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经济科学  作者:张璟平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就像国人的奥运金牌情结一样,中国经济学界的诺奖情结实在是太强烈了。自1994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时起,林毅夫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学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切期盼,学界和媒体立即广泛响应,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撰文呼应,一时间似乎中国很快就要出现诺奖获得者了。那么,中国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究竟能否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呢?如果可能的话又是凭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折桂呢?拿2009年的两位诺奖得主来说,他(她)们的获奖作品都是30年前研究发表的成果。自1969年瑞典银行首次颁发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以来,迄今共有64位获奖者,从其研究成果发表到获奖的平均时间超过了30年。这就是说,如果预测未来30年内诺奖可能的获得者的话,其研究成果现在就应该已经出现了。环顾当下的中国经济学界,可以举出类似这种分量的、具有开创性、系统性而又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吗?不免令人汗颜。

内容概要

  知识产权是对人们的智力成果所赋予的专有权利。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视日益加强,理论界对知识产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经济学领域对于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是知识产权是否是激励创新所必需的;二是如何设计最优的制度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尤其集中在对专利制度的研究上:三是在南北的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国家福利、北方国家福利以及整体的福利具有怎样的影响。无论是最优激励方式的研究还是最优专利制度的研究,都是从制度设计者的角度研究如何选择和制定知识产权制度,使得社会整体的福利最大化。而基于南北框架下的研究则是把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研究的前提而非研究的对象。《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基于产权理论,运用产权分析的方法,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带来怎样的经济绩效,以及其经济绩效的实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对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知识产权本身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看到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  对于如何研究一种产权制度的效率,以往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提出了一个研究产权制度效率的方法,即通过研究产权制度在经济中的功能的实现来研究产权制度的绩效。《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认为,一种产权制度的绩效依赖于产权客体的属性,资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同样的产权安排应用于不同的资产,其效率是不一样的。把对产权客体属性的研究作为研究产权制度效率的基础,这在以往对产权安排效率的研究中是欠缺的。  由于资产的属性对产权的功能实现具有影响,因此,《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将知识产品经济属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知识产权经济绩效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知识产品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而且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具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特点。这使得知识产权的产权安排也具有特殊性。在知识产权的产权结构中,知识产权的所有和对知识产品本身的占有是分开的,而且同一产品可以具有多个使用权;另外,知识产权制度对其权利有着比较多的限制。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是通过其功能来体现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认为,能够合理分配利益、有效激励微观主体创新、促进知识产品交易的知识产权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制度。  基于对知识产品属性的研究和知识产权效率实现机制的分析。《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提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同样的知识产权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经济绩效。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识储备的多少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而社会知识储备与人口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知识创新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消费能力。在一个创新能力比较强以及知识消费能力比较高的国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需求也会比较强烈,因而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在一个创新能力较低同时知识消费能力较低的国家,即使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无法发挥作用。知识产权制度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更有效率,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的中心观点。《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还分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在中国的经济绩效的实现状况,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这一观点。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1.2 文献的回顾1.3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4 本书的研究方法1.5 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 产权制度的效率与资产属性2.1 产权制度实现其经济绩效的方式2.2 前人对产权效率的研究与局限2.3 资产属性特征与产权效率第3章 知识的经济属性3.1 知识与知识产品的经济特性3.2 知识的生产特征3.3 知识的消费与需求3.4 知识产品的定价分析第4章 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4.1 知识产品的产权安排4.2 知识产权的要素与维度4.3 知识产品的属性影响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4.4 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实现4.5 知识产权制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5章 发达国家专利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5.1 专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2 专利制度利益分配功能的实现5.3 专利制度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5.4 专利权的交易状况5.5 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第6章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及绩效6.1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6.2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绩效分析——以专利制度为例6.3 我国专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法就是授予其一定时间内对创新成果的垄断权,也就是知识产权。阿罗等人的研究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以及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的研究是基于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这样一个前提,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在公共产品理论中,公共产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非排他性(Non-eX(zludability)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livalness)。知识在产生以后,它的效用名义上向全体成员提供,谁都可以消费:但是,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的能力(也就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的人才可以消费,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就无法消费知识;另一方面,生产者可以通过保密的方式来阻止其他人对知识产品的消费。所以,知识本身的特点使得知识天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并非“将不付费者排除在消费之外是不可能的”①。因此,本书认为,知识产品只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使得知识产权的产权安排有别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产权安排。除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知识产品和物质产品相比较,不仅具有产品本身的无形性、价值生命周期的短暂性以及边界的模糊性等技术上的特点,而且在生产、交换和消费上也都有其特殊性。阿罗之后,关于知识产权最佳保护问题之所以存在很大的争论,除了研究者的假定前提不同外,主要的原因就是对知识产品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但是,现有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却没有重视对知识产品的性质的研究。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回首论文的写作过程,有山穷水尽的彷徨与苦闷,也有柳暗花明的欣喜与期待。殚精竭虑之时,也曾疑惑过自己的选择,现在,则很庆幸自己能够有这一段人生经历。本书最后能够得以完成,凝结了我的导师周冰教授大量的心血。从论文的选题到提纲的确立,从成文到最后定稿,以及本书的出版,周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十余年来,周老师不仅带我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而且以他一个知识分子特有的严谨、执著、宽容和博学深深影响了我,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与感动。感谢在我博士论文开题时提出宝贵意见的谢思全教授、贺京同教授、段文斌教授、陈国富教授和黄卫华副教授。感谢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师母王放兰老师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也感谢万举、张超、贾献东、钟玉文、宋智勇、郭凌晨等同学所给予的帮助,能和他们学习和切磋使我受益颇多。在我博士学习期间,丈夫候峰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公婆和父母帮助我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并照顾我年幼的女儿。对于女儿,我充满了歉意,在她年幼最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我却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她。在此感谢家人为我的付出。

编辑推荐

《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转型与产权理论探索丛书(第1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绩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