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资本主义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神谷秀树  页数:163  字数:100000  译者:于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的作者历任高盛公司职员、投资银行家,在书中探究了雷曼兄弟、AIG等公司的破产原因。这是一本业内人员书写的揭露性著作。以低收入者为对象的住房贷款何以将全球金融机构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美国的经济体制是把一切都变成金钱,深藏其后的则是难以满足的欲望。作者对此当头棒喝道:真正的危机其实是道德上的缺失。    在本书中揭露了美国投资银行家家道德准则“今天赚到的绐我,明天赔掉的归你。”美国的贪婪资本主义一直以来是日本的楷模,但这次轰然坍塌。作者认为现今情势下应该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社会。

作者简介

神谷秀树,1953年生于东京。1975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政治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住友银行。1984年进入高盛后居于纽约。1992年刨建Robert Mitalli LLC。著有《华尔街模式——五个人的“大公司”》《别了,贪婪的资本主义》(亚纪书房)等畅销书。

书籍目录

致中国的朋友们序章 美国经济为何衰退?  美国式泡沫经济的昔日繁华  华尔街的实质  令但丁都感叹的“华尔街地狱篇”  法拉利的钥匙  令电影人物黯然失色的银行家们  狡诈而无孔不入的商业伎俩  盛宴开始走向尾声第一章 高盛的变质  投资银行的历史  被日本银行奉为榜样的伦敦  金融大爆炸使投资银行走向毁灭  “金融大爆炸”  投资银行的重组与变质  顾客不过是“市场的一部分”  高盛是个巨大的对冲基金  无能为力的“万里长城”  地位下降的银行部门  陷入银行家不足之困境的美国  扩展到全世界的华尔街模式第二章 制造业衰败的美国  不是丰田的对手  最需要的是“顾客”  制造业衰败的美国  在电机产业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形  应以“制造”为本第三章 今天赚的给我,明天赔的归你  世界上最贪婪的职业  在日本也蔓延开来的贪婪资本主义  投资银行的花言巧语  从后门溜进来的小偷  为外资打头阵的日本人  “全球化模式”的陷阱  今天赚的给我,明天赔的归你  日本金融机构中雇用的人们  懂得金钱游戏理论的人  擦屁股的是纳税人第四章 贪婪资本主义的结构  为了出售而创建公司  令人瞩目的经营者的态度  日益巧妙的手段  透支50年、100年的“利益”  过于宽松和强化管制  只要合法怎么做都可以  和“朋友”们建立市场  干邑白兰地空瓶记  干邑白兰地空瓶记之二  售空瓶者胜出  出售问题企业能二度盈利  想吃火锅时鸭子背葱而至  背葱而降的北京烤鸭  如何才能避免当美味的鸭子第五章 资产操作热潮  华尔街全部产业面临崩溃  所谓“2·20”的报酬结构  “只有金钱”里蕴涵价值  歪曲的“股东中心主义”  股东资本主义的欺瞒  CEO的巨额报酬  次贷问题的本质  “破产”、“抛售”  虚假的3A  绕了许多弯路后又回来的损失  善于把纳税人当作人质  与华盛顿勾结第六章 由次贷危机开始的世界  范围不景气  金融立国的崩溃  多达130兆日元的巨额损失  更为恐怖的商务不动产贷款的破败  单一险种保险的“巨大地雷”  为了破产处理而重新启用解职人员  谁是罪魁祸首  杯水车薪的经济对策  满身疮痍的美元  残酷的美国国内落差  “经济增长”是为了什么?第七章 泡沫经济破灭时应如何  面对  下村博士的卓见  亡国的“前川报告”  被华尔街榨取  “信任网络”的破裂  “日美经济联合时代”的终结  “零增长”时代的生存之道  在美国逐渐涌现的新气象  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现  日本再生的新气息  滋养复兴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后记

章节摘录

  序章 美国经济为何衰退?  美国式泡沫经济的昔日繁华  泡沫经济崩溃后,当日本的实业家们为了企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而奋起直追时,也不得不对当时美国经济的繁荣而望洋兴叹。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便持续了近20年的经济低迷,日本国民,特别是日本商业人士对一直以来自己信奉的价值观似乎失去了信心。  这时,政坛上出现了小泉一竹中政权,他们在“全球化模式”的美名之下,喊出了“把东京建成国际金融城市”、“日本也要以金融立国”等口号,誓以美国经济的繁荣为榜样。  可能与一直以来日本社会的相对闭塞有关,很多实业家的看法在当时发生了很大转变,开始这山望着那山高了。他们认为,到美国的商学院取得MBA学位后进入外资开办的金融机构才是最接近成功的捷径,这可比在国内一点一滴地当学徒学习快得多。  结果,拜金主义的风气也在日本四下蔓延开来。模仿华尔街,日本出现了“六本木森林族”。围绕富士电视所发生的“堀江贵文”风波和村上世彰表现出的飞扬跋扈,都事实胜于雄辩地说明了这种拜金主义风气之盛。其实,日本人早就不再推崇付出汗水的辛勤劳动了,而这时便表现得更为露骨。人们开始轻易地把人或企业分出个“胜”“负”来,其实短暂的成功并不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也不能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事业或商业成就才值得人们的尊敬。但是无论当时或是如今,这样的企业在日本已经屈指可数。  有这样一种“胜”者,他们建立的企业其实连实业都称不上,仅是个与IT有关的产业,建成后选择一家上市标准低的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股份,就这样通过投机来获取好处。  另外,只要掌握了最新的金融知识,要赚取巨额利润倒也无须创建公司那么麻烦。有些人就是在外资开办的金融机构中通过运用金融工程学或金融衍生产品捞取了巨额财富。  恰恰在过去的某个时代里,他们被称作英雄。这个规则的重演仿佛就是在复制华尔街的荣耀与荣华。  但是,镀金的表面却往往容易剥落。小规模公司或商业模式在浓妆艳抹之后确实能够骗过投资家及众人,借此敛取巨额财富。不过,活力门事件后,这一切都原形毕露了。  “次贷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在外资开办的金融机构中,日本法人也大幅度缩小了企业规模、削减了雇员。  华尔街的实质  那么,走在世界资本主义尖端的美国经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真的就如同在日本国内介绍的,或媒体报道的那样吗?  请大家回想一下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  随着地价、股价的攀升,日本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财富会无限地增长。“日本已经不需要向任何国家学习了”,“日本繁荣将在未来永远地持续下去”。日本人变得骄傲起来,很多人因为这种态度让世界各国非常不满。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人一方面对自己的社会经济失去了信心,另一方面也开始认为美国就好比巨大的喷泉,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财富。至少,直到2007年秋,最尖端的金融商业引领着美国经济,很多国内报道都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无限长地继续。  我在华尔街已经奋斗了二十余年,如若让我发表意见的话,我的真实感受是,日本人对于美国经济和华尔街的“本质,根本不知晓,也丝毫没能够理解”。  的确,日本的“全球化模式”金融规则值得我们称许。这是因为像小九九这样的基本算术规则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此外,在投资前,日本人一定会实施切实的调查和审查,制定一个严格的会计标准,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性,这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令但丁都感叹的“华尔街地狱篇”  “佛罗伦萨啊!新来的人和暴发的财富已使你变得傲慢无礼和放肆无度,这就使你深受折磨哀声痛哭。”(但丁《神曲》地狱篇)  身处华尔街,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欲望已经膨胀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我在华尔街经营着一家创建了16年的投资银行,规模并不大。我在金融业工作已经有三十余年了,其中有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在华尔街度过的,关于这些我将会在以后的部分详细叙述。  在长期从事金融业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金融家理应做好实业家的配角”。  前些天,我见到了在住友银行工作时的上级森川敏雄先生。他后来在住友银行担任了总裁、会长,是个对金融业几乎无所不知的人物。我问森川先生金融机构的职责是什么,他说:“金融机构绝不能失去基本职能(配角)”。  金融业本来的职责就是帮助实业家们发展事业,这才符合金融家的身份。  但是在美国金融界,特别在华尔街,现实却与此大相径庭。  例如,由于近年来世界性资本金过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收了丰厚的资金迅速发展壮大。在2007年夏季,以实业为对象的“企业收购”有三分之一是由这些基金来操作的。  而且,在收购中运作的资金大多是“借来的钱”。也就是说,金融资本成了“主角”,本来应该是“主角”的实业(产业)资本倒成了被操作的一方,成了“资本家的奴隶”。  此外,金融资本尽可能地从收购来的企业中获取最大利益。他们并不是对企业从事的“事业”感兴趣、为了开展“事业”而投资,“事业”本身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提高金融收益”、“便宜买进,高价卖出,获取利润”、“钱生钱”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金融资本本来应该秉承“顾客至上”原则的,但是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不知被忘在何处了。金融资本家考虑的只是在“市场”中“如何赚钱”。顾客也只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在他们眼里,顾客只不过是证券的买家,或者可以说是证券销售对象。“如何获取最大利益”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前提。  现在坐在金融机构中心位置的不是“为经营者出谋划策的银行家”,而是“紧盯屏幕进行证券买卖的商人”们。显而易见,如果长此以往,世界——我们身处的经济社会,将会变得支离破碎。这几年华尔街的景象正如《神曲》中但丁所感叹的一样。  法拉利的钥匙  人们的生活态度也变得颓废了,世界各地的富豪们都涌到曼哈顿一掷千金,我经常见到以下情景。  我儿子的一个朋友在曼哈顿的高级餐厅工作。他说了一些在里面的见闻。  一个绅士模样的男人刚一落座就说:“给我拿这家店最贵的葡萄酒。”儿子的朋友听后提醒道:“您肯定吗?这个要卖1万8千美元(大约180万日元)……”,绅士依旧不动声色地说:“拿来吧。”还有的人把价值几十万美元的法拉利跑车钥匙大模大样地放在餐桌上,仿佛就怕人看不见。而我们普通人一般都是把贵重的东西小心放进口袋的。  中东某个国王来餐厅时,请四个保镖每人喝了一杯啤酒后,付了400美元说:“不用找了。”  金融杂志《投资商》现在简直成了暴发户的杂志了。  某一期上登载了题为“华尔街三个最富有的人”的文章,选取了三位成功商人做了一个特别策划。我看了他们的照片简直目瞪口呆。因为这些成功人士在照片中一手持干邑白兰地,一手拿着烟卷,仿佛是出演西部剧的赌徒。可以说,这就是华尔街如今的真实情况。  杂志里充斥着豪华游艇和高级钟表。华尔街的商人们换房子就像换衣服一样简单。他们把自己的房子也像证券一样买了又卖,每当有不错的高级公寓出售时,他们好像理所当然地就要搬家。房子也是他们挣钱的工具之一。  我的办公室在67街,斜对面是卡耐基音乐斤。在附近曾经有很多经营意大利菜的家庭餐馆。但是由于大厦要改建,他们渐渐被房东赶出去,消失了踪影。  曾经是黑人聚居地的哈林街区也遇到地价高涨的情况,可供低收入者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要是从前,如果城市中心来了低收入者,那么高收入的白人就会逃到郊外去。现在相反,白人为了建设高级公寓而买下土地,把低收入者驱逐了出去。  由著名的广场大饭店改装成的高级公寓无疑把奢华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据纽约《泰晤士报》报道,实际入住的仅有六户。大多数买主买下这里的房屋并不是为了入住,而是为了投资。  “金钱就是一切”——在仅仅五六年的时间里,曼哈顿变成了充斥着暴发户文化的城市。这个城市独有的氛围、古老的传统、文化都被叫作金钱的魔鬼驱逐走了,让人感慨万千。  令电影人物黯然失色的银行家们  我想,很多人依然对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华尔街》(1987年公映)记忆犹新。片中的戈登·怀特先生(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以老辣的手腕训练查理·辛扮演的年轻证券交易员。实际上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内部交易“金融界黑幕”,跟今天的“华尔街欲望”比起来要可爱许多了。  华尔街里“衡量欲望的标准”要比我们日本人在日本社会中认为的“欲望”强烈三四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在法律上没有被指控为“偷盗”,那么在上帝面前便也不能算“偷盗”。  他们是如何界定“违法”和“合法”的呢。他们认为“合法”就是雇很多律师使自己看起来似乎是遵纪守法的,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肆无忌惮了。“一言九鼎(My Word is my bond)”的银行家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狡诈而无孔不入的商业伎俩  在华尔街,处处可以看到无惧神灵谴责的各种伎俩。比如,现在的年轻基金经理们的做法就属此类。他们先交出“投资意向书”,和投资对象开始交涉。首先要做的是把交涉尽可能地拖延再拖延,拖到最后说:“这个股价太高,不可能在投资委员会上通过”,这样就能把交涉对象逼到死胡同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迫使对方降低新股票的发行价格,以实现低价购买。  诸如此类的狡诈、阴险的商业运作,曾经只限于极少数厚颜无耻的家伙,根本不是常规手法,但是现在的华尔街,这种手段反倒成了主流。  现在他们用这样的手腕与其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如说就是怠慢工作了。即使在有名的金融机构里,这种手段也司空见惯了。  这些人大多都在被称作超一流的商学院里有过学习经历。不过很难让人认同他们也是一个正派优秀的人,可见判断一个人还真不能只靠学历。  华尔街典型的精英培养流程是:从著名的寄宿制中学和高中升入常青藤大学或同等水;隹的大学,毕业后在职场工作两年左右积累起商业经验。然后再考进一流商学院或法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对;中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公司就职。最近二十年来,这样的一个流程就是成为有钱人的必经程序之一。

编辑推荐

  经济科学出版社,重磅推出。  单周销售逾100000册,创造日本书业的销售神话——资本主义的“日式”解读。  英国《泰晤士报》2008年11月18日报道,中国《参考消息》2008年11月20日报道。  金融危机无法避免?美国经济缘何衰退?日本经济宿命难逃?  ——日本最畅销的资本主义读本,来自华尔街的深刻洞察与良知拷问  日本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日本人如何理解金融危机?神谷秀树的《贪婪的资本主义 华尔街的自我毁灭》为您进行资本主义危机的“日本式”解读。  在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目前最畅销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书籍,要在销量上击败神谷秀树的《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还真不容易。  ——英国《泰晤士报》  神谷秀树在本书中揭露了美国投资银行家家道德准则“今天赚到的给我,明天赔掉的归你。”美国的贪婪资本主义一直以来是日本的楷模,但这次轰然坍塌。作者认为现今情势下应该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社会。  ——日本《每日新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贪婪的资本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很开心日本这沉沦的20年。我不是很了解日本,但也算一知半解,我的人生,从小时候起,一半是日本人给我带来的,游戏,漫画。中国这改革开放30年,经济是上去了,但这就像60分要考80分,不是很难,不用沾沾自喜。下一届领导人如果缺乏朱镕基类型的人,中国经济,或者是政治,将可能崩盘
  •   那些所谓的精英。就像美国的狗,出卖民族利益。从这本书里我们体会到了。
  •   一针见血
  •   作者的一些观点颇耐人寻味:“真正的危机其实是道德上的缺失”、“金融机构绝不能失去基本职能(配角)”、“银行家不能在给顾客提供咨询的同时又作为投资者在市场上游走”。觉得理所当然,应该是这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不违反法律,甚至很多经济方面的法律都是进行错误引导的。创办企业的人,已不想着要使自己的企业怎样发展壮大,服务社会,创造利润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上市,如何圈钱后把自己的公司卖掉。风险投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哪家风投是看中一个企业的高成长性,而想持股分红,他们想到的只是尽快让这个公司制造些新概念,完善一下公司的报表,包装上市,之后卖股票拿钱走人。而这在行业界已经被认为本应该如此,真是太可怕了,几乎是行业性的道德缺失。

    在书中,作者还比较了通用和丰田的经营理念问题。通用的瓦格纳说:“企业的至上宗旨是,对股东的利益反馈、收益性及现金流量”;丰田的观点是:“我们最需要的是顾客,哪怕再增加一个顾客”。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股东的利益与企业所服务对象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互相补充的。只有有了顾客,企业才能赚钱,企业赚钱,股东才有钱分。但把股东至上和顾客至上作为理念,作为经营的宗旨,可能对经营行为还是会产生细微的差别。可能就是这些细微的差别,决定着一个企业在关键时刻的生死存亡。
  •   危机的一次次出现,也是一次次重生的开始。我们在每次的金融危机里,得到了什么?怎么样避免下次危机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使我们每个关注经济人一定要做好功课的方面。作者把高盛为代表的投行的运作模式进行深刻的剖析,值得大家好好读读。如果不是看故事的话,其他的高盛的读物,可以不读了。对我很有帮助。
  •   内容比较偏向经验分享和自己经历案例介绍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来给本国的发展方向以启示
  •   内容很空洞,很肤浅,尽管只要18元,依然觉得不值得
  •     投资银行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职业。一旦被金钱迷住,那么连人格也会改变了。
      日本在经济社会的框架上以资本主义模式为参照。而这个资本主义决不是已经发育完善,而是带有许多缺陷的,最近十年间,美国的资本主义被华尔街贪婪的人们用错误的价值观牵引,极少数的资本家无限膨胀自己的贪欲从而走向堕落,通过榨取包括本国在内的世界普通民众而形成自己的巨大财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