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作者:苗永旺  页数:190  

内容概要

  《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是将整个金融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进行监管,从而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研究》考察了宏观审慎监管的风险防控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苗永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支付清算,现供职于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新华文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只代表个人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选题意义1.2 文献综述1.2.1 宏观审慎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的界定1.2.2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1.2.3 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1.2.4 构建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1.3.3 创新之处第2章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2.1 自由主义视角的金融监管理论2.2 干预主义视角的金融监管理论2.2.1 公共利益金融监管理论2.2.2 金融脆弱性监管理论2.3 行为金融学视角的金融监管理论2.3.1 关于市场参与者是否为理性的争论2.3.2 关于非理性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价格是否产生影响的争论2.3.3 关于套利行为有效性的争论2.4 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金融监管理论2.4.1 政府掠夺论2.4.2 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2.5 金融监管体制的争论2.5.1 功能/机构型监管体制2.5.2 单一型监管体制2.5.3 “双峰”型监管体制本章小结第3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历史、内容及必要性3.1 宏观审慎监管的历史3.1.1 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3.1.2 宏观审慎监管的演变3.2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3.2.1 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3.2.2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3.2.3 宏观审慎监管的跨行业维度3.2.4 宏观审慎监管的时间维度3.3 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3.3.1 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系统性风险加大3.3.2 金融市场同质性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性3.3.3 顺周期性的扩张加剧金融体系的波动3.3.4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风险在全球范围内传递本章小结第4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疏漏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4.1 美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疏漏的背景4.1.1 美国经济波动的“大缓和”4.1.2 微观审慎监管理念4.1.3 监管者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过度信奉4.2 对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的疏漏4.2.1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经济繁荣4.2.2 美国过于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4.2.3 美国基准利率上升与房产价格泡沫破裂4.3 对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监管的疏漏4.3.1 大型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4.3.2 危机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高杠杆率事实4.3.3 金融机构高杠杆率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4.4 对金融衍生品宏观审慎监管的疏漏4.4.1 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的资产证券化理念4.4.2 次级贷款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流程4.4.3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金融衍生品危机4.5 系统性风险的传递4.5.1 由单个金融机构向整个金融体系传递4.5.2 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4.5.3 由美国向全球范围内传递本章小结第5章 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5.1 对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机制5.1.1 强化资本监管5.1.2 实施资本保险5.1.3 设定杠杆比率上限5.1.4 金融机构自担风险5.2 对顺周期的风险防范机制5.2.1 逆周期的资本缓冲机制5.2.2 逆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机制5.2.3 逆周期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章小结第6章 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监管改革方案的国际比较6.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比较6.1.1 美国“金融大部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6.1.2 英国“宏观集权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6.1.3 欧盟“超主权区域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6.2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比较6.2.1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6.2.2 英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6.2.3 欧盟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6.3 对顺周期性监管的国际比较6.3.1 美国对顺周期性的监管6.3.2 英国对顺周期性的监管6.3.3 欧盟对顺周期性的监管本章小结第7章 宏观审慎监管的案例考察和实证检验7.1 宏观审慎监管的案例考察7.1.1 西班牙7.1.2 哥伦比亚7.1.3 秘鲁7.2 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检验7.2.1 文献综述及模型设定7.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7.2.3 实证检验及经济学解释本章小结第8章 宏观审慎监管对中国的政策启示8.1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和实践现状8.1.1 对宏观审慎分析的探索8.1.2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的监管实践8.1.3 金融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8.2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8.2.1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原则8.2.2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8.3 构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8.3.1 积极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8.3.2 提升监管标准,向国际监管标准靠拢本章小结结论及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也不例外,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也都提出了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议,并且在有的领域已经开始实施。从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情况来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效结合从而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极为重要。  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联系紧密,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它的任何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我国的信贷增长过快、通胀预期、资产价格泡沫都明显增强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将显著,亟须宏观审慎监管以达到保持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目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但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多,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分业监管面临着监管空白的漏洞,因此需要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构以弥补监管领域的漏洞。8.1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和实践现状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探索由来已久,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开始进行研究。但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践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危机犹如一支催化剂,加快了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和实践的进程。下面我们对近年来我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梳理。  8.1.1 对宏观审慎分析的探索  宏观审慎分析是通过运用简便而准确的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体系的早期预警指标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的测度。通过宏观审慎分析,监管者可以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进行较好地分析、了解和判断,从而制定下一步的宏观审慎监管策略。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在宏观审慎分析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从2005年起就开始定期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体系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银监会也从2006年起,按季度向金融机构发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增强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了解和应对意识。银监会还于2007年12月发布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其目的在于通过采取对高风险行业的压力测试的形式来判断银行的风险状况。上述宏观审慎分析是我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有益探索,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起到了较强的保障作用。  8.1.2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的监管实践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领域。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充分凸显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下面本文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顺周期性方面作出的成就进行分析。  1.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在宏观审慎监管的跨行业维度中,主要关注的就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现困难时,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威胁。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下,国家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不会对出现困难的“大而不倒”的金融机构坐视不管,甚至还会有“小而不倒”。但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保护并不意味着没有系统性风险或金融危机,中国过去对那些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的挽救金额巨大,其挽救金额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中高居前列。况且,金融机构的“零倒闭”也不会在我国永远存在下去。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