和网页,你就会讶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昔日笼罩着神圣光环的大学已变成了“千夫所指”,像一座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坍塌的圣殿。面对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危机的种种病相。

内容概要

  大学,如果不能有效河中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则是对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伤害。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文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面对提高大学育人质量,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不能说点什么,但一定可以做点什么,革新大学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我们可以做点什么的领域。  本书从审视知识时代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国际上一系列关于21世纪的能力需求报告,从多个角度描述了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教学模式基本要素为思维框架,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十大局限,论述了改革的十大走向。本书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可读性强的特点,适应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钟志贤,男,1964年8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理学博士,1995年破格晋升正教授。现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江西师范大学一类岗教授,江西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和成功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省级课题(含重点招标课题,重点教改课题)8项。 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点击成功》、《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另有学术论文150余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80余篇。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各种优秀成果奖8次;《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被中国书刊协会(2000)评为优秀畅销书;《点击成功》被新世纪教育文库(2002)推荐为大学生100种必读书;多本著作被选为大学生/研究生教材或专业参考书;被专业网站评议为对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学者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时代风标: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一、世纪流变:触摸知识时代的脉动(一) 看风: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二) 辨别: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三) 感触:知识时代的经济特点(四) 素描: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二、需求报告:专业机构的深度调查(一) 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21世纪职场所需的必要技能(二) 四大素养:21世纪技能的基本内容(三) 三大类型:21世纪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四) 六个要素:教育应对2l世纪的学习(五) 四大支柱:21世纪教育重构的基础(六) 五大能力:教育与技术cEO论坛宣言三、特别关注:21世纪的信息与技术素养(一) 信息素养标准:推进终身学习(二) 教育技术标准:以国家的名义(三) 技术素养标准:面向全体美国人(四) 为了技术素养:全体美国人行动起来四、见仁见智:研究者们的纵横探究(一) 七大基本技能:促进学习者适应知识时代(二) 计算机技能:知识时代劳动者的基本技能(三) 五大新要求:刷新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四) 七种能力:多数与高阶思维相关(五) 八大高阶能力:教育要为学习者考虑五、行业心声:呼唤2l世纪的新型劳动者(一) 十大方面: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诉求(二) 四大要素:开创成功人生的智能结构(三) 一份清单:关于21世纪的职业技能(四) 七种技能:成为2l世纪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五) 十大特征:看比尔·盖茨说优秀员工(六) 创业素养:21世纪劳动者竞争力的核心第二章 十大局限: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理念二、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三、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四、“权威一依存”的师生关系五、方法滞后的信息技术应用六、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七、程式化的教学设计八、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九、标准化的培养方式十、背离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第三章 发展引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二、高阶能力的培养三、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四、双主体和互动对话关系五、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六、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七、弹性、灵活、递归的教学设计八、创新性学习九、个性化培养十、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第四章 思维框架:理解教学模式及其变革取向一、概念认知:模式与教学模式(一) 模式(二) 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与基本构成二、分类探究:教学模式的类型(一) 多角度分类方式93(二) 多样化分类结果(三) 新型的分类框架三、价值取向:教学模式的价值判断与变革取向10l(一) 价值判断的角度(二) 模式的价值判断(三) 模式的变革取向四、变革预期:教学模式变革的十大特点(一) 目标取向(二) 学习理念(三) 学习任务(四) 评价倾向(五) 教学方式(六) 学习情境(七) 学习分组(八) 教师角色(九) 学习者角色(十) 技术支持第五章 行动地图:革新大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视域一、概略要览: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一) 教学设计的定义理解(二) 教学设计的两种观点(三) 教学设计的本质揭示(四) 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五)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六)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七) 教学设计的三个隐喻(八) 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二、视域建构:从教学设计视角革新大学教学模式(一)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视域图示(二)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视域阐释(三)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行动地图第六章 首要问题:理论基础、追求宗旨和目标倾向一、理论基础:素质教育、当代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一) 多元视角: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二) 核心理念: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三) 五个要素:当代学习理论的概括(四) 基本要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追求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一) 视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二) 建模:高阶能力结构模型(三) 释义:高阶能力结构阐释三、目标倾向:注重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一) 指向什么: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七章 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第八章 唤醒主体:解放教学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第九章 促进发展:创新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第十章 模式参照:国际学与教的过程设计样例第十一章 案例引证: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时代风标: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  21世纪的帷幕刚刚开启,知识时代就切人了人类的生活时空。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从信息时代到知识时代,人类在自身创造的时代切换中不断超越,一路走来。新时代的来临往往意味着挑战与机遇的出现。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任何人都无法拒绝对时代变迁的认识和把握,无法做到“闭起眼睛,世界便与我无关”。如果你不信,大可去看看诸多已被网络化和现代化的千年古刹,看过之后,你一定会感叹:连一向跳出红尘、一心清修的“圣地”也要如此与时俱进,夫复何言?  作为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形态,知识时代表现出许多与信息时代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映射到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对人才素质结构或劳动者技能产生了新要求,对学习、教育和培训等领域提出了新挑战。为此,世界上许多专门机构和研究者,围绕人才素质结构或劳动者技能的准备展开了系列研究。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培养新型人才或劳动者技能方面,教育将面临怎样的时代挑战,可以看到研究者们对未来的一种殷切关注。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告诫人们:如果不事先做好准备,不从事有关未来的教育,就难以适应急遽变化的社会,势必在未来的冲击下手足无措。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得更为艺术:今天如果你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在人类命运的大抉择面前,东西方智慧可谓殊途同归,如出一辙。  一、世纪流变:触摸知识时代的脉动  (一)看风: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  今天,人类正从信息时代向知谀l时代过渡。相对而言,在信息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是不断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时代,信息极大丰富,人们最需要的是不断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把信息转化成为知识。知识时代的挑战在于每个人能否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特征”——拥有他人没有的知识和能力。不同时代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加尔布雷思(Galbreath)曾引述世界八大著名IT市场分析公司Meta Gmup的研究结果,描述了社会发展及其核心资源的变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全书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儒雅,旁征博引,学贯中西。有些理论缺少创新,直接引用他人的东西。总体来说不错。适合各个学科的教师阅读。也适合中小学教师借鉴和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