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十六讲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柳诒徵、 吕思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10出版)  作者:柳诒徵,吕思勉 著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经济的崛起,要求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兴。回顾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一直领先世界,直到19世纪末。在19世纪末年以来兴起的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民族振兴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世界末日”,几乎被彻底否定。然而,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痛定思痛之后,一些西化的代表人物纷纷回归,用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19世纪20年代,国内兴起了“国学”热潮。一时间,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书籍得以出版。今天,我们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民族文化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中国很难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中央领导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并坚持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带头示范。温家宝同志说:“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国学经典藏书》根据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为读者展示大师们的著名成果。这些可贵的文化精品,是承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火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者从中可以体味大师们的文化追求,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培育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国学经典藏书》立足于:一、为大中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权威、实用、通俗的普及性读本;二、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积累和参考资料;三、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决策参考、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本丛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学者大师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为了方便年轻的读者,本套丛书采用横排简体字,并作了标点整理。编选这样国学精品,一定尚有疏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第一讲 文化起源第一节 文字之兴第二节 夏之文化第三节 殷商之文化第二讲 诸子之学第一节 老子与管子第二节 孔子第三节 诸子之学第三讲 秦汉文明第一节 秦之文化第二节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第三节 佛教入中国之初期第四讲 晋唐文化与佛教第一节 清谈与讲学第二节 佛教之盛兴第三节 隋唐之学术文艺第四节 隋唐之佛教第五讲 宋明学术第一节 宋儒之学第二节 明儒之学第六讲 婚姻第七讲 族制第八讲 官制第九讲 选举第十讲 货币第十一讲 衣食第十二讲 住行第十三讲 教育第十四讲 语文第十五讲 学术第十六讲 宗教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这是古人总述衣食住的进化的。(一)古代虽无正确的历史,然其荦荦大端,应为记忆所能及。(二)又古人最重古。有许多典礼,虽在进化之后,已有新的、适用的事物,仍必保存其旧的、不适用的,以资纪念。如已有酒之后,还要保存未有酒时的明水,即其一例。此等典礼的流传,亦使人容易记忆前代之事。所以《礼运》这一段文字,用以说明古代衣食住进化的情形,是有用的。据这一段文字,古人的食料共有两种:即(一)草木之实,(二)鸟兽之肉。(三)但还漏列了一种重要的鱼。古人以鱼鳖为常食。《礼记·王制》说:“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又说:“六十非肉不饱。”《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梁惠王上篇》。则兽肉为贵者,老者之食。又说:“数罟不人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并举。《诗经·无羊篇》:“牧人乃梦,众维鱼矣。大人占之,众I睢鱼矣,实维丰年。”郑《笺》说:“鱼者,庶人之所以养也。今人众相与捕鱼,则是岁熟相供养之祥。”《公羊》宣公六年,晋灵公使勇士杀赵盾。窥其户,方食鱼飧。勇士日:“嘻!子诚仁人也。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均鱼为大众之食之征。此等习惯,亦必自隆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我们可以说:古人主要的食料有三种:(一)在较寒冷或多山林的地方,从事于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二)在气候炎热、植物茂盛的地方,则食草木之实。衣的原料麻、丝,该也是这种地方发明的。(三)在河湖的近旁则食鱼。古代的食物虽有这三种,其中最主要的,怕还是第二种。因为植物的种类多,生长容易。《墨子·辞过篇》说:“古之民,素食而分处。”孙诒让《闲诂》说:“素食,谓食草木。素,疏之假字。疏,俗作蔬。”案古疏食两字有两义:(一)是谷物粗疏的。(二)指谷以外的植物。《礼记·杂记》:“孔子日: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日:疏食不足祭也。吾飧,作而辞日:疏食也,不足以伤吾子。”《疏》日:“疏粗之食,不可强饱,以致伤害。”是前一义。此所谓疏食,是后一义,因其一为谷物,一非谷物,后来乃加一草字头,以资区别。《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周官》太宰九职,八日臣妾,聚敛疏材。《管子·七臣七主篇》云:“果蓏素食当十石”,《八观篇》云:“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见蔬食为古代重要的食料,到春秋战国时,还能养活很多的人口。至于动物,则其数量是比较少的。饮血茹毛,现在只当作形容野蛮人的话,其实在古代确是事实。。《义疏》引“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即其确证。隆古时代,苏武在北海边上的状况,决不是常人所难于遭遇的。《诗经·豳风》:“九月筑场圃。”郑《笺》云:“耕治之以种菜茹。”《疏》云:“茹者,咀嚼之名,以为菜之别称,故书传谓菜为茹。”菜即今所谓蔬,乃前所释疏食中的第二义。后世的菜,亦是加以选择,然后种植的,吃起来并不费力。古代的疏食,则是向山林薮泽中,随意取得的野菜,其粗疏而有劳咀嚼,怕和鸟兽的毛,相去无几。此等事实,均逼着人向以人工生产食物的一条路上走。以人工生产食料,只有畜牧和耕种两法。畜牧须有适宜的环境,而中国无广大的草原,古代黄河流域平坦之地,亦沮洳多沼泽。就只有走向种植一路了。古人在疏食时代的状况,虽然艰苦,却替后人造下了很大的福利。因为所吃的东西多了,所以知道各种植物的性质。我国最古的药书,名为《神农本草经》。《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此乃附会之辞,古所谓神农,乃农业两字之义,并非指姜姓的炎帝其人。《礼记·月令》说“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义即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义亦如此。《神农本草经》,乃农家推原草木I生味之书,断非一个人的功绩。此书为中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根本。其发明,全是由于古代的人们,所吃的植物,种类甚多之故。若照后世人的吃法,专于几种谷类和菜蔬、果品,便一万年,也不会发明什么《本草》的。一方面因所食之杂,而发现各种植物的性质;一方面即从各种植物中,淘汰其不适宜于为食料的,而栽培其宜于作食物的。其第(一)步,系从各种植物中,取出谷类,作为主食品。其第(二)步,则从谷类之中,再淘汰其粗的,而存留其精的。所以古人说百谷,后来便说九谷,再后来又说五谷。到现在,我们认为最适宜的主食品,只有稻和麦两种了。《墨子·辞过篇》说:“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吕氏春秋·审时篇》说:“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注》:“四卫,四肢也。”汹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观此,便知农业的发明、进步,和人民的营养、健康,有如何重要的关系了。

后记

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镇江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曾任教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还曾任南京图书馆馆长,执教于复旦大学。著有《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坛,与在北方任教的史学家陈垣、陈寅恪并称“南柳北陈”。吕思勉先生(1884-1957)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说过:“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费f各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本书选编柳诒徵、吕思勉两位著名史家对中国文化的经典解读,从思想、教育、学术、文艺、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来全面阐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力求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真正核心。本书中第六讲至第十六讲选自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其余选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编辑过程中将柳著部分原文变章为节,几节合为一讲,讲之题目自拟,章内文字除错讹之处外一仍其旧。吕著部分,将章改讲,题目如旧;文字也只改错讹。另外本书中选配了多幅插图,以助读者更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漏注及错误之处恐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编辑推荐

《文化十六讲(图文版)》编辑推荐:国家爱好者的国学普及读本,机关干部和管理者的治国理政参考、修身养性指南。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董荣辱、辨善恶;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化十六讲(图文版)文化杂谈一家之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