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农村读物  作者:高尔基  页数:224  译者:徐志伟  

前言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的一个木匠家里,早年双亲去世,寄居在外祖父家中,从十岁开始流浪漂泊,做杂工,当学徒,1892年发表《马卡尔·楚德拉》,一举成名。  19世纪90年代,是高尔基写作的探索时期;20世纪头20年,是其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时期,《母亲》正是在这个时期里完成的。  《母亲》是高尔基于1906年在美国创作的,当时俄国刚刚经历1905年的革命,他受布尔什维克党的委托去美国宣传俄国革命并筹措经费。在这部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  小说主要描写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走上与专制制度、资本主义作斗争的道路,以及在共产主义思想启发下广大人民进行自觉斗争的故事。  小说主要在一位普通妇女的视角中展开。革命者巴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符拉索娃,从最初对革命者害怕、不理解到习惯,最后接受了儿子的真理。当儿子被捕后,母亲参加了革命者的活动,更加坚信儿子的真理,如果说在此之前是母爱驱使她去接受儿子的思想,在此之后则是自觉地参加为实现这一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了。  这是俄国文学中第一次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现实的革命发展,体现了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重要原则,可称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标志着俄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内容概要

  《随身听名著:母亲》是一部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温情的小说,讲述了是19末俄国一个普通工人的妻子尼洛夫娜如何成长为战士的故事——尼洛夫娜和儿子巴维尔——一个青年革命家,他们要把爱献给一切,要用真理照亮人间。《随身听名著:母亲》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整整三代人。列宁对该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章节摘录

  许多目光怀疑地向工人住宅区尽头的这座小屋张望,它越来越引人注目,对于这座小屋的猜测和谣传各式各样,人们竭力想发现和揭露小屋中深藏不露的秘密,游手好闲的人们每晚在窗外偷看,还有人敲打窗子,然后便跑得无影无踪。  有一天,符拉索娃在半道上被小酒店的主人别贡佐夫截住。他是一个相貌周正的小老头,肌肉松弛颜色泛红的脖子里总系着一条黑色三角丝巾,厚实的紫色天鹅绒背心套在上身,鼻头油光泛亮,带着一副玳瑁框眼镜,他被人们称作“箍眼儿”。  他叫她符拉索娃,根本不顾对方的反应,用令人生厌而又干巴巴的语调不歇气地说:  “彼拉盖雅·尼洛夫娜,身体不错吧?还没有给儿子娶亲吧?小伙子精力旺盛该结婚了,媳妇早早娶进家门,做父母的就省心了。男人结了婚,就像蘑菇加了酸醋,有了妻室,就安分多了。要是我,早给他找媳妇了。这个年头,人人都自以为是,对他们的生活,可要多加检点。说起什么思想,可真让人眼花缭乱,可做的事,总免不了挨骂。年轻人不做礼拜,从不去公共场所交际,成天聚在角落中神神秘秘,嘀嘀咕咕。有什么事值得交头接耳?请问!对大家为什么要躲躲闪闪?在大庭广众下,比如在酒店,却不敢讲话,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秘密?只有我们神圣的基督教会里才有秘密,那些在角落中搞的鬼鬼祟祟的把戏,简直是冲昏了头!好,多多保重身体吧!”  他脱下帽子,怪异地在空中挥挥,抬脚便走。母亲感到莫名其妙,局促不安。  符拉索娃的邻居玛丽亚·考尔松诺娃,是位铁匠的寡妇,她在工厂门口卖食物。母亲在市场里碰到她时,她也说:  “彼拉盖雅!可要对你的儿子小心呀!”  “小心什么?”母亲问。  “外面闲言碎语多着呢!”玛丽亚神秘地说,“不妙呀,妈妈,外面谣传你儿子组织了一个像鞭身教一样的团体,叫做结党,还说参加者像鞭身教徒那样互相抽打。”  “住嘴吧,玛丽亚,尽胡说!”  “胡说可不是撒谎,不胡说也不一定不撒谎!”女商人反驳道。  母亲把听到的谣传转告给儿子,他耸耸肩膀一声没吭,霍霍尔却发出响亮而温和的笑声。  “姑娘们也对你们气恼呢!”她说,“在她们眼中,你们不沾酒,手脚勤快,都是好对象。可你们却对她们不理不睬!她们说,来你们这儿的都是城里行为不端的姑娘……”  “难怪她们!”巴威尔讨厌地皱着眉,叹息了一声。  “沼地哪会有香味!”霍霍尔感慨地说,“那么,妈妈,你去劝劝那些蠢姑娘,给她们讲讲结婚是怎么一回事,让她们不要急着往火坑里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母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