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回忆录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7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另一种回忆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季先生从童年顽劣、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了丰赡的人生经历,道出了杂陈的人生况味,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和通常意义上的回忆录不同,本书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主题定文章,同一主题下的文章相互间又有对应和回护,从而把作者对几个人生关键词的记忆与感受层层剥开,读者能在吉光片羽一样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  季羡林教授是中国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书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起伏人生、不辍治学”  ★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  ★当代中国尚在人世的最重要知识分子之一季羡林  随着张中行、林庚等学者作家的纷纷辞世,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越发让人们怀念。近日,被誉为“当代中国尚在人世的最重要知识分子之一”的季羡林先生九五大寿刚过不久,便以回忆录的形式推出了记述其“起伏人生、不辍治学”的《另一种回忆录》一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作者独白]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九十多年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更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在我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内容介绍]  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季先生从童年顽劣、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了丰赡的人生经历,道出了杂陈的人生况味,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和通常意义上的回忆录不同,本书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主题定文章,同一主题下的文章相互间又有对应和回护,从而把作者对几个人生关键词的记忆与感受层层剥开,读者能在吉光片羽一样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  季羡林教授是中国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本书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书籍目录

一、赋得永久的悔 1.我的童年 2.赋得永久的悔 3.月是故乡明 4.母与子 5.红 6.老人 7.我的婶母 8.我的妻子 9.一条老狗二、遥远的怀念 1.遥远的怀念 2.忆章用 3.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4.我和济南 5.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6.重返哥廷根 7.西谛先生 8.忆念胡也频先生 9.怀念乔木 10.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11.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12.追忆李长之三、大放光明 1.《罗摩衍那》 2.我写我 3.我和书  4.我和外国文学 5.八十述怀 6.爽朗的笑声 7.我的书斋 8.新年抒怀 9.老猫 10.大放光明 11.《人生小品》序四 学术人生 1.学海泛槎 2.十年回顾

章节摘录

插图书摘4.母与子一想到故乡,就想到一个老妇人。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这样一张面孔,看了不是很该令人不适意的吗?为什么它总霸占住我的心呢?但是再一想到,我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遇到了这老妇人,便立刻知道,她不但现在霸占住我的心,而且要永远地霸占住了。现在回忆起来,还恍如眼前的事。——去年的初秋,因为母亲的死,我在火车里闷了一天,在长途汽车里又颠荡了一天以后,又回到八年没曾回过的故乡去。现在已经不能确切地记得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儿浮翠;当我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就在这浮翠里,我踏上印着自己童年游踪的土地。当我从远处看到自己的在烟云笼罩下的小村的时候,想到死去的母亲就躺在这烟云里的某一个角落里,我不能描写我的心情。像一团烈焰在心里烧着,又像严冬的厚冰积在心头。我迷惘地撞进了自己的家,在泪光里看着一切都在浮动。我更不能描写当我看到母亲的棺材时的心情。几次在梦里接受了母亲的微笑,现在微笑的人却已经睡在这木匣子里了。有谁有过同我一样的境遇的吗?他大概知道我的心是怎样地绞痛了。我哭,我哭到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哭。渐渐地听到四周有嘈杂的人声围绕着我,似乎都在劝解我;都叫着我的乳名,自己听了,在冰冷的心里也似乎得到了点儿温热。又经过了许久,我才睁开眼,看到了许多以前熟悉现在都变了饵也还能认得出来的面孔。除了自己家里的大娘婶子以外,我就看到了这个老妇人: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她就用这瘪了进去的嘴,一凹一凹地似乎对我说着什么话。我只听到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仿佛念咒似的低声,并没有听清她对我说的什么。等到阴影渐渐地从窗外爬进来,我从窗棂里看出去,小院里也织上了一层朦胧的暗色。我似乎比以前清楚了点儿,看到眼前仍然挤着许多人。在阴影里,每个人摆着一张阴暗苍白的面孔,却看不到这一凹一凹的嘴了。一打听,才知道,她就是同村的算起来比我长一辈的,应该叫做大娘之流的我小时候也曾抱我玩过的一个老妇人。以后,我过的是一个极端痛苦的日子。母亲的死使我对一切都灰心。以前也曾自己吹起过幻影:怎样在十几年的漂泊生活以后,回到故乡来,听到母亲的一声含有温热的呼唤,仿佛饮一杯甘露似的,给疲惫的心加一点儿生气,然后再冲到人世里去。现在这幻影终于证实了是个幻影,我现在是处在怎样一个环境里昵?——寂寞冷落的屋里,墙上满布着灰尘和蛛网,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屋外是一个用黄土堆成的墙围绕着的天井。墙上已经有了几处倾地的缺口,上面长着乱草。从缺口看出去是另一片黄土的墙,黄土的屋顶,黄土的街道,接连着枣树林里的一片淡淡的还残留着点儿绿色的黄雾,枣林的上面是初秋阴沉的也有点儿黄色的长天。我的心也像这许多黄的东西一样地黄,也一样地阴沉。一个丢掉希望和幻影的人,不也正该丢掉生趣吗?我的心,虽然像黄土一样地黄,却不能像黄土一样地安定。我被圈在这样一个小的天井里:天井的四周都栽满了树。榆树最多,也有桃树和梨树。每棵树上都有母亲亲自砍伐的痕迹。在给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没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吃饭用的碗筷,随时用的手巾,都印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在地上的每一块砖上,每一块土上,母亲在活着的时候每天不知道要踏过多少次。这活着,并不渺远,一点儿都不;只不过是十天前。十天算是怎样短的一个时间呢?然而不管怎样短,就在十天后的现在,我却只看到母亲躺在这黑匣子里。看不到,永远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再在榆树和桃树中间,在这砖上,在黄的墙,黄的枣林,黄的长天下游动了。虽然白天和夜仍然交替着来,我却只觉到有夜。在白天,我有颗夜的心。在夜里,夜长,也黑,长得莫名其妙,黑得更莫名其妙;更黑的还是我的心。我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想到母亲在这枕头上想到她儿子的时候不知道流过多少泪,现在却轮到我枕着这枕头流泪了。凄凉零乱的梦萦绕在我的四周,我睡不熟。在朦胧里睁开眼睛,看到淡淡的月光从门缝里流进来,反射在黑漆的棺材上的清光。在黑影里,又浮起了母亲的凄冷的微笑。我的心在战栗,我渴望着天明。但夜更长,也更黑,这漫漫的长夜什么时候过去呢?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天光呢?时间终于慢慢地走过去。——白天里悲痛袭击着我,夜间里黑暗压住了我的心。想到故都学校里的校舍和朋友,恍如回望云天里的仙阙,又像捉住了一个荒诞的古代的梦。眼前仍然是一片黄土色。每天接触到的仍然是一张张阴暗灰白的面孔。他们虽然都用天真又单纯的话和举动来对我表示亲热,但他们哪能了解我这一腔的苦水呢?我感觉到寂寞。就在这时候,这老妇人每天总到我家里来看我。仍然是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就用瘪了进去的嘴一凹一凹地絮絮地说着话,以前我总以为她说的不过是同别人一样的劝解我的话,因为我并没曾听清她说的什么。现在听清了,才知道从这一凹一凹的嘴里发出的并不是我想的那些话。她老向我问着外面的事情,尤其很关心地问着军队的事情,对于我母亲的死却一句也不提。我很觉得奇怪。我不明了她的用意。我在当时那种心情之下,有什么心绪同她闲扯呢?当她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地仿佛念咒似的说着话的时候,我仍然看到母亲的面影在各处飘,在榆树旁,在天井里,在墙角的阴影里。寂寞和悲哀仍然霸占住我的心。我有时也答应她一两句。她于是就絮絮地说下去,说,她怎样有一个儿子,她的独子,三年前因为在家没有饭吃,偷跑了出去当兵。去年只接到了他的一封信,说是不久就要开到不知道哪里去打仗。到现在又一年没信了。留下一个媳妇和一个孩子(说着指了指偎她身旁的一个肮脏的拖着鼻涕的小孩),家里又穷,几年来年成又不好,媳妇时常哭着问我知道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说着,在叹了几口气以后,晶莹的泪点顺着干皱的面纹流下来,流过一凹一凹的嘴,落到地上去了。我知道,悲哀怎样啃着这老妇人的心。本来需要安慰的我也只好反过头来,安慰她几句,看她领着她的孙子沿着黄土的路踽踽地走去的渐渐消失的背影。接连着几天的过午,她总领着她孙子来看我。她这孙子实在不高明,肮脏又淘气。他死死地缠住她。但是她却一点儿都不急躁。看着她孙子的拖着鼻涕的面孔,微笑就浮在她这瘪了进去的嘴旁。拍着他,嘴里哼着催眠曲似的歌。我知道,这单纯的老妇人怎样在她孙子身上发现了她儿子。她仍然絮絮地问着我,关于外面军队里的事情,问我知道她儿子在什么地方不。我也很想在谈话间隔的时候,问她一问我母亲活着时的情形,好使我这八年不见面的渴望和悲哀的烈焰消熄一点儿。她却只cc唔晤,,两声支吾过去,仍然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地仿佛念咒似的自己低语着,说她儿子小的时候怎样淘气,有一次,他打碎一个碗,她打了他一掌,他哭得真凶呢;大了怎样不正经做活。说到高兴的地方,也有一线微笑掠过这干皱的脸;最后,又问我知道她儿子在什么地方不。我发现了这老妇人出奇的固执,我只好再安慰她两句,在黄昏的微光里,送她出去,眼看着她领着她的孙子在黄土道上踽踽地凄凉地走去,暮色压在她的微驼的背上。就这样,有几个寂寞的过午和黄昏就度过了。间或有一两天,这老妇人因为有事没来看我。我自己也受不住寂寞的袭击,常出去走走。紧靠着屋后是一个大坑,汪洋一片水,有外面的小湖那样大。是秋天,前面已经说过。坑里丛生着的芦草都顶着白茸茸的花。望过去,像一片银海。芦花的里面是水。从芦花稀处,也能看到深碧的水面。我曾整个过午坐在这水边的芦花丛里,看水面反射的静静的清光。间或有一两条小鱼冲出水面来唼喋着。一切都这样静。母亲的面影仍然浮动在我眼前。我想到童年时候怎样在这里洗澡;怎样在夏天里,太阳出来以前,水面还发着蓝黑色的时候,沿着坑边去摸鸭蛋;倘若摸到一个的话,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的微笑怎样在当时的童稚的心灵里开成一朵花;怎样又因为淘气,被母亲在后面追打着;当自己被逼紧了跳下水去站在水里回头看岸上的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因了这过分顽皮的举动,笑了,自己也笑。然而这些美丽的回忆,却随了母亲给死吞噬了去,只剩了一把两把的眼泪。我要问,母亲怎么会死了?我究竟是什么东西?但一切都这样静。我眼前闪动着各种的幻影。芦花流着银光,水面上反射着青光,夕阳的残晖照在树梢上发着金光。这一切都混杂地搅动在我眼前,像一串串的金星,又像进发的火花。里面仍然闪动着母亲的面影,也是一串串地,——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一切,都浮在一个荒诞的神诂里,踏看暮色走回家了。有时候,我也走到场里去看看。豆子谷子都从田地里用牛车拖了来,堆成一个个小山似的垛。有的也摊开来在太阳里晒着。老牛拖着石碾在上面转,有节奏地摆动着头。驴子也摇着长耳朵在拖着车走。在正午的沉默里,只听到豆荚在阳光下开裂时哔剥的响声,和柳树下老牛的喘气声。风从割净了庄稼的田地吹了来,带着土的香味。一切都沉默。这时候,我又往往遇到这个老妇人,领着她的孙子,从远远的田地里顺着一条小路走了来,手里间或拿着几支玉蜀黍秸。霜白的发被风吹得轻微地颤动着。一见了我,立刻红肿的眼睛里也仿佛有了光辉,站住便同我说起话来。嘴一凹一凹地说过了几句话以后,立刻转到她的儿子身上。她自己又低着头絮絮地扯不断拉不断的仿佛念咒似的说起来。又说到她儿子小的时候怎样淘气。有一次他摔碎了一个碗。她打了他一掌,他哭得真凶呢。他大了又怎样不正经做活。说到高兴的地方,干皱的脸上仍然浮起微笑。接着又问到我外面军队上盼隋形,问我知道他在什么地方、见过他没有。她还要我保证,他不会被人打死的。我只好再安慰安慰她,说我可以带信给他,叫他家来看她。我看到她那一凹一凹的干瘪的嘴旁又浮起了微笑。旁边看的人,一听到她又说这一套,早走到柳阴下看牛去了。我打发她走回家去,仍然让沉默笼罩着这正午的场。P24-29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季羡林:朴素的和谐  《另一种回忆录》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选集,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文选集,也许说得上这是作者与编辑的一次珠联璧合,虽然文章都出自作者季羡林先生之手,但经过编辑独具匠心的安排,我们就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倾听季老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   《另一种回忆录》展示了季老和谐文化的一生,我把它当成一部辉煌的交响乐来欣赏。据说,交响乐这个词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它是由古希腊文的“和音”与“和谐”这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开创了音乐美学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经典论断,我们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看,《另一种回忆录》确实具备交响乐的体例。编辑从季老过去所撰写的关涉到回忆的文章中选取了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这就像是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第一部分“赋得永久的悔”是第一乐章,在热烈鲜明的奏鸣曲式中呈现和发展着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季老所说的“众德之首”: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他对童年、对故乡、对亲人、对乡亲的回忆中,渗透着一种伟大的爱;而伴随着爱的主题,悠悠地回应着第二主题: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遥远的怀念”是第二乐章,它以抒情的慢板缓缓地将我们带入到季老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的交往之中。第三部分“大放光明”是第三乐章,这是一段如歌的行板,通过梵文、图书、书斋以及猫等与季老一生最为密切的内容入手,听季老如歌如诉地讲述人生哲理。第四部分“学术人生”是第四乐章,它以奏鸣曲式的恢宏将第一部分呈现的两大主题推向了高潮。季老将毕生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学术研究中塑造出让世人景仰的道德楷模;虽然季老只是在平实地叙述自己的学术经历,但我们已经感到了一种精神洗礼般的畅快。读季老的文字,就像是聆听优美的旋律,但在整个叙述中,并没有炫耀性的“华彩乐段”,这恰是季老最可贵的品格。季老的老朋友钟敬文生前曾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朴素,也许可以说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季老无论是为文还是为人,都达到了和谐的最高境界,如同灿烂之极归于平淡。   在谧静的夜晚,在桔黄色的灯光下,阅读季老的《另一种回忆录》,我的耳边却仿佛鼓乐齐鸣,或许这也是一种“大音希声”的表现方式吧。 (文:贺绍俊 出处:中华读书报 2007年1月)另一番人生况味文:朱华丽出处:京华时报 2006年11月     岁月的浸涤,拂去了尘世的喧嚣与浮躁,积淀下来的是晶莹剔透的记忆。季羡林先生——一个见证沧桑变化的老人,他对曾经的点滴回味,应该是冷静的怀念和感悟。    在《另一种回忆录》(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中,季先生从顽劣童年、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丰赡的人生经历,道出杂陈的人生况味,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这种叙述方式摆脱了传统回忆录的线形结构,在一个主题下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历史时期,相互呼应。我们能在季老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淡然的语句隐藏着往昔的辛酸和无奈,当然也不乏幸福与甜蜜。    季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把个人的人生体会和时代变迁糅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一个白发老人再回首时的无病呻吟,而是经历世态炎凉、世事变迁后的大彻大悟。谈及他的学习,他最初对学习的态度令我吃惊不小——“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他对别人的鸿鹄之志甚为钦佩,但坦率地承认自己不是那种人。我想季老先生所说的无大志应该是没有眷恋身外之物的意思吧,包括做学者,他想做的是纯粹自我,不是学者这些名号所能拘束的,所以才会在这个领域中默默耕耘。季羡林的另一种回忆文:宏伟出处:大众日报 2006年11月   季羡林先生九五大寿刚过不久,便以回忆录的形式推出了记述其“起伏人生、不辍治学”的《另一种回忆录》一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章,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  季先生从童年顽劣、学习游历、老年生活、治学体会四个方面入手,回忆了丰富的人生经历,道出了杂陈的人生况味,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将时代变迁与个人经验有效地融为一体。和通常意义上的回忆录不同,本书没有采取完全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写作方式,而是以主题定文章,同一主题下的文章相互间又有对应和回护,从而把作者对几个人生关键词的记忆与感受层层剥开,读者能在吉光片羽一样的文字中读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求学治学之不易,更能在深入的主题挖掘下感受到季先生对生命透彻豁达之体味。  近来,季先生的散文集陆陆续续出了不少,但所出图书都是由谈某个方面、某段经历的文字集结而成。《另一种回忆录》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季先生曾说:“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

编辑推荐

《另一种回忆录》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九十多年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更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在我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另一种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拿到书就狼吞虎咽的看了3章,语句朴实!网上有声版本的读的太慢 不过瘾 还是自己看好些,实在
  •   挺好的... 也不知道怎么说...但不能说不好...
  •   内容就看个人喜好了,季老文笔我喜欢.
  •   当人不如暮年,难免对从前的事记得清,眼前的事记不住。可就是这样也能给我们众多的启示。如果不是出版社想赚读者的钱,那就是老人记不住刚写过的东西,又写了。反正这些事我在好几本书里看过了。不过我尊敬季大师,买就买了吧!
  •   文章平淡真实,很好的书
  •   书的质量很好,很精致;文章很好,喜欢季老的文风,质朴,淡定,老公也很喜欢,难得。
  •   肃然起敬..祝爷爷能过米寿!
  •   看见了季老的另一面,季老不愧是大师
  •   读季先生的文章总是让人有一种淡定的感觉。我觉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这真的是很好的一剂镇静剂。而且在看似平淡的话语中,季先生的经历也能给我们年轻人一种奋发的激励。
  •   还没看完,内容大家各有所爱,不做评述。质量不错,摸起来很有质感。觉得读大师的书还是买正版比较尊重。
  •   文章读起来很质朴,难得的平静
  •   很喜欢这行云流水的写法,让人认识了一带人的成长经历
  •   季大师语言平实感人,此书不错
  •     以年轻人的心态来看老人写的回忆录,我总觉得是不能够理解充分的,毕竟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阅历。看着季老以八十几岁的高龄写下对于人生的点滴感悟,触动不能说没有,但是能够真正沉淀到内心去的依然没有那么深刻。
      
      我想写点纪念,因为这部书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中秋节前的一周给家里打电话,终于和爷爷奶奶通话了。而这一时隔半年的通话也终于让我了解到一个忽视已久的事实,爷爷老了。这过去的半年里,爷爷说,他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各种医院里度过的。以前我只知道爷爷总是在吃药或者补品,但是上一次才是真正的严重生病了。爷爷现在说起那些日子,还在想若是就此走了,也罢了。我当然不知道他当时会不会也在回忆这过去的几十年,但是人到了古稀之年总是会有很多感慨的吧。至于他们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奶奶说她现在想开了,我是真心希望奶奶能够想开,这样子爸爸也不用总是这么心苦了。
      
      我对爸爸说,现在的我虽然是在外面读书,事实上和工作无异,只是离家里太远,不能时常回家探望他们。爸爸对我的叮嘱则是,多给亲戚朋友们道个问候。家里的叔叔伯伯舅舅姑姑们多,或许我不能每个人都问候到,但是该有的礼节总是要有的。想想自己在这点上做得还是很不好,总是有各种借口忙着,那么以后的生活岂不永远都是这么无止境的忙吗?有些事情错过了很难弥补的,我不想就这样错过。
      
      每想起家人,总有一些回忆涌上心头,那里的人们是我永远的牵挂!
  •     《另一种回忆录》 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九十多年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更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在我九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我是先看见书后听了有声读物的,本书是季先生人生纪实由白钢老师完美的声音再次诠释,真的是无语伦比的视听盛宴。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去年的冬天,那时的我也处于冬眠中,整个人的情绪很低,每天除了书要读和少量的茶艺课训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引起我的兴趣。邂逅《另一种回忆录》我几乎是吃饭睡觉都在听都在看,感动万分,曾几次被先生的故事感动的流泪,或许是因为和先生同时山东籍人,有太多的共同生活境遇,就像是在听爷爷当年的故事。   一年后的我再次聆听,有种偶遇老友的激动。   动情讲述中的真实历史,浓墨重彩下的如戏人生。
  •     “我常常回忆八十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些,让我的心黑一点儿,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儿,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儿。”
      
  •     “就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前天,在解放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国家图书奖会议上,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包括文理法农工医以及军事等等方面的9万多种图书中,在中宣部和财政部的关怀和新闻出版署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国70多位专家的认真细致的评审,共评出国家图书奖45种。只要看一看这个比例数字,就能够了解获奖之困难。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评选工作。至于自己同获奖有份,一开始时,我连做梦都没有梦到。然而结果我却有两部书获奖。在小组会上,我曾要求撤出我那一本书,评委不同意。我只能以不投自己的票来处理此事。对这个结果,要说自己不高兴,那是矫情,那是虚伪,为我所不取。我更多地感觉到的是惶恐不安,感觉到惭愧。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图书,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评上,自己却一再滥竽。这也算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幸运吧。”
      
      ——总算知道了“国家图书奖”的机构组织、评选方式。
  •      季羡林老人故去了。
       
       不久前刚看过他的《另一种回忆录》。老人也许知道自己以90多的高龄已经去日不多。所以整理以前的怀旧悼亡的文章结集成册,取名“另一种回忆录”。
      
        老人的学问让人高山仰止。但是那些文章,不谈学问,只讲人情。懂那么多种语言的学问家却用最朴素的语言来数念,我猜他心里数念这些往事的时候用的也是故乡的乡音,因为他的那些故事就像是乡间的一个老人在回忆自己的亲朋故友还有那三只老猫,没有雕饰,没有技巧,平实而纯粹,只有深深的情感和怀念。
      
        老人将自己一生相逢过的人和事一一细说,为再不能相见而伤感,为没能说完的话、没能完成的事而遗憾。老人最引以为憾的是和自己的母亲聚少离多,没能好好孝敬她,甚至没能好好陪伴。当他讲这些事的时候,他并不是学者、大师抑或其他(这些称号,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奉若珍宝),他只是母亲的游子、朋友的故知和老猫的主人。
      
        现在,老人终于故去了。原谅我用“终于”,因为在读那些往事的时候,我觉得他经过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早已不再忌惮死亡,相反,他是在静静地等待——在还活着的时候,尽量留给后人更多的遗产;而死亡,不过是追随故人脚步的前行。
      
        假如,真的有天堂或是彼岸,那么老人的故去,只是在另一个地方的重逢,和他深深惦念的那些人的另一次重逢。那样的话,季羡林老人的故去,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不幸,却是他的幸福。
      
      ================
        另:刚在网上看相关新闻,记者采访余秋雨有关季老故去的感想,余大师说季老人品和学问上都达到很高水品,还回忆了一些细节——“……他也看我的书……有一次他和我吃饭,他要去换件衣服……”
        呵呵~~~~~~同样都称“大师”,这“大师”跟“大师”,咋差别就那么大捏?~~~~在那个视频上,我怎么看余大师那么面目龌龊呢!!呵呵~~~这话,说的有点白了~~~
  •     这本书还在读,还没有看完,但是今天读到季老为翻译《罗摩衍那》写的后记的时候,甚为感动。
      
      之前的几篇在讲到如何在德国求学,如何在梵语老师的严格要求之下做学问的时候,就已经很钦佩老人家对待学问,学术那种严谨的态度,读到这篇后记的时候,如果老人家不是在文中反复提及自己已如“苍龙”,如“老树”,读者很难从文字中察觉这种文章出自一个八旬老者之手,字里行间其实透出来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感,充满期待,充满向往,可能也正好应了这一章节的标题----大放光明。
      
      能想象的到,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为了那点闪着点微光都不敢称之为理想的东西执着着,用手悄悄护着,生怕来阵风就熄灭掉的但在他的眼里却熠熠如瑰宝的罗摩史诗。十年,已无法用酸甜苦辣,五味陈杂来形容,那泛着墨香的一行行用方块铅字码好的颂歌就是最好的诠释……
      
      喜欢他的那种不满足,喜欢他对学术的那种一丝不苟,他笑称自己是“又臭又硬”的书呆子,我更想把它唤作“季老的态度”……
      
      
  •     那一代的人硕果仅存的不多了。
      
      记得当初痴迷于张中行的负暄系列。相比之下,张中行的文笔更轻快一些。
      
      年纪大了,文章又写多了,说话难免重复。但是那种淡泊和宁静致远能让读书的人安下心来。重复也就无所谓了。
  •     季老的文笔不错,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学青年呢。
      不过这个集子收了不同时期的文章,有些内容就重复了。
      封面设计蛮有想法的,故意做旧。内页有很多照片,不过与正文并不会相配,而土黄色小字的照片说明对我的眼睛是一个折磨。
      季老的研究方向太专门了,也许可以找来他的《糖史》来看。
  •      读完后的第一感觉正如季老自己所说一样:“如果发现本书中同其他的书重复过多,那么最好别买。”
       的确,本书拖沓,繁杂,有滥竽充数之嫌,但也并不能否定本书的精彩篇幅。对于叙事,离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是颇有距离,但是说人,却另有一番风味。
       它让我了解的老舍先生的另一面,“北京的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见,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者。
       它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家之言,朱光潜深通西方哲学和当时在西方流行的美学流派,而对中国旧的诗词又极其娴熟,所以能够东征西引,毫无牵强,这才是比较文学,比那些在国外把老子或庄子写成论文让洋人吓一跳,回国后却又偏讲康德、黑格尔的教授,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也可以读到丁玲、胡适的趣事。丁女士当时是蛮声文坛的革命女作家,她是从上海那个当时全国最时髦的城市,领导全国的服饰新潮流去的,衣着非常的讲究。她那时候比较胖,又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到济南探望先生胡也频就遇到了“行路南”的问题,济南不比上海,马路坑坑洼洼,胡先生个子比丁玲稍矮,夫人“步履维艰”,胡先生也就自然成了丁玲的手杖。此情此景足够另近日的我忍俊不禁。
       适之先生则是一生都处在一个矛盾中、一个怪圈李。一方面是学术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动。在一次北京图书馆开评议会上,会议之初,适之先生便是匆匆赶到,还首先申明,还有一个很重要会议,要早退席,那只突然有人谈《水经注》,一听这个,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口若悬河,一直到散会,他也没有退席,大有挑灯夜战之势,还有这样的政治家,真令今人感叹有未尽其才过。
       本来买本书是冲着赋得永久的悔去的,当然这篇感觉不错,其实读一本书就象了解一个人,没有完美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      这是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的散文集, 集子装桢的很精美,以季羡林的照片做为封面,照片的调子是褐色的,很符合我的口味,就这样它来到我的身边。以往,买回来的书,我总会放上一段日子,然而这次我太想知道季羡林了,我读书很少去看什么图书排行,而且现在很少看小说了,完全是自己对书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我很看中出版社,很久以前,在书店里我就看到了一套季羡林的文集,就很爱不释手,但是看看书价,就忍痛放手。
      
      后来也到图书馆借过季羡林的书,但是心总也静不下来,就又还了回去。
      
      现在自己有这样沉静的心情,所以就不能在再放下了。其实,这本书共有271页,文字还不是很多,主要以季羡林老先生的照片点缀,在一般的情况下,我是很少购买此类的书的,我觉得这样的书,大多是图有虚名的,这次我很破例的一个原因,是老先生的照片有一种沧桑的美感,一种岁月的积淀,一种厚重的感觉在我心上,让我觉得沉沉的,这是我心灵上需要的东西。这是一本摘录集,大多是出自老先生其他的散文集,以回忆作为集子的基调,回忆母亲,夫人,师长,朋友,喜好,还有她的猫,每一篇散文很少看到什么华丽的辞藻,总是在娓娓之间,给人以真实的感动。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这就是我的‘永远的悔’。
       当我读到这章的时候,千般感受积与心头。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闯荡天下,不得不去为生活奔波,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然而,时间和岁月不肯停下来,就这样父亲,母亲在等待中,在日夜地思念中离去。我能够从老先生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份“悔”,但是我还是很想知道如果老先生真的可以重新来过的话,他真的愿意放弃自己的向往,放弃生命中其他的一切,去守侯在母亲的身旁,哪怕自己变成一个市井小民吗?
      
       老先生的夫人,另我感到惊讶,我想她的夫人也会同钱钟书的夫人一样,至少是一个知识女性,事实却不是在我的预料之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老先生却给了她的夫人这样的评价“德华一辈子也没有看过任何一部小说,别的书就更谈不上了。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笔来。到了晚年,连早年能认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还给了老师,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我对我一辈子搞的这套玩意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她似乎从来也没有知道过,在这方面,我们俩毫无共同的语言。在文化方面,她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在道德方面,她却是超一流的。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上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她对任何人都是忠厚诚恳,从来没有说过半句闲话。她不会撒谎,我敢保证,她一辈子没有说过半句谎话,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我之所以用这样的笔副去写下这段文字,我对这种纯中国式的婚姻的稳定性感到差异。象老先生这样的大家,他几乎倾其一生在其学术研究上,一生都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他所研究的东西是高深和枯涩的,他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不,也许对他来说那样才是一种享受。可能学术就是她精神上最好的伴侣。看看今天的人们似乎要求的很高,欲望很难被这样的生活所满足。是的,我们有的时候要求的太多,我们有的时候太空虚,我们的精神世界太贫乏,我们太不知道满足。但是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完美,在轰轰烈烈的爱情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亲情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我相信他们之间完全是媒妁之言的婚姻本身就没有浪漫和爱情所言,然而,他们却在这样的婚姻中找到了幸福,初了一份所谓的道德感以外,我想老先生的精神世界之丰富是我们这群俗人不可比拟的。现代人的婚姻,是以爱情开始的历程,但是其稳定性是我不敢恭维的,我不是旧道德的守卫着,但是我也不是现代爱情论的支持者。其实婚姻就和生活一样就应该是平平淡淡的,不能对婚姻有太高的欲望,要求所有的事去随所愿,要求另一半完美无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可以让心态变得平和,幸福。我向往婚姻的稳定,向往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东西或许来自于另一半,或许是来自你自己本身丰富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是个做学问的人, 或许是十年文革的原因,他总是同周围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政治有关的人. 在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怀念乔木》,其中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是清华大学的校友,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在政治上,作为书生,季老走的就是学术之路,没有同任何政治党派,而乔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仕途,其中的喜怒哀乐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写1986年的学潮的,季老这样说: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在上者和长者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理解与爱护,诱导和教育。个别人过激的言行可以置之不理。文章是写于1993年11月28日的。我总觉得再过几年,总会有人站出来,重新评价1986年的学潮的,而且这个日子越来越近了。
      
       在近代文人的文章里,没有人不提到胡适的。胡适解放前是北大的校长,在政治方面,众所周知,胡适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同样也反对三民主义,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政治是美国政治,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就是美国。现在看看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无论在经济和政治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同美国抗衡,不用说,事实已经证明了胡适的观点。从另一方面,激发了我去读一些关于胡适的书,是呀,要想了解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就不能不去读胡适。
      
       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另一本书,另一个人,就象一个锁链,不停地读下去,读的多了心也静了,心境平和了,就可以对书的内容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前几年读的一些书,似乎看到的只是书的表层的内容,看的只是热闹,看了就应该去思考,思考了就要去记录,记录了就应该去发现更多可以去思考的地方。
      
       书读完了,它算不上完美,但是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回忆。
      
  •   可惜
    文字寥寥,内容少了些.糊弄了事啊?
  •   记忆很模糊了
    好像还有几个大家的抽烟(戒烟)趣事
    忍俊不禁哈
  •   对于叙事,离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是颇有距离,但是说人,却另有一番风味。
    此言非虚
    PS:季老这么多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朋友,你为毛提钱钟书?他甚至没有在书中为钱老写过悼文,可见没什么交情。去比沈从文、梁实秋吧
  •   确实是重复之处繁多
  •   文字很好,不过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学潮不是89年的么?怎么你提到的是86年呢
  •   呵呵 ,楼上的朋友。学潮是86年开始的,持续了3年,到1989年才发生“天安门事件”的,这方面的东西可能要再过几年才有人敢评论的。
  •   季老先生以说实话著称,再加上做学术的严谨,似乎注定了他平淡的文风和朴素的话语,然而被这样的文字感动的时候才更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力量。
  •   一口气读完,被季老先生深深的感动和折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