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马车夫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江晓美  页数:1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货币,“钱”,或者说“纸币”似乎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可果真如此吗?只有1/10的人可以准确说出当前的利率;只有1%的人可以准确说出常用的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只有1/1000的人可以理解信用卡利率的计算公式……最耐人寻味的事:只有不到1/10000的人可以说出每天使用的各种面值纸币的图案细节。人们更多的是依靠“重量”和“手感”来判断硬币,用“声音”和“手感”来判断纸币,但最根本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钱的世界”人们判断做一件事的标准是什么?答案令人吃惊——我们中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去思考做某件事是否“有意义”,绝大多数人都去思考做某件事是否“有回报”。    在历史的哪一个诡异的瞬间,“有意义”被偷换成了“有回报”?大冬天光着身子,用手狠狠地拍击水面,然后哈哈大笑尽可能长时间持续的能力是“无意义的”,但如果有一笔资本注入这个“事业”,一切就改变了,于是会出现“培养这种技能”的学校和产业。    这就是金融资本的力量。谁主导了世界的金融资本,谁就拥有了愚弄世界的“超级能力”。资本在欧洲古代可以让人们疯傻、让人们残忍、让一切价值失序、让一切有意义的事业变得“毫无意义”(其实是“没有回报”),让许多无意义的骗局变成了“产业”和“创新”。谁拥有了世界信用供给权,谁就是“金钱世界”的“主宰”。    目前,主宰着“美元世界”的是“国际债权人”,这个概念就是由欧洲古代“尼德兰银行家”发明出来的,他们创立了第三金融国家“尼德兰共和国”,又轻易地摧毁了它。    王国的兴衰,贵族的荣辱竟然操纵于“尼德兰银行家族”的手中,他们合法地拥有了包括“战争权”在内的一切权力;一个贫穷、孱弱、衰落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被描绘成了“17世纪海上的马车夫”,这些噩梦一样的骗局是如何在银行家手中变为“现实”的呢?请读者赏读“荷兰金融战役史”,让我们回到欧洲古代硝烟弥漫的金融战役中去寻找答案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第三金融国家——“尼德兰共和国” 一、古代欧洲的“尼德兰共和国”与现代荷兰的异同 二、现代荷兰的简介 三、银行家为什么选择“尼德兰地区”? 四、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银行家”从哪里来? 五、“尼德兰共和国”三级议会制度和“威尼斯共和国”“十人议会制度”的异同 六、“尼德兰银行家”与“威尼斯银行家”异同 七、“尼德兰共和国”建国前的历史背景 八、荷兰和中国 九、“尼德兰银行家”发明了“跨国公司”第二章 第三金融国家的建立——“尼德兰革命”与“尼德兰银行家” 一、“尼德兰银行家”的诡计——以退为进 二、银行家失去了对“第二金融国家”的主导权 三、第二金融国家的毁灭 四、“尼德兰乞丐”和“尼德兰银行家” 五、“尼德兰联省王国”建立了第三章 银行家族拥有的国中之国——“荷兰东(西)印度公司” 一、谁是凶手?谁是主人?什么是国家? 二、银行家的独立王国——“荷兰东印度公司” 三、银行家的“别动队”——“荷兰西印度公司”第四章 金融国家的“痼疾”——四大巨头的神秘死亡 一、第一个巨头之死——威廉·奥伦治国王(差两天未正式登基)的神秘遇刺 二、“三级议会”的秘密 三、第二个巨头之死——“大议长”奥尔登巴内费尔特 四、第二回合中的“阵亡者”——“荷兰奥伦治亲王”的神秘死亡 五、第三个巨头之死——莽撞的“威廉二世” 六、第四个巨头之死——约翰·德·维特之死第五章 银行家没有祖国——“黑暗的战争、险恶的时刻” 一、垄断银行家族、寄主国家与金融战役的关系 二、银行家制造三次英荷战争的目的 三、累累白骨堆砌的“三次英荷战争”——空前残酷的一幕 四、《航海法案》真是导致“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原因吗? 五、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唯一成果”——“新阿姆斯特丹”改名“新约克” 六、英国的军队忠于谁呢?第六章 奋起抗争英法联军的“荷兰执政”变身“英国国王” 一、建立“英格兰银行”的是“荷兰执政”(就是“荷兰国王”)威廉三世,不是“英王威廉一世” 二、《美联储的秘密》、美国著名学者尤斯塔斯·莫林和著名学者、诗人兹拉·庞德 三、“尼德兰银行家”的印章 和绘画——“有我在,太阳停止运行” 四、古典金融战役的典范——第四金融国家的建国之战 五、《权力法案》保障了银行家的一切权力 六、“威廉三世”在英国登上王位的意义 七、第三金融国家的灭亡为什么没有影响银行家一一银行家科尼利斯·阿尔森的故事第七章 资本的典范(上)——承上启下的“尼德兰共和国” 一、“尼德兰共和国”对欧洲银行家族的重大意义 二、颇有远见的“尼德兰银行家”——对第五金融国家“美国”的“跨代”布局 三、“尼德兰银行家”对金融僭主体制最大贡献之一:“合法化” 四、“尼德兰银行家”对金融僭主体制最大贡献之二:“欧洲金融贵族”与“欧洲传统贵族”的“合流”第八章 资本的典范(下)——伟大创举?还是千秋功罪? 一、“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与“尼德兰银行家”对后世影响巨大——“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与“伯恩哈德亲王” 二、“尼德兰银行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四层五元构架”,丰富的金融僭主体制的内涵 三、“尼德兰银行家”与“尼德兰爱国党人组织” 四、第三金融国家“遗迹”的彻底消失——“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灭亡 五、总结第九章 古代欧洲的秘密组织 一、古代欧洲秘密组织“共济会” 二、“光明会”和“骷髅会”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第三金融国家的建立——“尼德兰革命”与“尼德兰银行家”  一、“尼德兰银行家”的诡计——以退为进  在15世纪,美第奇银行已经在欧洲确立了金融僭主制度,银行家的梦想——“欧洲政府、欧洲货币、欧洲央行”可以付诸实施了。他们精心扶植了斐迪南二世,把一个“阿拉贡王国”逐渐建设成了“西班牙·阿拉贡王国”,也就是第二金融国家。  有些历史学家把这个国家称作“西班牙”,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巅峰时期,实际包括了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法国部分地区,已经是大半个欧洲了(这显然不能简单等同于今日的西班牙)。换句话说,“西班牙·阿拉贡王国”具备了统一欧洲的条件。欧洲大陆此时唯一还有些抗衡实力的就是美第奇银行牢牢控制的法国一一欧洲统一已经不是问题了。  但第二金融国家的强大实力,对于银行家来说是有严重“缺憾”的,因为权力中心依然是贵族权力而不是金融权力。掌握了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国王,不可能继续像小孩子一样听从银行家的摆布。  银行家和斐迪南二世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无法统一,相互倾轧逐渐大于合作。斐迪南二世死后,他所建立的复杂联姻体制,让“西班牙·阿拉贡帝国”膨胀了起来,国王再也不听银行家的话了。  此时,集中在“尼德兰地区”的银行家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决定:肢解第二金融国家。这无疑很难下决心,但却是必须的,因为银行家和“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矛盾,是古代欧洲最高权力的争夺,不可调和。  银行家“退了一步”,古代欧洲也就永远丧失了统一的可能,这影响很大。欧洲各国的领土、语言、文化、民族认同感逐渐形成了,然后再“统一”就几乎不可能了。21世纪的“欧共体”可以看做是“第六金融国家”,但这是一个国家吗?今天的西班牙会放弃西班牙语吗?今天的法国会放弃法语吗?唯一统一的是欧洲的货币权力。  二、银行家失去了对“第二金融国家”的主导权  (一)世袭皇权体制与世袭金融僭主体制的较量  此时,“威尼斯银行家”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尼德兰地区”,下面就称作“尼德兰银行家”。他们苦心建立了“西班牙·阿拉贡王国”,几乎都要统一欧洲了,能随便“以退为进”吗?这是很痛苦的一步,是无奈之举,是最后的选择。  “尼德兰银行家”开始时,试图沿用一个古老的策略——债务捆绑,试图通过联姻、借贷让“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皇室深陷债务泥潭和“亲情陷阱”,最终做到“不分你我”。但“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历届国王非常精明,均非等闲之辈。现在不能简单地以欧洲历史书籍为准来介绍一些当时历史人物,因为文艺复兴之后,美第奇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一直牢牢地主导着欧洲的高等教育、司法体系、媒体出版业。  “阿拉贡王国”很小,是“威尼斯银行家”支持的一个城邦领主。在15世纪,16岁的斐迪南(后来的“斐迪南二世”)和银行家达成了一个交易:银行家帮助斐迪南二世统一欧洲,而斐迪南二世默认美第奇银行的金融僭主体制。这个时期,美第奇银行已经在欧洲各国建立了僭主制度(甚至由美第奇银行家族的成员在法国直接实施“摄政”),这是欧洲的真实历史。所以,这个交易对于一个16岁的“小领主”来说,无疑是“诱惑极大”。但“小领主”长成了“老国王”之后,就想摆脱背后的僭主统治了。  由于联姻,斐迪南二世的外孙查理(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又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领土如果算上“海外领地”,比今天的美国大得多,军事基地遍布全球,海上战略要冲大多由“西班牙·阿拉贡王国”主导。  银行家是如此的成功,他们缔造了一个伟大的第二金融国家。但是,“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统治者们却越发认识到——国王不过是银行家傀儡。  (二)斐迪南二世代价沉重的反击——“疯女胡安娜”事件  查理五世(下面要详细介绍这个毁灭了第二金融帝国的关键人物)是残酷宫廷斗争的幸运儿。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女儿“疯女胡安娜”,父亲就是“神圣罗马皇帝”(以“奥地利公国”为中心的一些德意志城邦和一些领地)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儿子“美男子”腓力王子,祖父就是前面所说的银行家挑选用来建立“第二金融国家”的16岁的“小领主”——斐迪南二世(此刻已经是一个心如铁石的“国王”了)。  这场婚姻的撮合者,就是美第奇银行,目的就在统一欧洲。可是第二金融国家刚刚建立不久,银行家又不敢轻易推翻斐迪南二世的统治。斐迪南二世看准了这一点,巩固了皇权,弱化了金融僭主体制(这让后来一些欧洲人误以为他是银行家的对手,实际不是这样,那仅仅是现象)。斐迪南二世和妻子、女儿、女婿发生了隐秘但激烈的政治斗争(他排斥犹太银行家,他妻子就任命银行家支持的犹太人哥伦布为海军远征军司令,后发现了美洲大陆,并与葡萄牙私自签署“按经纬线分割‘世界’的协议”,这不是“西班牙·阿拉贡王国”和“葡萄牙”签署的,而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和“葡萄牙”独立签署的协议,由伊莎贝尔一世自己“私自确定”)。“卡斯蒂利亚王国”根本就没有实力和葡萄牙签署“分割世界的协议”,这是不可思议的荒唐事一一一个海上强国不会和一个几乎没有海上实力的“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一个地区”签署这样的协议,因为这毫无价值,是一纸空文。但这个诡异的政治协议历史上是存在的,即:“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1494年)”。  改变葡萄牙态度的因素,或者说导演这一幕闹剧的就是银行家。他们利用了斐迪南二世夫妇的矛盾(这也是政治婚姻无法克服的弊病),试图削弱逐渐变得不驯服的斐迪南二世,重新强化金融僭主制度,否则“西班牙啊拉贡王国”就不是第二金融国家,而是银行家的坟墓了(反之亦然)。  斐迪南二世的妻子伊莎贝尔一世“很快蹊跷地死了”[这种联姻本来就是美第奇银行安排的政治婚姻,奠定了“阿拉贡王国”核心“领土”——“卡斯蒂利亚王国(斐迪南二世的妻子,伊莎贝尔一世)”和“阿拉贡王国”(包括“西西里岛”和“阿拉贡王国”等领地,由斐迪南二世执掌)],“死的很是时候”。斐迪南二世还要杀死他的女婿和女儿(因为银行家在幕后支持他们的女儿和女婿),他的女婿和女儿仓皇出逃。斐迪南二世立刻宣布:女儿被女婿绑架,然后派骑兵四处追杀[他女婿腓力很快就死了,有人说是“死于伤寒(当时常常指重感冒,而不是真的伤寒病)”,有人说是“骑马摔死”,但实际是死于岳父斐迪南二世之手]。  斐迪南二世的女儿比较脆弱和单纯,无法理解一个“幸福的家庭”如何一夜之间就血腥一片,结果就精神失常了。据说她带着一个6岁的小男孩(后来成为雄才伟略的查理五世),把丈夫的尸体偷回家,一直就认为他“睡着了”,不敢面对这个事实。斐迪南二世就把她幽禁在托尔德希略斯城堡长达47年(1555年去世),史称“疯女胡安娜”。有一种观点认为她没有疯,只是“为了爱情痴迷”,因为历史上她很爱英俊潇洒的丈夫腓力,爱得很深,不存在斐迪南二世所说的“绑架”。丈夫腓力的死(“神圣罗马帝国”知道“意外去世”的含义,但不想发生战争,双方实际上结下了很深的怨恨)、母亲的死让一个敏感的宫廷女子出现了精神问题并不奇怪。欧洲古代历史上那些亲手用烙铁弄瞎亲生儿子(东罗马帝国的爱里娜皇后)的母亲和情夫(马奇伯爵罗杰·莫蒂)一起观看把烧红的铁棍插入丈夫(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身体“表演”的妻子(英国皇后伊莎贝拉)而精神“丝毫不出现问题”的欧洲皇族成员,才是真正地疯了,他或她的良知和银行家一样被权力和金币吞噬了,只剩下一个躯壳,当然“不会为感情所惑”。  “疯女胡安娜”很“幸运”,因为她“疯”了,仅领地让父亲斐迪南二世夺走了,但总算活了下来。  这个历史事件意义重大,这是银行家族的金融僭主制度在第二金融国家遭受到的一次战略失败,斐迪南二世“成功”地巩固了皇权,打击了银行家,代价之大,让他身体从此出现了问题[他没有杀死6岁的外孙,但表面上很少过问(这是一个很神秘的历史疑案,“老国王”可能和外孙有某种秘密的、可靠的、“高效的”接触)],一直郁郁寡欢,直到去世。  (三)查理五世的奇谋——肢解自己的帝国  6岁的小男孩查理,失去了父母和外祖母,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异常的环境中。可他不像母亲那样敏感,却很像“老国王”斐迪南二世,成了一个毕生和银行家斗争且不惜一切代价战斗的战士和计谋大师。正是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出现和难以想象的牺牲,让银行家统一欧洲的计划在古代一直没有实现,暂时阻止了金融僭主制度的巩固势头。  ……

编辑推荐

  《海上马车夫荷兰金融战役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第一个商业银行,第一个工业区,第一首国歌。  “1648年的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马克思)。  “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荷兰诗人冯德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上马车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所,第一个商业银行,第一个工业区,第一首国歌。“1648年的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马克思)。“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荷兰诗人冯德尔)。
  •   了解世界金融史,不错
  •   好书,从事财经工作的人不看此类书籍哪怕在财经岗位工作一辈子也只能是弱智。
  •   让人有拨云见雾之感的好书。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
  •   我是从这本书才开始了解历史的财经线对历史的巨大影响作用的。
    1、文笔精炼;
    2、故事生动;
    3、考证齐备;
    4、视野独特。
    一辈子收藏。
  •   值得一看。最近迷上了这类书。书写的不错,不过个别地方时间方面前后显然是想矛盾的。
  •   非常精彩!强烈推荐!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本书买来许久,却一直未看。一方面其他书可看的不少,一方面也是对此类“阴谋论经济史”有些审美疲劳。最近看《大国兴亡录》有关于荷兰及西班牙的内容,想到和此本书所述大致属于同一历史时段。于是顺便翻来,互为印证,倒也有趣。

    要说此类书籍与一般历史作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一般作品往往先列举表象,然后试图通过浅层现象来揭示深层规律,而“阴谋论”往往先预设一个前提,即有人在背后搞阴谋,然后再以此来考察表象,提出疑问,罗列证据,以证明自己的前提。所有的“表象”,如果没有隐藏着“真相”的蛛丝马迹,那就只是“假象”而已。这种逻辑推论的方式会遭到质疑那是肯定的,因为大方向上反常理。不过,阴谋论者也有阴谋论者的苦衷,他们要证明的东西往往隐藏太深,按照一般历史研究方法那是肯定没谱。于是只能借助假定、推理和臆测了。以本作来看,作者的主要假定有几个:

    一、西班牙、荷兰及英国在工业革命前的兴衰其背后是金融贵族和传统贵族对权力的争夺;
    二、荷兰包括之后的英国,其兴起是金融资本转移造成,而金融资本独立于世俗国家政权之外;
    三、垄断金融资本不利于自由竞争,非但不能促进生产力,反而扼杀生产力。

    对以上几点,传统历史目前也基本承认大英帝国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继承者,不过说到荷兰的衰落和英国的兴起,的确有些语焉不详。如果说西班牙的衰落是其“排犹“导致,那么荷兰就说不过去了。而且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何以一转眼成了英国国王,的确是蛮吊诡的一件事。于是在正史的空白处,就给了野史和阴谋论的想象空间。对此,虽然说者可以言之凿凿,但听者若质问“这背后的隐秘你怎么知道?”恐怕也只能是“推出来”的了。当然,正史未必就是真相,野史也未必就是瞎话,到底信不信,那就见仁见智了。

    至于“金融贵族”之说,以及其依靠手中的金钱获得超乎国家统帅的权力的种种说辞,虽不如作者所说那般危言耸听,但也并非虚言。金融资本自诞生,以其资本手段来攫取权力乃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一点,和宋鸿兵所提出的“金权”实际异曲同工。至于作者把金融贵族讲得神乎其神,则是阴谋论者的习惯成自然了。客观来看,其反映的是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君权、神权及世俗金权之间的明争暗斗,期间腥风血雨,阴谋诡计,龌龊卑鄙,自不足道。但古往今来,围绕权力的争夺又有哪一方是干净的呢?至于现代国家的金融权和政权有部分分离,即国家不能完全掌握金融政策的制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这一点也是争论最多的:美联储是国有还是私有?央行的独立行使权有多大?债券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不妨也听听作者的意见。

    不过,说到金融资本的凝结完全不利于市场经济,甚至说西方其实没有真正的自由竞争时代,也许还值得商榷。毕竟工业革命发生在资本力量得到释放的欧洲而不是继续抑制商人的东方,我们还是难免要“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点,大多数史学家还是认为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有一定联系的。

    所以,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正史的补充,是正史中被忽略的因素的关注,是“历史的背面”。虽然我们不必把每一点都当真,但是多一个视角,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
  •   好像没什么实质性收获
  •   写得很差,没有功底,拼凑的东西,幸亏整套书只买了一本,建议大家不要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