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作者:程安东,周天勇 著  页数:360  

前言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大步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迈进。  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是产业、资金和人才的空间聚集,是创新要素的集合体。科学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以及品牌创新,它们的载体大多都在城市。因此,城市承上启下,肩负着确保创新型国家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使命。可见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目标的核心力量。  为了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研究,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召开“首届中国城市创新论坛”及“第二届中国城市创新论坛”发布年度研究成果,并于2008年首次正式出版了《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又继续深化城市创新理论研究,优化评价方法,形成了《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布。

内容概要

  《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较为系统的阐述了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的整体态势与格局,着重对城市体制创新、城市创新的主体、集群创新以及产业提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分别从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来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并按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三大类进行了综合测评。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企业,对其创新经验进行了综合分析。

书籍目录

题词序第一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总报告1 城市创新总体评价:态势与格局1.1 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1.2 城市创新单项能力评价结果1.3 城市创新主要特征及亮点2 城市创新实践过程:践行科学发展2.1 城市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2.2 创新加速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3 城市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3 城市创新区域分布:经验与模式3.1“珠三角”城市创新群3.2 “长三角”城市创新群3.3 京津冀城市创新群3.4 新兴城市创新群4 城市创新年度关注重心:政府、企业、集群创新与体制创新4.1 政府是城市创新的主导者4.2 企业始终是城市创新的主体4.3 产业集群创新成为城市创新的新方向4.4 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5 城市创新的推进:回顾与展望5.1我国改革开放30年城市创新经验总结5.2 我国城市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5.3 我国城市创新的基本走向及继续推进的主要建议第二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分报告分报告一:政府推动与城市创新1 从战略层面看,政府推动制定城市创新发展战略1.1 城市创新含义的重新认识1.2 城市创新定义的特点1.3 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2 从战术层面看。政府实施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2.1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2 实施税收优惠措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2.3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2.4 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服务创新能力3 从实践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类型3.1科技创新型城市3.2 工业创新型城市3.3 服务创新型城市3.4 文化创新型城市3.5 体制创新型城市4 从绩效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经验及不足之处4.1 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成绩4.2 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不足之处4.3 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几点建议分报告二: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体1 企业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主体1.1 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2 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的主体2.1 自主技术研发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2.2 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投入和执行的主体3 企业是把技术转化为严品的主体3.1 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3.2 我国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率普遍较低及其原因3.3 嚣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城市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4 企业是把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的主体4.1 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是形成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的关键4.2 企业在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 构建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有机体系5 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格局5.1 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分析5.2 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新趋势分报告三:集群创新与产业提升1 城市、产业与集群1.1 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聚地1.2 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1.3 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2 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城市竞争力提升2.1 中国产业集群的类型2.2 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分报告四:体制创新与城市竞争力第三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第四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第五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专题研究第六部分 中国城市企业创新典型案例分析第七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典型案例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城市创新能力中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指标由8个子指标构成,分别为:每万名研发研究人员科技论文数,每万人三种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额占总产值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  城市的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结果显示,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在前十名的依次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天津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青岛市,大连市。  地级市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佛山市,东莞市,大庆市,烟台市,东营市,常州市,南通市,绍兴市。  县级市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吴江市,即墨市,太仓市,慈溪市,龙口市,晋江市。  技术产业化能力是构筑城市创新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将城市创新投入和成果转换为显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地的根本体现。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地级市以及县级市排名靠前的城市都是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密集的城市,而且科技园区发展水平也较高,产业化资金和人才聚集能力较强。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依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产业化经验。在技术产业化能力塑造上与内陆城市相比有更高的平台和更深厚的积累,因此能在我国城市技术产业能力序列中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

编辑推荐

  《2009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重点研究项目,汇集创新信息·每年新版一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9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比那个创新报告好多了。买的时候网上没有说明,但是回来以后感觉特别号。希望当当存书的时候不要弄得上边都是尘土,弄一手脏。
  •   对于创新空间研究方面,算是比较全面的一本书了
  •   很有用,非常喜欢,好书呀,送货快,好的
  •   安利很详实。但理论高度不够,本可以在深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