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灵气

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百姓中心深刻的精神之怕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身高一米九二。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近年来,冯骥才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对冯骥才触动最大的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他发现很多城市都破坏掉了自己以往的文化特色而都变成了一个样子。冯骥才认为,工业文明正在逐渐代替农耕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农耕文明建构下的非常庞大的民间文化就即将散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对自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但目前,我们整个知识界的自觉还不够,加之我国民间文化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没有人关心,不抢救就真的会消失。
冯骥才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要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冯骥才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东方成果也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矿藏,所以也是未来需要我们重点去探寻的。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知识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认识这些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民族能够开始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爱并了解了其独具的价值,特别是精神上的价值,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书籍目录

癸未手记  南乡三十六村  内丘神马  拜灯山  打树花  王老赏  孤独的仁慈堂  四堡  客家土楼  革家·反排·郎德  四访杨家埠武强屋顶秘藏古画版发掘记  縁起  现场考察  发掘  鉴定榆次后沟村采样考察记  农耕的桃源  第一部民俗志  观音堂考古大理心昨已  甲马上的本主们  解密阿姎白长春萨满闻见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间灵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好书!
    最近读完了手边冯骥才的几本书,感触良多。同为作家,有人关注政治风云变幻,有人侧重人性揭秘,有人以历史为镜关照今天,有人猎奇造作哗众取宠,更有人以美女作家自居向读者施展作家以外的魅力。然而冯骥才关注的是民间艺术,和以古旧建筑为依托的故居遗址的存亡兴废,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值得称道的普世的人文关怀,剪纸、年画、和社戏民俗、名人故居、明清老街等即将被今天那些打着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和文化产业旗号的当代强势文化趋势的潮流裹挟销蚀的民间瑰宝,在还没有被推陈出新、所向披靡的推土机完全铲除之前,终于有个文弱书生出来振臂一呼了,而且这一呼就是二十多年,这份执着实在不容易,尽管他的努力已经从争取不拆的奔走呐喊降格到为即将拆除的建筑拍照留存资料,从大义凛然地要为民间工艺树碑立传降格到疯狂走访那些耄耋之年的民间艺人只为了能尽量留住他们的痕迹,但他无怨无悔的田野考察记录和奔赴拆迁现场的作最后影像记录,都无疑为我们抢救性地留存了珍贵的史料,这已经早就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所给予我们的作品,而是综合了一个民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和一个作家所能够给予人们的丰富的知识宝库。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
  •   给老公买的,他很喜欢,作者象写游记一样,把自己多年来去民间考察民间艺术的过程和心得体会写了下来,值得一看。
  •   一本好书。一本居然如此好而价钱如此低的书。民间文化容易被我们忽视,冯骥才先生的历史责任感值得称赞。
  •   还没看呢,刚收到货,大致翻了一下,感觉挺不错的!希望能有新的收获!读冯老的书,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   冯老的书几乎每本都喜欢。。一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感兴趣,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些,很好。。。
  •   无论装祯设计还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质量,抑或是内容以及图片,都很精致,是用心制作的成果,非常喜欢!
  •   冯老师的书都很爱,所以这本也不例外了,喜欢冯老师的朋友不用问就会买来收藏的。看完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喜欢,忧虑,沉重,很受益。值得。
  •   这么有文化味道和内容的书,竟然无人问津难道大家仅仅是喜欢附庸风雅,为了读书而读书吗
  •   里面记录了很多很珍惜的东西,都是文化遗产啊~ 而且引人深思反省
  •   冯骥才,抢救传统文化遗产功德无量
  •   已经读完这本书了,很吸引人
  •   好多年前在《收获》杂志上读到过冯骥才写这方面的内容的文章,当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持续关注,最近才知道这一类的稿子结集出书了,当然不能错过。内容绝对精彩。值得推荐!
  •   看后是震惊,恨历史的流逝,很民族的文化魂的丧失!
  •   不错的书,冯先生田野调查的集结。
  •   眼看着民间文化一点点老去一点点消亡……幸好还有像冯老师这样的人在四处奔走,为了保护我们先人留下的财富而努力。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此书,关注保护民间、民俗文化。
  •   都是走马观花 开开眼界还是可以的 痛惜那些被国家和人民抛弃的文化民俗
  •   冯老师的这本书,我非常期待。也许期待越多失望也就越强烈。这些小文是冯老师利用自己短暂的考察间歇期写下的,情绪很焦灼,但是文字上没了以往的灵动与出彩,给读者的想象与回味似乎不如以前的散文。这是我的苛求,国家的文化遗产都破坏成这样了,作者还有闲心思在那里浅斟低吟,慢慢琢磨吗?这种强烈不安的情绪也影响了文字,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这是我们整个民族都应该回望思考的问题。冯老师,不容易!
  •   书的内容平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