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董志铁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二千年来思想发展的源泉。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董志铁,1945年生,北京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91年6月至1992年6月由国家教委公派去澳洲悉尼大学进修。1997年获曾宪粹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主要学术成果有:国家“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编委、撰稿)、译著《大学生逻辑学》(三人合译);论文《淮南子推理论》(1994年获中国逻辑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指物论解译》等20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修订版序序言第一章 名辩思想的发端 一 孔子的名辩贡献  1. 正名理论   2.具有推理意义的认识方法   3.独特的“叩两端”的认识方法  4.证据与证明 二 邓析的“两可之说”   1.邓析的“刑名之辩”  2.邓析的“两可之说”第二章 名辩思想的发展 一 惠施的辩题及其名辩贡献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及名辩学意义   2.惠施“善譬”  二 尹文子名的理论  1.尹文论名  2.与齐王论士 三 公孙龙的思想体系及其名辩贡献  1.公孙龙的思想体系  2.《公孙龙子》的名辩贡献第三章 辩学的建立 一 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  二 墨子在名辩学上的贡献  三 后期墨家创立的辩学体系   1.“辩,争彼也”   2.“以名举实”   3.“以辞抒意”   4.“以说出故”  四 后期墨家认识论第四章 名学的建立 一 名的实质与作用 二 正名的目的 三 制名的原则 四 名的种类 五 名的谬误 六 荀子名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名辩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 一 名的本质 二 名与语词 三 名的内容与范围 四 名的属种(包含)关系 五 名的种类 六 正名理论  1.正名的原则  2.正名的方法  3.正名的作用 七 名实相悖的种种谬误第六章 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判断理论  一 辞的本质 二 辞的种类  1.尽——全称判断  2.或——特称判断  3.假——假言判断  4.必——必然判断  5.弗必——或然判断  6.且——表示时间模态将来时  7.且——表示时间模态上的现在时  8.已——表示时间模态上的过去时 三 辞之间的矛盾关系  1.单称肯定与单称否定的矛盾关系  2.全称肯定与特称否定的矛盾关系  3.全称否定与特称肯定的矛盾关系 四 类似悖论的辞  1.“以言为尽悖”  2.“非诽者,悖”  3.“学之无益”  4.“知知之否之足用也,悖”  五 辞的词项“一周而一不周”问题 六 “言意相离”谬误种种 第七章 名辩学之说与逻辑学推理理论 一 “说”的本质  1.后期墨家论“说”的本质  2.“说”的种种表述  二 “说”的基础——类  三 “说”的种类   1.“效”式推论   2.“假”式推论   3.“譬”式推论   4.“援”式推论   5.“推”式推论   6.“侔”式推论   7.“或”(止)式推论 四 “说”的谬误及防止   1.譬式推论谬误:行而异  2.侔式推论谬误:转而诡  3.援式推论谬误:远而失  4.推式推论谬误:流而离本  5.“说”之谬误的几种表现形式  6.“推类之难”  7.“类不可必推”第八章 名辩之辩与逻辑学论证理论 一 辩的本质  二 辩说、立辞三范畴 三 辩的目的与作用 四 辩的原则 五 辩胜(当)的标准 六 辩的客观基础与道德原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籍完美,信得过。
  •   还不错,但是不适合未有接触过此学科的人读
  •   建议先看《形式逻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