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出版时间:2006-2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作者:全国考研政治辅导专家组 编  页数:505  字数:8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为了加强对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广大考生政治理论复习的指导,我们组织部分多年来参加考试大纲制订和修订工作及参加考前辅导的教授、专家编写了这本《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参考书》,以供广大考生复习使用。     本书脉络分明,条理清晰,体例新颖独特,各章均有考查要点记忆图解、考查要点精讲、近年真题命题规律及解析、强化练习题、强化练习题参考答案。各章节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在内容方面,本书一方面对考查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讲解,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既内容全面,又突出重点。各章后面均编有足量的强化练习题,并附详尽的答案。考生可通过做这些强化练习题进行自测,巩固复习成果,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掌握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和考试水平。这些强化练习题在试题设计、题型比例、素材选取、设问角度等方面,不仅关注了近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发展态势,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研究。    希望参加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广大考生,在认真学习本书后,能巩固原有知识,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应试能力和考试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编写本书是一项新的尝试,需要在认真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第三篇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四篇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第五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不同于一般人的世界观,而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对世界及周围事物的看法还不能算是哲学,因为它是不系统的、凌乱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对于世界的本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它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所构成的逻辑体系来把握世界,所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一理论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的世界观形成之后,必然指导和规范人的行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总是互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又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不同,它们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各门具体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以自然或社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或社会领域中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而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哲学源于具体科学知识,又高于具体科学知识,是具体科学知识的综合与升华。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其次,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再次,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一般方法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哲学首先遇到的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概括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主张存在或物质是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或精神是第一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第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中,第一方面是首要的,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决定的。  (1)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社会生活就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对这两大现象之间的关系,一切哲学都必须首先做出回答,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不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就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即是从主观出发,还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各派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因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而它能帮助我们揭示各种哲学的实质,辨别它所从属的基本派别。  从实践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思想出发(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路线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一)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及其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主张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则相反,它主张并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哲学史上还有主张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二元论,它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因此,二元论的实质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党性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哲学无党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一定哲学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哲学。哲学的党性是它的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但哲学的党性又不等同于它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具有自发性、直观性,缺乏科学根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并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了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  3.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这里所说的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缺陷是:  第一,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而其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  第二,形而上学性。它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把世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三,机械性。它企图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观察世界,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精神包括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类之外有一个独立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个“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是万物的创造者。其实质是以某种方式承认了宗教的“创世说”。  3.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愚昧无知,社会分工导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等,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反动统治阶级需要利用唯心主义哲学为其服务,因而往往夸大精神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第三,认识论根源。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对立的统一。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片面地夸大主观的作用,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这就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9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