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

出版时间:2001-3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张北海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侠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在北京,好像特别多提到侠。比如京都球侠,比如烧饼大侠,反正电影里我老看到这些侠。就好像每个美国城市都要有个城市英雄一样(诸如哥谭的蝙蝠侠,比如底特律的机械战警,比如纽约的蜘蛛侠,比如……),那时候北京好像侠客也特多。
      但是看这本书,其实因为看了电影《一代宗师》。虽然一个是小说,一个是电影,但是背景基本差不多。而对于武林最后的回忆,其实也都集中于民国。因此,也就赶紧把这本书读一读。
      书里用简单的复仇故事做了一个主线,但其实是展现了北京民国时期的生活。我觉得书中,讲关于武林的部分其实并不是很多,但在这个时代交替中,或多或少表现了武林时代的陌路吧。
      清末民初,其实是武林的大发展时期。各种帮会林立,各种起义不断,各种武学流派产生。但是武林的规则也是在这期间形成了大发展。但这过程极为短暂,也就三四十年,因为时代变革中,武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冲击。比如,以前师傅能养徒弟(和学生不同,学生是要交),现在很难去做。再比如,武器越来越先进了,好多学武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反正学武的目的现在很不明确了,回归到武学本身,就换了层意义。
      故事总体来说,没太多的跌宕起伏。但是武林的消灭,却随着时代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可能就是在抗战时期,武林就销声匿迹了。但武林本身,其实就是很小众的世界。现在佛山的武馆依旧很多,但在北方就不太多了。有时候京津地区还会比较活跃,交流也很多,但其它地方,武者更多的是孤独了。
      又跑题了。接着说故事。武林其实是不掺合政治的。武林和江湖不同,江湖可以有官家,但是武林是不崇尚做官的。更多的是低调的圈内活动,去做行侠仗义之事。比如,八国联军时期,比如抗战时期,都会有武林人士出现。但平时,比武切磋什么的,都是很低调去做的。书中,可以看到,武林人的习惯,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但就是民族自尊心极强,主人翁意识极强,国就是家——虽然执政的不是他。但终归,能在京城惹起一阵轰动,最终也要面临侠隐的局面。书最终的复仇,也就说明了这个。
      侠隐一词,其实是有着几层意思。往小了说,是侠客消失了;往大了说,是武林消失了。现在人看来,它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奇幻世界。飞檐走壁、以一当百、一日千里,在现在看来,都像是传说。但在很多武林书籍中,有些传说在那时却是现实。比如《逝去的武林》,就讲的是民国的武林故事。武林虽然神秘,却并不独立,在那个时期,就和政治有着很多交集。一方面武林想逃避,另方面却逃不掉。警察、政府、江湖事,平日素无往来,但却会因为一些事被卷在一起。
      我想,《侠隐》更多的是个稍加雕琢的入门书,一方面让人接近了武林,一方面表达了武林人士对那个时代的怀念——虽然那个辉煌的时间很短暂。小说中还将许多历史人物和武林世界有了交集,比如张自忠在37年的遭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的事不一定真,但这些人,却以某种形象而真实存在过。
      另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一些老北平的风俗旧事。类似的书,还有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随写的是清末,但也多少讲了武林,提到了大刀王五。
      
      不过总体来说,武林的故事,总和复仇多少有点关系。不知道是卖点如此,还是真就是恩怨情仇那么多。其实真实的武林,都多少会避免这样的仇事发生。
  •     我是最近才看到这本书。和前面一个人看法不同的是,我也在北京度过大学四年,我以为,张北海,以及老舍他们写的是“北平”,而我们生活的是新北京,两码事。过去老派人的礼数以及享受过日子的那种悠闲,咱们是无福得见了,好歹也看个书幻想一下。
  •      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王驸马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厂甸、前门……这些熟悉的名字一一出现在眼前时,能不激动吗?这书里的场景就在记忆里,但是莫说李天然了,就是我都只能在回忆里找了。烟袋胡同早没了,前拐胡同不知还在吗,胡同里的大树因为拆迁都没了……我记忆里的北京和李天然的不同,但是那种味道隐约相同。
       如今的北京恐怕只有二环里才依稀有那时的生活气息,“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肉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还有自己家烙的饼,肉汤下的饺子,更别提铜锅涮肉了,哎呀,说说都流口水。这些不在北京住上十年八年的没法领会,没有道地的老北京讲给你外地人没法知道。别说外地人了,我觉得不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都不懂。北京的魅力一时说不清,这也是那么多外来的人,外国的人长住在这里的原因,就像马大夫,如果没有战争打算在北京养老了。
       看这本书时,越来越有想找个四合院住的欲望。“四合院儿真是安静。这么小小一个院子,方方正正,天井那儿的树有槐有榆有枣,都有三四个人高。鱼缸里有鱼,花盆里有花。大门儿一关,外边什么杂音飞土都进不来……影壁,垂花门,配上那朱红的回廊走道,立柱横梁……”夏天的傍晚,坐在院子里喝茶赏月,下雨就坐在回廊上看雨,院子里再跑着两只猫,多惬意!什么时候能住上个小院子,也照着“天棚鱼缸石榴树”整,呵呵。
       整本书都是老北京的种种景象,应该叫“旧京杂忆”,故事情节相比之下倒是一般。我边看边担心李天然可不要变成为了国家为了大义去做GCD,还好还好,他还是有原则的,他坚持自己的江湖侠义,否则这书简直就要看吐了,看来还是我的脑子被洗了。说到侠之没落,这就和当时的时局一样,老北京也正在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结尾美国记者罗便丞拉着李天然喝酒,一起见证老北京的灭亡。确实日本人走了,老北京也回不来了。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辈的故去,我们的下一代完全不能接触到那个老北京了,只有在这样的书里看到一二。
  •     传闻要把《侠隐》拍成电影,我就在想,这个李天然,要让谁来演才好?
      一,身材要高,走在路上高出旁人半个头来。面相瘦,但身上结实。
      二,武艺好,自小练的太行派武功,也是本派的掌门人。枪法也准,只拿过三次枪,就能百发百中。
      三,在美国念过书,有留洋经历。
      四,有文才,在报社做英文编辑。
      五,有一些孩子气,会说错话、做错事。
      六,有一些些浪漫,尤其在关巧红跟前说的那一句:“这叫什么雨,这是天上落下来的云。”
      七,惩办过毒枭败类,挑战过日本武士,营救过爱国将士,当然,也报得了血海家仇。可谓有情亦有义。
      ……
      英雄自有美人爱,数了数,对李天然有意的,共有五个人。不过,借用李天然记得他师父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只喜欢过其中的两个半。
  •     决定买《侠隐》,一半是因为看到的介绍,另一半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北京。这个我不喜欢的城市,有太多复杂的感情。
      于海外华侨来说,要写出一个1936年的北平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儿。张北海对北平的爱之深,让他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去研究过去的一个时代。
      老北平的温暖、懒散、人情味儿、名利场都出来了。
      这本书跟我原先看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它的细节都在城市里头了,在人情里头了。那些江湖之事,武侠之事却成了点缀。
      这些天睡梦中总是有一个个陌生的人物。醒来之后,跟现实对质,发现他们都来源于《侠隐》。那些碎片中的情节,李天然的一个表情,巧红的一个笑,端午节的热闹,马凯医生家的新年,胡同里的叫卖声,庙会里的熙熙攘攘,顺天府里的涮锅子……
      
      我不爱北京。
      那些年头里,当别人问起我家在哪里,我支吾的回答:“北京……”
      这个城市却从没有让我有家的感觉。从第一次下火车,坐在摇晃拥挤的公交车里,看冬日的天空逐渐变亮,却无法驱散若有若无的阴郁雾气。我就知道,沿途这么些高楼,旁边这么些车流,路上这么些匆忙行人,都跟我没有关系。
      我清楚,这个跟西安同样有自己魅力的城市,一定有她的动人之处。我无法看清,是因为我带了太多自己的感情:她谁都包容,结果谁都容不下,包括我。并不能给我一个家的感觉。
      透过《侠隐》,我好像可以抽身而出。在搬离北京两年之后,我摘下了该死的有色眼镜,解开郁积的心结,看一个神秘的北平。老北京华丽的面目,让我温暖。
      想起夏天买的那期《城市画报》,主题是“看不见的北京”。
      这些关于北京的讲述,让我平和。我愿意重新去解读一个城市,重新试着去爱上她。
  •     当时看的这个小说的原因。是听说姜文说要把这个小说改成电影。就觉得,这个小说肯定有特别之处。看完了之后发现,这完全是一部老人思乡之作啊!非得扯上一个武侠的外衣。
  •     书里北平的味道太淡。
      
      或者换一种说法,这北平是图书馆里的北平,没精神的北平。
      
      另:“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右下角"侠隐的论坛"里发表。“这是我见过的最扯淡的规则。这年头,把评论拉长到50字还不容易么。
  •     如果看不懂古文写的老北京记略,有不喜欢畅销书里记录的介绍的北京的景点,大可以看看这本小说。主人公在老北京城内城外地飞檐走壁,带你领略老北京的寒来暑往。没当另类武侠小说读,只当一本有意思的老北京行知书。
  •     侠的精神是言必诺,行必果。《史记·游侠列传》的记载,主要是复仇或助人复仇的义举。
      
      张北海通过叙述李天然报仇的经过,追忆了侠者的精神。而北京在他这个华人的心目中有不可磨灭的记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已经植入一个身在异乡中国人的情怀。
      
      他把侠者复仇的故事设置在日本人入侵北京的节骨眼上,家仇国恨缠绕在一起,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生死攸关。侠者的古典爱情、中国女性的柔中带刚的魅力、儿时的北京记忆、中国乡土情结、侠者的经历是张北海梦回北京的方式。
      
      他的精神寄予与游历脉络是一首挽歌。
      心愿已了,一段温暖的悲情诗:一切面目全非之后,只有记忆中的荣光。
      
      
  •     看了文道的八分钟,知道这本书;看了张北海的简介,原来才知道此人乃大牛人。卓越买来一看,刚几页,已经爱不释手。小说描述的时间发生在1937年-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这一年,小说发生的地点在北京-那时候北京火车站还在前门,小说的主人公是太行派的掌门-真的有过一个武林。既然是武林,就有仇杀,就有道义,主人公的周围就有美女。这本书如此,可它描述的武林并不是那么虚幻,那个武林好像离我们不远,按时间也就80年前,按地点就在北京四九城内。这本书一定要细细品读,精彩的地方就在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仿佛让你透过一架老式放映机看到了曾经的北京-那个1937年动荡不安的北京。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爱恨情仇纠错在一处~~~当你在为主人公李天然分忧的时候,也许你已经进入那个时代。
  •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张北海的《侠隐》。且不说这本书的来头有多大,单纯为了1936年的北京也值得一看。
      
      凌晨四点,终于挨不过睡意,放下还有二十页就读完的《侠隐》睡了。我本来很想一气看完的,但是除了困倦,书中人不停的吃东西对正处于饥饿的我也是一个折磨,我很想起身去冰箱里找找有什么可以吃。
      
      在看完《幽灵之家》之后,看到这样一个情节酣畅淋漓的故事心下居然觉得有些不适。
      
      我不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归类。张北海认为这是一本武侠小说。 也许吧,这点不重要。 一本书好不好看,重点不在于如何归类。
      
      我们先看看作者其人:
      
      
      张北海出生在1936年的北平。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湾,大学毕业后,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 获得比阿较文学硕士学位,1972年定居纽约,在联合国工作了20多年,担任翻译和审校。从联合国退休后,写出自己的第一本小说,《侠隐》。
      
      为了还原20世纪30年代老北平的面貌,张北海花了1800美元买了一份老北平地图,整理出一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北平市街道图。他还读了几 百本关于老北京的书。阿城在台湾版序言中表示,“《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是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做导游,那种贴骨到肉的质 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
      
      《侠隐》是以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的北平为背景,讲述了从美国归国的侠士李天然为师门报仇的故事。 身为太行派的弟子及第三代掌门人的李天然,遭遇大师兄的劫杀,满门被灭。而他有幸被一个美国医生所救,并被安全送到美国,五年后,李天然回到北平。 那一年,是1936年,这年,北平貌似平静的时局下暗潮涌动,日本人势力逐渐扩大,抗日活动也开始展开,蒋介石被挟持。这种背景下讲一个武侠故事似乎有点奇怪。但是中国从来都不乏这样的江湖恩怨。李天然是武林人士,这种暗杀和仇杀在武侠故事中屡见不鲜,当事人绝不会去求助官府,自己的事情,自己料理。江湖有江湖的正义和规矩,王法不王法,民国不民国,都无关紧要。
      
      但是,什么是侠隐?我上网找了一下。
      
      张北海所说的“侠之精神”是中国武侠小说共同的主题。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史记《游侠列传》中“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的侠客精神,从最早的意义上讲,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社会、等级社会的反抗,个性和自我价值观、是非善恶观、社会观的初步建立,以抒其义,敢用生命的代价来反抗。
      
      “在现代社会,建立了法律制度,以往除暴安良的侠客行为已经被司法制度所代替。但是,侠士精神仍将延续下 去。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正义感,有道德感,打抱不平,用非暴力的手段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就是侠士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也许我们这么多年被很多观念捆绑住了。我看完之后想,这本书没有体现出一个侠士忧国忧民的心情,也没有明确的表明他在完成报仇雪恨以後积极的投入革命事业当中去。也许,身为一个武林人士,感受到更多的,是在这个时局下身为个体的无奈感。这个故事,没有后续了。
      
      1937年的北平,不管日本人什么时候被赶走,北平是再也回不来了……这个古都,这种日子,全要完了……一去不返,永远消失,再也没有了……
      
      而这个侠,也只能隐下去了。
      
      西直门大街上的灰土沉下去了,没几个人理会空中传来那几声刺耳的警笛。
      黄昏的夕阳,弱弱无力,默默无语。
      天边一只孤雁,穿云而去。
      
      
  •   追根溯源的轨迹几乎与你同样,也是从《老嬉皮》里记住这个醉卧包厘街头的形象,再从杨腾佑那里得知老嬉皮原来叫张北海,之后买了《人在纽约》。今天准备看《侠隐》的时候,就发现到你写的这些了。
    从《魔鬼A春天》附赠的DVD花絮里,第一次看到这位戴着掌柜式眼镜,一头长发一条牛仔裤的山西籍老先生,虽然陈升没有介绍,但我就已经猜到他就是张北海了。
  •   原来你是北京人?
  •   为什么不喜欢北京呢?
  •   这个我就坚决不同意了
  •   i know little about this city, take me somewhere when there is time, and i hope something happens time and time again, take me ~hahahaha
  •   同楼主也是看了文道的八分钟想去读这本书
  •   李天然的“江湖”自有江湖的规矩,乱世真的有如这样的江湖的话,岂不和谐一片?!
  •   不一定,可能会更加混乱。
  •   有同感,吃写得太好吃了,晚上经常看不下去...
  •   哈哈,这本是意料之外促进食欲的书。
  •   喜欢这一句说什么只为了36年的北平也要看这部书。
    呵呵,可是侠的部分不喜欢,又如何能静下心来看呢,这是我要克服的问题了。
  •   這本書的別名應該叫《老北京食貨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