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7-2005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国广电  作者:孙献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电影诞生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这本书收集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点点滴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典籍,它让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能够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有胶片中复活  1978年5月 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全国招生  朱辛庄,“第五代”诞生的地方  1979年 《泪痕》、《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  “伤痕电影”反思“文革”  1979年 《小花》横空出世  报晓电影春天的一朵“小朵”  70年代末 徐克早期]电视、电影创作历程  阴差阳错踏进武侠圈  1979年 香港新浪潮唯一女将  许鞍结投奔新浪潮怒海  1981年 第一届金鸡奖破突而出  中国着个专家电影奖诞生  1980年 第四代登场之“北海读书会”  第四代在北海“读书”  1981年 第四代登场之杨延晋  先锋《小街》探索电影技巧  1982年 第四代登场之郑洞天  《邻居》探讨“纪实美学”  1982年 第四代之吴贻弓  《城南旧事》缔造经典散文电影  1982年 台湾电影兴起之《光阴的故事》  杨德昌拉开台湾“新电影”序幕第二章  短暂的繁华  1980年 《神秘的大佛》与论风波  “神秘大佛”脚下的普业萌芽  1980年 第一部科幻故事片《珊瑚岛上的死光》  “珊瑚岛”:科幻的灵光乍现  及零初类型片之功夫片    1982年 《年林寺》引发少林狂潮  八零初类型片之名著改碥片  1981年 岭范、严顺开携手《阿Q正传》  八零初类型片之结语  类型片“集体灭绝”启示录第三章  “78班”毕业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首部长片  《红象》:第五代的第一声吼叫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田壮壮  北京电影学院“78”班之吴子牛  《喋血黑谷》成为1984年票房冠军  ……第四章  另一段黄金年代第五章  长大成人的季节第六章  走向今天编后记  为了明天的聚会跋  启蒙、朝圣和观光

章节摘录

书摘  那时候不喜欢看电影  其实我做电影这个事是挺奇怪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电影,我从来没有想过今后会做电影,我那时候也不喜欢看电影。然后就考进电影学院开始学电影,也不想学导演,却莫名其妙地学了导演,学导演的时候呢,也没想就真当个导演去拍个什么。  在大三的时候开始拍《我们的角落》,拍完这部片子后没想再怎么着,就又有了《红象》。后来拍毕业作品,拍《小院》有这么多朋友来帮你,三个导演、四个摄影、十四五个演员,就是觉得挺莫名其妙的,感觉总好像是有谁在帮忙似的。快毕业的时候当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老前辈金山找我,因为((我们的角落))最终没有播出,他给我一个本子让我们拍《夏天的经历》。  电影不是教出来的  我们当时的这帮人进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都觉得电影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像是庄严的仪式一样。而且学电影没有那种“一剑封喉”的高招,各有各的方法。我一直相信电影不是教出来的,你可以遇到良师益友,但只是给你一些启发而已,最根本的是靠自己。  马丁·斯科塞斯是特别重要的一位导演。《出租汽车司机》看了很多遍,当时觉得特吕弗的《四百下》是真正的电影,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对人生的含蓄探索是东方的。中国导演中水华导演的修养和学识深厚,功夫不在表面技巧上,功夫在人格、学识修养和悟性贯通上。  毕业后把同学全看了  毕业分配我分到了北影厂。我们毕业散伙以后,晃荡了好长时间也没事干,其实当时也无所谓干什么。那时候凌子风老导演拍《骆驼祥子》,他问我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拍的吗?我说还有三个经典的东西可以拍,一个是《死水微澜》,一个是《春桃》,一个是《边城》,后来这三个经典老先生还真一口气拍下来了,他就真让我跟着他拍《边城》,让我做副导演。我那时候心想,自己肯定也该做副导演了。    正帮着找演员,到了广西,“发配”到那儿的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他们正在弄《一个和八个》,为剧本绞尽脑汁正发愁呢,我们几个就商量,我和何群负责每天三顿买菜、做饭,让他们哥儿几个好好讨论,晚上我们一块儿撒开了聊,那段时间过得确实挺有意思的。  回北京以后,严婷婷找我说写了个本子叫《九月》,问我能不能帮着拍,我就问凌子风导演说有个片子想让我拍能不能去,他老人家挺开明,就说“去吧!”正好那时他有两个副导演,后来我就去了。  《猎场札撒》是最初的冲动  很多事就像连环一样,给凌子风导演做编剧的姚云又认识江浩,我看到、江浩的很多东西,非常喜欢,就约江浩一起过来改剧本,改了个剧本就是《猎场札撒》。当时拿着这个本子到北影厂,人家没太当回事。后来又开始改张锐的《盗马贼》,那个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去找钱,剧本就是改完了就完了。    P79-8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从去年四月开始,我的手边总有一张《新京报》。每天,在我工作之余,我会把它翻开,翻到载有回顾中国电影百年轶事的那个熟悉的版面,看一看今天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欢乐和欣喜。    ——吴贻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报道我看了很多期,我觉得做得很好,很细致,也很难得,能用这份心,为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作一份回顾,感谢《新京报》这样有良知的媒体。现在报道结集出版了,预祝它也能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    ——张艺谋(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这悲喜交集的一百年,本身就像一部有着波澜起伏情节的电影。因为经历过太多苦难,我们甚至无法十分坦然地去谈它。感谢《中国电影百年》用文字的方式为百年中国电影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纪录片。    ——田壮壮(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百年”是一个大题目,而《新京报》的编辑、记者朋友们以发烧友般的热忱编撰出二百多篇美文,记述一百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人、事,使本已沉潜于历史巨影下的故事一一浮现出来,说是雄心壮举并不为过。    ——陈凯歌(电影导演)  上一代中国电影人用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理想。现在他们有些力不从心了,然后接力棒递到我们这一代导演的手上。我们还有余力,将继续传递快乐和梦想,同时也把快乐回馈给中国电影。    ——冯小刚(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百年》,记录了中国人的一百年,中国人精神的一百年。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激励,为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记录者,为中国人。    ——陆川(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百年报道,电视里《电影传奇》做得最好,纸媒是《新京报》做得最好。    ——崔永元(主持人、《电影传奇》制片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电影百年(下编)1977-2005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终于凑齐了一套书 中国电影百年 上下册 而且价格都不贵 说实在的 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不如上册精彩
  •   电影百年花絮品评。老师推荐的。
  •   看了上编想看下编,耐看的一本书
  •   装订不错的,内容可以更翔实
  •   非常不错 印刷清晰 没有怪味
  •   记录中国电影史的文献不多,这一册算很好的了,刚看完一册,获益良多。但由于史料来源都比较杂,有文献资料,有相关人士口述,或者仅仅是口耳相传等等,文章对于资料来源又很少注明,所以也不能尽信,书中本身也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史书一般是求真不求漂亮,有的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决不能粉饰。。为了这个,我不得不翻查其他资料以正偏误。看来有很多人就是不能面对现实啊。
    总的来说是册好书。
  •   就冲着封面上的哥哥买的,书讲的挺多的,就是内容不深,没太大收藏价值。
  •   不知道上册什么时候有货
  •   高高兴兴地买来,却有错页,说是半个月之内给我退货,到现在还没有动静。看来还是我们这些买书的人太天真,竟然还相信客服的话!
  •   没有上编好。
  •   收到,看了几页,感到的确不错,是一本值的收藏的好书。
  •   喜欢其内容,但装订较差,快散了。
  •   书的内容是不错滴,只是亚马逊保管不力,书皮都黄了
  •   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2005年6月《新京报》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电影百年》上册,相继,《中国电影百年》下册于2006年1月1日问世。  《中国电影百年》(上、下编),主要收录了《新京报》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出版的近270期专题报道,全面回顾了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至2005年12月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期间,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影人、作品和瞬间,经多方整理和挖掘,一些被以往中国电影史所忽略的宝贵瞬间也跃然纸上。  《中国电影百年》上编共40万字,结集了1905年-1976年间中国电影的近160期专题报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著名导演陈凯歌为该书执笔作序。其中,“大上海流金巅峰系列”关注早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如:《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等;“你是明星系列”则把视角对准活跃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明星,如:阮玲玉、胡蝶、金焰、黎莉莉、王人美、赵丹、周璇等;“难忘的1959”回顾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更有较大篇幅涉及香港和台湾电影,并收录了很多老电影人(如韦伟、黎莉莉等人)的珍贵口述。  下编主要涵盖1977年-2005年间内地及港台地区的新时期电影的近110个版的报道,主要收录的是“文革”结束后中国新时期电影的相关报道,涵盖“第四代登场...”、“80年代初类型片”、“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专访”、“1987年商业片风潮”等系列报道,以及对上世纪90年代绵延至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的报道,同时也以较大篇幅关注了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的电影。为了彰显彩色电影时代的特色,下编配有彩色插图,印刷也更为精美。  该套书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电影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和中国电影第一人张石川的外孙女吴小羽都给予该书相当的肯定,著名导演田壮壮感慨地说:“中国电影这悲喜交集的一百年,本身就像一部有着波澜起伏情节的电影。因为经历过太多苦难,我们甚至无法十分坦然地去谈论它。感谢《中国电影百年》用文字的方式为百年中国电影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纪录片。” 阅读更多 ›
  •     昨天在新浪读书频道上看到子非鱼为《中国电影百年》写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电影百年〉的传播意义》。不知道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如此,还是新浪自行加上去的。如果是我来命名的话,该是:朴素之美。
      
      从南方系出来的人,文风多半是两类。其一,好比子非鱼,平实舒缓,行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能让人感动,鼓舞人心。其二,好比家在北方,内容详实丰富,幽默嬉皮,又带点色彩。
      
      两年来,新京报人选择用最朴素的纪念方式“发烧友般的热情”(陈凯歌语)对百年长河中电影和电影人的价值重新展现和理解。子非鱼说,单就这个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活动而言,是电影人捧媒体的场,而不是媒体捧电影的场,如果说媒体的力量,这就是媒体的力量,朴素而真诚的报道努力,比花团锦簇的商业运作要有力得多。
      
      在商业气息浓重的今天,已经很少有媒体能够花如此长的时间,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来做一组报道。子非鱼将“中国电影百年”的报道归纳为“对历史的动态模拟系统报道模式”,即在历史报道中,模拟历史发生发展的顺序,系统地展开层层递进式的系列报道规划,以新闻报道的方法对该历史阶段的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和历史资料进行有效回访和梳理,挖掘出历史的新闻价值。
      
      总结归总结,这个模式,并不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就好比,很多媒体到新京报去取经,但真正能够带回些学到些什么呢?这便是一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要说我们做了什么,其实也就是配备专职的记者编辑,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不间断地每天拿出一个版来报道中国电影一百年来的故事。这样的报道模式,新闻学上恐怕还没有定义义。在感动与感慨中,我必须再次引用我在《中国电影百年》前言里的那句话:让我们把这些微小的成就献给《新京报》,没有坚定的办报理念,我们无法实践这样纯粹的人文事业。”
      
      看了,就想哭。
      
      我的一个男同学,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就喜欢搬弄文字,经常自己写小说,大多都是意识流的。当时,很多人对他都是一种不屑的态度,甚至带着几分嘲笑。最近,看了他几篇近作,有些诧异,文字流畅平和,娓娓道来,看了很舒心。
      
      那个时候,我对他顿生敬佩,在人心浮躁的今天,能将自己的爱好长久地保持到现在,旁若无人而又低调,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我在他的blog上说,低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态度。
      
      那句被国人引用泛滥的“态度决定一切”,今天听来那么顺耳。一件平凡的事情,只要倾注了自己的用心,哪怕是用最朴素的方式,结果即使不太如此,都会让人感动的。
      
      过程本身的意义远远大于结果。
      
      心灵在默默的坚持中趋于完美,艺术在品格的修炼中臻于成熟。
      
  •   这书文字朴实,态度比较老实,著者编辑实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