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斯

出版时间:2001-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美] 霍华德·马文·范斯坦  页数:494  译者:季广茂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细腻地描述了威廉·詹姆斯(1842-1910)这位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早年不平静的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他在那个怪异、可怕的家庭中度过的朝朝暮暮。    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威廉·詹姆斯18岁时就立志成为一个画家。六个月后,他却放弃了对艺术的渴望,毅然转向了科学研究,而这个职业是他父亲此前为他选定的。这一生死攸关的重要决策与他后来的一场大病在时间上相重合,使得威廉·詹姆斯在近十年的时间内一蹶不振。    霍华德·范斯坦广泛地描绘了詹姆斯一家的生活,他细腻地把握了威廉的情感生活和精神发展,描述了他不寻常的兄弟姊妹亨利和艾丽斯的天赋及痛苦,揭示了两个弟弟威尔基和罗伯逊的不境遭遇,以及这个残疾家族对疾病的滥用。无论是书信日记,威廉的画稿,还是业已出版的老亨利.詹姆斯及其儿子威廉、亨利的著作,都暗示出这个家庭的高度复杂性。    一个非同寻常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向成熟,《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斯》就是对这一坎坷之路所作的精湛研究,它既令人感动也令人感伤。任何人,只要对威廉、他的家族、19世纪精神史及塑造生命的力量与环境感兴趣,都会着迷于该书。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霍华德·马文·范斯坦在康乃尔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医学博士学位,此外还于1977年在康乃尔大学获得了美国精神史德博士学位。而且他还是一位悬壶济世的精神病医生,同时兼任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开篇第一卷 祖父  一 从房客到房东第二卷 父亲  二 对儿童的犯罪  三 逃离联合学院  四 两种意志的冲突  五 浪子的意识形态  六 说的与做的第三卷 儿子  七 生为画家  八 谋杀自我  九 进化论在哈佛  十 基础科学与医学骗术  十一 巴西假日  十二 巧用疾病和滥用疾病  十三 浑身是病的内科大夫  十四 独立生活  十五 本体论之窗  十六 两个兄弟在战场,一个妹妹在家乡  十七 大势已去  十八 命该如此  十九 教授加身结语著作缩写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詹姆斯绘声绘色地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充满野性精神的鲁莽青年。他回忆说:“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我就特别喜欢打枪和钓鱼。我还爱好体育运动,常常在运动中受重伤,以致于我双亲老是担心我不定哪天被人抬回来,不是肢体残缺,就是一命呜呼。”对于这样的孩子,大自然的庭院具有永久的诱惑力。这最终使他受到了惩罚。    13岁时,亨利·詹姆斯在一场火灾中受伤,并落下了终身残疾。他那时是奥尔巴尼学校的学生。一天,约瑟夫·亨利(后来以其磁学研究名扬天下)正指导孩子在学校前面的一个公园里做实验。他们做纸气球,然后点燃里面的空气,送它上天。孩子们发射比空气还轻的飞行物,然后目送它在点燃亚麻球所产生的热力的驱动下,缓缓升上天空。最后纸气球被点燃并落在地上,在叫喊着的孩子们的追踢下化为灰烬,只把松脂的气味残留空中。这个好玩的实验被一次一次地重复着,直到一个纸气球飘向附近马厩的干草仓。亨利·詹姆斯爬上干草仓的阁楼,全然没有留心四周的危险。他的裤子被点燃了,烧焦的肉味马上覆盖了松脂的气味。一个朋友记下了这场事故,但没有提及亨利是否哭了,或是否发出过痛苦的尖叫。    亨利被限制在北珍珠大街(North Pearl Street)的家中,长达三年之久。这就是他向火焰纵身一跃的结果。医生认为必须截肢(大概是为了阻止坏疽的蔓延)。他不得不割去了早就干枯的下肢,留下了顽固拒绝痊愈的残肢。最晚是在1827年的秋天,从他妹妹珍妮特(Jannett)那里传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亨利的腿伤现在还不如去年春天时好。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化了。与以前相比,现在离痊愈的距离更远了。”不得已,诊所又一次为他作了手术,这一次的手术部位在膝盖以上。亨利的哥哥奥古斯塔斯描述了这一过程:“手术(即截肢)持续了六分钟,但最疼痛的时候还是在包扎动脉、筋腱和索状组织的时候。他现在感谢上帝让他平安度过了那一刻。他现在睡得很香,表面上一切都好。”在一个尚未实施麻醉术的年代里,亨利忍受的痛苦必定是骇人听闻的。他那忙忙碌碌的父亲也把注意力放到了这里。后来,年迈的亨利这样咀嚼这段回忆:“他对我表现出来的亲切是如此的真挚,可谓达到了极致,我看到了他以仁慈表现出来的高贵感。”    亨利的自传大纲,漫不经心地提供了两个线索,它们直接涉及他为选择职业与父亲所做的斗争。即使在其生命的晚期,他与奥尔巴尼的威廉的战斗,他对传播天命的追求,还令他耿耿于怀。自传纲要中的那个斯蒂芬·杜赫斯特,不仅是一个明确的替身。正如他儿子、自传大纲的编者威廉在出版这一手稿时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能通过更改一系列时间、地点细节,就可以轻易抹杀。亨利·詹姆斯创造了一个完美的至交(alter ego),他年轻时就拥有一切理想素质,这些素质是亨利在经历了一生的精神斗争之后,特别渴望拥有的。对于亨利来说,斯蒂芬·杜赫斯特是一个精神上不可分割的自我。    除了过早的精神发展,杜赫斯特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特性,正是这一特性,使他与亨利区别开来:他是个工人。他选择了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职业,也介入了他那一代人经历过的主要国家危机——内战。亨利记录了他与杜赫斯特生活中的许多相似之处,但他却对他自己的职业问题保持沉默,这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一前一后地毕业、结婚、继承家业,但只有杜赫斯特以某种方式负责任地就业,而这种方式肯定是奥尔巴尼的詹姆斯所允可的。“他继承了一份不大的祖传遗产,但正像我们中的任何人一样,谁也不会度过闲散的人生。所以他此时不可避免地中断了学业,并在华盛顿大学财政系获得了信用资格(got a situation of trust)。他的能力和正直,使他有资格报效国家……”亨利在暗示,他们都是工人,这绝对是不真实的。我认为,这个迹象表明,即使到了晚年,围绕着职业展开的争论依然是他的一大心病。    与班扬的基督徒一样,处于精神错乱中的詹姆斯只好转而求助于他的世俗明智先生(Mr.Worldly Wise)——那些只会用唯物主义术语概括其精神危机的医生们。“我请教过许多名医,他们告诉我,这一切无疑是用脑过度的结果——这不幸现在还无药可医,只能耐心等待医疗条件的改进。他们全都建议我采用作为一种医疗手段的水疗法,呼吸新鲜空气,找一个可爱的伴护,如此而已。而这样就完全、巧妙地解除了我的精神冥思。”詹姆斯所欲求的不是呵护肉体的水疗法,而是精神的洗礼,他要潜入灵魂的深处,全然不理会世俗明智先生们的警告。在那个有关精神危机的故事中,他宣称,他是在朋友奇切斯特太太(Mrs.Chichester)的引荐才知道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朋友告诉他,斯韦登伯格曾经描述过与他相类似的经历,斯韦登伯格称之为“vastation”,并建议他读斯韦登伯格的著作。他买了一些斯韦登伯格的著作,但不敢去读,因为医生警告过他不要用脑过度。不过最终还是奋然一跃:“尽管医生们发出过警告,但我决定不再站在岸上战栗,而是大胆地跳入河流,去探测那鲜为人知的海域,看我能否忍受海水的冲击。”当他陷于失望的沼泽(Slough of Despond)时,是斯韦登伯格而不是水疗法使他得以净化。    关于詹姆斯的基督徒神话的虚构,有必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他陷入绝望的深渊时,就已经对斯韦登伯格有所耳闻了,所以他与斯韦登伯格的相遇才释放出如此巨大的拯救力量。这里,正如对他的健康和成功所作的描述那样,那个故事与他的生活细节并无直接关系。很可能在去欧洲很久之前,詹姆斯就已经对斯韦登伯格耳熟能详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那次危机之前,他已经读过斯韦登伯格的著作。    在那次危机之前,他肯定还读过加思·威尔金森(J.J.GarthWilkinson)的著作,威尔金森是斯韦登伯格在英国的宣传者和译介者。1841年,威尔金森在《杂志月刊》(Monthly Magazine)上发表文章,詹姆斯先生为此给他写过一封信,于是开始了两人终身的友谊。1843年在英国的时候,詹姆斯拜访了威尔金森。那时候,威尔金森译介的斯韦登伯格的《动物王国之经济》(Economy of the Animal Kingdom)正在出版之中。在那次危机发生之前的四个月,也就是在那一年的二月,他写信给詹姆斯谈及此事。可能詹姆斯与威尔金森从未讨论过斯韦登伯格的“vastation”观念,在奇切斯特太太(Mrs.Chichester)引导下的“发现”,也可能像詹姆斯所描述的那样,真的发生过。但更可能的情形是:那一“发现”不过是基督教道德剧的舞台设备而已,奇切斯特太太这位显赫人物也不过是用来拯救落水妇女的维多利亚式的蝴蝶结而已。    在其成年生活中,亨利对“哲学”的用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且是同艺术、科学意义的变化一道发生的。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即亨利的傅立叶主义时期,“哲学”是一个丢人的字眼。它意味着“永远妨碍而不是满足心智”的抽象思想。19世纪60年代,在他详细阐述其正式的精神知识学说时,哲学成了一个极端重要的领域,这个术语也充满了褒奖之意。哲学是这样一个学科,它把较少的科学和感知领域综合成了真理(Truth)的调和形式。他越来越多地拿它与科学的狭隘性相对比。“哲学只处理事物的精华,它处于精神的领域,……而科学从来难以插足——的确,哲学甚至无法抬眼正视它的存在。”亨利·詹姆斯在晚年改写和扩展了他的精神创造学说,那时,他无疑把自己视为这个术语最高(他自己的)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很肯定,与他前20年所做的一切相比,哲学还不是“水过地皮湿的职业”。    如果我们把亨利·詹姆斯的对艺术、科学和哲学的思辨置于传记性语境之中,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他立志使自己的研究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当他能把自己想象为一个艺术家时,他就无比热心于艺术。作为傅立叶社会科学纲领的推选者和宣扬者,他赞美科学。他愉快地拥抱科学家,将其视为令其钦佩的同盟军,他们一同摧毁传统宗教主张。当他放弃傅立叶,把思辨的努力指向精神创造理论时,他就贬损科学。于是他倾心于哲学,觉得自己是那个高尚职业的实践者。    抵达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激活了威廉的艺术灵性。庄严肃穆的大山和郁郁葱葱的树叶,令他欣喜若狂。这个如诗如画的“非洲”城镇,以其建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吻合了他心中的意象。大街上有许多土著“非洲人”,他用语言和画笔把他们记录下来。“男人穿着亚麻布内裤,还穿着亚麻布短裙;女人戴着大大的头巾,走起路来迈着奇特的旋转步伐,我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他们睡觉的姿态和对大街的点缀是最高级别的如诗似画”。去边远地区旅行更具有美学上的刺激性。“只有不善言词的野人才大喊大叫”,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体验。“蓝天白云的灿烂辉煌,大气的景象,都与各不相同的平原景色保持了适宜的距离,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古老的自然风光。我几乎认为,自然给予我的乐趣已经完全消逝,但她在此予人以巨大惊人的冲击,以致于要淹没最野蛮的感悟力。”难怪他给自己的信起了个这样的标题:“伊甸园最初的席位”(“Original Seat of Garden of Eden”)。    一开始威廉就对探险这项工作表现出如此极少的热情,当他在海湾收集鱼类时,他很快对全部计划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已经收集了各种不同的物种达数蒲式耳之多,我还是一无所获,也无从获得什么,和在波士顿时毫无二致。”他曾经严肃地思考过回家的问题。和许多年轻的研究助理一样,他发现自己的工作琐碎乏味,与他对科学的热切渴望也不相符。“我全部的工作都是机械性的,找到目标,然后将其捆扎起来,这项工作外加旅行是如此的艰辛,以致于无论如何都没有研究这些物种结构的时间。”他非常厌烦地意识到,“全部事务都归入了许多时光之中,而全部时光都花在了体力劳动上面。”    对此,他能说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这有益于他的道德发展。“如果有什么东西是我深深痛恨的,那就是收集标本。我觉得它无论如何都无法与我的才能相符;但是,”他向家人保证,“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令我无用武之地的小小实践对我还是颇有好处的。我现在变得注重实际、井然有序和讲究条理了。”这种从灾难中寻觅芳香的道德化语调,是他永不放弃的。在探险结束时,他会向他“亲爱的老妈妈”保证,这是他生命中最物有所值的一部分,但是要“知足常乐”(“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在过去的50年中,詹姆斯家族一直是研究美国文化的学者极为关注的课题。那是一个超级家族,孕育了三个天才一般的人物: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1811~1882),一个背叛了原信仰宗教的神学家;他的大儿子威廉(William,1842~1910),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他的二儿子亨利(Henry,1843~1916),一个重要的小说家、文学巨匠。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其中不乏卓著、优雅之作。面对这些著作,读者将把此书置于何种位置?首先,这是一本有关威廉·詹姆斯的传记,它将重点放在了传主生涯的前三十年。但这又不仅是一本传记,它还记录了发生在一个家族中的一连串戏剧事件,并一直将其追溯到了18世纪,横跨了三代人和两个大陆。它既不是编年史式的提纲,也不是百科全书式的概略,但它描述了几代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了一代人遗传给另一代人的核心争执。因而,尽管威廉·詹姆斯是主角,但别人也活跃在舞台上,包括时间本身。    我之所以起了这样一个书名——《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斯》,是想引起读者对此一视角的注意,该视角恰如其分地与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哲学协调一致。那是一颗伟大的心灵,它强调过程和运动胜于强调僵死的分类法,强调经验证据胜于强调普遍认可的规范,强调在决定论(影响和历史可能性)与可感的自由意志的现实之间形成的冲突。正是这种冲突塑造了他的生命,也常使他在年轻时感到痛不欲生。    对本书的结构稍作解释,或许是有益无害的。故事开始是序幕,那是1847年,威廉着手从事于一项新的事业,此举把他的惊人才能引向了其人生的另一个35年。这引发了有关他性格的复杂性和行为的矛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本书序幕的后面予以探究。故事将回溯到18世纪,然后前行至20世纪,最终再次回到1874年,那正是故事的起始点。尽管在回顾与前瞻之间存在着跳跃,但叙述有其基本的编年史线索。三大卷的每一部分都是透过故事主要人物的视角讲述的,他们分别是奥尔巴尼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of Albany,1771~1832)、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自然,与此相应,三卷也存在着区别,因为无论就主人公的视角而言,在他们工作的性质方面,还是在资料的多寡方面,都各不相同。奥尔巴尼的威廉·詹姆斯的故事相当简洁,这既是因为其使命是引入主题性因素,以构造未来的一切,而且还因为有关他,保存下来的书信、演讲、商业文件很是贫乏,留下了诸多空白。相形之下,老亨利·詹姆斯则是一个多产的作者,有关他的那一卷就较为完整。丰富的资源,允许我们把亨利的神学解读为被逐浪子的意识形态。新闻报纸也为我们勾画一张有关其职业生涯的图纸提供了方便,他的职业生涯指导、影响了其子威廉·詹姆斯对人生之路的探索。这一图纸来自对下列天真问题的回答:“艺术”、“科学”、“哲学”这些字眼对这位老兄究竟意味着什么,何以他儿子在努力确定自己的职业时,最先从事的是艺术,然后是科学,最终是哲学?    最后一卷意在表明,威廉是如何在他父亲圈定的图纸内,在他自己确立的一系列意义(his own set of meaning)的指引下,找到出路的。有关他的兄弟、姐妹、朋友、老师们的五花八门的生涯传记(cameo career biographies),与威廉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对比。奥尔巴尼的声音贯穿始终,即使死后,他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他的子孙。    ……

编辑推荐

威廉·詹姆斯──一个卓越的美国心理分析者。这是一本传奇,它将重点放在了传主生涯的前三十年。但这又不是一本传奇,它还记录了发生在一个家族中一连串戏剧事件,并一直将其追溯到18世纪,横跨了两代人和三个大陆,是一本值得一读得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传记类文学看起来还是比较头疼
  •   詹姆斯家的弟弟是早早读过的作家,知道詹姆斯家的哥哥,居然要多年以后。庆幸不曾错过。本书唯独缺少从女性家系而来的信息,不能不觉得有些遗憾。
  •   什么时候才有货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