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文化思想论析

出版时间:1998-04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吴二持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近年来,胡适研究成为海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国内已有十几种专书问世,每年还有数十篇乃至上百篇的文章在各地的报刊上发表。 自1991年以来,举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研讨会。从1995年起,又开始出版《胡适研究丛刊》。还有许许多多攻读学位的青年学子以胡适研究为题做自己的学位论文。一个从前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学者,现在竟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注意,这是很可发人深省的。胡适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据我知道,除了北京、上海、安徽、武汉等地有许多做胡适研究的学者以外,其他各地也陆续有人发表很有水准的研究胡适的论著。吴二持先生是广东汕头大学的教师,从我认识他以来,已经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如今又写成一本研究胡适的教育与文化思想的专著,实在可喜可贺。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人应最能理解胡适的思想。胡适提倡大力解放人的创造力,鼓励人们用勤奋的劳动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谋求幸福。他在”26一1927年游历欧美归来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拜金主义》。他批评某些中国人回避现实,滥唱高调。他认为,中国生产落后,灾荒频仍,到处都可见到缺衣少食的穷人,有些人靠从垃圾堆里寻找一些可用之物来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所谓“拜金主义”,难免使人感到有点苦涩的滑稽。今天的中国与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相比,自然是大不相同了。可是就全世界范围来说,我们仍是相对比较贫穷的国家,努力创造财富,使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仍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我觉得还无须过分表示对金钱、财富的轻蔑。其实,金钱既无须崇拜,也无须诅咒。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行的,关键是如何获得金钱,如何使用金钱。我们应该提倡人人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谋求聿福;并努力回报社会,救灾济贫,扶持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智慧不断地积累并得以发挥。动物界进步甚缓慢,有的甚至停滞、退化,原因就在于它们只能依靠个体本能的示范把经验传给下一代,没有积累。而人类经验智慧的积累和开发靠的是教育。胡适曾指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育成长,没有哪一个方面不是同欧洲的大学相联系。我想补充说,美国是继欧洲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却拥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学,这些大学往往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没有这些一流的美国的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美国。而美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大多数是由一些发了大财而富有远见的实业家们捐建起来的。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发了财的所谓“大款”。我们常在捧明星的大广告里依稀见到他们的身影。还很少听说,有哪家大学、哪家研究机构得到这些“大款”的有力捐助。我衷心地期待着,我们那些发了大财的人们有一天会明白,扶助教育事业,是他们回报社会最好的一种方式。财力大的,完全可以捐建一所大学、一个研究所;财力小的,可以捐建一个实验室、一个图书馆或一座大楼;再小些的,可以捐助一个常设的研究讲座。这些当然会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与科研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我总觉得,要搞现代化而不能放开手脚去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迟早会发现,这是最大的失误。我所以要说这些话,是因为二持先生是在一位海外实业家捐建的一家最新的大学里服务,他的专业又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我期待他在改革开放最有成绩的地方,努力促进人们的观念变革,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发挥有益的影响。耿云志1996年8月20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胡适文化思想的专著,作者站在一种回顾历史的角度,对胡适作出了全新的评价。通过对胡适文章、活动的考察,深挖了胡适思想上的特征和可贵之处。并着论述了胡适在教育、文学上的贡献,以及独立自觉的文化批判意识、文明观、教育救国论等重要思想。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独立自觉的文化批判意识一、文化批判意识的内涵及胡适早期的启蒙思想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批判意识的体现三、文化论争中的独立批判意识四、社会批判中的独-立批判意识第二章 语言文学革命与现代科学教育发展一、倡导"言文合-一"的历史性贡献二、文学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三、语言文学革命促进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第三章 传统国文教育改革一、现代文法学与新式标点符号的研究和提出二、"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国语改革方向三、关于中学国文教育改革的主张"第四章 教育救国思想一、近代"教育救国论"述辩二、胡适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内容三、胡适教育救国思想的特点及教育救国思想的内在价值第五章 开创新红学的历史贡献一、关于著者及其生平的历史考证二、建立在考证基础上的"自叙传"说的确立三、对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评价四、"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科学方法的成功运用第六章 胡适思想与易卜生主义一、易卜生生平及其剧作、思想在我国的影响二、胡适与易卜生社会批判思想的共鸣及其全面介绍三、胡适对易卜生个人主义的肯定及其超越四、胡适与鲁迅受易卜生思想影响及其超越的同异第七章 胡适与科学、玄学之论争一、胡适的思想基础与论争的前奏二、论争的实质内容与胡适科学人生观的描述三、科玄论争对尔后思想的影响第八章 胡适论治学方法与材料一、治学方法论的知识背景二、治学实践、治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三、对治学方法与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实践上的局限第九章 胡适的文明观一、文明概念的界定二、中西近代民族文化意识之比较三、再造文明的心理基础和途径四、胡适文明观的思想基础和历史现实意义第十章 胡适文化思想的心路历程一、研究问题的改良观二、输入学理的现代意识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整理国故"四、再造文明的目的与方向后记

章节摘录

二、文学革命成功的历史必然性言文合一的文学革命之所以这样迅速获得成功,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胡适等人的倡导虽然具有相当的“英雄造时势”的意味,但从社会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确实更多的应该是很多的社会因素的“时势”,造就了胡适们的成功,也就是说,文学革命的获得较彻底的成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从社会文化的发展来看,中国近代的社会文化转型,是由发端于明中叶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革新和西学东渐的潮流逐渐缓慢地发展渗透,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逐渐传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西方枪炮轰开中国国门之后,洋务运动的借法自强的学习西文西技,魏源等人的介绍西方和“师夷长技”等一系列发展实业、发展新式教育、翻译西书,张之洞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接触应用西学,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介绍西方宪政、民主政治思想以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等等一系列的量变,所积聚的社会文化转型的各方面基础,最终发展到新文化运动的一次思想学术文化的反传统和全面革新的质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冲刺对象是传统的封建文化,即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言文合一的文学革命,从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远远不只限于文学方面的革新,而更多的是新思想传播和科学教育普及的需要,它无疑是为国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使整个社会交流思想的传播工具获得进步,使人们获得一次语言文学传播工具的彻底大解放。统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任何一次重大的进步,差不多都是由于工具的改进而使人获得解放的结果。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历程产生了很多有别于传统封闭社会的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素,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使延续二千多年的文言文工具显出其不能适应,因而潜在地呼唤着语言文学工具的革新。具体而言,比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派由于办洋务与发展实业的需要而创办起来的新教育因素,包括同文馆一类的外国语专门学堂和一批培养实用科学技术人才的实业学堂,传播学习与传统迥异的外国语和西方实用科学技术,同时也组织翻译西书。这种新教育因素如果没有言文合一的白话作为交流工具,而是用文言文“之”、“乎”、“者”、“也”来作为工具,其困难障碍,事倍功半也就可想而知。再如,由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西学东渐成为近代愈演愈烈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递的趋势。大量的有关西方科学技术和典章制度的书籍要被翻译到中国来,而中国的文言文与西文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因而不仅阻碍西书翻译本身的进程和速度,更主要的是严重影响了中低层文化水准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学习的进程和速度;而较高文化水准、较高国文基础的人又多玩赏于中国传统之“精神文明”,比较地不屑于去钻研西方夷邦的这些“末技”。故而总体上延慢了学习西方科技学术的中国近代化进程。再有,自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创办实业,购进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及技术资料,这些机器设备及技术资料的使用等,都不是传统古文所能消化吸收,或者说文言文很不适应于说明这些科学技术的内容,需要言文合一的现代语言工具来加以沟通和消化。加上当时另一些行业,如电信业等的发展,国际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加。这些无一不是迫切需要言文合一的语言文学工具。还有,自从戊戌维新运动的改革科举制度,改书院为学堂以来,中国的教育系统逐渐走向普及化,也逐渐从传统的私塾、书院教育系统走向学习德国、日本的一些近代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逐渐走向学校教育。其教育内容,也逐渐从传统的古文格致之外,加进一部分借鉴国外教育内容中的近代科学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引进也同样碰到“言文”不合一的传递障碍。以上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对“言文合一”的明显的或潜在的迫切要求,这是文学革命获得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之一。从语言文学本身来看,社会的要求言文合一就更为强烈而普遍。自从汉代的乐府诗,到唐代的寒山拾得诗和大量的汉译佛经,宋以来的城市说唱文学及其话本拟话本的创作,宋代的语录体散文,元代的俗曲和杂剧的兴盛,宋、元、明、清以来的白话小说创作和流传。中国的趋向于言文合一的白话文学,已经流行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的创作流传过程之中,可以说是不断地发展壮大,不断地白话化,且逐渐深入人心,这是以城市乃至城镇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长期延续,作为维持其长期延续的统治者或世袭、或取自于科举这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形式。尤其是科举考试一直因循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因而整个社会观念一直以科举为正途,以古文为正宗,社会上教育的内容也相因之。一般读书人(士人)都以之为终身追求,故整个上流社会便鄙薄言文合一的白话文学。这样,白话文学的发展虽然波澜壮阔,但仍然局限于市民阶层。这就使白话文学这一量变过程长期延续。到了近代,由于上述诸种新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科举制从摇摇欲坠到终于被废止,新学堂的普遍设立,教育普及的态势日形明显。加上原来在下层人民中已经深入人心的白话文学基础。社会上言文合一的现实要求已经相当普遍,且已如久旱之盼甘霖。于是乎,清末的白话报刊便应运而生,广为流行。只是由于白话报刊的出现和风行可谓只是对白话的有意推广,适应了人民大众日常交流的需要,而未能有意识地反对文言,未能有欲取古文而代之的明确意识。故而上流社会则仍因袭文言文而已。胡适等人的提倡白话文学,正是以他的独到而有力的社会文化批判意识,批判否定传统古文的中心地位,指出其不适于做现代文学和教育发展的利器,认为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文字,白话文是一种活的文字,提出和论述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古文只是一种传统,从而有意识地欲取古文而代之。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实际上,胡适的宣告文言文的死刑,就已包含了“拆掉屋顶”的意味。这个言文合一的文学革命,由于适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故尽管仍有强烈的反对派,但那只不过少数上流社会人士因袭的传统观念在苟延残喘而已。因此,胡适等人倡导的文学革命,便成了在一千多年白话文学发展的量变的基础上的一次质变。胡适后来在概括文学革命之所以比较容易成功的历史因素时指出:第一,“那时的反对派实在太差了”,其主要领导人林纾曾说过;“‘吾固知古文之不当废,然吾不知其所以然。’对这样一个不堪一击的反对派,我们的声势便益发强大了”。第二,“用历史法则来提出文学革命这一命题,其潜力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大。把一部中国文学史用一种新观念来加以解释,似乎是更具说服力。这种历史成分重于革命成分的解释对读者和一般知识分子都比较更能接受,也更有说服的效力。”第三,最重要的因素便是那些传统的小说名著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已为它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这些小说名著都是教授白话文的老师;都是使白话文标准化的促成者。这一基础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小说也已给他们的读者锻炼出一种文学工具。只要一旦障碍扫除,一有需要,也就一索即得了。”第四个因素“便是这个中国的活文字本身的优点,足以促使运动成功;因为中国的语体文本身便是一种伟大而文法简捷的语文。”这些概括,是胡适以过来人身分经数十年沉淀以后的描述,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确实,当时的反对派如林纾、章士钊等,虽然古文作得漂亮,但在反对白话文的文学革命上,除了讽刺、谩骂、诋毁外,的确提不出学理上的更有说服力的论证。当然,胡适更多的只是就文学革命本身立论,至于就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诸多新的社会发展因素对言文合一的普遍要求这一社会整体上的促变因素方面的历史必然,他也很少注意到。 近代文化转型以思想变革为先声,无论是哪一派的思想文化选择,都以寻求救国的途径为旨归,教育救国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建国后,我们通常用教育救国论来范围近现代的教育救国思想主张。教育救国论的内涵是什么?据现在见到的比较权威的表述,观点基本一致,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要素:(一)它是关于教育作用的一种主张;(二)在我国,它产生于近代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贫弱落后不发达,根本原因是人才不足,也就是教育不发达、不普及,不注重培养人才。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教育来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中国能够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然而,在对教育救国论的是非判断或曰价值判断上,则各不相同,有的指出“根本错误在于否定革命是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唯一手段。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空喊普及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认为教育救国论是“幻想通过教育改变一个国家面貌的理论”;“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有的指出教育救国观点“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万能论有一定相承关系”,“教育家埋头于各种教育实验研究,忽视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造”。有的则认为教育救国在近代“对推进教育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救国论者“在政治上发生分化”,有的“成为革命民主派,有的继续推行其错误主张,对革命的发展起了一定阻碍作用”。还有认为教育救国论是近代“中国改良主义的教育主张,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有较大的影响”;“五四”期间,“成为一种广泛的教育思潮,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常以‘科学万能’、‘科学救国’、‘读书救国’等形式出现”。在论及胡适教育救国思想方面的论著中,有学者认为“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救国论,做为一种救国的路线是错误的”。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救国论“既有其进步的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错误的一面,故难免失败破产的结局”。上述对教育救国论的描述和判断,除占很少数相对纯粹描述、基本不作价值判断外,大体…亡都程度不同地持否定态度。虽然,也都各自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上述诸种说法,特别是比较绝对化的说法,如“根本错误”、“破产”等是片面的,只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教育救国论及其实践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先进性和在我国近代以来教育发展以至社会发展上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这一点,正是本章所要加以辨析讨论的。一、近代“教育救国论”述辩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封闭,思想保守,科学技术落后,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大门之后,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西方器械,无所措手,因而危机四伏,泱泱大国逐渐沦为列强掠夺的最佳之地,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痛定思痛,倡议变法图强,也开始了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魏源开始系统了解西洋,到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各种制器、艺科和西文;从改革科举内容到改书院为学堂;从以传统经史为教育内容到以西文、自然科学及技艺为部分教育内容的学堂演变;从时务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的创设;从长期闭关到派学童生员留美、留欧、留日等;从王公大臣如奕沂、李鸿章、冯桂芬等的关注教育,到如容闳、盛宣怀等的教育思想变革及教育实践,无不可以看出一条明晰的教育救国的道路,尽管当时尚无这种提法,但绝不能否认洋务派已有教育救国的某些思想内蕴以至实际行动。事实上,我国近代的文化转型与教育救国思想及实践是相伴随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近年来,胡适研究成为海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国内已有十几种专书问世,每年还有数十篇乃至上百篇的文章在各地的报刊上发表。  自1991年以来,举行了多次规模不等的研讨会。从1995年起,又开始出版《胡适研究丛刊》。还有许许多多攻读学位的青年学子以胡适研究为题做自己的学位论文。一个从前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学者,现在竟能引起如此广泛的注意,这是很可发人深省的。胡适成了说不完的话题。    据我知道,除了北京、上海、安徽、武汉等地有许多做胡适研究的学者以外,其他各地也陆续有人发表很有水准的研究胡适的论著。吴二持先生是广东汕头大学的教师,从我认识他以来,已经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文章,如今又写成一本研究胡适的教育与文化思想的专著,实在可喜可贺。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人应最能理解胡适的思想。胡适提倡大力解放人的创造力,鼓励人们用勤奋的劳动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谋求幸福。他在”26一1927年游历欧美归来后,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拜金主义》。他批评某些中国人回避现实,滥唱高调。他认为,中国生产落后,灾荒频仍,到处都可见到缺衣少食的穷人,有些人靠从垃圾堆里寻找一些可用之物来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大批所谓“拜金主义”,难免使人感到有点苦涩的滑稽。    今天的中国与二三十年代的时候相比,自然是大不相同了。可是就全世界范围来说,我们仍是相对比较贫穷的国家,努力创造财富,使我们的人民和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仍是很艰巨的任务。所以我觉得还无须过分表示对金钱、财富的轻蔑。其实,金钱既无须崇拜,也无须诅咒。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行的,关键是如何获得金钱,如何使用金钱。我们应该提倡人人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谋求聿福;并努力回报社会,救灾济贫,扶持社会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智慧不断地积累并得以发挥。动物界进步甚缓慢,有的甚至停滞、退化,原因就在于它们只能依靠个体本能的示范把经验传给下一代,没有积累。而人类经验智慧的积累和开发靠的是教育。胡适曾指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育成长,没有哪一个方面不是同欧洲的大学相联系。我想补充说,美国是继欧洲之后发展起来的,它却拥有世界最多的一流大学,这些大学往往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没有这些一流的美国的大学,就没有今天的美国。而美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大多数是由一些发了大财而富有远见的实业家们捐建起来的。    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发了财的所谓“大款”。我们常在捧明星的大广告里依稀见到他们的身影。还很少听说,有哪家大学、哪家研究机构得到这些“大款”的有力捐助。我衷心地期待着,我们那些发了大财的人们有一天会明白,扶助教育事业,是他们回报社会最好的一种方式。财力大的,完全可以捐建一所大学、一个研究所;财力小的,可以捐建一个实验室、一个图书馆或一座大楼;再小些的,可以捐助一个常设的研究讲座。这些当然会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与科研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我总觉得,要搞现代化而不能放开手脚去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迟早会发现,这是最大的失误。    我所以要说这些话,是因为二持先生是在一位海外实业家捐建的一家最新的大学里服务,他的专业又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我期待他在改革开放最有成绩的地方,努力促进人们的观念变革,在发展高等教育方面发挥有益的影响。                                                 耿云志                                             1996年8月20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胡适文化思想论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