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漆向东 等编著  页数:507  

前言

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四年发l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号召并动员全社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党的十七大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深刻把握我国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第一个“重大关系”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此,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内容概要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为了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和主要内涵,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培养新型农民、巩固农村基础教育和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等20个重要问题,希望本书能成为农村干部和关心新农村建设的同志的良师益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二、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理论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四、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学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社会学分析的意义  二、农村现实矛盾的社会学分析  三、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人格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一、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标准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条件和模式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及指标体系第五章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意义  二、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四、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五、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第六章  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创新型农业  二、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框架构成  三、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措施第七章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一、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  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内容  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意义  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第八章  发展乡村旅游业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三、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和乘数效应  四、乡村旅游市场和产品开发  五、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第九章  建设现代农村流通体系  一、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二、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三、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第十章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二、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要求  四、培育新型农民的措施第十一章  普及和巩固农村基础教育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三、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二、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民的现实性  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现状  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制体制建设第十三章  增加农民收入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十四章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一、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定位  二、农村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造成农村消费不足的原因  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措施第十五章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创新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十六章  壮大县域经济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和特点  二、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和要求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出路第十七章  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一、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和含义  二、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国际经验借鉴  三、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第十八章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三、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十九章  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战略任务  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点  三、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战略选择第二十章  充分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  一、加强党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  三、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6)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7)农村市场明显回暖。受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影响,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回升。2005年,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达到11.5 %,扣除价格因素同比提高3.8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加了3705亿元。而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13.6 %,扣除价格因素同比提高0.7 个百分点。(8)农村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合作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2.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到250公斤。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得农产品供给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忽视耕地保护等倾向,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能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呈现出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现在已有1亿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随着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的日益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技术工种,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

后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花了3年时间,在农村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2007年两个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和框架,研究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编著的人员有(按章顺序)崔俊敏(第一、第五章)、漆向东(第二、三、十九、二十章)、周波(第四、十三章)、赵翠红(第六、七、十四、十五章)、吴国琴(第八、十七章)、黄颖(第九章)、曾庆学(第十、十六、十八章)、肖芸(第十一、十二章)、袁刚(第二十章)。参加的研究生有李光辉(第二章)、刘建军(第三章)、李艳(第四章)、梁义娟(第六章)、赵丽娜、孟岩(第七章)、魏浩(第十三章)、许艺凡(第十四章)、郑广建(第十五章)、高亚瑞(第十九章)。宋光华对该项研究进行了设计、组织、协调,。并对全部书稿作了多遍修改和补充,最后统稿、定稿。

编辑推荐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的一本书,看完后,使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