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菩提

出版时间:1993年9月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台湾 林清玄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面对压力和烦恼,我们是不是有远远的清凉甘露》在冰天雪地的历程,我们是不是有不熄的熊熊烈火?在无边的黑暗长夜,我们是不是已点燃了一盏明灯?这是作者的菩提系列第六部,作者希望给热恼的人间带来一丝清凉,那清凉也许不多,但感受到细微的清凉,使我们可以再走很长的路,而不感到口渴。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曾任记者,主编,主笔,其作品连获七次时报文学奖,以及中山文艺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等十数次文学大奖。菩提系列散文是作者授权作家出版社在大陆推出的首套精心创作,其在台湾出版两年即重印40余次,声名远播台湾及海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凉菩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象,只因妄想执著不能得证。
       [试炼 明澈剔透 车震飞驰 悲悯 绵密感性 透彻实相 早晨幽远的钟响 静夜雄浑的鼓声 有着清脆的节奏与闪耀的声息 一念顷 恒常 ]
       一片掉落的枯叶脉络,一颗被溪水冲圆的卵石纹理,一轮偶然从乌云中破出的孤月... ...
       宗萨蒋央钦哲人波切说:“我闷总是准备着去活,却从未做到这个“活”字。”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总有不能排解的忧虑与不安,这是我们从未准备去死,却一直往死亡迈进。
       “活”的本身,是带着觉醒,从日常生活中转过身来,穿过了一世的相对,有着知性的内涵经验与感性的清明胸怀,就好像把一本书打开,单纯、明朗、有着绵延不绝的力量。
       活,是生活!是时间!是体验!是纯然而深藏的悟!
       伟大的大慧宗杲禅师说:“今时学道人,不问僧俗,皆有二种大病;一种多学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种不能见月忘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作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更以此邪见,诱引无识庸流曰:“静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
       《妙法莲华经》---”一切众生喜见佛”
       我并不害怕渺小之感,渺小使我知悉了宇宙之大,渺小使我能常保精进之力去创造一点点伟大。
       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
       人情淡始长
       “凡夫”的“凡”字中间多了一颗心,刚强难化的心与柔软温和的心并无别异。
       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
       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乱、大苦、大难时,若未被击倒,自然会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儿得清明,有清明而能柔软。
       有欲念,就有火气;有火气,就有烦恼。
       佛陀教我们度化众生,并没有叫我们苛求众生。我们要度化众生应在心中对众生没有一丝丝苛求,只有随顺。众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会沦为众生了。
       随顺,就是处在充满仇恨的人当中,也不怀丝毫恨意。
       随顺,就是随着充满黑暗的世界转动,自己还是一盏灯。
       随顺,就是看仍和一个众生受苦,就如自己受苦一般。
       随顺,是柔软心的实践爱你,也是柔软心点燃的香。
       把自己的心思寄托在别人的一言一行,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苦恼,真的还不如小丑能笑骂由他,言行自在。
       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的在乎。万一双方都在乎,就会造成“狭路相逢”的局面了。
      
       生活在风涛泪浪里的我们,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确是非常不易,那是因为我们在人我对应的生活中寻找依赖,另一方面则又在依赖中寻找自尊,偏偏,“依赖”与“自尊”又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使我们不能彻底地有人格的统一。
      如水的心,要保持在温暖的状态才可起用,心若寒冷,则结成冰,可以割裂皮肉,甚至冻结世界。心若燥热,则化成烟气消逝,不能再觅,甚至烫伤自己,燃烧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清净与平和的状态才能有益,若化为大洪、巨瀑、狂浪,则会在汹涌中迷失自我,及至伤害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会遭遇苦痛,正是无法认识心的实相,无法恒久保持温暖与平静,我们被炽热的情绪燃烧时,就化成贪婪、嗔恨、愚痴的烟气,看不见自己的方向;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傲慢、怀疑、自怜的冰块,不能用来洗涤受伤的创口了。
       生命的整个过程是连续而没有断灭的,因而年纪的增长等于是生活资料的累积,到了中年的人,往往生活就纠结成一团乱麻了,许多人畏惧这样的乱麻,就拿黄金酒色来压制,企图用物质的追求来麻醉精神的僵滞,对至于心灵的安宁和融都展现成为物质的累积。
      =====================================================
      
      想起了邓丽君小姐唱的[得上西楼]
      
      =====================================================
       禅师不着于生命,乃至不着一切意念的垢净,并不表示清净的人必须逃避浊世人生。在《西厢记》里有两句话:"你也掉下半天风韵,我也飘去万种思量。"是说,如果你不是那样美丽,我也不会如此思念你了。金圣叹看到这两句话就批道:"昔时有人嗜蟹,有人劝他不可多食,他就发誓说:'希望来生我见不着蟹,也免得我吃蟹。'"这真是妙批。是希望从逃避外缘来免得爱恨的苦恼,但禅师不是这样的,他是从内心来根除染着,外缘上反而能不避,甚至可以无畏地承当了。也就是在繁花似锦之中,能向万里无寸草处行去!
      =====================================================
      好像人生若只如初见,似乎就是“希望从逃避外缘来免得爱恨的苦恼”
      =====================================================
       ❤《记忆的版图》
       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是的,记忆是记忆,现实是现实,以记忆来判断现实,或以现实来观察记忆,都容易令我们陷入无谓的感伤。
       禅心里没有断灭相,在真实的生活中、实际人生的历程中也没有断灭。记忆,乃是从前的现实;现在,则是未来的记忆。一个人若未能以自然的观点来看记忆的推移、版图的改变,就无法坦然无碍面对当下的生活。
      
       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过去我们面对的形式与目前所面对的形式容有差异,我们真实的自我并未改变,农村时代在农田中播种耕耘的少年的我,科技时代在冷气房中办公的中年之我,还是同一个我。
      
       学禅的人有参公案的方法,公案是开发禅者的悟,使其契入禅心。我觉得对参禅的人最简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公案,一个人若能把自己的矛盾彻底地统一起来,使其和谐、单纯、柔软、清明,使自己的言行一致,有纯一的绝对性,必然会有开悟的时机。人的矛盾来自于身、口、意的无法纯一,尤其是意念,在时空的变迁与形式的幻化里,我们的意念纷纭,过去的忧伤喜乐早已不在,我们却因记忆的版图仍随之忧伤喜乐,我们时常堕落于形式中,无法使自己成为自己,就找不到自由的入口了。
      
       我喜欢一则《传灯录》的公案:
      
       有一位修行僧去问玄沙师备禅师:
      
       “我是新来的人,什么都不知道,请开示悟入之道。”
      
       禅师沉默地谛听了一阵,反问:
      
       “你能听到河水的声音吗?”
      
       “能听到。”
      
       “那就是你的入处,从那里进入吧!”
      
       在《碧岩录》里也有一则相似的公案:
      
       窗外下着雨的时候,镜清禅师问他的弟子:
      
       “门外是什么声音?”
      
       “是雨的声音。”弟子回答说。
      
       禅师说:“太可悯了,众生心绪不宁,迷失了自己,只在追求外面的东西。”河水的声音、雨的声音、风的声音,乃至鸟啼花开的声音,天天都充盈着我们的耳朵,但很少人能从声音中回到自我,认识到我都是听的主体,返回了自我,一切的听才有意义呀!这天天迷执于听觉的我,究是何人呀!《碧岩录》中还有一则故事,说古代有十六个求道者,一心致力求道都未能开悟,有一天去沐浴时,由于感觉到皮肤触水的快感,十六个人一起突悟了本来面目。每次洗澡时想到这个故事,就觉得非凡的动人,悟的入处不在别地,在我们的眼睛、耳朵、意念、触觉的出入里,是经常存在着的!
       我们的记忆正如一条流动的大河,我们往往记住了大河流经的历程、河边的树、河上的石头、河畔的垂柳与鲜花,却常常忘记大河的本身,事实上,在记忆的版图重叠之处,有一些不变的事物,那就是一步一步踏实地、经过种种历练的自我。
      
       在混沌未分的地方,我们或者可以溯源而上,超越记忆的版图,找到一个纯一的、全新的自己!
      =====================================================
      心理老师说,回忆才是最具有欺骗性的,大概也是如此吧。
       Jan.19th,2011 2 be continued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