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品读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朝华  作者:鸣皋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前言

提起圣人,大家会想到孔子。如果问起南华真人,有多人能够说出来呢?南华真人何许人也?他就是庄子,庄周。唐玄宗时,他被封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庄子》又称《南华真经》。了解孔子从《论语》开始,了解老子从《道德经》开始,了解庄子就从《庄子》开始。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让多少人懂得人生如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道理!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不错的,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的心灵家园。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不愧为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汪洋恣肆的文字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他的思想是被诗化的哲学,他的文章大部分是信手拈来随意写成,但其中蕴含的趣味却是浑然天成。《庄子》中关于“道”的理论是继老子之后对中国哲学本体学说的深化,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庄子强调万物平等,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博大宽容的精神和自由开放的心灵,这些都是与现代人的精神相通的。特别是庄子反对文明异化、主张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庄子思想的超然和充盈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富足与强健。《庄子》中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意蕴丰富而深刻,饱含哲人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所以《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成为古今中外学者所推崇的必读书。读《庄子》就要能很好地理解庄子,读出庄子的智慧来,并且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庄子的智慧和视角解读我们现代的生活,以庄子的“无为”智慧解读和阐释我们的生存哲学,从庄子的所说的“道”的角度解读“如何生活”与“怎么生活得更好”的问题,使迷茫于利益纷争漩涡中的心灵找到归依和平衡。读懂庄子,你就拥有了给烦恼缠心解缚的法宝,能够体验到庄子“逍遥游”的至妙境界,生活中也就增添了一份祥和的阳光,远离了烦恼和浮躁,多了几分闲适和宁馨。

内容概要

  庄子的哲学让人们追思_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_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道家之老庄,实在是能够关照人的本真、使心灵可以自由遨游的精神家园。  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成就了多少流水一样自在、行云一样逍遥的人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道法天地,自在逍遥撄而后成——纷乱中求得内心的平静庄周梦蝶——人生如梦,任性随心坐忘——堕肢体,黜聪明得鱼忘筌——不拘泥表象才能达到实质大道不称——做一个真正的智者任公子钓鱼——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外化而内不化丰狐文豹——不要为身外之物所累道在屎溺——道无处不在蹈水之道——顺遂万物之本性,无往而不利相濡以沫——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二章 虛怀若谷,大德无形呆若木鸡——大智若愚天刑孔丘——要有宽容心与平常心轮扁斫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丑妾受宠——不可以貌取人林回弃璧——君子之交淡如水猴子逞能——谦虚谨慎,抱朴守拙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何必贪恋物欲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尊重多样的世界佝偻承蜩——勤学苦练,做事精专右师独脚——要有自己独立生命的价值梁丽可冲城不可窒穴——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第三章 保持真我,无为而治七窍开而浑沌死——无知无欲,留住本真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学会怎样爱五石之瓠——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伯乐治马——残害自然,罪莫大焉东施效颦——不随波逐流,做好你自己凤凰不吃烂老鼠——粪土当年万户侯曳尾于涂中——不做笼中鸟,保持真性情解衣般礴——保持从容的风度风的哲学——不赢小处赢大处不皲手之药——放宽眼界,胸怀天下鲁少儒者——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第四章 郑重之道,重在心性黄金做注容易输——放得下才能有所得丽姬之泣——别执著于一时一事之悲喜颜回问孔——戒斋心灵,超越欲望井底之蛙——摆脱心灵的藩篱濠梁之辩——诗意地栖息抱瓮灌园——善待自然季咸相壶子——自己决定喜怒哀乐富贵长寿者未必幸福——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醉者坠车不死——精神完全,无所挂碍子列子辞粟——受宠不惊,淡泊清醒望洋兴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第五章 珍重生命,乐对死生秦失吊丧——向死而生,活在当下孟孙才母死不哀——顺应生死,拒绝刻意临尸而歌——坦然面对死亡莫逆之交——心意相通的朋友是一生的慰藉别厌恶瘤子——正确对待病痛对话骷髅——南面称王的快乐鼓盆而歌——正确对待生老病死庄子将死——简化葬仪,顺应本真随珠弹雀——不要因小失大庖丁解牛——过游刃有余的人生事亲则慈孝,处丧则悲哀——精诚才能动人第六章 智慧处世,怡然自得朝三暮四——莫执著成见象罔玄珠——简单的心最可贵鲁侯养鸟——办事要看对象宋人卖帽——转变思维,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鸟莫知于鹩鸸——亦远亦近,若即若离方舟济河——处世无心,任其自然运斤成风——珍视你的对手庄子论剑——做事要讲策略屠龙之术——做事不可脱离实际东野稷驾车——物极必反,做事要有度人心险于山川——“九征”识人

章节摘录

插图:在《大宗师》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南伯子葵问一个叫“女”的人:“女呀,你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我看你的容颜又青春又活泼,简直像个孩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女想了想,说:“这是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一听,问:“道?我可以学习吗?”女又想了想,说:“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辞,也无不有所欢迎,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我把‘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指人不受外界影响而保持心境宁静。”这里的“撄宁”,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撄”是纷乱、扰乱的意思,“宁”指心神宁静。“撄宁”也就是说身处纷乱却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要想抵御世俗的、浮躁的社会侵蚀来求得个体内心的平静似乎越来越难了。求得平静分两种:一种是躲避纷乱以求得平静,另一种是在纷乱中求平静。这与古人说的“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是一个道理。而庄子认为的真正的平静显然是指后者。也就是“大隐隐于市”。隐于红尘之外的隐士,不是真正达到了最高境界的真隐士,混迹于红尘之中,却又不为红尘所动的才可谓真隐士也!隐入深山,无人与之争执、吵闹,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自然不会有贪嗔之过。但有些在深山里坐得住的人到了红尘之中,却难免与人争权夺利,这样的修养,并非真修养,不过是在深山环境中没有显露出来而已。就好像是重症的潜伏期一样,只不过是还没有碰到诱因让它发作而已。没有经历过任何污染的白纸保持洁白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只有像花中君子莲那样“出污泥而不染”的才算真的经受住了诱惑,因为绚烂之极之后归于平淡的人更为可贵。正如禅宗所讲的参禅的三重境界一样: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人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人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我们会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会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然后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人生第三重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其实在西方哲学里,也有类似的观念。比如尼采的“精神三变”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说,人的精神会经历三种变化,首先是变成骆驼,然后是变成狮子,最后变成了婴儿。所谓骆驼,就是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意即你是被动地接受命令去做事。我们小时候,不是凡事都依父母的指示与老师的教导去行动吗?如果完全让我们自由选择,我们反而会有不知所措之感。西方社会近代以来鼓吹自由。但是许多人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承受随之而来的责任。由此可见。“被动”是人类生活的初步阶段,并且不是人人都有决心去摆脱这个阶段的。其次,到了狮子阶段,就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一个人通常到了上大学的年纪时,就会远离父母的视线,这时如果觉醒就可能成为狮子,可以由被动走向主动。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代表他的生命有独立性,可以勇敢地负起应尽的责任。勇者难免孤独,还须经常忍受别人的质疑或嘲讽。但是如果无法跨出这一步,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可言?一生之中只会说“我们”、“大家”,而不能自觉“我”自己所要的是什么。那真是一种悲哀啊!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要做个“唯我论者”,好像宇宙是以我为中心在运转。因此,精神还须向上一跃,转化为婴儿。婴儿又代表什么呢?他代表对于眼前的处境,无论好坏,都可以肯定及接受,并且视之为全新的开始。正如一个婴儿,充满无限的希望,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许多圣哲乐于用婴儿作比喻,像老子期许人们“复归于婴儿”,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稣宣称“让小孩子到我面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在经历成长的考验之后,还能像婴儿一般单纯,满心喜悦地看待这个世界,这实在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庄子所说的“撄宁”就如同禅宗所说的“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和尼采所说的婴儿境界,这是返璞归真,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纷乱里保持心境的安宁其实比逃避纷乱,直接寻找一个安静的所在难得多。从前。有个国王征集能够表现宁静的画作,并且决定对最能体现宁静的那幅画作的画家给予重奖。许多画家都争先恐后地把他们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宁静的画作呈给了国王。当国王看完所有的画作之后,认为其中只有两幅比较令他满意。其中一幅画画的是一汪平静的湖泊。湖面上波澜不兴,平静如镜;湖的四周环绕着高耸入云的群山;湖的上方,蔚蓝色的天空一碧如洗,点缀着朵朵白云。所有看过这幅画的人无不认为最能体现宁静的画非它莫属了。而另一幅画呢。上面也画着群山,但那却是一些粗犷的、光秃秃的山。不仅如此,天空中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而在大山一侧的峭壁上,一挂瀑布飞流直下。整幅画看起来根本就体现不出一丝宁静。但是,当国王靠近仔细端详的时候,却发现在那瀑布后面的岩石缝中有一小丛灌木正蓬勃地生长着。而就在那丛灌木中间,一只鸟妈妈做了一个窝。画面上,鸟妈妈正静静地卧在它的窝里,谛听着瀑布那飞流直下的滔滔水声,那神情是那么恬淡安详,那么怡然自得。国王马上选中了第二幅。的确,真正的宁静是当我们身处外界所有的纷繁嘈杂、烦扰困惑甚至是艰难挫折中的时候,内心依然保持一份平静安然。而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撄而后成者也”。

编辑推荐

《品读》: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以求精神之飞跃超脱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读懂庄子,你就拥有了给心灵解缚的法宝,体验到「逍遥游」的至妙境界,生活中就会增添一份祥和的阳光。在这纷繁忙乱的世界,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心口叩读穴庄子锣,无疑会对心灵有个很好的抚慰。《庄子》被金圣叹评为“六才子书”之首。读了庄子的文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飘逸,什么是才气横溢。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庄子》品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講解得很通俗,看了很受啓發!很喜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