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命运书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李牧童,光明顶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前言

序篇:80后的未来会好吗?   我们在花季雨季饱受应试教育之苦,我们的青年时代在失业、低工资和跳槽之间蹉跎,那我们的中老年生活呢?如果中国不进行经济社会大改革,80后的下一个三十年将比前三十年要艰难得多、凄惨得多,最终沦为新中国最悲惨的一代。一个基本共识:三十不立,80后混得很不好对于80后前三十年的不幸命运,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80后也早已创造出不少经典语录,不妨择取两段立此存照: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遂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带病还。友怜之,送三鹿奶粉,饮之,卒。如果有人觉得这些都是感性的文字,不能用来说明80后的真实社会处境的话,那我们不妨来看看客观数据。2010年,中国80后首次出现30岁群体。由《法制晚报》与智联招聘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自己薪酬和职位偏低,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将近五成的职场人频繁换工作,频率达到每年一次甚至更多;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三十不立,一个80后朋友的QQ签名是:“下一个三十年一定比上一个三十年幸福”。与美好的愿望相对应的是冰冷的事实,我们认为,快乐的童年结束之后,80后、90后从此进入“悲惨世界”,年年都是不幸的本命年。虽然与我们的父辈比,我们不会经历大饥荒与政治动乱。但我们的一生,绝不会是“美丽人生”,我们将至少经历四次大灾难,这些灾难贯穿我们童年结束后的一生,我们的一生可以用一部苏联小说的名字来概括:苦难的历程。99.9%的少年80后沦为失败者我们少年时代的本质是这样的:考88分的面对考99分的要自卑,考第五的面对考第一的要惭愧;重点中学的看不起普通中学的,专科生看不起只有初中文凭的,考上本科的看不起考上专科的,考上重点的看不起考上二本三本的。只有北大清华里的优秀生是胜利者,其他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失败者。在越来越畸形的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一方面是被升学压力逼得要自杀的高中生,另一方面是被就业压力愁得要自杀的毕业生,两头都是死,剩下中间一个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来说最舒服也最奢侈了,却要把学生的父母给穷死。中国的教育制度真可谓是“三死而后行”。没有考上大学的,大部分都沦落为社会底层的新一代打工者;考上大学的,进去的时候都是百里挑一的人中龙凤,等到从教育产品的制作流水线上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当年那一身身华丽耀眼的凤毛麟角,散落成一地鸡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门口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老校长竺可桢的一段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自己,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江湖传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混”,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混混”。我们在学校里混文凭,混文凭的人在外面看我们,文凭装饰了我们的脸,我们笑掉了人家的牙。没考上就在江湖中混,考上了就在学校里混,有没有考上,“同是天涯沦落人” !青年80后四大家族:“啃老族”“穷忙族”“蚁族”“蜗居族”80%以上的80后出身农村,学者丁学良对农村80后的分析很到位:中国农村有很多孩子聪明的不得了,就是差两个梯子,第一,能不能上一个好学校,上了一个好学校翻身了一半。第二个梯子,上了好学校之后能不能在城里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没有这两把梯子,农村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他们父辈重复的是他们祖辈的生活,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对他们基本上不存在。不幸的是8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已经持续数年,社会地位能向上流动的是少数,那今后情况会好吗?很不幸,今后20年内,失业危机仍将阴魂不散地笼罩着中国大地。从2010到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始终不低于70%,数量达9到10亿。由于投资不足,失业人口长期保持在上亿,80后、90后将持续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一场就业保卫战,要打上整整20年的时间,无数的游魂整日间“呐喊”与“彷徨”着,惨烈程度较之当年的抗日战争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很多人的一生,将经历数次失业。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拉低了在职者的薪水,当社会人才严重供过于求的时候,老板便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道:“谁要嫌工资低,不给我好好干,就给我滚蛋!大把的待业青年还在门外等着抢饭。”另一方面,失业人群与就业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必将加剧中国的贫富分化,进而激化工薪阶层和资产阶层的矛盾,犯罪率上升,社会动荡局面加剧,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滞碍,失业率因此进一步上升……这是一个噩梦般的恶性循环,最终将酝酿为一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更可悲的是,80后、90后们即便找到工作,告别“啃老族”,工资也像例假,每月就那么一点点,来了就闹心,不来又傻眼。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工资收入因循守旧,一个月辛辛苦苦忙到头,结果混了个入不敷出。卡奴、房奴、车奴、婚奴、孩奴、节奴……80后、90后正在不知不觉地全面进入一个现代版的“奴隶社会”,一日为奴,终生为奴,子子孙孙,世代为奴。痛苦的生活使得“逃离北上广”成为潮流。“穷忙族”、“蚁族”、“蜗居族”已经成为80后这代人的经典写照。没工作混不好,有工作也不好混,混来混去,都是一碗“混沌”!中年80后将遭遇新中国80年未有之养老压力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有一句名言:人口就是命运。中国80后务必记住这句话。现在中国六七十岁的夫妇通常有三个以上的孩子,三四个孩子赡养一两个老人相对容易。而经历计划生育的80后这代人则是一两个孩子要赡养两个老人(80后的父母大多积蓄很少,也没有养老金),养老负担空前沉重。事实上现在缴纳社会保险的80后们已经开始参与赡养中国的老年人。现在中国离退休的5000万老年人在有生之年领取的全部养老金,大约是其退休前所交纳的全部养老金的 10-15倍,打个比方吧,他们退休前只交纳了5万养老金,但退休后要领取50到75万养老金,这意味着正在交纳养老金的中国青壮年要补上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使他们安度晚年。现在中国青壮年交纳的养老金都用来赡养这几千万老人了,那我们老了之后养老金从哪里来呢?靠我们下一代来养活吗?不幸的是80后90后人数太多,而我们的下一代人数太少,他们养活不了我们,我们无法安度晚年。我们在青壮年时代承担了最沉重的赡养任务,但到晚年时却无人赡养。我们,是新中国最悲惨的两代人。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当时美国劳动人口和老人的比例是41:1,41个人存钱养活1个老人,这个制度很好维持。如今,这个比例变成了3:1,美国的社会保险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美国年轻人今天的痛苦就是中国80后90后明天的痛苦。再来看日本的例子。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全球最瞩目的经济现象是日本的经济增长超过所有西方国家,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体,1986年国民人均GDP超过美国,《日本第一》成为欧美顶级畅销书。其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原因是其人口比欧美国家年轻。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衰落。2009年,日本的GDP还不如1992年高。日本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其人口迅速老化,例如虽然日本把贷款利率降到零,老人也不愿意借贷消费;日本政府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是日本GDP 的两倍,达到全球第一,但仍然无法启动经济。如今,日本二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出租司机大概在70岁左右,酒店和餐馆的服务员经常是六七十岁的女性。英国《每日电讯报》、韩国《朝鲜日报》等国际媒体这样描述日本的老龄化:在日本,报纸不得不将字号扩大一倍,迎合读者的年龄;为了照看老人,机器人研究如火如荼;优雅而年迈的老人像放慢镜头一样缓慢行走的情景,已成为日本的一大特征。到2025年,日本的中等年龄将超过50岁,30%的人口在65岁以上,学者薛涌说,那时的日本几乎就成了一个老人院。在未来50年,日本人口还会萎缩三分之一,这相当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爆发时的人口下跌率。因为老龄化,日本长期内需不振,近20年来,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以年均7%的速度下降。由于老年人大大增加,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大增,大约三分之一的社会经济资源被用于养老,这大大挤占了教育、科技的支出和建设投资,从而影响日本的长远发展。由于老年人更不愿冒险,社会改革和企业创新的力度都在变小。由于赡养老人的压力加大,上班族的税收负担日渐加重,不少人宁愿多花时间去休闲,因为多工作就要多缴税。经济学家谢国忠把这些现象概括为“日本病”。中国的命运轨迹和日本很相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得益于数亿年轻劳动力,经济飞速增长。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相当于俄罗斯整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下一个三十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将逐步患上“日本病”,开始走下坡路。根据经济学家清议的测算,2028年将是中国经济的重大转折点:那一年,65岁以上老人增加1272万人,同时劳动人口数量大约减少1080万人,相当于此前11年的减少量总和。薛涌的测算结果也很相似:到2030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超过美国当时的水平。创造财富的劳动力大规模减少,而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又大规模增加,国民经济肯定会不堪重负。在2028年之后,劳动人口会持续减少,至2038年累计减少1.25亿,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指望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那么只能寄希望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不幸的是,中国人有三分之二是农民,从事的是效益很低的农业,如果接下来十几年中国不能完成城市化进程,让大部分农民成为市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以提高劳动效率,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丧失最后一线生机。清议认为,如果现在不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028年之后,长达80年的中国经济大灾难(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正式上演。2028年,80后40多岁,90后30多岁。人到中年,很多人没房没车,甚至还没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很多人会迫于经济压力不敢生孩子,或由于事业压力(劳动力减少肯定意味着现有劳动力工作极其繁忙)而不愿生孩子(不妨时髦地将两种情况称为“被丁克”),那么中国今后的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下一轮经济灾难又由此开始酝酿! 老年80后无人赡养,将被迫工作到70多岁    辛苦工作了大半辈子,给老人送了终,是时候退休享享清福了吧?对不起,我们的“九九八十一难”还没结束!有人寿保险公司调查显示:供房、生孩子、养父母……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有80%的京城白领表示不敢多想自己的养老问题。相信很多80后不知道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可能比较凄凉。我们安享晚年需要多少钱?假设55岁或60岁退休,而现代人的人均寿命比较长,我们大概需要准备好25年生活所需的钱。1987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每年998元,一个人很可能认为维持自己25年的消费有有3万元完全足够了。那么2007年退休呢?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每年近万元,25年的消费大约需要30万。从1987年到2007年,养老钱的预期增长了10倍。那么一个在2027 年退休的人很可能会认为,他需要一笔约为300万的积蓄才能度过余生。而一个2037年退休的80后很可能需要超过1000万的养老钱。以上数据大多引自北师大教授钟伟的文章,《理财周报》作者曾勇的数据也很值得参考。现在一般盒饭的市场价格接近10元,以4%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每盒要涨到大约32元。早餐钱加每天的饭后水果也值一盒饭,这样一天吃三餐大约花100元,25年大约花90万,夫妻两人退休后光吃饭就得花180多万。 吃饭之外,老年人的主要花费在医疗(中国人进入老年后大约有一半时间处于生病状态)。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攒够这些养老钱看来我们靠自己是不行了,那我们能靠下一代吗?先来看看我们的下一代有多少。1979年,中国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一.而到了2009年,比例竟然不足五分之一;2008年,中国的儿童数量比1995年减少了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几十年后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太少,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够,中国没有能力养活这么多老年80后90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38亿,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亿)。现在中国的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员的比例为6:1,到2040年将下降到2 :1,下一代不堪重负,80后90后将有很多人到退休年龄时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继续工作到70多岁。也就是说,80后90后中年时期因为赡养老人的压力太大而少生或不生孩子,导致了我们悲惨的老年生活。而且我们这群80后、90后是戴着“啃老族”的帽子一路走过来的,将心比心,若干年后,当我们的下一代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自立,不反过来啃父母已经是阿弥陀佛天地造化了,哪里还敢奢望着他们来肩负起家庭养老的功能呢!终于熬到寿终正寝可以入土为安的时候,我们又可能因为无法支付价格比房子还高的墓地而死无葬身之地。生为一套房,死为一座墓,情何以堪!80后90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四大灾难还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中国每年还有那么多的意外事故发生;每天还有那么多的人因环境恶化而得重病;医院里还隐藏着那么多的开天价医疗费的“于范玲”;街头还有那么多的暴力叔叔;平地上开着车,说不准哪天就掉进个塌陷的路坑里或者被压在坍塌的大桥下;房间里睡着觉,说不准哪天整幢楼都倒下,把人给“睡”了;餐馆里吃着饭,说不准哪天便被一只爽歪歪的鸡翅、一根绿油油的青菜或者一杯香浓浓的牛奶给整得“死翘翘”了……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足以雪上加霜的因素,谁能保证它们一辈子都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度过不幸的一生,我们想说的是,失败不是你一个人的错。我们的青春谁做主?现实的答案绝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是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虚伪的成功学只从个人身上寻找混不好的原因,让穷人寻找自己的“劣根性”;伟大的社会学则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思索一代人的前途命运。那么,我们悲惨的“集体宿命”真的就没有一点办法去改善了吗?是不是我们这辈子注定了要憋屈地活在社会的夹缝中间做牛做马,然后像个废物一样窝囊地死去?当然不!我们虽然缺乏先天的种种有利形势,没有天时地利,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住好“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依然有希望。佛家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还有大家熟悉的“自助者,天恒助之”,都是在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90后与80后的命运轨迹高度一致,同样有学业危机、就业危机、养老危机和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危机,因此80后90后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80后如果不能迎来美丽新世界,2028年90后将与80后一起进入悲惨世界。80后、90后约占全国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团结起来,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形成统一战线,一起呼吁更加合理国家政策,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本书是中国80后对自身命运的第一次系统思考。“我爱国,我不添乱,从不反对或弃权”的倪萍委员,以及“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不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渴望中国现行的一些经济社会政策得到改变。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引起中国80后90后和中国社会的广泛注意与争论,从而得出更好的思想成果,改变80后90后的悲惨命运,从而也改变中国黯淡的前景。化解老龄化危机直接影响80后的前途,间接影响着全民族的命运,因此,80后的利益就是中国的利益,80后的奋斗就是中国的奋斗!我们希望,所有中国人都来关注80后的命运,哲人有云:“他们屠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他们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最后,他们奔我来了,再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内容概要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序篇是对80后未来命运的预测:今后20年内,80后的失业危机将阴魂不散;2028年后中国劳动力不断减少,而老年人不断增加,中年80后赡养老人的压力将空前沉重;而由于越来越少的劳动力创造的财富将不足以养活老年80后,很多老年80后将被迫工作到70多岁来养活自己。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上篇讲80后的命(命中注定):为什么我们混不好。大学生就业危机、财富分配极度不均使得我们坠入物质地狱;物欲的高涨与社会信任危机导致我们进入痛苦的精神炼狱。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下篇讲80后的运(运作改命):我们应该怎么混。专注于一个职业的“螺丝钉成功学”、积极推进城市化的“80后经济学”与全面享受生活的“功利主义幸福论”是我们的最好出路。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是中国第一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80后前途命运的书。如果80后一生只读一本书,那就要读最有用的《80后命运书》!

作者简介

李牧童,80后,湖南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写过几本书,得过几次奖,有过几项名号,换过几个场。伤过心,迈过坎,老叟青睐,狂童白眼。有人叹我高深,有人笑我无用,或骂故弄玄虚,或曰英才天纵。无常荣辱,几度沉沦。褪妆卸甲,纯粹做人。光明顶,生于1983年,浙江台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高中大学阅读文史哲、社会学、心理学著作600余本,大学毕业后阅读政治经济报道与评论3000余万字。受文化人类学启发,2010年4月出版《世上只有三道高考作文题》,成功破解6月份的16道高考作文题。2010年8月将推出《世上只有三道高考作文题》的升级版和《世上只有5道中考作文题》。

书籍目录

序篇:80后的命运会好吗读懂中国未来50年的人口变迁,就能读懂80后未来50年的命运。人口就是命运!一个基本共识:三十不立,80后混得很不好 99.9%的80后遭遇苦闷青春期 青年80后四大家族:“啃老族”、“穷忙族”、“蚁族”、“蜗居族” 中年80后将遭遇新中国80年未有之养老压力 老年80后无人赡养,将被迫工作到七十多岁 80后90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命篇:为什么我们混不好:小人物遭遇大时代第一章  物质地狱:80后遥不可及的中产梦绝大部分80后都有一个中产梦,而培育中产阶级需要一个优良的教育体系,需要大量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工作岗位,需要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80后却一无所有!第一节 要么没工作,要么低工资: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一代人 小部分80后“做稳了奴隶”,大部分80后“想做奴隶而不得” 美国80后最好的投资是上大学,那中国80后呢? 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GDP 要么在苦难中沉沦,要么在苦难中崛起第二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把蛋糕做大,今后三十年把蛋糕分好  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财富分配 中国老百姓“仇富”吗?“左右之争”:福利社会是天使还是魔鬼?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灵魂再造第二章  精神炼狱:不快乐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低收入遭遇高欲望,这是80后最大的“杯具”。那今后呢?今后我们的收入可能增长十倍,但在商品社会的熏陶下我们的欲望将增长百倍,我们的一生将被无休止的欲望套牢。第一节 身处商品社会,幸福沦为传说 幸福观被西方修改是中国人的大悲剧我们将度过被奴役的一生 选择“落后”是东方人的大智慧 第二节 如履薄冰的社会生活:有安全感的请举手 我们的安全感是怎样“被消失”的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靠信任维持的 “经济人假设”破坏我们最核心的亲密关系腐败导致公权力的信任缺失 运篇:我们应该怎么混:奋斗要过三重门第一章 罗汉境界:80后的“螺丝钉成功学”罗汉境界是独善其身。这是一个分工创造生产力的时代,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选定一个职业后,就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我们非常努力了,但还过不上小康生活,那时我们才有资格质问社会不公;如果不奋斗就说自己太穷、太悲惨是社会导致的,开口向家里、向国家要这要那,那我们这代人未免太没出息。第一节 专一化战略:成为螺丝钉是我们的宿命 第二节 差异化战略:做一颗特立独行的螺丝钉 第三节 坚守你的阵地,做一颗不出轨的螺丝钉 第四节 人脉创造财富,做一颗善于跳槽的螺丝钉 第五节 天地不仁,做一颗清醒的螺丝钉 第二章 菩萨境界:中国需要“80后经济学”来拯救菩萨境界是兼济天下。不可能人人都当老板、当高官或成为大企业高管,因此成功学最多拯救20%的80后、90后,还有80%的人需要高瞻远瞩的经济大战略来拯救。怎样避免80后、90后经济大灾难的真正来临,是本章的中心。如果80后、90后对宏观经济政策漠不关心,那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将影响自己命运的大因素完全交给他人决定。有的人不喜欢阅读经济评论,但恰恰是宏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本章虽不如其他篇章生动,但比经济学家的文章都通俗得多。可以说,只要耐心读懂本章3万多字的内容,你对决定自己命运的中国所有重大经济问题就都入门了。第一节 80后的下半辈子靠4亿农民尽快进城第二节 中国,80后喊你告别CPI恐惧症和投资过度论 第三节 我们怎样涨工资:产业升级,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帝国 第四节 我们怎样有房子:让房价下跌的N种方法 第五节 中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第六节 科技进步的“山寨主义”国家主导 第七节 我们要多生好娃,并引进国外80后来打工 第八节 在低碳阴谋论和低碳机遇论之间走钢丝 第九节 学习日本经济的务实,美国经济的务虚 第十节 谨防西方骗钱我们的钱 第十一节 谨防西方抢我们的钱 第十二节 国企救国论与重新分蛋糕 第三章 佛陀境界:80后的“功利主义幸福论”在调整我们的成功学和转变我们的经济政策之外,文化价值观的转型也必不可少,因为现有的活法是我们痛苦的主要来源,佛陀境界就是创造新的活法让众生脱离苦海。“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如果我们愿意经受灵魂的洗礼,幸福依然可以达到。第一节 将功利主义进行到底 第二节 为欲望树立边界 第三节一个彻底的功利主义社会重视道德 第四节 告别GDP主义,实现“居者有其屋” 附录:没有丑陋的中国人

章节摘录

2009年,一辆错误的车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撞上了一个错误的人——这就是引发举国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说“错误的车”,是因为这辆跑车代表了车主的“富人”身份;而“错误的时间”,则是指案发时间恰好处在了广大民众普遍“仇富”、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错误的人”则是说,受害者恰好是有高学历背景的、足以引发社会关注的、而不至于卑微到让人忽略不计的浙大学生。于是这个血案成了全国民众不满情绪的又一个发泄口。像“杭州飙车案”这样的“群众泄愤事件”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冒了一茬又一茬。从云南“躲猫猫”、上海杨佳袭警、贵州瓮安事件,到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和“邓玉娇杀人案”……民众不分青红皂白,清一色倒向弱势一方。在这一浪盖过一浪的支持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被“社会不公”这把利刃割得支离破碎的心灵。即使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群众性突发事件”正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日俱增,从1993年的8709宗,到2006年的90000宗,十来年间,激增十来倍。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把中国千百年来被驯化得逆来顺受的这一群“良民”们逼到了这个份上?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将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强国富民的大战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回头看看我们的社会,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确实已经成功地走向了富裕,遗憾的是,“孩子大了不由娘”,他们只记住了当初那条路线的前半部分,“以先富带动后富”则已经拋之脑后。“60后有钱有势,70后有房有车,80后有个老婆还被60后抢”,贫富的两极分化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断裂的社会:一方面是有钱人豪宅、美媛、名车、古玩,无往不胜;另一方面是小百姓买房、吃饭、上学、看病,一壶难提。一方面是偷着玩、明着养、藏着富、合着抢,另一方面是生不起、养不起、学不起、住不起、病不起、老不起、死不起。《2010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全国有875,000个千万富豪和55,000个亿万富豪,分别比上一年增长6.1%和7.8%。2010年,有中国富豪拿出5000万美元去纽约曼哈顿买一栋豪宅;还有澳大利亚楼盘来北京卖房,对中国的购买力惊叹不已。这说明中国人不差钱,差的是“不公正”,“夫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是孔夫子当年的告诫,社会的相对公正和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但今天的中国,充当了一个反面的教材。2007年下半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研究报告《亚洲的分配不均》,在22个纳入亚行研究范围的国家中,中国勇夺贫富差距之冠。同年5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50%—60%的国民财富。且专家指出,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度在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一方面是拿钱拿到手软的国企高管和腐败官员,另一方面是吃泡面稀饭吃到腿软的下岗职工和底层民工。有钱人翻云覆雨地玩着房子,日进斗金的同时,巴不得着房价日进千里,没钱人有气无力地盼着房子,恨不能来世投身做一只蜗牛,从娘胎里带一座房子出来。一个中国的泡沫房价,把一户普通家庭几十年努力从社会劳动中积攒的那么一点财富又全都给收回去了,只为了给银行撑库房,给地产商撑腰包,给地方政府撑门面,整个中国中低收入者几十年都白忙乎了。80后这一代尤甚,“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那个时代早已如昨日黄花,书中岂止是没有“黄金屋”,连“茅房”都没有!没有房子,我们工作不稳定,连婚也不敢结(现在的丈母娘往往看不上没房子的80后),即便侥幸借窝生蛋给娶了过来,最后还是因为房子问题而矛盾重重。2009年《中国青年报》搞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0多人中,74.2%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夫妻因为房子问题产生矛盾的人较多。上一代的血汗钱、这一代婚姻的不幸、下一代抚养的困难,一个破房子,上下三代人受罪。医疗呢?“白衣天使”堕落化成为潮流,求医还不如求己。这是个有病都不敢生的年头,医院和门诊部是天使的乐园,患者的失乐园,是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感冒,人家可以给你开出几百元的药来。如果你再进到哈医大二院,遇到个于范玲,住院67天,给你折腾出550万天价医药费来,你就是全家祖孙三代像许三观一样喝冷水卖血也看不起这病了。据卫生部的统计,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居民到医院就诊的平均门诊费用和平均住院费用增长了77倍和116倍,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16倍。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看病难啊,难于上青天!一个重庆的低保户听到能够报销部分医疗费用,竟至于激动到猝死。老百姓的悲哀,由此可见一斑。至于今天的养老,一如当年孔子说的“养猪养狗”,能够给口饭吃就不错了。尤其是对于80后这一代的小夫妻而言,社会养老保障的缺失,让他们身兼着双方父母的家庭赡养责任,三对鸳鸯六张嘴,还有一个小孩要奶水。在父母的心中,他们的孩子能够自力更生,摆脱“啃老族”的帽子,已经是阿弥陀佛天大造化了,哪里还奢望着他们来养老呢?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中国未来的养老问题是社会的一大难题。“社会养老”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的“鸳鸯蝴蝶梦”。建国60年来,几代中国人流血流汗,把我们的共和国建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蛋糕做大了,但却发现大部分蛋糕自己没拿到。1997年至2007年,我国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国家有钱本身不是坏事,中国的问题是老百姓从中受益不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说:“现在谈基础设施,都只知道经济性基础设施,就是‘铁公基’,而不重视社会性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卫生、教育、社会服务。而后者才是真正改善民生的。”还有,社会保障在福利国家一般要占到财政的50%左右,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也起码要三分之一以上,中国为12%多,差距很大。再来看工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移动这三大国企的例子,它们一年净赚3000多亿,却只有200多亿上缴国库,余下的2800来亿,都被纳入了各自的腰包当中,名义上是国企,使用的是国家的资源,但是90%的利润都归企业本身来分配。民营企业的问题恰好相反,是工资太低。国际上普遍统计,最低工资相当于平均工资的40%到50%,中国目前的是20%,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势在必行。三十年来,巨大的社会财富把部分人养得膘肥体壮、油光满面的同时,老百姓自身则日渐成为21世纪的“包身工”,“房奴、孩奴、卡奴”们面黄肌瘦,形销骨立。 在贫富分化的大背景下,“报复社会”成为流行病。福建南平特大杀人案、湖北随州特大杀人案、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特大杀人案、昆明禄劝县特大杀人案、陕西省汉阴县杀人案、南京汤山投毒案、四川成都公交纵火杀人案、湖南益阳纵火杀人案、天津驾车撞人案、北京农民工驾车撞人案……近年来报复社会案层出不穷,杀人者多是被边缘化的、被人漠视的、经济窘迫的“失败者”。福建南平特大杀人案的制造者郑民生被制伏后,高声嘶喊:“你们不让我活,我也不让你们活。”在王府井制造杀人案的艾绪强说,“因为那里是富人聚集地,只能选择在那里与那些富人同归于尽。”一切的一切,汇聚成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一句话:“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国家大事就两件: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做大了财富蛋糕(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国的改革重心是“治富”,把财富蛋糕分配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10年现首批30岁“80后” 近半无房无车》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语说“三十而立”。2010年,“80后”将首次出现30岁群体。由《法制晚报》联合智联招聘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  本次调查涵盖薪酬水平、生活现状及工作稳定度三方面,有近万人参与。调查显示,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该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数据显示,“80后”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同样承担着来自现实和理想上的双重压力。工作薪酬六成人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  调查显示,将近六成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表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薪酬分析师赵立鹏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目前该类人群的薪酬和职位普遍偏低,在物质方面无法支撑家庭和贡献社会,久而久之便开始丧失信心。  智联薪酬数据显示,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数占比为31.2%,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人数占比也接近三成,为28.6%。  赵立鹏表示,这一薪酬水平想要在京广沪这样的一线城市实现“独立”显然不切实际。在当前的社会节奏和生活压力下,做到真正的“独立”至少还要推迟几年,35岁会是一个更好的标准。  数据显示,目前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四成依然是普通员工,两成开始担任基础的管理岗位,升任主管。担任经理职位的比例仅为8.6%,不到一成人。赵立鹏表示,35岁这一部分职场人将迎来大范围的职位晋升,薪酬也会随之大幅提高。  生活现状五成人无房无车保持单身  调查显示,即将年满30岁的职场人中将近五成人无房无车,比例为47.9%。此外,有四成以上的该类人群处于未婚状态。  职场分析师郝健表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有房有车以及是否结婚已经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独立”的参考标准。  郝健认为,“80后”所面对的社会竞争压力较之前几代人高出了不少。以前房价偏低时也可以适当找家里支援,而随着近几年房价的高涨,“啃老族”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婚姻状况方面,郝健认为,当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以致“80后”并不会屈服于年龄而结婚。  郝健还表示,心理是否成熟,对未来是否有明确规划,这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独立”的有效标准。  工作稳定度五成人每年都在换工作  有数据显示,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工作年限主要分为3-5年和5-10年两类,那么该类人群的职业发展是否稳定?  本次调查显示,将近五成的该类职场人频繁换工作,频率达到每年一次甚至更多。调查数据表明,该类职场人的工作缺乏稳定,“换领域跳槽”也不乏其人。  郝健认为,矛盾冲突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稳定性在这一群职场人身上略显不足。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祝红艳建议,职场新人最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3年的时间。这样能让人熟练地掌握工作技能,并建立成熟的职业认知度,同时对其他工作机会也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三十而不立》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周刊    刘瑞兰    不幸的是,2010年如期到来,早生几年的80后已经对着生日蛋糕上烧得灿烂的蜡烛发愁。其他嘴里嚷着我还是孩子,背地里却拿着身份证清算自己青春资本的80后后、80后后后也架不住媒体铺天盖地的渲染:“80后集体奔三!”、“三十而立,80后真‘立’得住吗?”——不是感叹号就是问号,看得人一阵心惊。  近期智联招聘网和《法制晚报》联合做了一个80后生存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被各网站转载后总结出触目惊心的一句话:近六成1980年代出生的人不能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五成以上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近五成调查对象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简而言之,早早就被贴上“叛逆”、“率性”、“不靠谱”标签的这一代人,现在又被颁予了“三十立不住”的死亡判决书。  但抛开耸动的结论,反过来看,就会发现这份报告也没那么负面。47.9%的人无房无车,换个角度看,就是至少有一半的30岁80后已经有了自己的房产,对比现在高得没谱的房价来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80后成长在富裕、稳定、多元化的时代里,但他们面临的经济和家庭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80后一出生就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承载了父母全部的关注、栽培和期待;1999年,大学扩招,首当其冲的也是1980年、1981年生人;等他们毕业了,大学毕业生数量井喷,又赶上了SARS,工作没那么好找了,工资也不像师兄师姐们吹得那么邪乎。2003年以后中国房价一再往上蹿,80后掐指一算,已经把为奴为仆为贷款的一生看得无比清楚,一边是父母与社会的期待有增无减,一边是房价油价物价节节高升,上有多名老人待养,中间是婚姻与房子的纠结,下面是嗷嗷待进口奶粉哺的孩子——从跨出校门开始,铺天盖地的刚性需求就涌向他们,“一夜长大“似乎是80后最好的写照。  中国人说三十而立,而80后的三十危机从2009年就已经初露端倪。“裸婚”、“啃老”、“蜗居”、“房奴”、“卡奴”、“车奴”、“孩奴”……这是去年的流行关键词,也是80后为自己处境下的定义。2009年最火的青春剧是《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面说的不是爱情,而是说爱情在家庭责任前如何苍白无力;2009年最火的都市剧是《蜗居》,里面说的是80后的感情和信念在房子、工作、婚姻等现实问题前面如何不堪一击;两年前让80后风光登场的《奋斗》还能让人情怀浪漫一把,但三十将至,80后不得不向现实步步迫近。  实际上,成家立业的压力并非必要的。对于盯着“而立”警戒线的80后来说,三十岁好像是一个异域。飞人刘翔说,30岁考虑要退役,郭敬明说,找女朋友结婚等到30岁再说吧,跨入三十,就是另一个人生。30岁意味着责任心、稳定,意味着婚姻孩子房子车子,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若不赶在30岁前成家立业就是不合格的人生。但已有评论人指出,在房价高企、物价昂贵的今日,不妨把“而立”往后挪到35岁,这样对80后会更公平些。而《琥珀》的编剧廖一梅更直接:给人生划分阶段是特别可笑的事,不必遵从别人画下的框子,规定30岁就该拥有什么;如果你认为这种规范不存在,那你就生活在时间之外。  著名评论人曹景行则为即将进入30岁的80后辩护,他说80后出生在稳定社会中,是中国第一代在常态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接触的社会面更大、更能辨别真假,经历了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事件,80后也更具有公民意识。2010年,80后开始陆陆续续走进三十岁,抛掉立或不立的伪命题,80后其实可以有更多的活法。  名词:蜗居  我现在在上海连房子都买不起,这和社会地位完全不配。(韩寒)韩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买不起房子”,群众哗然。要知道,这是身价数百万的畅销书作家啊!但且慢,听听上海的周立波算的这一笔账:一个年轻人在上海买一套300万的小公寓,每个月为银行上供7200元,这样风雨无阻30年,等到年轻人变成五十几岁中年人了,房子才会归他所有。在房价的重压下,蜗居是惟一的选择!名词:孩奴  “我们两个人的月收入至少也有两万来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花钱就只能围着孩子转了!”网友Candy说。孩奴用来形容父母们为子女忙碌而日渐失去自我价值,在80后们还没从温室里缓过神儿来,他们已然变身为父母,从奶粉、纸尿布等基本需求,到精英早教、钢琴班、国际幼儿园,专家说养个孩子每个月需要4000元,两人的收入一半以上都供奉给这小祖宗了。    名词:裸婚  房子小了以后还可以换,老婆可是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报纸编辑郑路解释了裸婚的理由。没有婚戒,没有新房,没有隆重的仪式,两人各出4.5元领个证儿,就要开始白头到老的旅程。这不是哪对年轻男女都可以接受的一种新型结婚方式,但目前有些80后们还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没钱买大房子,精打细算后又觉得大摆宴席不值得,裸婚大概是80后最有个性的选择。    名词:剩男剩女  妈妈很急,天天喊我赶快结婚生孩子!(郭敬明)小四才几岁?还有三年才到30呢。但看看现在最火的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连22岁、23岁的准90后都出来找朋友,里面27岁就算是骨灰级选手了吧。这些“剩人们”通常都不是条件不济,正好相反,就是自认条件太好了,更难找到匹配的对象。连郭敬明都说:“相亲?我才不愿意去,而且很奇怪,什么样的人会来跟郭敬明相亲!”名词:房奴  “我们俩一个都不能失业!”银行职员芳芳说。她刚在北京市里刚买了一套234万的房子,还贷要还21年。虽然负担如此之重,但她还是庆幸自己出手够快,从去年7月到现在,房价一路高涨,现在那笔首付已经什么房都买不到了。80后做房奴,是逼不得已的事,房价会下跌的谎言他们已经听够了,不果断出手,以后想当房奴都当不起了。     名词:贫二代  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是开始重视理财的时候。(李想)  《鲁豫有约》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反之,80年代出生的无产阶级就可以被称为“贫二代”了。  现今身价过亿的李想就是贫二代出身,拼着后天的努力筹谋,现在成了“富一代”。这样一步步的资本积累,让他体会到财富来之不易,当富二代都在想着怎么花钱时,他脑子里却是赚钱、存钱和理财。      名词:卡奴  “我有八张信用卡,倒腾倒腾,一个月能多出4万块呢。”职员熊熊展示了他的钱夹。工资微薄,周转不灵?多申请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照样可以活得很体面。从2004年开始,各大银行放宽审核标准,疯狂推销信用卡,更让卡奴成为流行现象。卡奴们还发明了利用淘宝店信用卡套现的把式,延长付款时间,现在这已经成为网上一门好生意。     名词:啃老族  要早点下手,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李念),为此,李念向家人借了30万买房。  《蜗居》里海藻的扮演者李念,一开始在北京四环置业时,也动用了家人的积蓄。现代国际市场研究公司展开了一项调查,有房的“80后”近半数需要父母的鼎力资助,其中,由父母全额资助的占12.59%;父母“参股”的占30%以上。大城市里一座房子的首付就要二三十万,而80后月工资平均是3000到5000,要凭着自己的实力买房,那真是遥遥无期啊。        三十岁80后状况调查:  收入在3000~5000元的占31.2%,1500~3000元的占28.6%。  四成依然是普通员工,两成开始担任基础的管理岗位,升任主管。担任经理职位的比例仅为8.6%,不到一成人。  有47.9%无房无车,35%的表示已经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没有私家车。1.9%的人有车无房。有房有车的人比例为15%。  77.6%的人跳过槽,10%左右换过六份以上的工作。《80后,一代人的怕和爱》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李雷和韩梅梅李雷与韩梅梅,是生于1980到1988年间的一代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他们源自人教社1993年新版初中英语教材,一个顶着小平头,一个留着齐耳短发,伴着插图画和英式口语灌制的磁带走进“80后”的青春期,在中考完结之后瞬即销匿。谁也不曾料想,十几年后,他们又重回“80后”的视线,并被创作成歌曲,在网络上疯狂流传。感伤的旋律,隐喻的填词,残酷的现实与无奈的结局,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怀旧。当“60后”、“7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诟病“80后”幼稚、娇惯、叛逆的时候,当“80后”自身仍未放弃对时尚与新潮不懈追随的时候,“怀旧”过早地被降临,“回归”过早地被渴望。“80后”如此界定自己的怀旧行为:它就是那个已然失落的精神乌托邦。武汉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对于来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农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压力尤为明显。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的程小龙向北京联大、对外经贸、北京中医大和北京化工大的“80后”学生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1/3被访者承认“产生过自杀念头”。在大城市的“80后”白领,因压力考虑过自杀的,北京占到12%,上海23%,深圳10%,广州8%。《中国日报》认为,自杀已成为这一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上海的一份医学研究报告则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80后’白领占到总人数的70%。”1980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是坐过父辈“28式”单车上学的最后一代;是将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当作童年奢侈的最后一代;是狂吃干脆面,集齐“小浣熊”贴画儿的最后一代;是看着“葫芦娃”、“圣斗士”、“七龙珠”直至“灌篮高手”长大的最后一代;是迷恋随身听和成摞的港台歌曲磁带,墙上贴满“四大天王”、“小虎队”海报的最后一代;是拉过蛔虫,背过“五讲四美”,白天学赖宁、晚上偷打“魂斗罗”和“超级玛丽”的最后一代。从历史的维度看,1980年代甚嚣尘上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80后”们仅仅赶上了一点末梢,如同浮光掠影;1990年代兴起的重商主义大潮,他们成为当仁不让的被动受洗群体;而2000年代产生的撕扯碰撞、颠覆疯狂、时艰劫难,他们则是必然的承受者、担当者,抑或逃避者、牺牲者。 在变老之前远去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网上流传的“80后通史”生于1984年的范继辉终于下定决心,等到今年的年终奖发完,就逃离北京。2007年毕业后,他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向往高楼林立、资源聚集的大都会。他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北漂”,先后在两大著名网站做编辑,月收入8000元左右,高过大多数同龄人。闲暇时光,会去看场话剧,逛逛独立书店,或者到各色展馆和创意市集遛弯儿。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过了25岁,买房、结婚、生子,正步步逼近,而北京的房价,已经迈入“三万元时代”,即便是租金,也位列“亚洲城市前三”。这是他无法承受的事实。他感到恐惧。在他眼里,“每月工资若能负担一平米房价”,这种恐惧才有可能销匿。至于婚恋,他悲观而又客观地感觉:“现在的女孩太现实,没房没车,根本不愿意同你在一起。”“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上升无望,发展遭遇瓶颈”是范继辉最终选择“逃离”的直接动机。他找好了位于老家河北邢台的一份事业单位工作,月收入1000多块。让他动心的一点在于,凭借其公务员父母的收入,加上自己的积蓄,能立即在当地购房。更重要的是,“回家之后不再孤独,亲情会让我更有幸福感。”不像在北京出租屋的晚上,每个漫漫长夜,都只能与网络、书本“单向度作伴”。不过,直到现在,他仍然相当纠结。家乡离北京不过4个小时车程,却完全是两个世界:物质、精神的贫瘠,资源的稀缺,观念的滞后,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县城生态,与北京无法比拟。“那天,我舅舅开车到北京,拖走了我两年来淘到的书刊。书走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心里很黯然。”他留恋北京的文化气息和精神世界,也不排除“如果实在忍受不了,还会再回来。”范继辉绝不是孤例。伴随着“蜗居”、“蚁族”等新名词的出现,“逃离北上广”的概念又横亘在“80后”面前。搜狐网2009年底的调查结果显示,6万受访者中,有82%支持从北京、上海、广州撤退。而激动网的抽样调查显示,1013个样本中,1/4的人已如范继辉一样,开始萌发“逃离北上广”的念头,或者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其中,北京占37%,上海16.3%,广州24.9%。压力方面,近9成的上海受访者感到“压力巨大”,北京37%,广州51.2%。不过,“早已习惯这座城市”的人数,也逼近了50%,相信“北上广”存在更多发展机会的,占到60.9%。逃离,只是无奈之举。就在两个月前,范继辉看过一部叫《在变老之前远去》的话剧,主人公马骅是个白领,选择在30岁那年离开北京。他说,自己很喜欢这部话剧的名字,“这7个字充满着一种别样的理想主义美感,而且也为沉沦在理想中的人找到某种方向。”他有些文艺,但如今不得不融入现实。“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小时候或者是在有着蓬勃的心态的时候所向往的那样,那时我们对生活很笃定,以为凭借实力,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些人妥协了,于是过上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有些人还没妥协,在各个角落挣扎。”与范的观点不同,半年前刚刚离开广州、回到梅州老家的“80后”江佳伟则将此归结为这一代人对物质的不可抗拒。他思考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得出如下结论:“80后”被裹挟到物质大潮后,回到了本能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会触碰敏感,只会让自己沉浸在一个物欲所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感中。如果物质快感得不到满足,只能退回中小城市,来维系和继续这种满足和所谓幸福。“他们对思想乏力,所以渐渐失去了思想的能力;他们对自身乏力,所以渐渐失去了驾驭现实的能力。”逃离“北上广”,范继辉们认为是“80后”一代人的中国梦已然破灭;江佳伟们则认为,那是“80后”一代人的中国梦才真正开始。 三十难立到了我就业的时候,我想我会去深圳,最好是去外企,那里将是年轻人的乐土,没有等级,不会论资排辈,那是值得安放青春的地方。我承认,我轻蔑诸如机关干部这样的工作,毫无激情,旱涝保收,清闲安逸,不思进取。——赵雷 2005年接受校报采访千军万马,真正是天下第一考。我不灰心,不放弃,也许再过几十天,我就会成为人人艳羡的公务员。从此,我的生活将没有了恐惧,没有了漂泊,更不会动荡。我也该到成家的时候了。——赵雷 2009年个人微博赵雷的故事有些折腾。200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仰慕已久的特区深圳,在一家著名IT企业工作,月薪7000元。两年后,他却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经历了一次惨败。2009年,他再度报考。而其向往的家乡国税局某科室的职位,有1000多人与之竞争,难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仍积极备考并充满期待,把周末时光都献给了形形色色的“公务员考试强化班”,如同当年考研考托一般,披星戴月。对比他在2005年和2009年说过的两段话,无异于天翻地覆。仅仅3年时间,这个生于1982年的湖北人彻底扭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问及报考公务员、向往“体制内”工作的缘由,他的回答直白而真实:“我觉得自己一无大志,二无贪念,说难听点就是很容易满足,对生活缺少追求。”他对“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理解是:所有的“体制外”其实都在“体制内”;所有的“体制外”又都存在风险,催生人的恐惧,而“体制内”则恰好相反。赵并不是从“体制外”回归“体制内”的孤例。根据官方统计,公务员考试近年来持续升温,2009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达146万余人,比2008年又增加了40余万,平均报考比例达93:1。而热门职位的报考比例更是令人咋舌,科技部国际司达4224:1,厦门海关达3443:1,中国科协为3377:1。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10天时间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的报名系统极其拥堵,几次出现崩溃,根本无法登录。而地方省区市直至最基层的公务员岗位,竞争难度也丝毫不逊于中央国家机关。2009年,报考安徽省公务员人数达11万,甘肃省10万,江苏省近19万,大部分职位的招录比例都在几百比一。刚刚从意大利伯克尼大学学成归国的金融学硕士陈凯文现在也把外管局、银监会等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而他当年出国的理由,是为了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投资银行、私募、券商等资本运作机构工作。1986年生于贵州铜仁的他觉得,“80后”一代是中国人到达富裕的初级阶段,又是上承“1970”,下接“1990”的过渡阶段,还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阶段,“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较量,所以总害怕失去现有的,害怕不再平静。”于是,针对“80后”一代热衷“体制内”的安逸、缺乏冒险精神的行为,不少生于“80”前的知道分子开始按捺不住了:本以为青年是有希望的,常为新的,未料他们的“奋斗”,也只不过要在被市场喂养长成后,再来分一皿庙堂里的胙肉。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对如今“80后”回归体制内的行为颇有些兴趣。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他说,“当年我们创业的时候,还是被档案、级别、户口折腾得够呛的年代,脱离了体制你就感到无比轻松和快乐。根本原因还是那个时候在‘体制内’的人多,到‘体制外’的人少。”冯仑说,这像极了“围城”,到了“体制外”多的当下,年轻人反倒对“体制内”趋之若鹜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冯仑是1977级的大学生,全班48人,如今身在“体制外”的仅8人;赵雷是2002级的大学生,全班50人,“体制内”就业仅2人。“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就是枷锁,选择就是恐惧。大家开始害怕自由,因为不愿承担责任、承担压力。‘体制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80后’所假想的安全岛。”冯仑有些同情“80后”,他深感这代人的不易:“我们当年可以推卸责任,把所有的困难推向了单位。现在的年轻人,只能将处境的喜忧归结为能力或者运气,别无他法。”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倒不认为这是件值得讨论的事儿。他觉得,不要去担心什么,不要去批判什么,甚至都不需要去关注什么。“每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问题。‘80后’垮不了的,他们走个弯路也好,摔个跤也好,选择这个选择那个也好,让他们去。这就是时代,这就是社会啊。”“80后”集体进入社会的这10年,是壅塞着许多大事的10年,它们径直抑或曲折地波及到局部的每一个个体。谋生的艰难,独处的抑郁,前途的叵测茫远,生态的残酷狰狞,氤氲散开。江佳伟说,他还没有相信,就已经开始怀疑。范继辉说,梦想也许不至于破碎,但终归是要改变。陈凯文说,我们怕落差,怕边缘,怕失去,怕卑微;我们的爱如此盲目、缺乏、虚伪、不深刻、被煽动。这一切将归结于我们所处的过去和现在。赵雷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机会太多,扇扇大门都在敞开;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并没有几扇门你能够坦然地走进去,看它的风景。2010年,是“80后”开始迈入30岁的元年。也许,“三十而立”的古话,将会被“三十难立”取代,并与时俱进。

编辑推荐

《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是中国第一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高度分析80后前途命运的书 。如果80后一生只读一本书,那就要读最有用的《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我们安享晚年需要多少钱?1987年退休的人认为有3万退休金就够了, 2007年退休的人认为自己至少需要30万养老金,2027年退休的人很可能需要300万才能度过余生,那80后等到2047年退休需要多少钱呢?还有人测算,由于物价上涨,80后夫妻二人退休后光吃盒饭就得花200多万。 80后该怎么办?《80后命运书:写给未来30年主流精英的改运书》做出了精彩回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80后命运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8条)

 
 

  •   觉得它的目录框架非常吸引人,从样张看来,很敢说话,言语之中很有力度和深度,确实和目前市面上一些软绵绵的书有很大不同,是我喜欢的类型!
  •   看起来不错的样子,很期待……
  •   一眨眼,咱也是奔三的人了,感觉内容很吸引人,所以给自己和朋友买了几本,看看好有个参考
  •   在卓越买书快1年的时间了,一直感觉很不错,第二次写评论了,这本书真的很有启发性,我希望80后的人们真的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让我一次又一次的由衷的点头书中的每一个观点,中国80后是时候团结起来了
  •   里面的评论文字、文摘都很有意思,是我想看到的内容,呵呵,赶快上市吧,我预定了好几本
  •   阅读中一直在期盼着读到比较具体些的东西,可是从头至尾都是大谈阔论地对现状的不满的发泄结,作者也是80后吧?我着实佩服您确实读过很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书籍,但这不意味着书中那么轻易地对国家未来出路的指引,好像作者可以是未来社会的救世主了。每个时代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各自的悲哀与幸福。战乱时代,人们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谈何社保 人权。。社会越发展,人们越是会不满,或许这样矛盾的存在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吧。阶级斗争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不甘呆在社会底层,就去努力改变。书中“如果我们非常努力了,但还过不上小康生活,那是我们才有资格质问社会不公”。我也曾抱怨中国民不聊生,我也曾叹息自己生不逢时,但是慢慢的不那么浮躁了,会觉得踏踏实实的努力,有颗平常心的去生活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也会慢慢好起来。我们不要抱怨国家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自己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我们节省下时间精力,踏实努力地学习工作,天道酬勤,一定是这样的。
  •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曰,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   不错。比较显浅的谈论经济层面之于80后的影响。文字上还尚显稚嫩。
  •   帮我认清了现实,也展望了未来。对于经济理论没什么研究,不敢轻易评论书中对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但从自身出发,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对于80后应该如何去改运,书中提到的不多,有点给古时给皇上纳谏的感觉,是我们所主宰不了的,但有一个宏观上的指引,我认为这就够了。
  •   写得好现实,把国内现状的原因从各个方面都挖出来分析,而且充满对大局、社会、人生的远见,给80后职场规划、人生规划、心灵规划独到思考的一本书,很有指导意义。
  •   书中对80后现状作了很多分析,有一定指导意义,虽然对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不一定有切实的帮助,但心里或多或少有点底了。
  •   真心写的很好,内容真实反正80后的心态,描写社会状况,能给80后致命方向
  •   80后的命运书。内容还可以。
  •   没学到太多东西!现在都想不起内容了
  •   心血来潮买了几本书,摆了几年还没看完。。。
  •   写的太那个什么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我觉得你写给国家领导人还好吧,我们这样的大多数是做不了的,太宏观了,如果有具体的教给我们这些85后,还是比较实际的。
  •   可以看看,挺有共鸣的,但是只是描述一种现象,至于怎么解救,作者就忽略了...
  •   拼拼凑凑的一本书,看着玩还可以。
  •   首先这本书我不是在亚马逊买的,是在中关村图书大厦;这本书对80后以及90后都有十分强烈的警示作用,一本难得的对中国国情深入剖析;虽然是2010年7月第一版,但是最近再看一遍,还是感慨颇多;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些许关注的人,适合看一下,当然主要推荐给80后一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最开始在读书频道看了几篇试读,感觉很好,然后在卓越看到就下手买了,我想80后应该有很多共鸣吧,里面说的很多事,我们深有体悟但是不能像作者那样写出来,现在看到了文字,确实有抒发了什么的感觉,是本好书
  •   买了好多一起好评真的不错 包装蛮好的
  •   翻了几页 还可以吧 留着每天晚上看几页
  •   80后命运书
  •   很喜欢的一本书,挺好~
  •   怎么说呢,书挺一般的,感觉是拼凑的
  •   文中大量点评中国社会的点点滴滴
  •   80后应该读读的一本书
  •   适合80后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