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张明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储蓄是一种美德吗?中国的储蓄率是过高还是正常?  《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并没有对中国的高储蓄问题进行任何价值上的判断.而是努力厘清当前中国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都居高不下的特征事实,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高储蓄现象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并对降低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以及完善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近年来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包括次贷危机、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资本流动等。曾任Asset Managers Group中国区副总裁,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KPMG)审计师,参与了若干中国大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及财务报表审计。完成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上海证券报》等财经媒体上发表财经评论200余篇。
  主要著作:
  1.《关注贫困:国际发展融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合著,第二作者)。
  2.《资产证券化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8月版(合著,第二作者)。
  近年来代表性论文:
  1.“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当代亚太》,2008年第4期(合著,第一作者)。
  2.“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8期。
  3.“透视CD0:类型、构造、评级与市场”,《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4.“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是如何规避中国政府管制的”,《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5.“流动性过剩的测量、根源和风险涵义”《世界经济》,2007年第11期。
  6.“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

书籍目录

前言 一、理论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创新和不足第一章 中国储蓄率的特征事实: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  一、储蓄率的定义和核算  二、中国储蓄率的历史回顾  三、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四、小结  第一章附录:日本和美国的储蓄率差异第二章 储蓄(消费)理论的演进:文献综述 一、概述 二、储蓄(消费)理论的演进 三、经验研究对REPl假说提出的挑战 四、对REPl模型的修正 五、当前主流模型面临的最大问题——加总 六、小结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储蓄率研究最新进展  一、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 二、人口因素与储蓄率 三、社会保障制度和储蓄率 四、储蓄率的国别研究和地区比较 五、对中国高储蓄率的研究第四章 中国居民储蓄分析 一、概述 二、文献综述 三、计量分析Ⅰ 四、计量分析Ⅱ 五、小结第五章 中国政府储蓄分析 一、概述 二、中国高政府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三、中国政府储蓄率的中期趋势——情景分析 四、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关系 五、小结第六章 中国企业储蓄分析 一、概述 二、中国高企业储蓄率的成因分析 三、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的关系 四、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的关系 五、小结第七章  中国居民消费函数:推导、加总与验证 一、概论 二、中国居民个体消费函数的推导 三、消费函数的加总 四、统计检验  五、小结、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居民储蓄  二、政府储蓄  三、企业储蓄  四、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关系附录一  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 一、引言 二、中国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和未来演进趋势 三、中国投资率的决定因素和未来演进趋势 四、中国储蓄投资缺口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附录二 储蓄率模型的演变和储蓄率决定的经济性因素 一、引言 二、储蓄模型的演变和储蓄率决定的经济性因素 三、小结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博士论文后记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储蓄(消费)理论的演进:文献综述  一、概述  消费和储蓄决策是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在短期内,消费动态是商业周期分析和货币政策管理的核心;在长期内,总储蓄决定了总资本存量的规模,从而对工资、利率和生活水平产生影响(CarroU,2006)。  由于储蓄无非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residual),因此并不存在独立的储蓄理论。换句话说,储蓄理论和消费理论是一一对应的。本章对储蓄理论的综述事实上也是对消费理论的综述。  本章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按照理论演进的时间顺序回顾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以及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理性预期持久性收入假说(REPl模型);其次,介绍经验研究对REPl模型提出的挑战——消费对当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以及对未预期收人变动的过度不敏感性;再次,列举经济学家对REPl模型进行修正以回应上述挑战的努力,包括引入谨慎性储蓄动机(包括缓冲存货模型)、流动性约束、习惯、有限寿命,以及耐用品消费等;之后,指出当前主流微观消费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加总;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高储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