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救人心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作者:红旗出版社编辑部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思想者集体发出宏大呼唤挺住,我们正在隐忍的心王蒙    余华    梁文道   韩寒    周国平   朱大可于丹    茅于轼  马云     李银河  马未都   俞敏洪贾樟柯  李开复  梁晓声   张抗抗  熊丙奇   袁岳首度联袂创作生存重压下,中国人心灵之权威“疗救手册”心灵迷失、拜金主义、道德沙尘暴……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高速旋转的红尘裂变中,中国人的心灵风暴,被无情晾晒,亦被有情救赎。中国人想走出这心灵的迷宫,就要弥补迷宫背后社会的伤口。20余位前沿思想者贡献最深刻犀利的思想力,解构中国人的烦忧,针砭隐匿的社会问题,打捞人心的漂泊和虚无。

作者简介

20余位作者皆为中国最顶尖的学者、作家或者企业家,在人文界有广泛的影响力

书籍目录

序   挺住,我们正在隐忍的心第一章   我们的心灵虚无了吗梁文道   “赢家通吃”时代,心灵不能投降周国平      拜心,别拜金胡睿芳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性奔放”?李银河      性规范的流变Dan  Albright     丢失的“规则手册”第二章	  小宇宙的难时光余华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韩寒   房地产先垮掉,年轻人才会有梦想梁晓声  中国“二代”们的天空很吊诡贾璋柯    孤岛上的民工王蒙   呼唤经典第三章   幸福难道成了一种传说朱大可     中国信用危机三部曲茅于轼   中国人的怨气从哪儿来熊丙奇   是谁在教小孩子撒谎吴丽民  陈惠雄   被GDP绑架的幸福感  秋风      文化断裂让个体向空虚裸奔第四章  心灵失序,社会和理性怎么办马未都    二流的制度也比一流的人强王强      不教美德,就是一代代的恶性循环马云      社会责任感是“万能密码”周孝正   跳出“潜规则”的刺痛和怪圈张抗抗    公民意识的现代崛起第五章	  砥砺“丛林”,做坚强的你  俞敏洪   人生而不平等,却无往不在打破枷锁中袁岳     穷时像富人一样过,富时像穷人一样过李开复   “砖墙”的存在,是在测试你的梦想有多强大陈其华    由孝始,抵达幸福于丹    儒道相济,构筑我们的人格两岸附录中国人心灵解析报告    心灵调查问卷  编后记

章节摘录

  房地产先垮掉,年轻人才会有梦想  韩寒  经常有人问我中国会不会出现“垮掉的一代”。我说不会,如果中国要出现怎么样的一代,首先是房地产业先垮掉,然后年轻人才会有梦想。  中国的大城市就是这样,毁灭100万个理想,用100万个理想诞生出一到两个新富。事实上,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我的同学无论是生活还是恋爱都非常现实。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忙自己的事业,更多的是被房子所困扰。  高房价摧毁了年轻人的梦想  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大城市的人。我生来就是一个乡下人,从小在乡下长大,一直到初中时候还是农村户口。我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村户口,父亲是文革时候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后来因为肝炎退学了。退学以后自学,还是拿到了大学文凭。父亲在农村的文化站工作,我也受了他很多影响。  我的母亲非常焦虑,因为我的户口是农村户口,我不知道户口有很重要的意义。好在现在户口不是那么重要了,只要有套房子就可以了,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当时,我也不在乎户口的问题,妈妈担心我要谈恋爱,其实当时我已经谈恋爱了。但是,那个时候恋爱比较单纯,女朋友从来不问家里房子有多大。当时,我们互相留了电话,那个时候装电话是很激动的事。有的时候通过电话聊天,我觉得我家的电话哪儿都好,就是声音就点空,后来才知道爸妈也在楼上听。   我在北京的时候住望京,后来到了朝阳区,是北京最好的区。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命中注定,总觉得住的地方不是特别合适。我喜欢郊区。在上海以前在金山,后来在松江。可能是天生更喜欢郊区,有蓝蓝的白云天,但是现在乡下很多没有这个白云天了。   我觉得城市是实现年轻人梦想的地方。尤其是上海。经常有人问我中国会不会出现“垮掉的一代”。我说不会,如果中国要出现怎么样的一代,首先是房地产业先垮掉,然后年轻人才会有梦想。年轻人的理念有很大的转变,旅行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理想。80年代有很多年轻人去流浪,现在如果有人去流浪一定是认为不正常的。歌词中经常有“让心去流浪”,这意味着人还在城市里面。  有官员说,大量的人涌入城市,从长远来看,房子还是要涨价的,但是会通过税收的方式将涨价的这部分返还给民众。这个说法是比较新颖的。说房子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因为已被大家说得很烂了。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拿房价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对比,因为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最近发现,我老是攒不下钱来,虽然我的收入还算不错。身边的朋友等到要买房子的时候,缺钱就会想到我。到要买房子的时候,缺钱就会想到我。其实,我住的房子也很破。正因为如此,我才抱怨,房价太贵了。而许多人的问题是,如何将生活过下去,尤其在上海。   中国的大城市就是这样,毁灭100万个理想,用100万个理想诞生出一到两个新富。事实上,我个人很不喜欢这样。我的同学无论是生活还是恋爱都非常现实。这两年大学扩招了,我并不奢望大学扩招能多培养人才,我觉得倒可以稀释大学生很脑残的萌动。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忙自己的事业,更多的是被房子所困扰。一方面房子替代了户口,一方面上海这个城市不能给人安全感。在这个地方生活下来不是很容易,我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贵,出租车是13块钱起步,地铁是3块钱起步。   说起故乡的概念,我发现,现在的农民未必那么热爱自己的土地和故乡。我回去的时候,那里有一个老房子,我觉得那就像根一样。有一次听说要拆迁,当时我不同意,坚决不能拆我的老房子,给我多少钱也没有用。我爷爷也很着急,想想有没有办法不被拆。爷爷说能不能搞一个“韩寒故居”,我说爷爷你把我当余秋雨了,不行。那时候,那里搞了一个物流城黄了,还有一个雕塑园也黄了,最后那块地有幸得以生存下去,最后这个房子还留在那里,没有人拆,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威胁了。   ……

编辑推荐

  一路高速前行,中国人的心灵已经承担太多。若当下“赢家通吃”了,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不投降?放纵欲望,是否真能谋杀心灵的虚无?面对命运或者人生的种种不公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那些在我们心中回响的疑问的声音,可以在此听到呼应的权威答案。 王蒙、余华、韩寒、于丹、梁文道、茅于轼、贾樟柯、俞敏洪、梁晓声等20余位精英思想者组成豪华阵容,解构中国人的烦忧,开出宏观和微观的“药方”,共同发出宏大呼唤,打捞人心的漂泊和虚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呼救人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8条)

 
 

  •   “呼救人心”之必要性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很多问题,于是造成了人们心灵的迷失、情感的危机,造成了拜金主义甚上、道德缺失等状况,因此很多人为中国的未来担忧,为中华民族的前景忧虑。如何拯救人心,如何弥补迷宫背后的社会伤口。20余位中国最有思想的作家、哲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进行诊断,书写出了最深刻犀利的篇章,解构中国人的烦忧,针砭隐匿的社会问题,打捞人心的漂泊和虚无,直击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困境,拯救你我饱经沧桑的心灵和社会日益滑坡的道德。 当18位路人无视被碾女童“小悦悦”的生死,我们怎么办?当从南到北各地校车事故频发,祖国花朵未开先凋时,我们怎么办?当遇见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而这问题的产生是什么原因?王蒙、马末都、余华、朱大可、俞洪敏、梁文道、于丹、韩寒、茅以轼、李银河、周国平、贾樟柯、张抗抗、李开复、梁晓声、熊丙奇、袁岳等,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不但让人大为受益,也颇有启发,发人深省。梁文道说:赢家通吃的时代,心灵不投降。周国平说:真正值钱的东西是钱买不来的,钱能买来的东西都不值钱。胡睿芳说:“性革命”的另一层面,教导的是人们如何学会更好地做人。李银河说:相互的性满足,是新型性关系的核心。余华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韩寒说:房地产先垮掉,年轻人才会有梦想。梁晓声说:我希望中国以后少争办些动辄“大手笔”地耗费几千亿的“国家形象工程”,省下钱来,更多地花在苦孩子身上,这才是正事!贾樟柯说:那些80后90后民工令人震撼的孤独感,无力感,以及那种切断了与乡土的联系后丧失的归属感,才是他们致命的根本原因。王蒙说:文章千古事,得先寸心知。朱大可说:各地政府的诚信缺失,才是构成信用危机的主因。茅于轼说:怨气来自何处?我的直感日社会正义的缺失,简单的讲,就是不讲理。秋风说:遗忘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信仰、规则、价值,中国人的精神也就被掏空了。马未都说:社会谋求公平是因为社会从未有过公平。王强说:不教美德就是一代代的恶性循环。马云说:社会责任感日“万能密码”。张抗抗说:只有产生出与宪政相契合的公民文化,我们才能找到通往公民社会之路。俞敏洪说:人生而不平等,却无往不在打破枷锁。袁岳说:在我是穷人的时候,我是当富人一样过,而在我是富人的时候,我是当穷人一样过。……这就是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呼救人心》一书的内容,读后让人思索。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整个民族像一头被激怒了的“金钱豹”,拼命地用“金钱”来证明自己。因此,外表光鲜了,内心却迅速枯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一幕幕的丑陋场景竞相上演,到处都是枯枝败叶。在这样的时代,经济学家、证券家、房地产家等等放声高喊,引领欲火焚身的大众在物质世界里赴汤蹈火,只有那些思想者被挤在角落里喘息。需要请这些思想者站出来呼喊的时候,我们得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放开喉咙,我们向前倾着身子,作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鼓励他们把话说完。他们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公道的话,振聋发聩的话,都被收录在《呼救人心》(红旗出版社)一书,王蒙、余华、于丹、马未都、贾章柯、韩寒等思想者敞开心扉,那些充满智性和正义的话语直抵人心。他们无意用自己的议论改变中国,但他们确实起到了呼救人心的作用。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滋润,但内心却越来越虚无,我们内心的痛苦、孤独、困惑、重负和不安比任何时候都多,它们煎熬着我们,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无法释怀的困境,也许我们已经发出呼救的信息,只是自己没发觉。其实,我们也需要“被解放”。我们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人心需要呼救,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内心真的是身体里最脆弱、最复杂、最难以触摸的部分,有时候它受到伤害、污染、欺骗、谴责而浑然不觉。我们期待思想者大横其道,把话筒从高谈阔论的庸俗家那里夺过来。一些常识必须得到重申。一些丑陋必须有人站出来断喝。我们一再受伤的心必须得到抚慰。枯萎掉的东西必须重新得到阳光和雨露。《呼救人心》就是中国当下活跃的思想者集体发出的宏大呼唤。他们试图唤醒那些麻木的、沉醉的、冷漠的、无知的、受蒙蔽的心灵,把它们从低洼的泥沼里拯救出来,让它们重新变得自由、正常和温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我想,他们未必都能做到,但我们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无限竭诚。
  •   随着中国人对转型期文化层面的观照不断涌现,《呼救人心》更是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热点问题。为什么会有由来已久的幸福和痛苦的冲突?阵容庞大的知名公共知识分子们对我们关注的问题一一作了回应:性与身体解放、房地产、压力下的生活、愤怒下的社会、幸福感、道德重建等等,他们对转型期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   总以为梁文道、马云、俞敏洪这样的社会精英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出身平民的他们,其实一直在关注着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且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心痛着、呼吁着、呐喊着、鼓舞着。
  •   书的作者们基本都不是社会问题的专家、研究者,这本书也不是从社会研究的专业角度去写的,更多的只是表达了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情感选择。但,这种情感显得很朴素、很真实。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在物欲时代的洪流中,中国人重新寻求自我价值观的声音。众多名人亲自执笔,现身说法,有力地抨击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为一个真正的“和谐中国”勾描了他们心中的蓝图。让我对看似暗淡的未来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信心。虽然只是一点点....
  •   杂文是社会改革的动力,汇集了众多精英知识分子言论的这本《呼救人心》,更像是一辆拉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强大的火车头。什么是为民请命?什么是忧国忧民?什么是直言敢谏?什么是仗义执言?…..你如果读了这本书里的几十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   《呼救人心》:以敏锐的目光关注社会百态;用犀利的文字抨击不公正现象;经深刻的思考寻找改良的出路;保持自己对良心的忠诚与尊重。
  •   《呼救人心》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牵涉政治、经济、文化、法治、民众心理等等方面的观照,让我们找到我们生存的社会的痼疾,并探讨治疗的处方,同时,它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对贪腐的揭露和深恶痛绝,代表了普通人朴素的情感。这本书这些有良心的作者,既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公平的一面镜子。
  •   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本好书,撇开它的宣传不说。至少它的内容切中当下中国社会的要害,直击痛处。我们该关注这些年中国人自己的精神现状,而不是只把眼光放在赚钱上,物质上去了,但灵魂却赶不上趟了。
  •   我欣喜地看到,能有这样一本书以柔弱之肩、微薄之力来担当社会大义。虽然薄薄的一本书发出的声音是有限的,但是这种声音必将在更多的有识之士的持续推动下,变成磅礴的、如黄河怒吼般气势如虹的巨响,最后演变成人心所向的中国社会的进步。
  •   都说现在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书,但很庆幸每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注定会被写进我们这个国家的出版历史的书,它们记述着我们这个国家进步的轨迹、文化的变迁,推动着中国向前。就今年看过的书而言,《巨流河》《沉浮与枯荣》等都相当的撼动人心,可惜这本《呼救人心》出版面市稍微晚了些,不然起码就个人读过的感受而言,我认为它完全有资格在年度好书里占据一席之地。
  •   中国人,值得一看,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很好的反映了中国人目前的疑惑,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   哀莫大于心死,中国人的可悲之处。
  •   不知道能呼救的了多少人心。。
  •   呼救人心,振聋发聩。
  •   在物欲横流的现在,我们更需要智者的呼唤,抚平那颗浮躁的心!
  •   呼救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多关心社会和他人
  •   这是一本代表了中国当代精英知识分子良心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他们忧国忧民的呐喊声。
  •   揭露了当今中国社会所凸显出的很多问题,基本都是名家所做,深刻警醒,之于我个人,希望跟更多的人看到这门书,从而得以渐渐地扶正一些问题
  •   这本书很吸引我,我是逐字逐句精读的,每段还总结了段意。总的感受就是我们的社会太需要有价值的观念了!这本书可以提升思想高度,开阔视野!
  •   当代文化名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一读。
  •   这本书不错,是国内一批学者、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和名人的智慧结晶,他们是中国未来前行的力量和源泉!
  •   书不错,名家针砭时事的书很值得看。
  •   这是面对目前的情况很多有前瞻性眼光的人们的担忧。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对于以后我们的教育也是应该注意的。
  •   希望能够引起心中的涟漪,思考进步的道路·
  •   推荐,推荐。反应社会现象,深入人心
  •   买了很多书,自己都来不及看,先给同事看去了,平时她都不怎么看的,但是这本书她总是捧在手里,她说里面很多观点让她有感触,实实在在的好,于是我又帮她订了这本,她说这是本值得放在家里的给大家看的书,我想如果对于看过的书再买一次的话,的确说明这本书值得
  •   思想的集成
  •   内容真的很棒!非常有内涵、思想与深度的一本书!
  •   非常有深度的一本是 都是名家作品 对写高中议论文很有帮助
  •   内容还没看,不过感觉不错
  •   写议论文不错的题材
  •   可以看到好多名家的文章
  •   气势恢宏 发人深省
  •   是一本好书。但似乎题目有点偏大。还是比较喜欢。
  •   对于我们现在怎样活着很有借鉴意义。看看有利无弊。
  •   一本不浪费时间的书
  •   谢谢了,传统书店倒闭有你的功劳
  •   很好的书,各个名家的评论都很独到,价格也很合算。
  •   反复读了数次
  •   书包装很好发货很快 >
  •   品相完好!
  •   人的牢骚以书的形式文字的形式论述
  •   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文章有深度,有洞见。值得一读。
  •   这本书很好,引人深思
  •   在新华书店看中的这本书,第2天就**当下单了,还没拆开包装,但是直觉告诉我这本书值得收藏
  •   刚出来的新书,我看写的都不错,针对时事,我就买了!
    不过需要好好去读
  •   文章写的都很好,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
  •   处于信息中心,常常有深深的无力感,对生活的悲悯,对人性的怀疑,对自己阅读能力的质疑等。信息传播的速度可谓一时万里,我们用越来越少的时间知道了发生在周边和千里之外的事情事故,似乎不幸和不快的事越来越多,能振奋人心的事越来越少。是我们自动过滤了生活的美好还是悲剧和愤怒更让人印象深刻?习惯性负面想象能让生活更美好吗?海量的信息充斥生活,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开始向往古人的言简意赅,走近故纸堆。曾尝试一个月不上网不看电视不读报纸,依然生活得很开心。当然不是否认这些媒介的强大信息传播功能,只是发现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很容易让人很烦躁很憋闷。
    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国人的心灵状态,也许国人的心灵并不是虚无占主导,只是生活的压力让大家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急躁。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你也如此对别人,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冷;温暖也是一种传染病,每个人都对别人好一点,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温暖起来。冷漠是一种传染病,别人对你冷漠,你也如此对别人,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冷;温暖也是一种传染病,每个人都对别人好一点,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温暖起来。
  •   与其说呼救人心,不如说是阐述期自我思想,期盼他人有一天也会呼救自我。
  •   沦落的是人的本质,从根本上看还是有不愿意沉沦的本心,只不过是发展中的现象掩盖了人心的淳朴,要么是矛盾的,要么是激进的,要么就是腐败的,总之,能保持本我不动摇还是自己。
  •   有识之士的呼唤一直未能叫醒那只狮子。
  •   包装:挺好的,设计的也挺好看。
    内容:十几个大师(至少是目前中国大陆比较流行的大师)的文章,都挺精彩的。
    价钱:最让我不满意的就是价钱,这本书,正文部分只有188页,加上其他的什么问卷调查和附言,貌似也就205页,书里面的字间距超级大,还特别留了很多空白,还配有不少一下子占据一个页面的图片,这样的一本书,竟然标价26元,即便打折后也卖到13元,实在是有点贵了。早知道这么不划算,我就在网上下载文章了。
  •   二十几位‘名人’写的小杂文,讲述的多是经济大潮中,泥沙聚下后的思考,有些就那么回事,有些的确值得一看。
  •   内容很有现实意义,名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一读
  •   这个社会正需要这样的声音。
  •   名字挺沉重,内容还不错
  •   可以作为一种调剂,做为社会舆论主流对比之外的一些反思,反映了一些现象,但却没有解决实质问题,一种呼吁而已。
  •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想要的,为什么达不到?
  •   两天晚上看完,对时下社会有一定剖析。
  •   源自于题目才购买的,没有抱多大希望,但是看后久久不能平静,太多现象,太多无法呐喊的冲动~
  •   还没有仔细看,不过看作者们这本书应该 也不错
  •   里面有几篇文章很深刻!
  •   没想象中的好,有一些只是在谈些空洞的大道理,但有一些还是很精品的
  •   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本杂志。
  •   帮妹妹买的书,质量还不错,生活还是很美好的。PS:就是送货速度有点慢!!!!!!
  •   看了之后,引人深思
  •   这书一般了,看看还是不错。
  •   内容不错 编辑却有拼凑之嫌 书本装载量与价格不符
  •   还没看呢,听别人说还可以
  •   生活很平淡,淡得让你经常头痛。
    没事看书、有事更看书。常常用言情、穿越、探险、破案之类的文字来麻痹自己、安慰自己、娱乐自己。不喜欢看和现实距离太近的东西。我已经被关在了现实重重无奈的牢笼里,不想再钻进又一个。所以,照道理讲,我是不会看《呼救人心》这类文字的。只是偶而看了个新书推荐,才一直留意,并最终花钱买到手的。
    能买到的东西多半并不怎么稀奇,但值得欣慰的是,我还是能从这本书里读到那别人的真实思考与殷殷关切。
    芸芸众生、前路茫茫。如果你和我一样,都走得有些累了,不妨在这里歇歇脚、喘喘气、翻翻书。。。。。。
    你不是一个人!!!
  •   我是看了其中的一篇茅于轼的文章后,购买这本书的。其中有一些文章挺不错的,个人认为值得。
  •   总体来讲这本书上面的内容比较广泛,各个学者、作家谈论的话题很多,但是个人觉得还是缺乏振聋发聩的声音,没有真正震撼到我的心灵的文章出现,与买之前的预期有着较大的落差。还有就是觉得与其他书籍相比较而言,有点小贵!
  •   说得好,当我感觉并不好!
  •   压的有些变形了!
  •   里面的文章我不喜欢,说实话,我被宣传骗了
  •   内容白话多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整个民族像一头被激怒了的“金钱豹”,拼命地用“金钱”来证明自己。因此,外表光鲜了,内心却迅速枯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一幕幕的?陋场景竞相上演,到处都是枯枝败叶。在这样的时代,经济学家、证券家、房地产家等等放声高喊,引领欲火焚身的大众在物质世界里赴汤蹈火,只有那些思想者被挤在角落里喘息。需要请这些思想者站出来呼喊的时候,我们得让出一条道来,让他们放开喉咙,我们向前倾着身子,作出洗耳恭听的样子,鼓励他们把话说完。他们在不同场合说了很多公道的话,振聋发聩的话,都被收录在《呼救人心》(红旗出版社)一书,王蒙、余华、于丹、马未都、贾章柯、韩寒等思想者敞开心扉,那些充满智性和正义的话语直抵人心。他们无意用自己的议论改变中国,但他们确?起到了呼救人心的作用。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滋润,但内心却越来越虚无,我们内心的痛苦、孤独、困惑、重负和不安比任何时候都多,它们煎熬着我们,使我们面临着许多无法释怀的困境,也许我们已经发出呼救的信息,只是自己没发觉。其实,我们也需要“被解放”。我们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人心需要呼救,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内心真的是身体里最脆弱、最复杂、最难以触摸的部分,有时候它受到伤害、污染、欺骗、谴责而浑然不觉。我们期待思想者大横其道,把话筒从高谈阔论的庸俗家那里夺过来。一些常识必须得到重申。一些丑陋必?有人站出来断喝。我们一再受伤的心必须得到抚慰。枯萎掉的东西必须重新得到阳光和雨露。《呼救人心》就是中国当下活跃的思想者集体发出的宏大呼唤。他们试图唤醒那些麻木的、沉醉的、冷漠的、无知的、受蒙蔽的心灵,把它们从低洼的泥沼里拯救出来,让它们重新变得自由、正常和温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我想,他们未必都能做到,但我们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无限竭诚。
      
  •     有点…怎么说……这些是他们本人写的吗?
      或者是他们本人写的文章的完整版吗编辑动了哪里吗?
      抱歉,我的评论太短了
      怎么还是太短了
      呃,,,要多长才能发
      好吧,这本书达不到期望值。
      你的评论太短了你的评论太短了你的评论太短了你的评论太短了
  •     呐喊!从心灵到生活
      ——读《呼救人心》
      
      范典/文
      
      
      新闻屡屡曝光社会的阴暗面,从一个血淋淋的事件到深入追查案情背景,使我们得以洞悉深藏在表象后头的利害关系。有时,甚至连我们都无法判断,这到底应归咎于个体还是群体,一个人生病了,可以用药医治,一群人生病了,而且生的是心灵上的病、信仰上的病,那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拦住他们集体迈向毁灭的去路。《呼救人心》便有意搜集了二十多位国内知名文化人士的言论,剖析如今世道上急性流行病症,并给予指点和提出策略性的建议。
      
      此书原可以做成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集大成之作,却凝缩为18万言,可谓精挑细选,罗列了几个层面,如拜金主义横行下的心理调节、价值观变异下如何寻求幸福、经济变革下的阶级观落差……确实,这些都是市井百姓关注的问题,富二代撞车事件中引发的“我爸是李刚”现象,上海胶州路火灾事件、邮政局局长醉酒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等等,一系列案件背后都隐匿着权力、利益的纷争,死者或受害者都是这层关系上的无辜牺牲者,在权力和金钱掌控下的人们,犹如逃不出如来佛手掌的孙猴子,引发群众不满的是:虽然现在国内是和平年代,富人和做官的却有少部分人为非作歹,以自己的错失或利益来变相杀人,形成冲突的直接原因并非过失本身,而是在处理事件的轻率、冷漠的态度。更令人吃惊的是,有关部门竟对此不闻不问,在事态控制不住时才现身说法,这更激起了民愤。我想,凡是有知识有头脑有道德意识的人,都会对此现象觉得毛骨悚然。真不敢相信,这些事情就赤裸裸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是谁助长了权力、金钱的威势?书中这些思想者们只能提供一种参考,像梁文道和周国平、于丹等人就提出:在拜金主义横行的现当下,唯有保持心灵的纯良才可自救。此话不假,可是在“赢家通吃”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的价值观不受影响呢?除了那些热爱读书、心知肚明的知识分子,他们热衷于盘驳历史进程中社会的不平衡,那也只不过形于口头,很多人在体制下卖命,还说着反体制的话语,实在不晓得是可恨呢还是可怜。我不认同中国是在走下坡路,整个社会文明是前进而晓畅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种问题,问题既然出来,就需要有个评判的公道,这种公道是维持公民基本权益的信心所在,如果连这个基础条件也尽失了,那么所谓的和谐社会只能是一道骗人的假象。
      
      而文人们的谴词造句、指引方向,的确是会起到一部分效果,至少能点拨民众的迷津,使他们得以理性的认知问题,而不是盲目堆积仇恨与愤怒。知识分子的理智建设在对历史规律的认知上面,像于丹便以中国儒道文化来解析现代社会中国人应抱持的态度,志在人心,但完成“志”需要心无旁鹜,需要多种儒道精神来丰富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去争、去闹、去搬弄是非。
      
      这本书的立场首先是好的,讲述的道理也很真,思想者们的态度十分诚恳,编辑们的用意也是好的,除却对社会现状解析之外,实际上还替群众建构了心灵导引的正确方向,使他们不致因盲目的冲动而葬送整个人生。
      
      一些上班族每天赶时间,人行道上挤过一辆车,他们便施以拳脚、吐以唾沫,贫富差距导致的仍是最底层间的直接碰撞,轻则伤人、重则杀人,当日常行为演变为暴劣案件,当案件无处不在,这便需要更健全的法治跟进。周国平的话我很认同:“在社会秩序上,过去和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是人治,现在和市场经济配套的必须是法治,这一点现在还没有真正做到。”前不久刚去世的蔡定剑教授也曾说过:“用行动去追求宪法平等权”,法律有缺陷就要修改,像那些网民们一味对暴力袭官等行为叫好,其实正是呼吁违法的一种表现,绝不能提倡。公民的权力不是去鼓动知法犯法,而是为法治建设尽一份责。
      
      不过像大多数思想者所言,他们现在不在乎金钱的多少,而在乎人生的幸福所在,称金钱只不过是为达到人生幸福所必须的手段云云,我其实在道理上认同,但不全部接受。一个人连生活都无法保障、生命都受到饥饿的威胁时,他认为的幸福就是如何得到钱,可以买食物填饱肚子,对于那些富人,他们已经得到财富,已然对经济没有忧虑,当然就不再以“钱”作为直接目的。这样的话在老百姓身上并不适用,因为整个社会风气已然形成,你去对亲戚朋友说你不想赚大钱只想要幸福,他们必定笑话你脑子进水。在一个社会风气险峻、阶级观念强烈的环境里,你只能跟着一帮人前进,这时难免出现心灵空虚、缺失信仰的症状,这便是通病所在,纵使法治建设再强大,也无法深入人的内心,去医治他们内心的创口。所有的法治只能监控行为现象的产生,预防恶性事件的频发,而很难去规范或治愈他们的心灵。这还是需要一些软性的、日常化、潜移默化的文化思维上的牵引。
      
      言论上的不自由导致很多书的“流产”,而此次红旗出版社的《呼救人心》一书实际上做了好事也领了表率,这些集体思想者所发出的呼吁绝非空穴来风,也绝非无病呻吟,这股力量的喷薄至少形成了一堵高大的墙。这堵墙的存在,也就形成了价值体系的衡量标杆,它对道德领域产生的分歧作出了一个正义性的判断,也使得社会风气下的拙劣认知显出颓丧之态。对我而言,它提出了现象,分析了现象背后的症状,且有横向荡开一笔,以事实依据作辅来论证此种症状。如《GDP上升了,幸福感却下降了》一文,引用了大量数据、古典经济学、全球GDP和生活质量数据、国外经济史专家等统计调查的结果来应证标题所示。像此类文章安插其中,实则起到了强化理论的作用,使得文章说服力更为深入。而一些华人或外国人士写的文章,多从全球角度或两国对比的角度来横向阐述,有人认为首先得从教育上实施价值观的灌输,这与我前面说的要从“软性的、日常化、潜移默化的文化思维上的牵引”实出同一道理。
      
      我很喜欢一些反映民生问题的作家,他们善于将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通过故事讲述出来,因为中国人怨气太深,已经对那些口号式的大道理无动于衷,倒是电视剧、电影、小说等介质从故事中使他们得以认知到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官场、潜规则等。这样的作家是聪明,他不赤裸裸评判,也不赤裸裸宣言,而是让你们自己懂得。《呼救人心》虽然不是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但这些思想者们能现身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正是为社会达到真正“和谐”添砖加瓦,是正义而不失职守的作为。
      
      
  •     转发极北天狼星对《呼救人心》的评价:
       虽然是本倍受好评的书,但书本的简介很恶心,书中的作者们不过是表达自己的个人看法而已,却被吹嘘成“顶尖的思想者”,书如还叫“呼救人心”,我不喜欢这种自我优越感太甚、却又奴性十足的表达方式。美国被称为民主国度不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家”,恰恰相反,是因为普通民众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不管观点如何,都摆出来说说,允许批评ZF的电影存在于市场上,而不是依靠什么“救星”、“思想家”来“解放”和“领导”全体民众
  •   中国信用危机三部曲那篇挺犀利 但奇怪感觉结构不完整过渡不自然 该深入探讨的地方又带过了~后来一看果然是本文有删节。。或者也可能作者懂得的。。故意这样写
  •   是的,略微删除了一些,抱歉。编者
  •   象剑般锋利
  •   写出这种垃圾文 还有什么好说的?伟光正搞的中国人不人贵不鬼
    别说什么中国人缺道德缺失缺的是对伟光正的反抗
  •   楼上这位兄弟,先把语言组织好再来骂街!
  •   这么多名家闻人推荐的书,一定要去看一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