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日记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文若水  页数:213  字数:1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尘封了八十年的日记,原作者乃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有意无意地将那个年代里的大学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下来。大学生本该是一个朝气磅礴、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群体,而日记中所记录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里的那群大学生却生活颓废,毫无进取心可言。他们上课不为多学活用,却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生活中充满了抱怨,他们比拼的不是谁的成绩更好,而是谁的衣着更时髦,谁的打扮更摩登。学生是这样的一群学生,而他们的老师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要么是封建的卫道者,要么是文化的强盗,尽是一群学校里的关系户。他们道貌岸然,与学校联合起来一起剥削学生。
  全书从日记出发,对日记进行剖析,引领着八十年后的我们对当时那个乱世进行深思。在那个人吃人的旧中国,顽固的封建思想还是社会的主流,西方享乐主义也逐步出现,这些都阻碍了年轻人的成长。
  书中所涉及到的典故、地点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尘封日记》给读者非常好的真实感与代入感,让您对那个世界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文若水,现代汉语硕士,爱好写作,热衷民国时期文学,其文章常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尘封日记》将民国大学生的生活百态真是再现。

书籍目录

一 颖村
二 这里
三 不舒服
四 家信
五 履历
六 “剥野鸡”
七 无聊
八 国学院
九 享乐二毛钱
十 星期天
十一 蒲力哈诺夫
十二 仓颉造字鬼夜哭
十三 第八识
十四 矛盾方程式
十五 雪
十六 一条好汉
十七 抄作品的作家
十八 我也要革命了
十九 中国的文明
二十 今文家古文家
二十一 陈独秀和孔子
二十二 始于衽席
二十三 钟鼓乐之
二十四 小考容易
二十五 我的法宝
二十六 试卷
二十七 白热
二十八 校医
二十九 老季
三十 逃避斗争的人
三十一 怎样爱上了的
三十二 单单看上小沙
三十三 打气之一
三十四 打气之二
三十五 传简
三十六 脸厚发财
三十七 词人和画家
三十八 所以要闹的原因
三十九 未来的明天呵
四十 阴谋家
四十一 您的词我读过了
四十二 金华美男子
四十三 公主
四十四 小沙落选
四十五 老董的骄傲
四十六 物观普罗词
四十七 或人的悲哀
四十八 我的梦
四十九 讲堂上的罗漫斯
五十 校警和学生
五十一 公牛和母牛
五十二 报 复
五十三 阿朗司务
五十四 游艺会
五十五 介绍信
五十六 办杂志
五十七 闻家里和沈寡妇
五十八 在融光大戏院
五十九 朋友的信
六十 二十元本不算多
六十一 在复旦
六十二 捉住今天
六十三 希 望

章节摘录

  一  颖   村  住在颖村,听说是自己的学校要停办了。一个暑期,只是在打听自己学校的消息,吹着甘世东路的风。再就是趴在三楼的窗户上看女人。一个个丑得像妖怪,可是爱俏哩:画着细而长的眉毛,涂着血样的胭脂,搽上石灰样的粉。  身段很好哩!  背影很俏哩!  这样相互较量着,就好像自己趴在窗户上张开饥渴的眼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哪个还去管自己的行径正是一副很好的漫画?  每天我们看看报纸,随便读一两篇故事类的小说,而大半的时间,是在打听自己学校的消息,吹着甘世东路的风,再就是趴在三楼的窗户上,张开饥渴的眼睛专找对象。  身段很好的姑娘呢?  背影很俏的小姐呢?  忽然有一天,我们像被谁唤醒了样,有的捧着报纸念学校的广告。  各个学校都开学啦!  大家像有着同感似的“嗯”了一声。  “那么……”  “那么在上海当瘪三也要人的!”有的接着很轻松说了一句。  “但是我们等得一些什么出来呢!学校一天不开等一天?要是教育部叫停办十年二十年呢?我们顶好是回去,等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一道出来读书!”  有一位很闷的讲了这几句,讲得谁也没有做声。  到下午,我们就连人带东西被一部搬场汽车装到这里。  【品头论足】  这篇日记讲述了一群住在颖村的青年学生等待开学的心情,他们不停地打探学校的信息,盼望着有哪一天能开学,而这种等待却是漫长的。闲来无事,他们只好找些消磨时光的事,当然,看那些身段妖娆的美女绝对是一个不错的消遣。然而有一天他们突然听说了各大学校都要开学,很是兴奋,对于此事,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其中一人说了一句很沉闷的话,让短暂的活跃气氛又降到了冰点。  从内容上来看,这应该是五四运动以后广泛办学的时代,学生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学校停办,令这些学生很是痛苦。他们整日希望学校重新开学,却不知道利用这些时间独立学习,反而去关注那些“美女”。  这也表现了他们的散漫性,没有约束就不知该如何思考学习。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学生团体,更是一个社会,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并没有从封建社会解脱出来,思想还很陈旧,虽然希望自强改变,却又没有实际的行动。  终于有一天,学校开学的消息传播开来,这些苦苦等待的学生又活跃起来,说着一些轻松的话题,来庆祝这个消息。但最后那人说的,才是重点,这也更加印证了他们的惰性,不主动寻求出路,只知道一味的等待。正是那时青年人所特有的惰性,才导致当时的统治者们为所欲为。  二  这   里  这里对于我的第一个印象就不大好。这倒不是因为训育长的胡须长得太叫人看不过眼。可是,这里不叫人发生好感是事实:见了面大家都要这样说:  “这里,太不好!太什么,太野鸡了!”  或者是用一种回味过去的腔调说:  “要是我们学校开办了,多好呀!”  其实所谓我们的学校,毕了业出来一个样当瘪三,谁也不能担保拿了文凭去领职业。  在中国的政治现状下所表现的教育现状,正如同溃到不可收拾了的烂杨梅疮!外国的教育,在某方面看去,也可以指出它的精神。但是,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精神呢?它又能给我们青年一些什么呢?张家店,李家店,都是一个样的东西:右手将我们拉住,左手同时也伸着:  要钱啦!  要钱啦!  我们的脑子早已经被这样的教育弄得麻木了,可是虽则如此,我们总还有我们自己的比较的:  比如上期吧,我们落在张家店,张家店只要我们五十块,五十块的招待倒也不错哩。这一期却不成功了:五十,再加上七十,还有方法教你非再用钱不可:比如制一个床铺,买一套桌椅之类,做生意不可以太心枯啦。所以我们有些不大高兴。  这里,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印象不大好,就是因为做生意的人心太枯!  学费:六十  宿费  ……  ……  ……  一共是一百几十块,我们被它剥削得连吃饭也发生问题。  【品头论足】  “我”到了这里,也就是新的学校,却对这里的印象很差,这里到处都需要金钱,仿佛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抢钱的机器。按理说这样的学校应该会不错,然而却很普通,即使毕了业,也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我”甚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都失望了,正如日记当中所说的“正如同溃到不可收拾了的烂杨梅疮”。  这些青年学生盼望着学校有一天会重新开学,但当他们到了学校后,感到十分失望,这哪里是学校嘛!当时的中国政治极其不稳定,教育也千疮百孔,很少有人在这种情况下还依然苦心办学,大多数人都是趁机发财,不挣白不挣。急功近利一直是中国人的弊病,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人们的目光短浅,惟利是图,就连高尚的教育也无法避免卷入其中。  这种以商业为目的的学校无法教出真正的有才之人,学生毕业以后还如同从前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抱负,甚至都没有面包。在温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去追求更高尚的理想。此时国家陷入动乱之中,政客奸商趁机浑水摸鱼,大发国难财,人民所要追求的只是平静的生活和维持温饱,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无法被满足。  清末期遗留下来的保守思想还在延续着,当时的中国教育也一样很腐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青年学生显得很彷徨无助,他们不知该如何前进,不知该给自己定个什么样的目标,但他们却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希望国家有所发展,其实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这也要归功于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进步思想。  三  不舒服  房子看定了,窗户是向西的,也还宽大,把各人自己的东西拖了进来。我们是一道的三个人,各抢各的位置,我的是第一个位置,大约是占的最好的地段,我向他们“过假的”客气一回,便将自己的地方占好了。摸摸荷包里,钱用完了,心里有些发慌,身上很有些疲倦,随便将身体掷在床上,把被头蒙起来,天气已经是有些凉意。  “十月了哩!”我自己念道这一句的时候,觉得很不舒服。  “但是很不舒服又怎么样呢?总不能吊颈吧;只要自己目前不会吊颈就总会有好起来的一天。”这样想了一会,觉得自己并不见得怎么绝望,心一宽,便自然而然地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近黑,电灯光暗淡的像死了人的神气。心里想:“他妈妈的,要是演‘活捉三郎’的戏,倒用不着专家来配光哩!”好的是我从来爱惜自己,不大在夜晚用功,电灯亮不亮倒可以听便。可是叫人望望总不大舒服。  我把鞋子穿好。他们回来了,房门一开,带来一阵馆子里的油气。可是我并不觉得肚子饿。  “不去吃饭么?”  我摇摇头。  “肚子不饿么?”  “不饿。”  关于这些自己的事,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我顶不高兴有谁像上了法庭过审似的问。但是他却还要加上这一句:  “吃饭总是不可以俭省的啦!”  我觉得他简直在嘲笑我穷。但是一回想,又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过敏。虽则他未必有意嘲笑,可是我总有些不舒服。  夹了面盆到洗脸间里去,将热水管子按了一下,没有。按着冷水管,放了大半盆,看看,完全像洗了锅的那种水,再换了一盆,还是一样。我预备把盆子也掼了它。可是一想,这对于自己并无丝毫好处,忍着气将一盆水泼在地上便跑回房来。  我像和谁斗气样老早就钻进被头里睡了。  【品头论足】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但在“我”他眼里却是这样的不舒服,学校的寝室也很是一般,好在“我”抢到了一个比较相中的位置。此时“我”的钱用完了,只能以睡觉来打发时间,消除这种苦闷的心情。“我”半夜醒来,对于寝室的灯光十分不满。恰巧此时“我”的室友们从外面回来,还带了许多好吃的饭菜,劝他“我”吃一点,而“我”却十分不高兴,回绝了室友们的好意,然后又斗气般钻进被里重新入睡。  “我”此时心情很烦闷,本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却进入了一个吃钱机器,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无法忍受,“我”甚至后悔来到这个学校。可是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能走吧,何况还交了学费,就这样一走了之,肯定不会甘心,学费是其一,毕业证也是其一。但毕业证却是个鸡肋般的纸片,没有心里不踏实,有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其实真才实学才是真功夫,走到哪里都会闪光的,一些虚名只能应付一时,却应付不了一世。  此时“我”的心就像是不对称的天平,总也不会平静下来。“我”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不会想起这些问题,无论是秋天,还是寝室构造,在“我”心中都是十分厌烦的,主要还是由于“我”心里强烈的反差所造成的。你想想本来可以吃到一顿最想吃的美味,却在揭开答案的时候看到了最不喜欢吃的食物,是多么难受啊!  当“我”的室友们问“我”想不想吃饭的时候,“我”却认为自己像被审判一般,确实挺离谱,这和“我”心情不好有很大关系,当然也表现出了“我”内心的独立意识和不喜欢被强迫的意识,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思想。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统治者不断地压迫民众,有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压迫,但外来的先进思想也使得一些人开始学会思考,有了一种不再继续接受压迫的心理。  从开始这些人抢占寝室位置可以看出来,人们之间并不团结,特别是在当时受到严重压迫的时候,这有点像一个小故事:兄弟两人进入山林中,遇到一头熊,哥哥卖力地跑,弟弟很不解,心想你怎么跑也跑不过熊吧,哥哥解释说:“我能跑过你就行了!”人们之间总是喜欢比较,越是艰难就越要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性,这在民国年间充分体现出来。  四  家   信  我起床的时候,他们已经先起来了,没有清理好的东西今天开始在清理,箱子放在一堆,桌子摆得很顺,我看看房间里倒也不错。  水虽则是像洗了锅的,可是面孔总不能不洗,要是像昨天晚上一样赌气,那过了两天我的面孔也不见得比这水干净些;何况许多人都是用的这种水;而且这些人,包括了西装穿得有棱有角的大少爷,和面孔可以滴落白粉的俏女士。  我揪了一个手巾,擦过了脸,回到房里,将水瓶取过来倒了一杯,那水同洗面孔的并无两样,因为渴,我就吃了两口,倒也很有些味道;但是这种味道,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味道,有点儿苦涩,又有点像锈铁在里面浸过的。我记得在军队里的时候,从英山到太湖的路上,吃过这种味道的水,以后,便不大有吃这种水的机会了。  吃过午饭,他们的课选好了,而且签了字,我照他们选的抄了一份,托人带到教务处去了。  在三个人中间我最喜欢吃水,可是这里的水特别难吃,看看就叫人生气。  “就像他女儿的洗脚水啦,你看!”我故意说给他们听见。  “你这个人龌龊就龌龊极了!”  “是他的水龌龊,怎样就怪得上我龌龊呢?”  我虽则是在这样分辩,但是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大同往日一样,往日,我这样打野的态度是没有的。  在晚间,在那鬼火一样的电灯底下写了三封信,一封是寄朋友的,其余两封要钱的,今年我应得的数目已经到手用完了,但是到现在不得不用新的方法讨钱。我信上说:这里学费很贵,衣服被日本兵打光了要添补衣服,要买书籍,又怕家里不高兴,就对家里说这个学校很好,简直是上海(野鸡)学校中顶呱呱的一个。  将信封好了,便又是我睡觉的时候。  【品头论足】  这篇日记里写的是“我”讨厌这里的水,非常难喝却又不得不喝。但忍无可忍的“我”还是爆了粗口,却遭来他人的非议。在选课一事上“我”也稀里糊涂的,看别人选什么自己也选什么。晚上“我”发现自己的钱快没了,于是就给家里写封信要钱,说出一些根本没有的理由,而怕家人担心又特意把学校说得很好。  “我”来到这里,诸事不顺,就连水这种基本的生存必需品都带有铁锈味,当然这可能也和“我”的心情有关系,将这种味道放大了。有时候我们总是想要更好的事物,然而在得不到却又不得不用的时候,也只好硬着头皮,如果这时候突然有种更好的事物出现,那么我们都会谢天谢地了,假如这种事物我们一直都有,便不会有感恩的态度。  到了这里,“我”他已经所有改变,比如他认为这间屋子还算不错,这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这种心情不难理解,起初是极度地厌恶,等到内心平静下来,就会有所改善,相信经历过这种心情的人都能够切身体会。而另一个改变就是他喜欢说起了脏话,他到了这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情绪十分激动,于是就开始抱怨,来发泄这种不满的情绪。  在选课一事上,他马马虎虎,根本没有主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教育的失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甘于堕落、没有主见的性格。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人都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怎么做,就上前跟风,不知道进行独立思考。  当然这篇日记最有看点的还是“我”写的那封家书,到了学校以后发现钱用光了,只能向家里要,这一现象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今,都会存在。大学生出门求学,不知道该如何分配资金,导致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不向家里要怎么办!打工?不行,一些青年学生只知道该如何花钱,却不知道如何挣钱。家里已经给出了正常开销,如果再要怎么办?巧立名目,家里人怎么会知道哪里能用到钱,只要你一说,家里人就信,不信也不能大老远地跑来,只能乖乖地把钱汇过去,不然还不担心死!  这个学生还是有点内疚的,“我”他也关心家里人的感受,就将学校说得很好,让家里人放心,一边多要钱,一边安慰着家长,想必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  五  履   历  已经十月四号了,若是再不上课,真有点觉得对不住洋钱,领到了《上课证》,便打算规规矩矩地做人;因为这里的规定,缺课三分之一,是不能参与大考的。  到课堂上,找到了位置,将《上课证》往讲台上一放,左右四面许多生疏的面孔都望着我。回到坐位上来等了一会,教授来了。  用着八字式的步伐,脚跟着实踩在地上,一种徐缓而中庸的风度,立刻唤起人的联想的便是那中国山水画里的人物。  头毛一半是脱落了,还有一半在头上的变做银灰色,并不怎样衰老,可是年龄在他额上已经添了许多皱纹。架上一副宽边黄铜质框的老光眼睛。身上着的灰布大长衫,袖口至少有我们腰身那么大。脚上穿了一双细草编织的圆口鞋。  这便是我们的教授。  他在讲台上的《上课证》上签过名,叫了一个人的名字,我便看见前面的一位着西服的走上去了,他伸手去接《上课证》,那教授便将手上的东西往怀里一收。  “你叫什么名字?”  “杨××”  “你是什么地方人?”  “四川。”  “四川哪一县?”  “××县。”  “你是什么学校转来的?”  “××”  “转学还是借读?”  “借读?”  “唔……”  第一个完了。第二个叫上去的便是我。我最不高兴旁人问些不相干的话。但是他问我问得特别多。我只好用很简便的话回答。第三个是一位女生,因为是女性,于是大家都有些高兴,一个字也不轻易放过地听着。  “你叫什么名字?”  “王×华。”  “你是什么地方人?”  “云南。”  “你以前在哪里读书?”  “广西。”  ……………  那一位女生被他问得脸绯红,答一句话,就扭一扭腰,耸耸肩膀,有一种非常不安的表情。于是有的很高兴,也学着老先生的腔调问:  “你嫁没有嫁过人?”  “你生没有生过儿子?”  “你的屁股为什么长这么肥?”  听见的人都笑了,大家也跟着笑了。就在这种笑声里,我们结束了第一课。  我觉得很有趣。  【品头论足】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上课了,“我”认为再不上课就对不起自己花的学费了,于是领着证件前去上课,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课太多就不能参加考试。当“我”到达教室后,周边的学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不久教授就进入了教室,开始询问学生的履历。然而“我”他问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情况,没有任何意义,当他问到一个女生的时候,这个女生十分腼腆,底下的学生就开始打趣,把课堂搅乱了,一直到下课才结束这种场面。  从这几篇日记当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一直都对教育十分失望,而自身却也不去努力,整天浑浑噩噩地度日子。要说他“我”去上课,与自己所交的学费有些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缺课三分之一,就无法参加考试。其实这个学校也未必有多么不堪,至少它还强迫学生去上课,不然早就拿了钱就不管你了,还哪有这么多要求。  这应该算是新式课堂,学校本应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开启民智,然而请来的教授却是一副旧中国的教书先生的形象,一看就是深受封建思想的真传。这也表明了一些年长的学者还尚未完全接受当时的新思想,新旧社会正在进行碰撞,包括思想、教育、传统等。这个教授仿佛知道这些学生不想学习一样,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打发时间,也许他就是想混口饭吃。说不定是个骗子,也说不定是个大师,这种事,谁能说得准呢!  当教授问到一个女生的情况时,全班都被她所吸引,想了解她的具体情况,这反映了这些青年学生到了一定时间,该要去交异性朋友了。然而这时候的恋爱还不是非常自由,颇有旧时代的样子,女子也十分害羞。不过有些青年学生却敢大胆地去调侃,还学着教授的语气,说明教授只是形同摆设,对此根本不加理会。而学生也没想学习,跟着一同闹起来,更加说明了跟风现象严重,这些学生内心都想闹一下,不然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就难在需要一个带头的人,就好比辛亥革命打响了第一枪,各地方才发动武装去反抗清政府一样。  六  “剥野鸡”  今天我得交伙食费了。我们一共七个人在校外租了一间民房自己弄饭吃,雇了一个厨师,给十元一月的工资,给五元一月的房租。我们吃得比饭馆里好些的伙食。这劳绩完全在姓×的少爷身上,因为他吃不来校外的饭食,才想了这样的方法;同时他将他家里烧饭的阿郎司务带来为我们烧饭。  可是,我今天应该拿钱交给×少爷了。  可是,我今天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而且不独今天,就是明天、后天,哪晓得家里钱来不来?饭菜虽然还不错,可是我有点吃得不大舒服。  “那么。”我对老季说,“你顶好对他们讲一声,几天我便交钱来。”  “那有什么关系?迟几天就是,又不跑谁的。”  “不错,那有什么关系?”我听听这话讲得不错,“本来是我又不骗谁的一个哩,要是真想骗谁一个吃得不大舒服也还在道理。”我这样想。  回学校来我们房门上有谁贴上一个名单,名单上第一个是我的名字,第二个是老季,第三个是老董,第四个——  “住进来的第四个的?”我推开门就问,有点发脾气样。但是房间里还是三个铺位,并没有加入谁,再看看门上第四个是姓卜。  “卜—野—霁。”  我有点不大明了这意义的所在。老董就对我们说明这意义。他说:“野者,野也。霁者,鸡也。我们那里叫剥也叫卜。剥野鸡,剥野鸡,剥野鸡!就是这个意思。说我们三个人到这野鸡学校,要想方法剥剥野鸡。”  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方法剥野鸡,而且永远不会剥这个野鸡,倒是我们被野鸡剥了七十,再加上零零细细的,差不多一百多了,要是不多剥这一百多去,不独付伙食不生问题,并且可以买书,还可以看看蹩脚电影,现在好,书也买不成,电影不能看,伙食还得去剥自己老家哩!  【品头论足】  这一篇日记叙述了有钱的×少爷因吃不惯校外的饭食,花钱雇来了一个厨师,但是“我”却因为家中寄来的钱还没到,显得很是窘困,于是就想让老季帮忙说好话,宽限几天。老季不是很在意,既然是一个寝室的,总跑不了你吧。当这些人回到寝室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个人名“卜野霁”,老董解释得非常巧妙,带有几分调侃的意思,说成是“剥野鸡”,“我”听到以后有了很多感受。  首先说说这个×少爷,从日记当中可以看出他家里还是比较有钱的,雇佣厨子做饭,还提供住处,并且他家中还有专门烧菜的人,像他这种阔少爷平时享受惯了,根本就不懂得节省,更不能独立,到了另一个环境后,还希望与在家中一样,像个少爷似的被供着。这种人无论在何时都存在,这要归于谁的错?子不教父之过,都是由于这些富家人士溺爱孩子,没有远见,才教育出这类的阔少爷。  然后说“我”家中寄来的钱还没到,有些担心欠人家的钱,不过要是真给了,还真有点不甘心,因为他吃不惯那些食物,但真的是这个原因么?也许这和他贪小便宜的心里有很大关系,可能他真的吃不惯这些食物,但他却在吃,而且还是欠账,这已经不错了,人的贪婪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当时,像他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受到当时政府的压迫,生活上很窘困,在花钱上就会计较得很细,总是希望能少花点儿。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剥野鸡”,老董的一番话只是调侃一下这个名字,活跃气氛,当然也有不满之处。而“我”却由此引发了思考,来到了这个很不顺心的学校,就已经很伤心了,还要处处被剥削,身上的钱几乎都被剥去了,还要向家人要。他的言语之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然而却没有任何效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尘封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尘封日记--八十年后的反思》,它是民国学生的真实日记。
  •   偶尔有一次在上海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觉得很有可读性,当当上便宜了很多,就买了下来。写出了另一面的民国校园生活。
  •   偶然发现此书 都说历史在小人物的生活里 我觉得更是在小人物的材米油盐的记录里 好书
  •   80年前大学生的思想,有趣!
  •   好喜欢!
  •   很不错的啊,质量内容都行
  •   历史的印证 好书
  •   这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人物为背景的小说,写的是民国时代的事情,但我觉得对今天的学生和年軽人都可以比较比较,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   瞎编的,真不真谁也没数。文采一般,没有亮点,PASS为妙。
  •   没内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