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李建军  页数:246  

前言

  从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规范使用民间金融、地下金融、非法金融等范畴,理论界对这些金融范畴的研究往往依据个人的理解而作出某种界定,存在多种内涵表述,但基本边界还是一致的。在大部分时候,民间金融等同为非正式金融,广义的或宽口径的地下金融也与民间金融的范围差不多。在中国,地下金融大部分都是非法金融的范畴,可是,非法金融有时也包括公开的正式金融机构内部的违规金融活动。无论使用哪个术语,都存在一定的争议,都不能准确、全面地框定上述金融范畴。  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并参阅了相关文献后,我找到一个名词——未观测金融,这一术语日前还不被理论界所熟悉,国外金融领域也少见使用。不过,我认为,它能相对全面界定和包容非正规金融、地下金融、非法金融、住户内部个人借贷等范畴。所谓的“未观测”,是指没有被货币金融当局和金融监管部门监测统计到。这样,游离于政府金融统计和监管视野之外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归人未观测金融范畴当中。基于这一认识,我以“未观测金融”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对经济运行和货币均衡的影响为题申报了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课题论证得到同行评审专家的认同,获得r立项。本书就是本人和课题组成员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完成的研究专著。  未观测金融是从宏观金融和货币金融统计的视角对过去理论界研究的民间金融、地下金融、非法金融、住户内部个人借贷以及货币金融统计遗漏的金融部分等所作的统一界定。非法金融包括正规金融中的违规金融活动,它很难被统计监测到,但其行为影响货币金融统计结果,能够在宏观金融数据的差异中反映出来。从中央银行的角度观测和判断金融与经济形势,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迷惑的现象,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货币不知去向,没有通货膨胀的迹象;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流动性剩余却很多,政策效果被弱化。那么,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运行中的未观测金融活动和规模是不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课题组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从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的范畴、关系和指标体系入手,在界定清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构建未观测金融流量规模、存量规模指标体系,编制未观测金融规模监测指数;通过统计模型,定量研究未观测金融规模指标对经济运行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建立未观测金融指数和经济运行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判断未观测金融对经济运行的总体扰动程度;提出完善未观测金融对经济运行扰动统计监测体系和规制未观测金融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李建军,1970年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访问教授。第二批国家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劫持计划入选者,金融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组成员,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曾受聘担任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论文指导委员。在《金融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逾百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等转载。2002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90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等七部。主要研究领域为未观测经济与金融、金融理论、金融统计等。

书籍目录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0.3 研究内容与结构体系1 未观测金融的理论视角:范畴与指标体系  1.1 未观测金融范畴及其现实表现    1.1.1  未观测金融范畴及其相关概念    1.1.2 未观测金融的现实表现    1.1.3 未观测金融、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1.2 未观测金融规模监测指标体系    1.2.1  未观测金融流量规模指标    1.2.2 未观测金融存量规模指标    1.2.3  未观测金融规模测度指标体系图 1.3 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1.3.1  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的发展脉络与设计原理    1.3.2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指标体系2 未观测金融规模:流量与存量测估 2.1 未观测金融流量规模测估    2.1.1  未观测贷款增量规模测算    2.1.2 未观测净金融投资    2.1.3 未观测跨境流动资金 2.2 未观测金融存量规模测估    2.2.1  未观测货币规模测估    2.2.2 未观测存款    2.2.3 未观测贷款 2.3 未观测金融规模评判与调查印证   2.3.1  未观测金融流量和存量规模的对比   2.3.2  中国未观测金融规模的总体评判   2.3.3 未观测金融调查与规模测估3 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统计模型监测  3.1 未观测金融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    3.1.1  固定资产投资与未观测贷款的支持    3.1.2 未观测贷款的行业投资倾向  3.2 未观测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2.1  未观测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2.2 经济增长与未观测贷款模型构建    3.2.3  经济增长与未观测贷款模型验证与结论  3.3 未观测金融与经济均衡的关系    3.3.1  经济均衡指标:产出缺口的测度    3.3.2 未观测金融与产出缺口的关系  3.4 未观测金融与物价运行的关系    3.4.1  经济运行中的物价变化    3.4.2  物价变化与未观测金融指标变化的关系4 未观测金融与货币运行:金融统计模型监测  4.1 货币运行中均衡水平的判断    4.1.1  货币均衡的理论分析    4.1.2 货币政策的均衡目标    4.1.3 货币缺口与货币均衡  4.2 未观测金融与货币均衡的关系    4.2.1  纳入未观测货币因素后的货币与经济产出的均衡关系    4.2.2 未观测货币与货币均衡的偏离度    4.2.3 未观测货币与货币缺口的关系  4.3 未观测金融与利率的关系    4.3.1  未观测金融利率水平调查分析    4.3.2  未观测金融活动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4.4 未观测金融与汇率的关系    4.4.1  中国外部经济不平衡与汇率  4.4.2 未观测跨境流动资金与汇率的偏离度5 未观测金融对经济运行扰动的指数化监测6 未观测金融对经济运行扰动的总体评估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3.4 未观测金融与物价运行的关系  经济均衡与否会从物价水平和利率的变化上表现出来。当物价上涨剧烈、发生通货膨胀时,总需求过旺,导致生产超过潜在生产水平,国民经济会出现正缺口,利率上升;当物价低迷、出现通货紧缩时,总需求不足,投资不足,供给过剩,利率走低,国民经济出现负缺口。未观测金融与物价水平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均衡关系及其对物价变化有多大的影响是本节研究的重点。  3.4.1 经济运行中的物价变化  物价是经济运行周期中的重要观测变量之一,它反映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经济运行周期中峰与谷阶段出现的典型经济特征。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是经济稳定运行,稳定就是要达到均衡状态,均衡水平上的物价是稳定的。产出缺口反映了国民经济供给能力与潜在均衡供给水平之间的差异,在实际经济运行水平低于其潜在经济产出水平时,物价通常会因为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的不足而出现下降;在实际经济运行水平超过国民经济潜在供给能力时,物价又会因为需求相对于供给水平过旺而出现上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们总是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对比变化而发生变化。  (一)物价指数体系  物价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均衡水平,是经济运行的有效观测指标。未观测金融活动改变了金融资源在公开经济和未观测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以货币形式作用于实体经济,改变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力量对比。那么,未观测金融的这种影响应该在物价水平上表现出来。但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化的指标有很多,具体哪个指标对未观测金融变化比较灵敏,则是需要深入分析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