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王力 编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学之道,今非昔比。人类的精神已经三历变迁。上古以来,以物理学为基本,研究事物的本性,追求真理,将人的宗旨,归为独一无二的善。学问通往于至善,固执于本质,直到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今天我们了解,此说虽然不能解释生物进化,但是其所揭示的方法已经成为人类理解的普遍精神。由达尔文思路带来了社会科学的新视角,以人口学为基本,人的存在,社会构成,以及信仰与观念、习俗与行为,其中并无一定而规的理由。差异于种群中出现,变化在遭遇里发生,众生平等,因果繁复,本体难于定论。而如何算计社会现象的变更作用并加以调节,如何观测群体种族之间的差别并做出解释,人的认识又在这些差异和变更中如何发生、演变、成就和相互冲突,皆成为学问的中心。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对现代化的反思使人类对理性和语言本身的权力产生警惕和怀疑。话语可能就是暴力,天理迫灭人欲,也拆解和异化人的本身的完整。而现代性的强制和规范,正以统治全球的方式抹煞着文化的差异,忽视个人内在的柔软而脆弱的隐私。以艺术学为基本,揭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诗的栖居,画的变现,解读一个文本,因人而异;观看一件作品,每次不同;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体认方法、性情秉赋又会随着他的命运和际遇不断变化。学问在作品评论中展示了对真实的独立透悟,在艺术体验时突显出人的独孤的本质和自由的本性。而经济制度、文化都是人的问题,在与个人的关系中具有一一对应、不可重复的艺术学关系。从物理学到人口学再到艺术学的精神变迁,并不是一一兴替,而是从单一到并列,再到三种同在。精神丰富的同时,认识的方法变得复杂;选择多元之后,学问的信心受到质疑和考验。更何况知识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已经多到完全可以遮蔽学习能力和覆盖理解水平的程度,知识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所以,无论是对一位学者,还是对一位学生,在大学之道上,要想洞察宇宙,了悟人生,必须重思门径,梳理思路,概览方法,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学科入门。这就是大学入门丛书编辑的形势和任务。大学入门丛书按学科分类,依照目前大学学科的通行的基本分类方法.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四类。数学和哲学本来应该别归其类,为简便计,将数学挂在以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类,虽然社会科学用到的数学日益增多。哲学原本在一切分类之上,但是关于哲学历史的学问,讨论哲学观念演变的科目已将哲学学科习惯性地带入了人文学科之中,吾从众。大学入门丛书约请的作者,一定是在本领域中的专家,并且同时又是对学科整体相当关心的学者。借重他们,把一个专业或其中的一个问题讲述给初学者和非本专业的读者,尽量少用专业性强的术语。每一部书基本上在12~18万字、12~18个章节之间,力图满足三个基本的期待,既让读者了解本专业或者本题目的基础知识框架,又让读者了解此种学术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还让读者借助启示,动用参考文献和附录,可以进一步觅得深入学习的途径。大学之道,古今又是殊途而一致,接引在于入门。虽不敢妄称此丛书可以通达大学之道,然而不肯失责之心,天地可鉴。

内容概要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书的第4次修订版由北京大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王力家属共同主持,历时4年。这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本书在未上市之前就在出版界圈内引起关注,吸引来自中国港台、韩国和美国的出版社购买本书新修订版的繁体版权和海外版版权。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大学入门丛书》编辑旨意 第一章 天文 第二章 历法 第三章 乐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职官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第六章 科举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礼俗  阶级、阶层  冠 礼  婚姻  丧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亲属 丧服第十章 宫室第十一章 车马第十二章 饮食第十三章 衣饰第十四章 什物修订版后记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章节摘录

2-9 《佛说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瑜伽焰口》 金陵刻经处现代印本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意义不在清明节之下。中元节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中断,不过近年在民间又自发地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这个词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中国旧译“解倒悬”。盂兰盆节的来历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这个故事就记录在《佛说盂兰盆经》里:目犍连得了六神通以后,用法力观看世界,发现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目犍连送给母亲饭食,可是饭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目犍连哭着求佛陀解救。佛陀说,你母亲生前(喜欢吃鱼籽,所以杀生数量太大)罪孽深重,想要解救她,凭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凭我一人之力也无法完成。我们只有凭借佛、法、僧这“三宝”的力量,才能解救她。佛陀告诉目犍连,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最初的佛教是小乘佛教(梵文Henayana),也就是只管修行超度自己,不理世事,只能装一个人的“小车”。而盂兰盆经讲的是大乘佛教(梵文Mahayana),也就是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超度别人)的,能装很多人的“大车”。(梵文中yana意为“车乘”,hena是小,maha是大,henayana就是“小乘”,mahayana就是“大乘”。)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为了超度自己故去的亲人以及拯救孤魂野鬼,小乘佛教就发展成为需要结合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大乘佛教。(在中亚发源、北传到中国的佛教到唐代以前还小乘、大乘并存。唐代中国流行的就基本上全是大乘佛教了。当然,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真正原因和过程远比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本身复杂得多。限于篇幅这里不介绍。)在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也就民间俗称的“鬼节”,中国人都会给家里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佛教寺庙里也会举办法事活动,超度亡灵,给饿鬼施食,同时祝年长者健康长寿。这种法会活动,就叫做“放焰口”。“放焰口”原本是佛教密宗的仪轨,现在却广为北传大乘佛教寺庙采用。按照《瑜珈焰口》的说法,饿鬼颈如细针,不能进食。做法事的法师结合佛、法、僧三宝的力量,用密咒使饿鬼喉咙变粗。法师们向空中撒米,使得饿鬼能吃上一顿饱饭。这里的“焰口”,就是颈如细针、面上喷火的饿鬼的名字。讲放焰口起源的故事的佛经是《救拨焰口恶鬼陀罗尼经》,故事内容与《佛说盂兰盆经》有相似性。4-2 中国黄河流域近3500年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据王铮、王会昌)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Posidonius,约公元前135-约公元前50年)最早提出了气候对于人的性格有重大影响的理论。这种“人种的地理”概念为现代人类学所继承。大量人类学者认为,气候对于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性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气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3500年来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湿润时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中国史学界对于这些宏观气候变化一直比较缺乏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蒙文通指出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远比现在温暖。但这个粗略的论断也仅局限于为史学专家中的极少数人所知。大量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文献证据表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即武王克商,商周政权交替时期),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的相对应。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丰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南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每次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部疆域的版图都必须扩大。如果不能扩大,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就会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的记载。冷到长江、汉江会在冬天结冰,在今天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详见《天文》一章关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的注释)与夷狄戎(róng)羌(qiāng)■(yán)狁(yǔn)交战的纪录。这些“侵略者”大多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第三个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经历长时段的气候变冷、草木凋零、粮食减产和连年瘟疫与战争,中国的政权达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在公元1234年这个临界点,和宋代赵家王朝征战百年的游牧民族大金国瞬间崩溃,被新兴壮大的蒙古人政权消灭;而南宋的赵家王朝,也不过是在王朝覆灭前苟延残喘。蒙古人建立的牧者王朝,随后为中国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疆域版图。由此很多看上去奇怪的事情我们也就好理解了。周代《诗经》里不断歌诵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水稻和桑田,而《禹贡》又说,“断发纹身”的越人(扬州人)“岛夷卉服”。稻子需要种在水田里,虽然今天黄河流域没多少水田,更适合干地种麦子,但西周情况则不然;因为当时的长江流域实在太热,越人才光着膀子穿得那么少。(卉服,指用长满树叶的树枝做的“衣服”。今天斯里兰卡的Wedda土著人迎接客人时仍然穿着“卉服”。)同样,中国的“隋唐晚期”对应于欧洲的“中世纪暖期”。那时的气候温暖,才有了惊人的农业丰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太平盛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中国文明起源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现在往往是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不毛之地。这给现代人常带来不可思议的荒谬感。其实,一直到唐代以前,现今的河西走廊戈壁滩都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的大规模破坏、生态的恶化,一部分是因为历代中国人过度的砍伐开垦,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三千多年来经历的三次大规模气候变冷,导致了地表植被消亡的土地荒漠化。近世全球气候变暖,但这个变暖的升温幅度同中国3500年来的三次大规模变冷降温幅度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命运虽然同这个星球紧密绑在一起,要灭亡却也没那么容易。7-1 清代刊本《百家姓》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和氏的概念及来源本身的问题也非常深奥复杂。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来看,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了西汉已经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有时竟然把“姓”、“氏”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比如“山东丁氏旺族”“江西刘氏宗族”)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做刘氏或者陈刘氏。“姓”和“氏”的涵意和指代关系的这种交换至今未见到任何合格的学术解释(这个问题也极少为人所知)。姓氏问题本身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证据,但是这种立论未必严谨。弗洛伊德写的《摩西与一神教》和《图腾与禁忌》两书所阐述的问题与此相类似,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发。7-3b 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2007年演出昆曲《孟姜女》的宣传广告孟姜女庙原建于宋代。现存的孟姜女庙据说是“明万历年间的建筑”,但旅游局对孟姜女庙的修整附会鄙俗不堪,让观者惊恐错愕。孟姜女庙前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的句读(dòu)有十多种,最常见的断句读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朝,读zhāo,意思是早晨);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孟姜女姓姜而不是姓孟。孟姜女,意思是姜家大女儿。先秦青铜器铭文中体现出来的姜姓,在周代是势力非常大的贵族。《太平御览》里甚至说,战败给黄帝的蚩尤,也是姜姓。“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传说中的孟姜女,并不是清代话本中底层平民万喜良的贫贱妻子,而是《春秋左传》里齐国大将杞梁的贵族妻子。这个故事原始面貌只是贵族姜姓家一个女人的丈夫战死,小寡妇出来向齐王要求提高追悼会的规格。故事流传到唐代才定型成孟姜女哭倒秦长城。孟姜女故事的原始发生地点在今山东省。孟姜女庙在今河北省的最北端,而遥远的台湾也在2007年新排出昆曲《孟姜女》。姜姓贵族的力量,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溶进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哭功”、“哭戏”的代表性符号。在今天的山东淄博,白事活动中仍然可以见到中老年妇女用平时唱孟姜女的传统曲调来哭丧,令外地人惊愕不已。8-1a 酉(yǒu)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高46 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这种瓶子过去学界通常定名为“小口尖底彩陶瓶”,用作汲水器(日常生活中取水用的瓶子)。学界认为瓶子之所以做成这个怪形状,是空瓶置入井中后它会自动平倒下,瓶口落到水面,方便井水灌注进瓶里;等瓶中的水灌满,瓶子则会自动恢复成竖直状态,利于从井中提出。瓶子的尖底还有利于它的放置:尖底可以很方便地插在松软的土中。问题在于,新石器时代的人基本上还不会打“井”,他们主要是从河里汲水,而这种瓶子从河里汲水几乎没有任何优越性;当时日常住所的泥土地面在生活中被往返地踩来踩去,会导致“地面固化”。尖底瓶在固化的地面上竖直放置稳当的困难程度显而易见:泥土“松软”到可以插得住这种瓶子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学界将它解释为日常生活取水的汲水器并不合理。这种小口尖底瓶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看上去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残碎的,能选出典型完整的标本很少。小口尖底瓶的出土数量和分布等性质以及器物本身的形状、结构特性说明它们并不是大量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而更像是一种和宗教或祭祀有关的器物。苏秉琦认为,小口尖底瓶具有“神器”的性质,为神职人员所专用。其实这个瓶子应该被定名为“酉瓶”。“酉”在甲骨文中写为“■”或“■”,它象征一种小口尖底的酒器的形状,引申有“酒”的意思。《说文》也说:“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酎(zhòu),《说文》上说:“酎,三重醇酒也。”酎是用糖度高而酒精度低的醴(lǐ)代替水,加到米和酒曲中制成的重酿酒。重酿酒的酒精浓度最高能达到10%。《说文》对于“酉”字的解释是说:酉就是八月成熟的黄黍做成的重酿酒。酉是“酒”和“尊”的本字。后来“酉”被借用去表示天干地支,为了区别,人们在“酉”字旁边加上“水”的偏旁,这就是“酒”,而表示盛酒器则是在“酉”旁边加上了一双捧着酒的手“■”,这就是“尊”。商周青铜礼器里非常重要的一类就是作为盛酒器的尊。仰韶文化的酉瓶是被专门用来装酒的“神器”。9-1 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宗祠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毛泽东即出于韶山毛氏。祠堂始建于公元1758年。1968年人民政府对毛氏宗祠进行过全面大修,并在该年年底对外开放。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建起来的等级制度。在1949年以前的三千年中,宗法制度的力量一直都是非常强大的。中国人在谁是自己祖宗的问题上从来都很严肃。人们使用“不肖子孙”这个词时的心态,要么是高度的内疚,要么是最刻毒的指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漫长而艰险,如同船过三峡。这个进程已经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到今天仍然没有结束。假如我们把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和灾难比作从天而落的巨石,那么国家的各层力量就是一层层用来托挡巨石的网,使得巨石下的人不会全被砸死。而这些网中最靠下面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层,就是宗法。在宗法制度的时代,人民是“高度自治的”。常见的民事纠纷(包括小的经济纠纷和刑事案件)都是请“三老”(同族的三位长者)裁断。三老不能解决,才会开祠堂。闹到要开祠堂,通常都是非常大的事了。祠堂里族长和长辈甚至有权决定当事人的生死。经过宗族力量过滤后仍需要上升到官府手里的案子,是不多的。宗法制度和“三百文官治天下”的国家机器,在功能上协同互补。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抗日战争沦陷区的中国民众,在彻底没有政府真正管理的十年中(国民党跑了,日本人又管不过来)如何得以生活尚有一定秩序。宗法制度在1949年以后訇然中塌,被摧毁得几乎不留痕迹。这让我们既欣喜又惋惜。宗法制的解体带来了社会某些方面的进步,但宗法体系所具有的维护国计民生的力量,也永远地消散了。9-3 《南山桥杨氏族谱》 1919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无锡市图书馆藏丧服制度出自《仪礼》。表面上看,丧服制度是在说什么样的亲戚死了应该穿相应的什么孝服的无聊事,而实际上,丧服制度的核心仍是宗法思想。丧服涵盖范围之外,即“出了五服”(“五服”之外),就算远亲。民间有说法“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说出了宗族五服之外的亲戚不如邻居。但五服之内的近亲,再怎么不堪,也比近邻来得有用。宗法力量之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丧服制度中,还有很多怪现象,比如“姨”服重于“舅”服(即妈妈的姐妹的地位居然比妈妈的兄弟高一级),“叔嫂无服”。(我们说“长嫂如母”,如果父母去世早,大嫂就相当于母亲,负责把小叔拉扯大,小叔也要把大嫂当母亲看待。但是即便如此,小叔子和嫂子之间却没有丧服关系。)这些现象的真实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文明。又比如,《仪礼》中“姑”、“舅”都是多意称谓。“姑”可以用来指丈夫的姐妹,同时又可以指丈夫的妈妈(即女子的婆婆);“舅”可以用来指母亲的兄弟,同时又可以指丈夫的爸爸(即女子的公公)。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庸俗地套用“亲亲尊尊”言论所能解释的。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证据,或者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化的证据,但这些观点都论证粗疏,难以凭信。记录宗法制度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家谱”。“自家不打自家人”、“家丑不可外扬”都局限于家族、宗族内部。家谱被焚毁,宗法制度也很容易就灰飞烟灭。经历近世二十载的劫火,幸存到今天的族谱,比之一个世纪之前的状况,已经是寥若晨星了。12-2 猪面鸟首彩陶壶摹本猪面鸟首彩陶壶高20.8厘米,1981年出土于甘肃秦安王家阴洼。陶壶制作使用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属于半坡晚期文化类型。摹本为同一彩陶壶的正面主视图以及左视图。主视图中的墨线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猪的脸。而且图中的猪没有獠牙,说明这是已经驯化的家猪而不是野猪。左视图中圆圈和圆圈中的点表示从圆锥顶点向下俯视看到的圆锥投影,它表现的是鸟的嘴。古代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鸟则代表权力,代表男性。在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中,猪是难养的动物(猪不像牛、羊、狗那样适合游牧迁徙)。从这一点讲,很多讲肉食的字,从“牛”或从“羊”而极少从“豕”是很好理解的。中原方国在距今八千年前完成了游牧狩猎经济向(定居的)种植农业经济的转化,但是和肉食有关的字还保留了较多游牧狩猎生活的特征,即牛、羊做偏旁居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和猪的驯化,很多和猪有关的字产生出来,比如“家”(房子底下有猪。豕,读shǐ,意思就是猪)、“圂”(圂,读hùn,意思是厕所,即厕所通猪圈。现代中国南方和北方农村仍然能见到人的厕所就是猪圈、猪养在人的厕所里的实例。)。另外,我们常说的“腥”、“臊”二字也和猪有关。《周礼•天官冢宰》上说腥、臊不能食。《说文》上解释说,所谓“腥”,并不是肉闻上去的味道,而是“肉中的星星”,指猪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点点的肉息(长有寄生虫猪肉绦虫的“米星猪”);所谓“臊”,是猪身上油脂发臭。对于屠宰前检疫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周代的人只怕比现在还控制得好一些。14-1 司母戊鼎 商代晚期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司母戊鼎重约875公斤,1939年盗掘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者是当地农民吴培文。当时河南已处于日寇占领之下,村民想将鼎卖掉,并且不希望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吴培文等人原本计划将鼎肢解锯开,但只成功锯下两个鼎耳。日寇搜剿这个出土大鼎,于是吴将鼎再次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掘出。司母戊鼎后被运往南京,作为给蒋介石六十大寿的礼物。蒋1948年还摄有一张站在没有耳朵的司母戊鼎前的照片。解放前夕,蒋介石计划将司母戊鼎用飞机运往台湾,由于鼎过大过重没有成功。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南京机场发现了被弃置在那里的司母戊方鼎。司母戊鼎解放后由南京博物院保存。当时司母戊鼎的一只鼎腿上有武官村村民锯鼎未果而留下的锯痕,被锯下的鼎耳经过多年战乱,也只找回一只。南京博物院委派潘承琳将司母戊鼎腿上的锯痕填满,又根据残存的鼎耳仿造了一个假耳朵,将丢失的耳朵修复“还原”。1959年,配好了假耳朵的司母戊鼎被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撇开假耳朵的遗憾不谈,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鼎中之王,是传国重器。司母戊鼎四个柱足是中空的。整个鼎的鼎耳事先铸好后嵌入鼎范(“鼎范”就是用来铸鼎的模子),再一次浇铸制成鼎身鼎腿。司母戊鼎在商代晚期制造难度是惊人的。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1976年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后出有“司母辛”铭文铜鼎,可以与“司母戊”铭文相印证。14-4 宫乐图 晚唐 绢本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宫女的发式、服装和开脸留三白(额头、鼻子、下颌留白不施胭脂)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面正中的桌子与今天的桌子高度接近,但是当时的桌子主要还是用来置物的。桌子和凳子相配、人坐在桌子旁写字是到北宋才流行起来的。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筒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等等),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迥异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在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捻转笔杆。传说王羲之十二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前代的写字笔法论集。而这个论集居然是他从自己父亲的枕头里偷偷翻出来的。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写了“笔势篇”给儿子王献之,并且叮嘱他“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如此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般的揶着藏着,说的其实都是写字时毛笔的笔杆旋转。这种笔法到宋代已经大体失传,只在某些书坛高手家族之中秘密流传。又比如,唐代欧阳询的字方正险绝,笔划转折之处如斧砍刀削般刚硬挺刮。今人临摹,每每以写到这种位置为苦。其实,这种方硬的转折都是必须捻转笔杆才能写出的。清代法书之首刘墉,在人前写字时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圈状握笔(所谓“龙睛之法”),显示自己写字纯用腕力;但是刘墉家的佣人说,当他关起门来写字的时候,手指不断来回搓捻转动笔杆,“笔如舞滚龙”,有时候转笔太厉害甚至毛笔会脱手掉到地上。今人不察,小学老师教学生写毛笔字,只知道讲王羲之妄图从儿子手中抽走毛笔未果,从而表扬孩子握笔好这个故事。实际上,这是个非常白痴也绝对错误的故事。旧时人写字非常注意所谓“开蒙”,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小孩写第一个字。画家罗工柳晚年以写狂草闻名。沈鹏见到他说:“没听说过你写字,怎么忽然一下子你的字写得这么好?”罗开玩笑说:“给你开蒙的是一个秀才,给我开蒙的是一个举人。咱们两人写字你就差在开蒙的第一步上了。”这虽是玩笑,但是也说明开蒙的重要性。开蒙给后学提供的,除了抓笔、运笔、字的间架结构,还有这非常神奇的笔法。回头我们来看今日孩子写不好字,与其说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没天分,还不如说是大多数老师无能,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真正意义的“开蒙”。

后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zhu6)、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涔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苑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专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统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可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吕叔湘、丁声树、朱文叔、叶圣陶、姜亮夫、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等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叶圣陶和姜亮夫先生修正的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这部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版权属于以王力教授为代表的集体编写组。从《古代汉语》教材中抽出的这部分书稿曾在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出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书稿的写作情况细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澄清,以至于大多数读者只知道主编者是王力教授,但对于具体的编写者和编写过程不甚了了。这次修订,我们希望可以为所有的执笔人、审稿人正名,尤其是马汉麟教授。四十多年来,三代编写者对这部书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此,我们再次表达由衷的敬意。我们这一次的修订,算来已经是这部书稿的第四次修订了。修订王力教爱主编的这部名著对我们而言是很光荣的事,同时也是压力很大的事。原书行文简洁,在修订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应原书中有些内容也需要修改或增补。但考虑原书的体例,我们也不适合在原书中增加过多的琐碎解释。最终我们决定,抛开简单文字惨订的老路,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对原书内容进行增补。对于正文我们尽可能少故改动,有错误的地方我们简单注明(改动、增加的文字用阴影标出),而图注部分我们则在篇幅允许的条件下做尽可能清晰详细的说明。有些问题细说起来非常长(比如曾侯乙编钟乐律问题),有些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硬的解释(比如伏羲女娲像中的数学仪器),我们就不做过多阐述。其实,这次撰写图注的工作基本上属于“古史新证”的路数。新证派的工作起源于王国维,前辈大师郭沫若、于省吾、唐兰、沈从文、张政娘、孙机、李学■、扬之水等人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中国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文物中大量的古史新证、古墓新知面世数十年,仍不为人所熟知,我们这里写出来的,也不过万中一二。限于篇幅和体例,所引参考文献无法在图注中一一标明。图注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大展图录、专业论文和研究专著。修订的内容我们侧重于物质文化的方面,而刻意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思想吏”的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满纸空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一条自勉的原则。我们不能拿来要求别人,但我们在努力地这样要求自己。关于古代物质文明所折射出的思想史层面的内容,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未来有机会,我们将在其他著述中予以表达。由于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文物内涵的消化实在是太慢,在图片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出土时间比较久的器物。另外,考虑到有一些非常重要、本该成戈基本文化常识的内容实际上却极少为人所知,我们在注释中花了很多篇幅来阐述。有些内容甚至分散在了好几个图注里。(这几个重要内容是:黄帝战蚩尤的事件、先秦姜姓家族的巨大势力、先秦时期酒和酒器的性质、中国古代气候三次变冷以及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里的创世神话。)行文简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考虑到先秦古文字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比较艰涩,我们对《楚帛书》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遇蚩尤》做了通篇逐字译写。冗长之处,请大家谅解。限于篇幅,不可能提供译写的全部考证,这一点是要先向大家说明的。我们对于大多数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了汉语拼音,希望能给读者多提供一些方便。修订的内容由北京大学教师刘乐园撰写。这次修订由北京大学、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及王力教授家属共同组织,图注撰写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璐、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陈宇和北京大学法学完的葛洁诸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修订委员会2007年12月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不掺水的书:那些深入浅出、无一字无出处的真材实料,那些精美清晰的线图,那些古物新知、古史新证,在近世30年的同类出版物中无出其右。数十位专家集四代学人的学术功力,用最平实通达的语言,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幅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全面、绚丽的图景画卷,这就是这本可以传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所有这些奇趣横生的知识,尽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最新增补的内容中。本书看点:经典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集体创作 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倾注了三代编写者大量的心血,历经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古史新证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改谬补漏 本次修订在增加新知的基础上,针对古代文献未能准确诠释的部分,援引大量考古发现重新做了精确的解释,纠正了大众乃至学界的错误认识,呈现给读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编排精心 本书论述从创世神话到古代文明社会,内容精深,语言生动简练,精选的图片和鲜为人知的图片说明相结合,使读者更贴近古代文化生活,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方便读者阅读,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6条)

 
 

  •   何谓常识?常人们都知道的知识,即大众的知识。当代人有当代人的常识,古代人也有古代人的常识。古人们妇孺皆知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改变,或为人们所淡忘,因此对今人来说变得陌生起来。古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如何构建社会的各种机制?古人之常识,实为今人之新知。在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你将寻找到你所渴求的关于古人的方方面面。本书原为著名国学大家王力先生为首的编委会于1961年编就,四十多年来,历经三次大的修订,内容上已达千锤百炼之境。此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插图版的特色是图,全书一百六十多张图片,均是中国近现代考古“黄金时期”的精华,图片大方美观,图注语言精炼准确,与原文相得益彰。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最初只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当中的两章通论,而《古代汉语》则是由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讲义》几经改写得来。通论部分也是在此时最终定稿,可以看作是此书的第一版。如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为“插图修订第4版”,乃是继1980年与2004年先后两次修订之后的第四次大的修订,既保留了原书的简洁完整,也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专著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尤其是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图注的撰写也尽可能地严谨明白,使得整本书增色不少。有不少关于此书版本的争论,其实有心者翻翻后记便知,这一版的来历至少交待得是再清楚正当不过的了。版本之争只是表象,暗涌应该是版权的争议吧。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本不掺水的书:那些深入浅出、无一字无出处的真材实料,那些精美清晰的线图,那些古物新知、古史新证,在近世30年的同类出版物中无出其右。
  •   这一本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的另一个版本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马汉麟著,其实马老师也是第一本书的执笔人,内容略有差异,配图各有不同,还是比较有趣的。读了这两本,怎么说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本书都有所描述,古今有很大的差别。但最重要的是,总算知道我国古代人民大体是怎样生活的了,也就是在现代以前的人在那种自然的农业社会中都干些什么事,这可能也是我本来的好奇心所在。真说起来,读完记住的不多,只是知道有哪些东西,大体有个印象,以后如果用得着。
  •   中国古代文化绵延五千年,这么深厚的积累,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平时所知所学者不过沧海一粟,管中窥豹而已。买此书时不过是本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当成科普读物看看而已,但一拿到书,便感觉到了本书的质感不同一般。首先,非常喜欢它的纸质,有一种历史沉淀的味道,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等十四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引经据典,博古论经,图文并茂,使读者系统并直观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并且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既是一本专业论著,又是一本科普读物,非常适合国学爱好者细细品读。它不同于目前市面上众多的读起来比较轻松的社科类读物,与现在很多草根作者写的文章相比,本书的语言措辞相当严谨,是历经多年,由多位学者几易其稿几次修订而成的,一字一图无不经过精挑细选,如果抱着了解或趣味读物的心思的话是很难读下去的,因为它不仅是读物,更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化的教材,非常经典!另:我先买的一本书在单位看时被同事看中,同样的国学爱好者,非要求我再买一本,而我的书则被他抢去,可见此书确是不可多得的大师之作.
  •   图片真是超清楚。版式非常干净,看着赏心悦目,多少年没看过这么漂亮的出版物。早就看过了王力的原稿,象字典条目一样的内容。我一般都是当工具书用。不过这回新修订的内容像是超级八卦,里头说的四猫漆盘和那个猪头罐子可爱得不得了。还有中国古代气候三次大规模变冷、酉瓶、黄帝战蚩尤等等,都是闻所未闻。250多页的书,售价很低廉。它比一个黄色封面的盗版贵不少,但是黄色盗版根本不能和它比。这根本就是两本书。黄本子内容上比它差远了,印刷更是一塌糊涂。
  •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有哪些?现代中国人还在继承发扬着哪些古代文化?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处毛孔,但要回答这些问题却还真的费一番功夫。作为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却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就拿现在最流行的星座学说来说吧,其实这个东西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那时候的十二星座和现在的几乎一样,但这件事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呢?从吃饭穿衣,到娱乐消遣,再到祭祀、战争、政治、对外交流,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我们还记得多少,还知道多少关于祖先的事迹呢?许多事迹都已成为放在博物馆里备受冷落的陈列品,或者拿去鉴宝节目上询问价格的收藏品奢侈品而被人扭曲了,遗忘了。这本书真的真的非常棒!非常给力,从我翻开它的时候就知道我买对了。利用周末两天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相见恨晚。虽然书名冠以常识,但实际上许多知识都早已生疏了。而这些知识和承载知识的器物、事件正是中华名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血脉所在。读完这本书,做了个拓展阅读,又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文化要略》,全部读完,算是恶补了作为中国人的应知应会,内心虽不敢说充满了满足自豪感,但也满满当当全是对老祖宗的崇敬和敬畏。不能做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家伙,还是来读读这本书吧。
  •   图文并茂是其最大特色。同时撰写者和修订者都是这方面的大家,给出的解释虽在学术界存在一定分歧,但是也可算是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单就普及古代文化常识而言应该算是今人对古代社会最全面的认识了。本书可读性强。
  •   上大学时喜欢古代汉语,喜欢王力先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一部喜欢古代文化的工具书,必备书。买的是平装的,有点可惜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送来的时候,是没有塑料封皮的,但是完全不影响阅读,而且这本书的确很不错,好评!!!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源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当中的两章。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形象、生动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书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学习都明白了原来的含义,很好
  •   王力的书 经典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必备的书籍两本我都买了
  •   经过多次修订,文字已经相当稳当了,不愧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方面的权威读物,只是在排版风格上跟内容不相称。
  •   王力先生的书,可以说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读之作啊!对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并且纠正了我过去的很多与古代文化不符的看法,比如说泡茶啊马褂啊等等
  •   虽然这本书自己定位为大学入学读物,但已经修完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我,看着还是觉得新鲜。有很多知识都是第一次了解,而且有些知识也没看得很明白。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的书,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图片,更重要的是冲着王力先生来的。我的古代汉语老师很是推崇王力先生的著作,我也很崇拜王先生,赞赏老一辈的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嗯,一本让人受益的书,特别是对于喜欢古代文学的人而言,肯定是一本很棒的工具书。
  •   个人觉得,若是真的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这本书不可以不读。其为王力的编著。它很全面,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而且有详尽的解释和扩展。还有插图做进一步的了解。不可不读。
  •   从古代中国最基本的文化讲述,却又不流于肤浅。深入浅出的讲述,也显示了王力先生深厚功底。对理解古代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不用再多描述了。我这里想说的是根据书的内容选配的考古发现相当让人惊喜,真是收获颇多呀。从去年在科技馆新馆的展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到首博的中国记忆,再到首博现在正在展出的考古发现和早期文明展览,都可以从中找到在本书中介绍过的文物和考古发现。看过展览之后再回来看看此书,又是一次学习和再发现的过程。无疑,本书对于渴望了解传统文化同时又喜欢考古文物的人来说,是必买的!
  •   王力先生主编,普及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本好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非常长见识*
  •   有一些基本常识,但并不是趣味性的。反而有些地方有点考据和学术的意味。反正我不是很满意,我喜欢能找到一些猎奇的东西。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解兴趣的人来说,可以有。
  •   书中介绍了不少的中国古代文化之常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该了解的很多东西。
    生僻字还有拼音,非常体贴。
    介绍范围广,所以说对于初学者和对国学感兴趣的人是一个了解的途径。
    另:作为语言学大家的作品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   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是非常严谨的,很不错,所以专门选择王力先生所著的作品,要想了解好中国古典文学,必看王力的一些成果。非常推荐哦
  •   一本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怎么会让人感到呢?确实让人很感动,因为这本书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的,无论从内容的编排还是所涉及的内容真的给人一种“解渴”的感觉 ,看着看着,就记住了书里的内容,不知不觉就消化了书中的知识。一点也不深奥不晦涩难懂,简明扼要,一点就通。好书。
  •   有图有说明,是一本不错的了解中 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很值得拥有
  •   作为历史系专业的学生必选书籍,里面收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全面细致,专业性强,我买来给自己充实知识基础的。
  •   不认识的字还有注音,西南联大出来的学者,的确用心编写了,非市场化书籍可比。着力纠正的四个古代文化常识误区,都记住了。
  •   是将王力古代汉语书中古代文化那部分抽出来,重新校正了下。
  •   当我们离一个时代越来越远的时候,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书中的文化常识,甚至与我们的生活有些关联的物品,比如中国结的制作,有介绍,还有图片,是很好的掌握古代知识的普及书。至于对版本的争议,我觉得版本不同,不影响它的内核,好的内容是掩藏不住的。
  •   该书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用很浅显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   一直对古代的文化常识比较感兴趣,比较之下,选择了这本。因为觉得古代的东西接受起来总是有些隔阂,这本书里配有许多相关图片进行说明,看起来也清楚明白许多。而且目录分类清晰明确,查找起来也方便,可以挑着自己感兴趣的先看。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必读之书!
  •   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读懂古代典籍,这是必备的常识。
  •   深入浅出,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
    全书通俗生动,不论作为专业的入门和个人兴趣的阅读都非常合适。
  •   一部何不错的书籍,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情况。
  •   一本挺好的书。看了之后自己有点汗颜,虽然自己大学毕业,也喜欢古代的历史文化,但书中很多常识自己都不晓得,得恶补才行!!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经典永远还是经典!
  •   王力先生是中国学术界的泰斗,这本小书凝聚了王力先生普及文化常识,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精神,图文并茂,文笔流畅,重印多次,足见这本书的魅力。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普及读物,写得很客观,又有新的考古发现作为补充内容。
  •   书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很全面 里面的内容虽然没办法全部详细分析 但作者能够旁征博引 引人入胜 书中还有很多历史文物的插图 旁边都附有注解 总之 是本不错的书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几个版本 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的这个版本值得推荐
  •   水平很高的大众普及读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读本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是对高中语文教育中欠缺部分的再教育。这是一本每个中国人了解古代中国的最佳读物。看了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知,以及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贻害。
  •   1.内容:板块的划分有条理 内容涉及比较完整 对普及古代文化常识很有帮助 建议加入中小学必读课外书之中 希望每一个国人对我国古代历史生活都能有基本的了解
    2.包装:封壳设计很古朴 纸张有手感 翻阅起来有种舒适感 缺陷是整本书纸张的剪裁长短不一 侧面看起来不整齐
  •   王力先生的作品,不用多说,朴实不华,喜欢古代文化的同学必读。
  •   这本书是和古代汉语一起买的,都是王力教授主编的,略微翻了一下,觉得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   王力先生的书,内容绝对有保障。以前学的《古代汉语》就是他主编的,这本书里面很多内容我都特别感兴趣。很好很好的一本书。
  •   如果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地理,乐律,宗法礼俗,科举职官以及古代宫室。车马服饰等感兴趣,这是一本不错的常识普及书。
  •   很好的一本古代文化常识简易读本,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和阅读
  •   很实用的一本书,对古代文化常识分章别类的进行的说明。非常喜欢!
  •   王力曾编过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学文言很有帮助。
  •   很多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知识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引人入胜,是一本了解古代中国民俗、文化、科技等方面知识的一本好书。
  •   书印刷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吸引人。能够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有些内容,增加见识、开阔视野。
  •   图书馆借来看了一次,好书,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又懂得不多的人来说,长了见识,趁光棍节12.5买了哈哈哈。。。。
  •   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古代文化常识读物。如果内容再丰富一些就更好了。
  •   很好的一本书,可以学到很多古代文化常识。
  •   插图板正,内容丰富,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桥梁。
  •   扎扎实实地读、恨不得把它全背下来的书。虽是“常识”却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本王力主编的经典至今才读真是太迟了,越读越感觉自己大学都没毕业呢!经典好书!
  •   书的质量没的说,内容也很全面,用来了解常识性的中国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   对于无法修读王力先生四册古代汉语的非中文系同学,这本书可以弥补一个缺憾。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扫盲古代文化常识很有帮助
  •   此书对古代先人们的文化与生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使我们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   书正版,内容权威,是自己想要的那种全面了解古代生活习俗,天文,立法,宗法等常识的书。是大学入门教材读物的其中一本,高中生看比较合适
  •   有一定的深度,需要认真阅读才行。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有帮助!印刷也很精美。
  •   以前读过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很有意思,买做收藏。
  •   古代文化常识,是该好好补补了,书还没开始看,不过看着包装挺古朴的,应该不错
  •   特别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书里面介绍了很多古代文化知识、增长了见识、很好
  •   很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受益匪浅
  •   内容很丰富,涉及面很广很好,中国有得有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
  •   普及了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很好。
  •   普及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本好书
  •   看看吧,古代文化常识……
  •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必备书籍
  •   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作为中国人都应该看看
  •   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非常有帮助,很详细~
  •   作为古代文化常识普及来学习了。
  •   必须知道的古代文学常识,受益匪浅,书的质量很好
  •   很有学术的感觉,我是买来想多了解医学中国古代文化的,觉得很有用,了解了很多
    纸质也很好,不愧是大师们的力作啊!
    尤其是有注音,很好
  •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我觉得国人都有必要读一读,不愧是大家们集体心血的体现,文字浅显易懂,表述清楚明白,而且配有精美的插图;论述非常确实,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全面的框架,比时下一些所谓“专家”胡诌强完了。赞一个!
  •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静下心来读。
  •   很好的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很有帮助!喜欢看,女儿七岁也很喜欢。
  •   内容:深入浅出,毫无浮华之气,形象大方;
    语言:详实生动;
    版面:赏心悦目;
    价位:绝对超值;
    适合人群:所有对古代文化知识感兴趣的人。
  •   很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入门。
  •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的理解人生意义所在
  •   相当不错的的中国古代文化入门书籍,作者在介绍的同时也倾入了自己的情怀,写的颇有趣味。一口气读了大半本,受益颇丰。
  •   真的值得推荐,中国古代文化,珍宝呀
  •   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必读书目,大学生必备
  •   真的是受益匪浅啊!中国古代文化,我们90一代该挑起大梁了
  •   以前一直以为王力老师是河北大学的,因为常常在图书馆看到他的巨著。这本书似乎不是完整版,不过在闲暇时间看已经足以应付99%的同龄人了。一边学习常识,还能习得不少博物馆里的故事与知识,顺便学学疑难字的拼音(里面有注音哦)。
  •   在书店找了很长时间,总算在当当找到了,这本书相当好,王力的历史底蕴相当深,这本书从各个方面来阐述我们中国的历史常识,是一本普及历史知识的宝典。
  •   从天文、历法、科举、习俗......作者通过系统的详尽的描述,通过历史典籍的引用,历史遗迹的证明,使读者对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知识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就个人来说,通过这本书的知识了解,可以使自己在阅读古籍时有更充实的背景知识,对古诗词创作,都很有帮助。
  •   学习古代文化,难免遇到一些朦胧的东西这本书比简简单介绍了古代文化里的方方面面~~确实挺好~~插图很多,介绍也挺详细的有兴趣的,可以买了读读~~
  •   选这本书的原因我已经忘了,但是当书回来之后,我反正觉得买这本书完全不会后悔就对了,里面的知识很丰富,覆盖面很广泛,把古代的知识做了一个大概的介绍,作者的知识很渊博就对了,各种句子信手拈来,想更深入的研究看这本书当然不行,毕竟书名叫古代常识。不过看这本书还是得看兴趣,对这方面没兴趣的话,基本上就等于看天书了,买回去接灰尘可还行。
  •   王力老师的这本修订版,有很多插图,不过有点枯燥,比较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看。如高中及以上,涉猎驳杂的,或者是爱好者。有部分不当和失误,须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能辨别。
  •   觉得是一本好书,内容丰富,对于一些观点的评论也很中肯。最喜欢看这类古代文化知识类书籍了!不仅能学到知识,以后也能当成工具书用!
  •   这是辑字老先生的《古代汉语》(迄今最优秀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节间内容;稍微补充了一些,且配了图;值得细读和收藏——当然,对于大家们就不用看这种“入门书”了
  •   虽然这本书中介绍的都是简单的古代文化知识,不过也许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代的了解还是太少了,看了之后会让人觉得很长见识!有很多现在常用的文化、名词等等,都豁然开朗!很好的一本知识类的书!推荐推荐!
  •   大概看了看,虽然是常识,但是很多内容已经不是现代人关心的东西了。的确应该看看,明白很多东西的来源,有助于理解古书。冲着王力的名头去的,料多,实在,价钱更实惠。比时下字大行稀的流行书值多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