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公主回忆录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者:德龄公主  页数:325  字数:34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德龄公主回忆录》是裕德龄在美国后用英文撰写的,记录了从六岁记事起,至自己回国后,到北京在清宫内的两年多陪侍生活。《德龄公主回忆录》详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近距离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
在她的笔下,慈禧是一个美丽、随和、有气度的女人;光绪是温和、略带忧虑的英俊男子,第一次向外人展示了深宫内帷的细节。在当时以德龄公主署名出版后,在《申报》等媒体上刊载,影响较大。

作者简介

德龄(1886~1944),1886年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时代。
1895年,其父裕庚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人随父亲到日本东京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在巴黎出任驻法使臣,德龄又随父亲到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同到北京,后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医,电召德龄姐妹赴沪。同年12月,裕庚去世,德龄从此离开皇宫。
后来,德龄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两人于1907年5月21日在上海结婚。1915年,德龄随怀特赴美,开始用英文创作,署名“德龄公主”,成为当时美国的著名作家之一德龄用英文写作的第一部回忆录《清宫二年记》就引起了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1903一1904年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书中的许多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之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了回忆录体作品《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抗战期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发动海外华人、华侨一同抗日,在保卫中国同盟举办的“中国之夜”和“一碗饭”运动中,德龄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去世。

书籍目录

一、记忆中的沙市
二、父亲非凡之爱
三、洋娃娃的纷争
四、穿过屏门的眼
五、满洲人的故事
六、绿绒帏的轿子
七、再见了,沙市
八、航行在运河上
九、父亲的大衙门
十、西洋化的教育
十一、太后生日贺礼
十二、中日战争阴云
十三、北京古城印象
十四、恭王府的会面
十五、谋革新的结果
十六、浩荡离京赴日
十七、光头、光头、辫子!
十八、破落的大使馆
十九、语言障碍之趣
二十、开始使馆生活
二十一、各国礼仪有别
二十二、樱花游园见闻
二十三、父亲华美之宴
二十四、一位中国高官
二十五、中国式的外交
二十六、西洋人的无知
二十七、最荣耀的时刻
二十八、祈愿离开中国
二十九、从北京到巴黎
三十、巴黎的新生活
三十一、战争风云席卷
三十二、内外交困之际
三十三、决不可以叩首
三十四、父亲积劳成疾
三十五、戚戚父女之情
三十六、回到北京
三十七、初次拜见太后
三十八、在皇家戏院看戏
三十九、与太后共餐
四十、接见俄国大使夫人
四十一、成为太后的女侍官
四十二、陪太后游玩
四十三、宫眷们
四十四、光绪皇帝
四十五、温文尔雅的皇后
四十六、换上旗装
四十七、太后与康格夫人
四十八、给太后照相与画像
四十九、光绪皇帝的生日
五十、秋天里的故事
五十一、结太后祝寿
五十二、日俄战争前的紫禁城
五十三、皇宫里的新年
五十四、痛恨交加义和团
五十五、告别皇宫的生活

章节摘录

春天是移植荷花的季节,只要天气不错,太后就会兴致勃勃地观看太监们移植荷花。移植荷花必须在早春,太监们先把荷花的老茎全部挖掉,铺上新泥,再种上新的球茎,荷花一般都生在浅水里,但太监们也要去深水区挖一些老茎,那时候水就及腰了。每每此时,太后都会在她钟爱的玉带桥上一坐数小时,一边观看太监们的劳作,一边对新种的荷花指指点点。荷花移植大概要三四天,所有的宫妃都要一直陪着太后,陪同的时候顺便做些手工活。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袁世凯又进宫见太后商议日俄战争的事,他对太后说,战争已经如火如荼,他担心会因此而殃及池鱼。袁世凯的话让太后大吃一惊,其时,一个御史正向太后进言,说给日本提供物资支援,但太后又担心这样一来又会出什么差错,考虑再三后还是放弃了。我每天都要为太后翻译日俄战争的新闻稿,一天早上,我顺手翻译了一条康有为(1898年百日维新的领导人)从巴达维亚赴新加坡的消息。出乎我的意料,这条消息让太后大为震惊,太后对我说康有为是一个逆贼,皇上轻信了他才发起了祸国殃民的维新运动,甚至还大力宣扬基督教义,而此前他是个很传统的皇帝。太后接着说,“有一次,康有为竟然让皇帝下令把我软禁在颐和园直至新政施行,在军机大臣荣禄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的相助之下,我识穿了他的阴谋,立刻就此事去紫禁城问责他,向我认错后,皇上请求我垂帘听政。”(百日维新失败后,光绪下了一道诏书,请太后听政,此事发生于1898年。)太后即刻下旨追捕康有为及其同僚,但一直都没有他的消息,在我给太后翻译这条新闻前,太后一直都只知道他跑了,但并不知其具体去向。太后很迫切地想知道康有为身在何处,又做了些什么,她对西方各国对康有为的袒护很是愤慨,很不理解为何这些国家不能协助她抓回逆贼。太后要求,只要和康有为有关的消息,我就要翻译给她听,但我决定再也不提这事,太后也就慢慢淡忘了康有为。有一次,我们去了西苑,那里有一片荒地,太后说,那原本不是荒地,而是一座大殿,庚子年烧毁了,不过那并不是八国联军烧的。太后说之前的大殿不好看,现在不慎烧毁了倒也可以重建,现在的大殿平时是够用了,但只要外国公使来拜年就不够用了。工部按太后的旨意先画了草图。宫里的建筑一般都是中式的,但这次的大殿却糅合了一些西式元素在内,后来设计模型也出来了,模型做得很精致,连窗户、大梁和一些建筑雕花都做出来了。太后当然不会满意,她先修改了一些房屋的大小,又对窗户的设置提了些意见。重新做过的模型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太后也觉得满意,于是就给这大殿选名字,斟酌良久后敲定“海棠殿”。“海棠殿”就这样开工了,太后也一直都在关注工程的进展。按设计图纸,大殿内除了宝座仍是满洲传统,其他所有装饰都是西式的。我们从法国带回了家具目录,太后仔细翻阅后选定了路易十五式,所有的家具都是皇家专用的黄色,包括地毯、窗帘。选定家具后,母亲请求太后同意我们把这些家具作为礼物送给她,太后首肯后,我们通知巴黎发货。大殿落成时,家具也送到了,我们把家具都摆放起来。新殿启用前,太后前来观望,指出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说这次的新尝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西式家具在庄重方面比不上中式的,但大殿已经完工,纵有千万个不是也无法弥补了。夏季的闲暇时间比较多,每天我都有一个小时帮皇上学英文。虽然他的发音不是很标准,但他极聪明,几乎过目不忘,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不久,学校教材中的英文小短文对他来说就很简单了,他甚至还能把这些文章都默写出来。皇上的一手英文手写体也很优雅,还特别擅长古英语和美术体。皇上的学习让太后很羡慕,于是她也来上了两次课,后来因为没有耐心也就放弃了,自然就不可能学会,后来,这事她自己也不提了。因为要教皇上学英文,我便有了和他聊天的很多机会。一天,他和我提起了此前我答应的劝说太后新政之事,还说并未有何效果,我说我进宫后已经做了一些事,比如新近完工的大殿。皇上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又说如果有机会,希望我可以帮他做一些事。说这些事的时候,皇上总是举棋不定,他又问起了我的父亲,我说要是父亲的病一直这样不好,那我们还是要回去的。皇上说他希望我们留在宫里,但他知道不让我们回去也不合情理,我们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宫里的生活自然留不住我们,他也不会阻止我们离去。我们就一直这样生活着,太后恩准我们可以每月回去探望父亲两次,直到有一天,一个宫女告诉我,太后在为我寻觅夫婿。对这些事我向来并不介意,但有一天,太后亲自对我说,她为我选了一个王爷,还说一切都已准备好,就等我出嫁了。我对太后说,父亲身体康复前我不会考虑出嫁之事,所以还请太后日后再考虑我的终身大事。我的话让太后很生气,她大声斥责我,我自然不能辩解,唯一能做的就是忘记这一切。第二天回去后,我对父亲说了这一切,父亲很反对我出嫁,他让我回宫后去见李莲英,把我现在的状况告诉他,并请他劝说太后回心转意。回宫后,我去拜访了李莲英,最初他并不愿意帮我劝说太后,但我哀求了他很久,说我只想像现在这样,一直待在宫里伺候太后,所以他最终还是答应了我。后来就再也没人提过我的出嫁之事,我想,李莲英应该和太后沟通过了。整个夏天都平淡如水。时间飞逝,转眼已是八月,春天的嫩笋已经长成了伟岸的竹子。这些竹子用来做太后茶园里的桌椅,很多宫妃都要帮着整理,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竹子上刻上字画,太后也加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在秋天的好些傍晚,太后会给我们讲一些中国历史和历代诗词,还会过10天考我们一次,回答出色者有奖励。年轻的太监们也随我们一起听,但他们常常答非所问,引来一片笑声,太后高兴的时候也会笑一笑,不高兴的时候便去责罚他们。似乎受罚是这些太监的家常便饭。接着就是太后的70大寿,皇上说要好好庆贺一番,但太后没有同意,说战乱期间不做寿。那年的大寿庆典上,太后自然又是一番封官加俸,特别要说的是,太后赏赐了我和妹妹郡主头衔,这种赏赐本来只有宫里的人才有,一般由皇帝给那些不是宫里的人封赏头衔。大寿庆典本来在紫禁城举行,但太后又不喜欢那里,于是,大寿的前3天,也就是十月初十才下旨回紫禁城,这样就给我们平添了很多事务,我们要布置颐和园和紫禁城两处地方,一时忙得人仰马翻。初十前又是一场大雪,这给我们的忙乱又增加了一些麻烦,唯一高兴的就是太后了,她喜欢雪天出行,还希望拍一些照片,我哥哥就进宫为她拍了一些不错的相片。初七,我们全体移师紫禁城,太后的大寿庆典开始了。整个紫禁城都富丽堂皇,庭院里也搭建了玻璃棚顶蔽雪,歌舞升平。初十那日的庆典与往年差不多,其他的仪式也都如此,大寿结束后,我们回到了西苑。回到西苑后,我们便接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他先向太后奏了病状,太后派太监去探视。太监回来汇报实情后,太后便恩准父亲去上海治疗,她又准许我母亲一同前往,但不同意我和妹妹一同跟去。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地步了,陪同父亲前往上海是我们的责任,太后最初极力阻止,但在我们的再三坚持下,她让步了:“我也知道,你们应该跟从父亲一起去上海,但你们要知道,我希望你们能尽快回来。”太后又以为我们准备行装的理由拖延着我们的行程,而我们除了等待别无他法,这样直到十一月中旬我们才得以出行。万事俱备,太后又去翻她的日历,选定十一月十三那日出发,于是我们十二日晚上先回了家。临走前,我们先给太后叩头,谢过她两年来对我们的宠爱,所有的人都在流泪,太后也不例外,接着和皇上、皇后道别,皇上什么都没说,只是用英文祝我们幸福。大家对我们的离开都依依不舍,告别良久,太后便让我们早些离开,说这样也没什么意思。出到门口,李莲英也出来送别。马车把我们送回了家,家中一切均已备妥,我们第二天就坐火车去了天津,坐上了那年最后一班去上海的船。抵达上海后,父亲马上就医,对父亲来说,这次就医的效果似乎很好。上海有很多朋友,我们也经常赴宴或者去跳舞,但这终究没有让我快乐起来,我开始怀念宫里的生活,上海的每件事情都和北京不一样,而我只想早些回到太后身边。两周后,太后的使者就来上海看我们了,他告诉我们,太后很想念我们,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去,他还带来了太后给父亲的赏赐以及药品,这让我们很开心。此时,父亲的病已经开始好转,他觉得我们最好回宫去。我在春天的时候回去了,运河当时还未解冻,我便先坐船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回了北京,这趟旅途自然很辛苦。到了北京,我的太监已经在车站等候了,我们直接去了宫里。再次见到太后的确让我喜极而泣,我告诉她父亲的病已大有转机,还表达了想一直留在宫中伺候她的愿望。我重新开始了我的工作,不同的是,现在已经没有母亲和妹妹陪在我身边了,这多少让我有些不习惯,太后待我极好,我深受她的宠幸,但有一些事情已经发生变化了:我开始渴望回到上海。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谓波澜不惊,直到阴历二月(1905年3月份)我接到了上海的电报:父亲病危!我需要立刻赶往上海,我把电报转呈太后,太后同意我马上赶去上海,又对我说父亲上了年纪,自然不易复原。我再次和宫里的人一一话别,虽然大家还是希望我能再次回宫,但这一去已不能回头,1905年12月28日,父亲过世,服孝百日后,我们也终于与皇宫离别了。我在上海重新结交了很多朋友,宫中的两年始终无法抹去我生命中的西方,我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接受教育,之后又偶遇我的美籍先生,这些都注定了我这一生不会是一个格格,一个公主。然而,宫中的两年生活始终是我无法忘却的记忆,太后宠幸我两年之久,那是我少年时期的最为得意的一段时光。劝说太后维新已成幻影,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与西方比肩。

编辑推荐

《德龄公主回忆录》编辑推荐:德龄公主是大清驻法大使的女儿,后被慈禧选作贴身女官。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作者随侍慈禧期间的亲身见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宫廷内幕。德龄公主以一个接受过西方自由平等教育的“普通人”的角度,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的饮食起居和习性品格;《德龄公主回忆录》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了强权太后的固权手段,光绪皇帝被囚等细节,许多资料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一个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末代王朝的公主,面临新与旧、发展与没落,亲历了中国封建没落的剧烈震荡,也给这个清宫大内带来了一次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德龄公主回忆录》在让读者窥探深宫生活的细节之余,也因字里行间见显露的中西方文化碰撞带给读者启发与思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龄公主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让我们了解了不一样的慈禧
  •   很一般的回忆录 一开始的描述 以及儿时的记忆 比较枯燥 不是很好看
  •   非常不错,有收获.可以知道多面的历史人物.
  •   了解宫廷秘史
  •   没事看看野史哈哈
  •   看上去很不错,虽然还没看
  •   对里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   作者文笔细腻,娓娓道来,使我们了解了许多清末宫廷生活细节和政治女强人慈禧的言行举止,值得阅读。
  •   枕头边书
  •   其实改叫德龄郡主回忆录才对~~~不过是翻译过来的版本,所以也不好求证到底文学水平如何了
  •   该书封底摘录了我一篇论文里的话,竟然还和辜鸿铭的话放在了一起。编辑啊,你是怎么想的?
  •   很喜欢,一直想买,这次终于买到了。
  •   很喜欢德龄的写作手法,语言细腻,朴实中夹带着一些华丽。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真的很好。赞
  •   正面,深入了解慈禧晚年状况及中国晚清时期的实际情况,与我原来对晚清想像不同,有参考意义。
  •   书很好,内容很生动。
  •   还在看 目前感觉还可以
  •   我是看了德龄早年出版的《御香缥缈录》来买这本书的 但里面的叙述的语气和本书截然不同 也许本书是她出国后用英文写的 而缥缈录是她当时用中文写的吧印刷精美 字迹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