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50岁之后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作者:王国全  页数:2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我们50岁之后:写给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关注20世纪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人生运筹、心态调节以及对现实的思考。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当我们50岁之后:写给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中称为50代人),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经坎坷磨难,在人生的路途上苦苦求索,他们的欢乐与悲哀、信念与思想,是理应受到关注的。  《当我们50岁之后:写给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上篇是对50代入青春往事的追怀与反思,重点记述了上山下乡知青的经历,并附有多幅知青照片;中篇讨论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心态调节和今后人生道路的运筹;下篇是对一些现实问题(如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当我们50岁之后:写给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适合于中老年读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中老年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王国全,北京人,1952年生,1968年12月到山西农村插队,1977年考人大学,现为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有专著10部(其中主笔6部,参编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关于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关系等专论及随笔数十篇;在插队期间曾创作诗歌若干篇,作品入选《中国知青诗抄》。

书籍目录

上篇 我们那难忘的青春岁月 50情怀——关注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 一代人的人生际遇 一代人的人生理念与情怀 一代人的社会地位 我们这一代所接受的教育 轻松愉悦的学校教育 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 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 社会的大课堂 工农兵学员 同伴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所接受教育的内涵 上山下乡40周年追怀 初到农村:新奇的感觉 沉重的劳作与艰辛的生活 渴求精神支柱推开文学之窗 在绝望中苦苦挣扎 回城与反思 苦难中写就的青春诗篇——知青诗歌回顾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痛苦颂》:在苦难中奋起 血色诗篇:深沉悲怆的情怀 让心灵自由飞翔 美丽的诗句虚幻的理想 朦胧的爱情 友人赠诗深情厚谊 劫难中的诗稿 漳水寒——我的插队回忆录 虚幻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 小屋灯下:踏上自学之路 遭受打击,促成《山村的早晨》诞生 我们知青集体的最后一次盛会 隆冬漳水寒 《道路》剧本:希望再度化为泡影 1972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我的《格尔丹》:我梦牵魂绕的诗篇 1973年招生考试:仍然是一枕黄粱 插队生活的最后时日 格尔丹的传说——本书作者插队诗选 没有写完的诗篇——关于格尔丹的传说 大江三部曲 长空的闪电 我们的爱情 风雨歌 织天网 77级:继往开来的一代学子 难忘的1977年高考 在艰苦条件下奋发学习 继往开来的学子 坎坷多舛的人生 上篇结束语:回望青春珍藏记忆 中篇 50岁后的人生之路 关注我们的饮食、诚信与情感——从“胃口也是资源”谈起 人到50岁,胃口成了资源 诚信也是一种资源 情感也是一种资源 情感怎样“保鲜” 我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调整心态的途径和方法 人生运筹——安排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50岁之后,人生可以重新开始 沏茶水与运筹学 问自己:期望怎样的生活 未雨绸缪与临渴掘井 机遇——失不再来的宝贵瞬间 边走边唱——人生抉择的随机性 另辟蹊径,不要随波逐流 塑造七彩人生 从先哲的人生理念中汲取智慧 老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的处世之道 心海拾贝 “物贵人贱”小议 乞丐心理与心理乞丐 “怪论”三则 文化三题 这世界需要诗 中篇结束语:扬帆心海运筹人生 下篇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现实教会我们怎样思考 历史和现实:都需要独立自主的思考 关于独立思考的感悟 归来兮,人文精神 从艾滋病到臭氧层空洞 科技,以何为本 教育的误区 科学家的文化素养 科学伟人与叛逆精神 科技的泡沫 科技著作的“珍珠”与“鱼目” 学术会议与游山玩水 研究成果为什么束之高阁 教授众多导致职称贬值 无扰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无扰论——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扰乱、破坏自然平衡带来的严重后果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环境的“无扰者”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第四产业的崛起与信息时代的步伐 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信息化社会的四大构成要素和面临的问题 发展信息产业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 专论二篇:关于著作权与“SCI” 风风雨雨著作权 你知道SCI吗 科学随想 古今时间观 科技蛋糕怎样切 科学光环下的现代神话 影子科学 脑筋急转弯 得人心者得天下——面对商海大潮的思考 顺应人心——商业竞争的力量之源 信息时代的商业宣传 广告怎样打动人心 东施效颦与王婆卖瓜——广告的两大误区 新颖广告技巧谈 几位50代朋友的所思所述 生命中,有一扇看不见的门——《迷途有路》读后感 平凡中的精彩——试评《逆水行舟》 法制文苑里,一掬璀璨的珠贝——简评《胜诉策划》 感觉层面上的商海大潮——试评《感觉商界》 铁马冰河入梦来——研读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饥馑的童年 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人,大都经历了60年代初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 我记得,在当时的北京,每月的23号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那时凭粮票供应粮食,粮票是按月发放的,而每月的23号是可以开始购买下一个月粮食的日子。 到了23号那一天的上午,家里的最后一粒粮食吃光了,米缸和面缸都见了底,中午的饭食已是无米之炊,而我们这些孩子正在忍受着饥肠辘辘。 在离家不远处的粮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攥着粮票、举着米袋,焦急地等待着。我的母亲也在其中。等到母亲买回了粮食,一家人才松了口气,午饭终于有了着落。 我还记得,当年有一位远方的亲戚,给我们家送来半袋带壳儿的红高粱。这真的是我们家的大喜事。可是,带壳儿的红高粱不能直接食用。于是,父亲骑着自行车,驮着这半袋高梁,跑了很远的路,到农村找了一个碾子,把高粱碾成了面。 这半袋红高梁暂时缓解了我们家的粮食短缺。不过,我已经忘记了那高粱面的味道了。我能够记得的,是那时吃过的一顿饺子,是一位亲戚带我去饭馆吃的。饺子皮里面是小肉丸子似的馅儿,还兜着好多的油,香味扑鼻。至今回忆起,仍会有余味在口的感觉。 在童年时期遭遇60年代初自然灾害的人们,都有许多难忘的经历,有的经历甚至是极为痛苦、极为惨烈的,远远超出了笔者本人的经历。这段经历在50代人的人生起点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动荡中成长 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到1966年的时候,大都已经在上小学或中学。如果他们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他们中的一部分成绩优秀者可以在日后升人大学,进而成为国家建设的精英;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这里是指城市青年),大多数也会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度过平静安宁的人生时日。 我当时在北京师大附中读初中一年级。那时,有一些科普读物在学生中间颇受青睐。比如在《科学家谈21世纪》这本书中,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21世纪科技进步的美好前景,令人对新世纪充满了向往。我还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阅了

编辑推荐

《当我们50岁之后:写给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关注20世纪50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的青春往事、人生运筹、心态调节以及对现实的思考,适合于中老年读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中老年的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我们50岁之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送给50岁的人~ 物流快,书本也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