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

出版时间:1996-3  出版社:东方出版  作者:胡适  页数:313  字数:23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部哲学的书,在这个时代,居然能于两个月之内再版,这是作者自己不曾梦想到的事。这种出乎意外的欢迎,使作者心里欢喜感谢,自不消说得。    这部书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时,作者自己的见解已有几处和这书不同了。近来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讨论这部书的内容,有几点我很佩服。作者本想把这几处修正了然后再版。    本书的特长:第一是证明方法。第二是扼要的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第四是系统的研究。

书籍目录

序 再版自序卷上•古代哲学史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共两章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共五章 )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共四章 )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共六章 )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共两章 )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共两章 )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共三章 )  第一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共三章 )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史大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从小是个内敛固执的人,适逢叛逆的年纪,历史课读到白话文运动,胡适之先生,陈独秀先生,加上黑白照片,圆形黑框眼镜。怎么也不能理解胡适之这种老古董怎么脑袋长包会去引领文学解放运动。因为自己的固执及无知,一直到大学,胡适之在我的心中仍是个传统古板,几乎跟我一样固执的人。大学里有个很古板的老师,还被我嘲笑成历史课上的那个“胡适之”先生。“我执”之力是何等可怕。大三的某一天,灵光乍现,突然心血来潮喜欢上了看书。渐渐发现自己可以不那么固执的,自己讨厌的传统其实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被我们丢弃了。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突然有一天,心中天平转向了传统。有一个偷懒的想法,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哪怕是革命。传承了几千年的,自然是披沙拣金,最精华的东西。所以,回头往传统研究,是一条找到世界本质的捷径。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大部分人是要往前看的。于是就有了全盘西化,国学复兴之争。西化的人被复兴的人说成崇洋媚外,复兴的人被西化的说成食古不化、伪善。哎,一个国家的兴盛,怎么能割断传统呢?一个国家的强大,又怎能不海纳百川呢?于是,四年前的某一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否以最现代的民主方式,来唤起对传统的重视呢?有了这个想法,自然要研究近代史的,近代史是少不了白话文运动的。两年前讲到唐德刚的《胡适之口述自传》。非常惭愧地发现,原来那个那么固执而遥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竟是一个最现代的革命者。想来他一定有过许多个不眠夜,思考怎样给中华民族的语言以新生命,这样中华民族才有新生命。胡适其人,安徽徽州人。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徽州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吃不饱,自然往外跑。阅历丰富了,自然能教育出更开明,更有能力的后代。虽然徽州人一直在外经商,却从来不放松对下一代的教育。胡适其父即富于学术,殉难于“台湾民主国”,成为第一批抵抗日本统治台湾的烈士。胡适是“庚款奖学金”的受益者之一,受教于康乃尔大学。学生期间即非常感兴趣于美国政治,并经常到各处作公开讲演。可以说,胡适是当时中国文学革命,民主革命真正接触过美国民主的人。而当时所谓民主革命扛大旗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明治维新的受益者,小部分来自欧洲。虽然领导了文学革命,胡适却一点都不敢丢弃传统。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胡适有着深厚地国学功底,才有信心与能力兴起“白话文运动”。其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后来被梁启超列为国学读书目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一早就想拜读,不过跟书是要有缘份的,直到最近,断断续续花了五个晚上,才将他看完。胡适之牛皮不是吹的,能引领文学革命,果然不同凡响。且不说他传统文化功底之深,单说他对传统客观公正的这种尊重,实在不是一般学人可以做到的。以前看到的,不是对传统敬畏,就是亵渎;不是崇拜,就是唾弃;不是迷信,就是诽谤。看的时候心潮澎湃,回头一想,不对噢,哪有那么纯粹的事情。黑与白之间,难道没有别的颜色了吗?胡适则不然,沉下心来,抽丝剥茧,细心考证,旁征博引。果然有了这一部气度恢宏,高屋建瓴的作品。适之开宗明义,何谓哲学: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而本书要研究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可分三个时代:古代哲学自老子至韩非;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近世哲学。其中,以古代哲学最为精彩。全书禀承适自己说修哲学史的三个目的:明变、求因、评判。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将“诸子哲学”梳理得井井有条。加上适之文采风流,读之若品香茗,回味无穷。全书共分十二往篇,一、导言阐明定义,目的、哲学史脉络、史料求证方法等二、算是大纲,那个特定的时代,有了那么一些特定的人,产生了那么一些优秀地哲学。三、老子。老子天下第一。不过他是那个时代一个逆来顺受的革命家。四、当然是孔子了。这个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想变无道为有道。一直以来却只在表面上成功,实际上彻底地失败。所谓“明施儒教,暗用黄老”说的就是这个。五、孔门弟子。孔子有教无类,一代大教育家,说起来蛮悲哀的。虽然看论语对起话来很精彩,不过他的弟子却没有划时代的人物。直到曾子、孟子,那都是好几代以后了。说明儒家的理论很优秀,但孔子的教育方法还是有问题啊。呵呵,不过,要找到有天赋的弟子,可也是要有缘份的。六、墨子。墨子是诸子里最有侠气的一个,是当时的大侠。后来的武侠,即传承了他的衣钵。他叫的口号也最响亮的:“摩顶继踵以利天下”。七、杨朱。杨朱的理论正好与墨子相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其实大家的理想只有一个,天下大治。八、别墨。别墨其实并不全是墨子学说的继承者。只是墨子善于论辩,才把后世善于论辩的一干人等都划入他的门下。什么“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惠施;“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等论辩高手,都在此列。别墨是一支最有希望成为现代哲学的队伍。这里有个三表法我很喜欢,不过与印度因明学,希腊三段论相比,我还是选择三段论的。三表法将结论放在最前面,去提问,如:孔子亦有死,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是一个“人”因为凡是“人”,都有死三段论则将推论的前提放在前面:凡人都有死孔子是人孔子亦有死等到别人听到结论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再反驳了。九、庄子。庄子是最擅长吹牛皮的人物。话说得比天大,纯一个炮筒子。不过,他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文学属他第一。李白是他的谪系。十、荀子以前的儒家。无非《大学》、《中庸》、《孟子》之类十一、荀子。荀子论天,极力推开天道,注重人治。荀子论性,也极力压倒天性,注重人为。人的天性有种种情欲,若顺着情欲做去,定做出恶事来。可见人性本恶,故必须有礼义法度。十二、古代哲学的终结。四种原因:1,以庄子《齐物论》为代表的怀疑主义的名学2,狭义的功用主义3,专制的一尊主义。荀子、韩非、李斯一系的专制的一尊主义。4,方士派迷信的盛行就这样,灿烂的中国古代哲学时代终结了。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也结束了。至于中世哲学有没有起来,胡适之没有告诉我们。国为这个《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大概,他觉得后来的中国哲学实在没有什么味道,形同鸡肋。何必狗尾续貂,遭蹋了好好的前半本书呢?&本文对书中各篇的总结,其实是自己对各家的评述。适之原意,还是各自看原著,各自品味吧。
  •   顾颉刚先生学述 刘起釪 中华书局 1986年5月出版。
    顾颉刚先生著述年谱 郑树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4月出版。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4月。
    顾颉刚年谱 顾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
    顾颉刚评传 顾潮、顾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刘俐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9月。
    古史辨学说评论讨论集 陈其泰、张京华京华出版社 2001年2月。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王学典主撰 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版
    港台研究书目:
    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
    (美)施耐德著(1971年)梅寅生译 台北华世出版社 1984年1月。
    《古史辨》——中国一次科学论战的结果 (德)吴素乐
    顾颉刚最后三十年 (德)吴素乐
    顾颉刚与中国古代历史的考证 (德)吴素乐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王泛森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1987年。
    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彭明辉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1年9月。
    据刘俐娜《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增补
    7学人弟子作为古史辨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师,顾颉刚一生与同时代许多名人学者过从甚密,有的关系非同一般,其中与鲁迅的关系十分复杂。顾颉刚与鲁迅之间真正的冲突发生在厦大共事期间,在此之前,两人虽同在北京,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接触,如果说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顾颉刚至多是因为鲁迅与胡适、陈源的论战,间接受到一些波及。
    两人真正接触,是在一九二六年应聘厦门大学,成为同事之后。二人成为厦大同事之后,各种因素凑合到一起,冲突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竟发展到分道扬镳甚至势同水火的地步,这不仅是顾颉刚没有想到的,大约也是鲁迅始料未及的。顾颉刚后来在自传中感慨地说:“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虽是一家之言,却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
    先生在1927年—1929年任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时,与时任国立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兼主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近代史料征集整理委员会主任的陈功甫先生有过交往,详见《顾颉刚日程》第2卷45页、122页、266页。
    9作家婚姻
    因顾家数代单传,长辈们在顾颉刚13岁时就为他订了婚。他虽不满这包办婚姻,但又不敢抗拒。1911年1月27日,顾颉刚与同城的吴征兰女士结婚了,那时他尚不满18周岁。而新娘则大他4岁,是个纯粹旧式女子,两人本无感情基础,更无共同语言。但顾颉刚感其柔弱无辜,既然木已成舟,则“男女之情舍吾妇外,不应有第二人耳”,婚后他刻意培养夫妻感情,甚至还教她认字,写自己的名字。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间,生有两女。
    顾颉刚夫妇
    顾颉刚在多次向谭慕愚(后改名谭惕吾)求婚被拒后,于1943年10月13日,接受友人萧一山、罗根泽的介绍,开始和张静秋女士交游。张静秋,江苏铜山人,1933年自北平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她笃信教育救国,一心在工作上,因此年届三十五岁尚未结婚。1944年4月4日,顾颉刚与张静秋订婚,同年7月1日在北碚结婚。因考虑当时公务人员生活太苦,不举行婚礼,不发请帖,亦不印谢柬,只招待一些极熟的朋友,在蓉香饭店请了客。
    10名人故居
    在离悬桥巷东头不远处,有一座平桥架在巷南侧河上,这座桥过去是木板桥,故而桥名就叫作板桥,也叫顾家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水泥桥,长不足7米,宽仅3米,过桥就是现在称作顾家花园的小巷了。
    顾家花园这条小巷依旧保持着老苏州的简雅样式,粉墙黛瓦,居民住宅小门小户,东侧一溜不高的围墙,圈起一群建筑,这就是原来顾家宝树园的范围了。
    顾颉刚故居
    宝树园原貌已经无法寻觅,顾宅老屋现存东西两路。东路的第五进屋宇是顾颉刚先生的父亲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墙上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颉刚故居”的标志牌。
    因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进入朝东的普通木板门后需左转折向堂前。这进屋子坐北朝南,为三正两后厢带一辅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开间,正屋中间为客厅,两侧的厢房伸向后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显得特别宽敞豁亮。
    天井前,原先与前面的第四进有库门相通,现已砌断封闭,门上的砖雕门楼还依稀可辨。门楣上刻有“子翼孙谋”四个大字,出自《左传》“子翼孙谋,子桑有焉”之句,由著名戏剧家、书法家周贻白书写。石板天井已改为水泥地,西侧挨墙是一条半廊,东侧贯通南北各进的备弄也早已封闭,因而现存故居就成为一个单独的院落。正屋坐北朝南,为硬山平房,屋前有檐廊,正中客堂开落地长窗。堂屋内方砖铺地,后方六扇屏门居中。虽然还保持苏州旧宅传统式样,但屋内已采用新式装饰,特别是顶上的泥墁吊顶,显示出西式手法,房门也是西式。遥想当年,堂屋里高士云集、激扬文字的情景,令人不胜感慨。客堂两旁有木隔障分隔,前方东西两侧分别有门通向内室,是顾颉刚先生后代的居室。屏门后有一小通道,又有一处小天井,通往后进,现已封闭,天井两旁是厢房,与前面的内室有门相通。 东落第五进东侧的一落辅房和主房紧密相接,在高度和构造上都和主房一样,原来是顾颉刚先生的书房,和正房的一房一厢一样,也可分成前后两间。因为曾经被单位借用,铺地已不是原样。墙上陈迹斑驳的壁橱给人们留下不同凡响的历史记忆,一代大师曾经在这里埋首治学,除编辑刊物、准备授课教案外,还完成了《晋文公》、《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这间屋子虽然空空荡荡,置身在此,还能感受到大师道德文章的感染力,浮想联翩。
    在顾氏老宅的第三进,还有一座宽阔的三间大厅。它的开间达8*5米,进深有七檩7*5米,圆梁扁作,屋面平缓,檐口较低,有明式建筑遗风,很有可能是顾秉忠的“安时堂”的遗构。西路的两进房屋和其他附房,也早已散为他人的居所了。但老宅遗存的这些明清古建筑都属于顾颉刚故居范围。
    斯人已去,书香依旧。1993年是顾颉刚先生100周年的诞辰,全国学术界人士云集苏州,举行顾颉刚先生学术研讨会。胡绳、费孝通、雷浩琼、钱伟长等文化名人都从北京赶来苏州参加。与会代表怀着景仰的心情,前往先生故居瞻仰,并隆重悬挂“顾颉刚故居”纪念匾牌。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
    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
    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
    从1929年顾颉刚到燕京大学至抗战前夕,他曾做过民间文艺研究,1931年与吴立模合作写成《苏州唱本叙录》。
    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接着,发表《鸣凤记中的吴歌》、《明俗曲琵琶调》、《王恩任拟歌谣》、《北平说书分类》、《滦州影戏》、《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等文章,又点校冯梦龙《山歌》等。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
    1938年春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
    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
    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双流、新津等地考察。
  •   很理性的对中国的古哲学做了评价。很少有能如此理性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还有能超过胡适的哲学家么?
  •   胡适先生的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哲学书,它开启了中国哲学的研究,为后世的哲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本书引用了许多典籍里的原文,所以,读起来有一点难度,最好是有一定文言功底的,更能理解到其中的许多思想
  •   有个大学者说:胡适的学问一般,但是研究的方法是对的。这样的研究方法,真正的划时代的意义。让我有了对于书的鉴别能力大大提高
  •   现在的眼光来看,依旧是本好书。经典就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适之先生是现在大学生所忽视的一位中国近代历史 的巨人。可惜啦。
  •   胡适先生的代表作品,然而也是他的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对一般读者而言,能够领略此种精髓,也实属难得,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   我觉得这本书挺好的,胡适的书本来就不错,看看吧,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   适之之作,谨慎而丰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问之法门
  •   久想购买,如愿以偿。非常好
  •   不愧是大家之作,值得静下心来细细研读。
  •   只有上卷,也比较精致
  •   刚买还没看
  •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的著作,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认真细致的梳理,其中融入对关键人物的讲述,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必读之作。对于哲学初入门的人来说有些深奥,需钻进去方能领略胡大师在国学方面的博大精深。
  •   写得比较浅显易懂,比起其他哲学类书籍来相对客观,适合浅尝中国古代哲学的读者
  •   胡适就是胡适
  •   书到手后还来不及细看,粗略的翻看了下,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起现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书好多了。
  •   胡先生不亏是国学大师,比季羡林这样的2混强太多了,治学能有这么严肃的态度,能对收集的资料做这么认真的分析。钦佩。一贯读书很快,此书读的慢,有时候一页读了,又倒回去再读一下。值得收藏的书。
  •   拿到很久了,没看有点敬畏说说书的表面吧,印刷很好,装订也很好
  •   胡老大作
  •   与今天的视角不太一样
  •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本好书,但这个版本太差,标点错漏特别多。
  •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是古代哲学简史?
  •   这本书还算好——
  •   年代有点老
  •   文言文太多了,有些看不懂啊!!!
  •   资料比较翔实,体系清晰,论述较为简单
  •   本书原版是英文的,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特意到网上查了一下,本书是否英文版。结果买回来是中文版,很失望。我需要的是英文版。希望当当网是否可以注明有些书是否中文版。
  •   以后装包裹时请认真负责一点,不要把书摺皱.拜托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