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相人术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常峰瑞  页数:314  

前言

  曾国藩相人术: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 相人术的变迁 相人术始于《左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相术,自《左传》 已载。”),本意是为国家甄别人才、选拔贤能。 《左传》记录了十余条相人事迹,其中四条完整说明了前因后果。第一 条发生于公元前622年(距今已经2633年),相人者是周王朝的内史,专为 周王册命诸侯大夫,相人结果是鲁国会有人才——“必有后于鲁国”。第二 条,令尹(楚国宰相)子上认为楚成王的儿子商臣“蜂目而豺声”,是一个 内心阴沉、隐忍不发的人,不宜立为太子。楚成王不听,结果被商臣逼死。 第三条,楚国子文认为子良的儿子越椒“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是狼子野 心,应该杀了,否则会毁灭他们若敖氏家族。子文、子良死后,越椒的哥哥 当了令尹,越椒把他杀了,自己当了令尹。不久,越椒又召集家兵攻打楚庄 王,战败,灭族。第四条,晋国大臣司马寅看吴王夫差脸上冒黑气,判断吴 国不是国内被敌人打败,就是死了太子,果不其然——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 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际,带兵攻入吴国。夫差怕走漏风声,影响自己与晋 国争霸,竞把报告消息的七个人都杀了。 上面四条相人事迹只看人物的心性才能,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跟个人 命运没有丝毫关系。相人者的身份也很特殊,都是国家高级官员,不靠相术 吃饭,更不靠相术骗人。江湖市井相术则不同,多关注个人的吉凶祸福、荣 华富贵、贫贱寿夭、功名利禄。相人者的身份常常是相工或江湖术士,为了 赚钱糊口,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战国后期,《荀子·非相篇》开始批判相人术。荀子先说相人术在 古代是没有的,学者也不说这事,然后说“相形不如论心”,列举尧、舜、 文王、周公、孔子等十六位大圣人,说他们天生一副怪相,却成就了伟大事 业。又举夏桀、商纣为反证,虽然长得高大俊美,却是暴君,身死国灭。荀 子所批判的相人术与后来的江湖市井相术其实还有很多不同,没有使用“命 运”、“富贵”、“封侯”等词语j同时也透露出一个变化:相人术已经偏 离《左传》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向,往“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发展了。 再到两汉,相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重点不再是考察人物的心性才能, 而是看一个人的命好不好,能不能当官,能不能封侯,能不能做皇帝,会有 什么样的富贵与结局。西汉司马迁《史记》记录了十六条相人事迹,六条是 春秋战国的,十条是秦汉的。春秋战国的六条,五条考察人物的心性才能, 只有一条涉及个人的功名富贵寿夭。秦汉的十条,全部指向个人的功名利禄 。东汉王充《论衡》一书则明确列有《骨相篇》一文,将骨相与命运紧紧绑 在一起——“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遭富贵之乐”——明 确肯定骨相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再经唐、宋、明、清的变化,相人术的迷信 色彩越来越浓,本来含有的少许合理成分淹没在逐渐叠加的愚昧无知之中, 最后变成了一种良莠不齐、真假难分的江湖骗术。 最初是为国家甄别人才、选贤拔能,最后却成了愚昧无知的江湖骗术, 怎么会这样呢?原因大概有两个。 相人术起源于巫术。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当巫师,巫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外 形特征——原始先民在挑选巫师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巫术与权 力合流以后,权力要证明自己是天的旨意,必须找一个人来沟通上天——这 个人是谁?应该具有怎样的外形特征?于是相人术就这样慢慢产生了,而且 是为了给氏族、部落挑选某种有用之才。尽管也包含有某种欺骗,但不是为 了赚钱谋生,大概只在氏族、部落上层流传,下层人民基本接触不到。夏、 商、西周三代,中国仍然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王权制,以文字为代表的文 化成果基本上只在社会上层传习,贵族与贱民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上下不能 相通。进入战国以后,诸侯纷争加剧,国家急需人才,社会等级逐渐被打破 ,有本事的贱民可以当官,没本事的贵族则沦为平民,于是相人术(包括文 字等文明成果)也跟着流入民间,渐渐散布于江湖市井之中。懂得相人术的 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的悟性各不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为了谋生开始 收费,于是相人术开始偏离“选拔人才”这个主题。 两汉盛行谶纬术,直接影响了相人术的价值取向。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鼓吹“天人感应”之后,纬书大批出现,产生了很多有关朝代兴亡的虚妄 而荒谬的预言。相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天人感应”的影响,也开始考察个 人的命运。有些相工发现,越是巧妙地利用人们关注个人命运的心理,越容 易赚到银子和铜板。当这个利润秘密在相工中间公开化以后,相人术就开始 沦为三教九流之术了——有的作为谋生的手段,有的用来攀附权贵,有的则 变成骗子伎俩。虽然也有不少高人对相人术做了一些唯物论的注解和说明, 但无法改变相人术是伪科学的基本定性——它完全靠经验,无法建立一套固 定不变、简单易行的标准。 荀子是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批驳相人术的学者。唐代杜牧也反对相人术, 还写了一篇《相论》来支持荀子,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儒”。曹植、李 德裕、韩信、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也写有关于相人术的或信或否的诗文。他们 的意见都不统一,普通百姓更搞不懂了。 曾国藩相人术 曾国藩精通相人术,是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与《左传》相人术 的价值取向一致。 曾国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显然知道《左传》相人术与市井相术的区别 。他二十七岁开始当官,最后还当了清朝最大的官(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而且是一个不肯拍皇帝马屁的官,所以他既 不会靠相人术吃饭,也不会靠相人术升官。 咸丰皇帝继位才二十几天,曾国藩就给他写奏稿,大谈人才之道,担心 “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他还跟咸丰皇帝说“臣自愧无知人 之明,无储才之素”,既是他自谦之词,也反证他确实有为国家储备人才的 心愿。再看看他给胡林翼写的信:“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 能勉者,引用一般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看天下大局已坏,他 能做的,就是与胡林翼一起,勉力为国家培养几个好官,储备一点种子。他 把“侧身修行,拼命报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自然也增加了他对人才的 重视程度。而且明确希望朋友帮忙寻找人才:“蜀中良吏当不乏人,储为栋 梁之选者几何?” 目前能查阅到的有关曾国藩相人术的资料,几乎都在讲他如何判断一个 人的心性才能。比如他亲笔记录的八十五条相人术,没有一个字与功名富贵 有关。他识别江忠源和刘铭传的故事流传甚广,二人也确实成为国家栋梁之 材;刘铭传还为保卫台湾岛、建设台湾岛做出过历史贡献。曾国藩相恭亲王 奕诉“晃荡而不能自立”,一点没有端庄厚重相,但是恭亲王一生富贵双全 ,活了六十七岁,原因就在于曾国藩相人术是看一个人的心性才能,而不是 看富贵贫贱。他把两宫太后、恭亲王、文祥、宝錾、倭仁等清廷首脑人物放 在一起评价,看的就是他们的才干,而不是富贵。再如刘松山,曾国藩初见 他时,只说他“挺拔明白”,而不知他会成为湘军后期最重要的名将,而且 也不知他会在三十八岁、大功未就时战死。但是,他仍然说了一些关于功名 富贵的话,“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 物是富相”,就是最典型的证据。这与《左传》相人术是不同的,又该做何 解释?唐大将李勋说过的一句话,似乎可以作为答案。据古书《谈宾录》记 载,李劫每临阵选将,必选有福禄之相的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薄 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他们看相,重点在于人才与功业,不是单纯的富 贵荣华。而且他们无法脱离当时的科学知识背景来处理这个问题。 当然曾国藩在判断人物的心性才能时,也不是单纯依靠相人术,而是杂 糅了很多现实可依的办法,比如预知僧格林沁不善终,在安庆的时候看部下 的字迹,通过吃饭看出老乡见异思迁等。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甚至有时靠 臆测(比如看曾国荃小便时间长测其长寿,相崇绮为人有真意就判断他会成 为国家栋梁之材),这就是相人术反科学的一面。 曾国藩自己也说:“人不易知,知人不易。”而且确实也有看错人的时 候。有人曾经问他:“何以知道塔、罗、李、彭、杨、鲍(塔齐布、罗泽南 、李续宾、彭玉麟、杨载福、鲍超)诸公能成大功?”曾国藩说:“此皆幸 而遇之。当时与他们共事,只知道他们忠勇朴实,所以安排任用,靠运气天 威,而稍有成就,别人就说我善于知人。其实知人很难,我也不敢有自信。 ”事实的确如此。初用塔齐布时,曾国藩怀疑过他敢不敢战;初选水师营官 时,杨载福、彭玉麟二人仅为五副营营官。 他又为缺乏人才而痛声呼告:“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 今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立得。”每到一个地方 ,他都在延揽人才,可谓终身在为国家储备人才。他心中的国家,可能是清 政府,也可能是他的儒家理想,而不得不寄躯壳于满清朝廷。 曾国藩与《冰鉴》的关系 有人说曾国藩写了一部《冰鉴》,但道光九年刻印的《冰鉴》一书末尾 则明确指出,《冰鉴》作者已不知其为何人,证实《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 。刻本印制于道光己丑岁(公元1829年)仲春,当时曾国藩才十七周岁(生 于公元1811年冬十月)。《曾国藩全集》三十册两万两千四百余页,也没有 一个字提到《冰鉴》。为何世人要说《冰鉴》是曾国藩写的呢? 一是跟他善于相人有关。 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的相人本领做了很多评价。左宗棠说:“知人之明 ,自愧不如元甫(曾国藩)。”李鸿章说:“知人之鉴,并世无伦。”石达 开也说:“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实起事以来所未觏 (音构,遇见)也。”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清史稿》对他的评价似乎很 精当:“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 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事实上,曾国藩在相人术上确实花了不少功夫。且不说他用心总结的那 些相人口诀,只看三件事。一是他和胡林翼切磋相人术。其中明确谈到李鸿 章的前程未来。二是曾国荃为了独占大功,率二万二千人进驻雨花台,冒险 围困金陵。金陵城周长九十六里,区区二万二千人,显然不够。很多人,包 括曾国藩在内,都担心他像李续宾那样全军覆没,纷纷要求他撤兵,但曾国 荃不听。李秀成率大军援救金陵,与曾国荃部大战四十六日,无功而去(大 战结束后,曾国藩描述湘军将士是:“个个面无肉色。”)。曾国藩又写信 叫老弟赶紧撤,曾国荃还是不听。曾国藩无奈,决定去前线看看情况再说。 曾国藩到了曾国荃营中,仔细考察了各个营垒,觉得老弟营盘稳固,军心整 齐,士气旺盛,才打消撤兵的想法。两兄弟见面十二天,其中一个晚上就谈 到“观人之法”。三是他让好友兼幕僚郭昆焘帮他抄写《心相篇》,并熟读 了好几遍。这些事情表明,他一直在琢磨相人术、钻研相人术。大家说他看 人很准,似乎跟他的勤奋成一个正相关关系:因为用功勤,所以效果好。 二是后人的推崇与捏造。 《蒋氏王朝兴衰史》一书说:“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蒋介石)必先 招榜上有名者,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 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 。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 参考书籍。” 南怀瑾在一本书中说:“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十三套学问,流 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 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但是,早在1934~1937年之间,已经有人写文章说:“《冰鉴》托名曾 国藩著……文正衡人,颇有特长,然间亦有以臆测者,不尽吻合。近人乃有 以古相书《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不知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 板。”“道光间吴荷屋”,就是道光九年刻本《冰鉴》末尾提到的吴荣光, 字伯荣,号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进士,累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 家里藏书非常丰富。 从以上信息似乎可以推断,说《冰鉴》是曾国藩写的,跟蒋介石身边的 人大有关系,最后以讹传讹,至于今日。 诚如吴荣光所言,《冰鉴》“固切于用,非同泛书”,与市井相术确实 有些不同。一是《冰鉴》部分篇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全书七篇二十四讲, 其中七讲颇有实用价值:“神骨篇”第一、第二、第三讲,“刚柔篇”第三 讲,“情态篇”第一、第二、第三讲。这七讲内容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基础, 也具有唯物论倾向。二是《冰鉴》不从眼、耳、口、鼻、须、眉的具体形状 来鉴别人。市井相术用动物或物体的形状来类比人的眼睛、鼻子、眉毛、耳 朵,作为判断人的吉凶祸福的依据,不仅机械,而且荒谬。 曾国藩相刘铭传,不是看他的五官、骨相,而是看他威武挺拔的神态, 方法与《冰鉴·情态篇》相类。而三教九流中的相人者,大半是为了混口饭 吃,学到一点皮毛,就赚钱去了,最多看个半真半假,受害的是普通大众。 搞清楚《左传》相人术与市井相术之间的区别,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相 术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帮助。江湖市井相术毫无疑问应该被打入 封建迷信范畴。即使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也必须慎之又慎: 一、相人术缺乏充分的科学实验依据,本身在方法论上就站不住脚,就 连曾国藩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更何况一般庸庸者; 二、经验值得尊重,但不能唯经验论。经验主义是非常危险的(生活中 很多人都是经验主义者,不讲逻辑,不讲科学,只凭经验和感觉,而且非常 顽固——早在明代,已经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三、警惕市井相术的迷信流毒卷土重来,贻害大众。 关于本书 关于曾国藩的相人术,材料非常少,曾国藩也没有对他总结的相人口诀 做任何解释。为方便读者理解,鄙人不顾才疏学浅,战战兢兢来对那些相人 口诀做注解,并在原意之上做了适当发扬,用历史人物故事来做说明。 比如“端庄厚重是贵相”,曾国藩没对口诀做任何说明,本书擅自将它 拆解为“端庄”与“厚重”两层意思,又把“敢于担当”、“敢于任事”的 成事精神并入“厚重”之中,还援用了孙嘉淦及东汉杨震的故事来做说明。 “谦卑含容是贵相”也拆解为“谦卑”与“含容”两层意思,又举年羹尧及 东汉窦氏、梁氏的盛衰来说明“谦卑”,唐代郭子仪的故事来说明“含容” 。也许按曾国藩的本意, “端庄厚重”与“谦卑含容”是一种互文现义, 必须充分结合起来才是“贵相”,简单的“谦卑含容”未必能“贵”。何况 曾国藩的本意也不是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富贵相,而是由此来判断他是不是人 才。 又如“富贵看精神”,本书把曾国藩奉行的“打掉牙,和血吞”的好汉 精神、湖南乡间那种不服输的蛮子性情,也视做“神有余”的现实表现,并 详细叙述了曾国藩一生六次被人唾骂的经过,最后都靠咬牙挺立、坚忍维持 而成功。曾国藩也经常讲这种话:“好汉打掉牙,和血吞。”“男儿自立, 须有一种倔强之气。”“以懦弱无刚为大耻。”这种发扬未必符合曾国藩的 本意,如有不妥,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而对“真假看嘴唇”、“主意看指抓,风波看脚跟”两句口诀,鄙人水 平有限,不能领会曾国藩的真实意思,如果有什么错误,还要恳请各位读者 多多包涵。 至于人物故事太多,甚至冗长,早有编辑对此提出批评。思之再三,考 虑到两点,一是曾国藩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句口诀,又没做任何解释;二是 读者多看人物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口诀,也恰恰符合曾国藩相人 术的唯物论倾向——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判断心性才能,而不是市井相术那 套形貌定人富贵。因此,人物故事最终保留没删,恳请读者理解。 此外,本书在数字的用法上,除了某些场合,如清代银两合今日多少钱 及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表达之外,一般情况都使用汉字表达,以适当体现 古文的特点。另有“谋画”“规画”“策画”等词,一律用“画”,而不用 “划”,也是为了体现古文特点。其次,考虑到现在侵权现象日益严重,除 了部分非常重要、非标明出处不可的原文,一般情况没有标明出处,以备将 来维权之用。 小结:学之不精,不如不学 相人术无法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来论证,无法建立简单易行的标准,完全 靠经验,因此末尾有一句话要告诫读者——学之不精。不如不学。还原《左 传》相人术的目的,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才是阅读本书的正确态度 。

内容概要

  《曾国藩相人术》把曾国藩奉行的“打掉牙,和血吞”的好汉精神、湖南乡间那种不服输的蛮子性情,也视做“神有余”的现实表现,《曾国藩相人术》并详细叙述了曾国藩一生六次被人唾骂的经过,最后都靠咬牙挺立、坚忍维持而成功。曾国藩也经常讲这种话:“好汉打掉牙,和血吞。”“男儿自立,须有一种倔强之气。”“以懦弱无刚为大耻。”

书籍目录

曾国藩相人术:为国家储备人才、选拔人才(代序)相人术的变迁曾国藩相人术曾国藩与《冰鉴》的关系关于本书小结:学之不精,不如不学上篇 理论总结一 端庄厚重是贵相二 谦卑含容是贵相三 事有归着是富相四 心存济物是富相五 六美六恶六 贤才相七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八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九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跟十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十一 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十二 研习《心相篇》下篇 相人实践十三 相慈禧太后十四 相恭亲王奕诉十五 相大学士(宰相)倭仁十六 相军机大臣文祥十七 相军机大臣宝錾十八 相李鸿章十九 相曾国荃能长寿二十 相江忠源二十一 相刘长佑二十二 相萧浮泗二十三 相广东提督刘松山二十四 相刘铭传二十五 相崇绮二十六 相陈兰彬、刘锡鸿二十七 相王闾运二十八 相某哨官不驯二十九 相已氏才薄福薄三十 相老乡三十一 曾国藩看走眼三十二 曾国藩亲笔记录的八十五条相人术附 录一 《左传》相人术二 《史记》相人术三 荀子·非相篇四 王充·骨相篇五 杜牧·相论

章节摘录

  一端庄厚重是贵相曾国藩总结的相人术口诀,最早见于《曾国藩日记·咸丰八年三月至四月》。那篇日记开头就写道: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那时曾国藩四十七岁,先做了十四年京官,又在地方待了七年,京城的高官王侯大概都见过,地方督抚、一二品高官也见过不少,有非常丰富的相人经验。下面分四节来介绍这四句口诀。这里介绍第一句:端庄厚重是贵相。端庄,指一个人言谈举止端正庄敬,做事不偏不倚(不偏激,也不颓废),以中庸为标准。相反的情形就是坐立行走没有定势,左右摇摆,晃来晃去;或者不分场合、不论对象,张口乱说;或者处理事情易走极端,经常得罪人。举止言行端正庄严,容易获得别人信任,也难被小人抓住把柄造谣攻击。身在官场,上司、下属都信任你,对你有好感,连小人都不来中伤你陷害你,仕途就充满了希望。否则就步履维艰了,别说升官,不丢官就已经很不错了,还谈什么“贵相”?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参劾工部郎中余祖述,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言动躁妄,非稳练可靠之员”,显然是不合“端庄相”的。当然主要原因是余祖述奉旨回安徽婺源办团练,私刻公章,挪用各种经费3450两(合73.8万元人民币)。朝廷于五月初二日下文,撤去余祖述的办团差事,暂行革职,并勒令“将所支银两迅速缴还”。曾国藩是从国家利益和人才角度出发参劾余祖述,奸贼小人则会从个人私利角度出发,抓住你不够“端庄”的缺点诬陷你。身在官场,你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端庄”形象。“厚重”,指坐立行走厚重稳健,立得定,走得稳。曾国藩盛赞湘军名将李续宾“厚重少文”。李续宾是罗泽南的弟子,初为营中帮办。平常很安静,仿佛一无所知的样子,从不说自己很能干之类的话,大家也不知道他有什么真本事。岳州大战,塔齐布称赞湘勇只有白旗一营无敌,正是李续宾统带的右营。他转战数省,过州县不见一客,人多时也不发一言。各将领都慷慨陈词,歃血共誓,独李续宾默然静坐,不说激烈自许的话,但忠勇果决之色,见于眉间。曾国藩订立的湘勇军制沿用数年,各营多有变更,只有李续宾守法五年,始终不变。李续宾死后,曾国藩称他“端凝敦笃”,又说他“厚重少文,百战无挫,可跻身中兴福将之列”。行为端庄,步态厚重,站得稳,能担当,还可引申出一个含意:敢于任事,敢于承担责任。咸丰皇帝信任肃顺,原因之一就是他敢于任事。清朝一直都限制汉人掌握实权,怕他们有了权力就造反。正是因为肃顺敢于担当,才积极地向咸丰皇帝举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人。敢于任事与流于偏激,二者之间还不完全相同。以曾国藩自己为例,咸丰皇帝上台才二十几天,就下令征言,要各大臣针对时政,据实直陈,封章密奏。曾国藩一口气给小皇帝写了五封奏章,只获得一点赞许,不见任何动静,曾国藩失望了。一个半月之后,他又给小皇帝上了一封奏章。先说咸丰皇帝仪态“肃雍”,“跬步必谨”(每一步都很谨慎),显然是在拍他的马屁,称赞他行为举止端庄严谨。但是话锋一转,就说有一个大臣因为小步跑的姿势不规范而被言官弹劾,有两个大臣因为在道边叩头的姿势不合礼仪,也被言官参劾,还有两个大臣也是因为行止不合礼仪而获罪,咸丰皇帝连这种小事也管,是“谨于小而忽于大”。又说自从征言以来,大臣的奏章不下百余封,都以“毋庸议”了之;选拔人才时,只看毛笔字写得漂不漂亮,而不看思想文才;但是对广西乱匪(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这种大事,竟然连一张地图也不挂出来研究。总之,在那封两千六百字的奏稿里,曾国藩严厉批评年仅十九岁的咸丰皇帝有“琐碎”、“文饰”、“骄矜”三种毛病。这封奏章言辞激烈,批评直切,稍微歪曲一下,就能变成一篇诋毁文章,把咸丰皇帝说成是一个思想浮浅、流于形式的骄矜之人。咸丰帝看了,勃然大怒,当场扔到地上,要治他的罪。幸好咸丰帝的老师在场,苦苦劝说,才熄灭怒火。替他说情的两个人,一个是皇帝的老师,叫祁寓藻,跟穆彰阿政见不和,官至大学士,正一品,曾国藩还写过二百六十个一寸见方的大字送给他;另一个人叫季芝昌,官至闽浙总督,从一品,是曾国藩中进士的主考官,两人是师生关系。也许真的是曾国藩运气好,不仅免于获罪,还兼署了刑部左侍郎。于是曾国藩又写了一封奏稿,感谢咸丰皇帝“圣量优容”,检讨自己是“无朱云之廉正,徒学其狂;乏汲黯之忠诚,但师其憨”,而且只有短短二百五十个字。从那以后,曾国藩再也没有写过那种言辞激烈的奏章。那五个大臣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一点小毛病,不够“端庄厚重”,结果就落职获罪。在没有是非标准的古代官场,惟有处处端庄厚重、小心谨慎,才有可能避免突然飞来的横祸。曾国藩熟知古代历史,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了“端庄厚重是贵相”这个结论。可见“端庄厚重是贵相”与古代政治环境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自西周以来,“礼”在中国官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看来,这个“礼”至少有三重含义:一、礼是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二、礼在很多时候又可以当作法律条令;三、个人的行为礼仪规范。如果你的行为举止不合礼仪,不够“端庄厚重”,不单纯是缺乏个人修养的问题,还要承担政治风险和法律责任,自然会显著影响你的官职地位,甚至人生结局。  ……

编辑推荐

  《曾国藩相人术》在数字的用法上,除了某些场合,如清代银两合今日多少钱及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表达之外,一般情况都使用汉字表达,以适当体现古文的特点。另有“谋画”“规画”“策画”等词,一律用“画”,而不用“划”,也是为了体现古文特点。其次,考虑到现在侵权现象日益严重,除了部分非常重要、非标明出处不可的原文,一般情况没有标明出处,以备将来维权之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国藩相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