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琳日记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海琳·贝尔  页数:225  字数:140000  译者:孔潜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位年轻姑娘走在1942年的巴黎街头。自那年春天开始,她便心中忐忑,有不祥的预感,因而从4月起写下了这本日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读每一页日记,她仿佛就在我们身旁。占领时期的巴黎,有时,她感到如此孤单,而我们却陪伴她日复一日。在那个寂静的巴黎,她的嗓音这般真切……  第一日,1942年4月7日星期二,下午,她要去维尔朱斯特街四十号保尔·瓦雷里的门房那里取一本书。她大胆要求年迈的诗人在上面题了字。按响门铃,一只猎狐犬吠叫着扑上来。“请问瓦雷里先生是不是留了包裹给我?”瓦雷里在衬页上写道“赠海琳·贝尔小姐”,下面是“醒来时分,如此静谧柔和的光,这般活泼生气的蓝”。  从海琳·贝尔的日记看,4月和5月的巴黎,同瓦雷里的诗句正相吻合。海琳常去索邦大学,准备英语学位考试。她同一个“灰眼睛男孩”相依相伴。他们不久前在苏弗洛街的文学院相识,在那里听巴赫的康塔塔、莫扎特的单簧管和管弦乐协奏曲……她和这个男孩及其他同学一起穿过拉丁区。

内容概要

海琳·贝尔,英语文学硕士,动笔写这本日记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1942年,维希政府出台反犹法令,她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就在集中营解放的前几天,她在贝尔根一贝尔森集中营溘然长逝。此后的半个世纪,手稿一直是其家人痛楚的珍宝。经法国大屠杀纪念馆研究者的努力,《海琳日记》的原稿终于在数月之内破茧成蝶。

书籍目录

法文版序日记◎  1942年 1943年 1944年中文版后记◎殉难的生命附录一◎海琳·贝尔的家庭附录二◎海琳·贝尔阅读书目附录三◎海琳·贝尔在被捕当天致姐姐德尼丝函译后记

章节摘录

  1942年  4月7日星期二午后四点  我回来了……从保尔?瓦雷里的门房那里回来。终于,还是打定主意去取我的书了。午后阳光灿烂,不像有骤雨突袭的威胁。我坐92路一直到了星形广场。沿维克多一雨果大街前行时,我开始担心。在维尔朱斯特街。的拐角,心里一阵发慌。不过,我立刻鼓起了勇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Theres no one to blame but you。。”于是又满怀信心了。我思忖自己怎么就害怕了呢?上星期,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一切挺自然。是妈妈的话让我感到了惶恐,她很惊讶,我居然如此胆大包天。不然,我会觉得事情就这么简单。我一直半梦半醒。终于按下四十号房子的门铃。一只猎狐犬吠叫着朝我扑上来,门房太太唤住了它,带着怀疑的神色问我:“什么事?”我以最自然的语调答道:“请问瓦雷里先生是不是留了包裹给我?”(无论如何,隐隐约约,我还是为自己的镇定自若而诧异,不过非常隐约。)门房太太转身进屋,问道:“姓名?”“贝尔小姐。”她朝桌子走去。我早就知道东西在那儿。她翻了翻,递给我包裹,用白纸包着。我说:“谢谢!”她非常客气地回答:“愿意为您效劳!”我往回走。只看到包裹上写着我的名字,黑墨水的字迹格外分明。到了门的另一边,我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衬页上以同样的字迹写着“赠海琳?贝尔小姐”,下面是:“醒来时分,如此静谧柔和的光,这般活泼生气的蓝。保尔?瓦雷里。”  喜悦一下将我淹没,喜悦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而信心同这欢快的阳光和云上洗过一般湛蓝的天相得益彰。我步行回家,怀着胜利的心情乐滋滋地想,爸妈会怎么说呢,异想天开竟然成真了。  我在等戴小姐,她可能来喝下午茶。天迅速暗下来,雨打着窗格,似乎很猛烈,刚才还电闪雷鸣。明天,我们打算去奥贝尔热维尔野餐,同去的有弗朗索瓦?乔布和妮可?乔布、弗朗索瓦兹?皮诺和让?皮诺,还有雅克?科莱。从特洛卡代罗广场的台阶下来,我边走边兴奋地想明天的事。不管怎样,天总会放晴的。现在,我的欢乐也蒙上了阴影。不过太阳会出来的,雨就快过去了。天为何这样阴晴不定?像个又哭又笑的孩子。  昨晚临睡前,我看完了《雨季来临》。的第二部分。真是太棒了。越读越觉得魅力无穷。前天,读到费恩同母亲和两个老小姐的故事。昨晚,读到水灾、本纳吉的房子和斯密利一家。我感到自己就生活在这些人物中间。兰森姆现在已经是老相识了,他很讨人喜欢。  整晚都为明天而激动。这可不是兴奋过度,而是一种隐蔽的快乐,有时我们忘记了,可它静悄悄地又回来了。我们做了些准备,像是要出发去旅行。八点三十三分的火车。六点三刻就得起床。  4月8日星期三  从奥贝尔热维尔回来。饱尝了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风雨、疲惫和快乐,我有些发晕。只记得晚餐前,在妈妈的房里我有些伤感,并没有正当或明显的理由,而是因为美好的一天结束了,突然同欢快的气氛告别了。我从来都无法习惯于美好事物的终结。我没有料到自己会感伤。我以为自己已然忘却了这些幼稚之举。然而不经意间,它又回来了,而我也并不试图抵抗。回来之后,看到奥迪勒和热拉尔都寄了明信片给我。热拉尔的信尖酸刻薄,嘲笑我和我寄去的卡片。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事了,但我想他会理解的。我要以同样的语气回复他。  眼皮不由自主地打架。白天的碎片在昏沉沉的脑海中闪过,我又看见从火车站出发,大雨瓢泼,天灰蒙蒙的;坐火车旅行,一路开着轻松的玩笑,感觉今天一切都会好起来;踏着湿漉漉的草,冒着雨,第一次在花园里散步;突然,蓝天从小小的田野那边露出来;午餐前的deck tennis、厨房的桌子和活跃而欢快的午餐;每个人都帮忙洗碗,弗朗索瓦兹?皮诺有条不紊地擦拭碗碟,乔布衔着烟斗,将碟子一个个整齐地放好。让?皮诺放叉子,或者同时放碟子,每次有人抓住他,他就笑,一面不在意地张开双臂;沐浴着阳光,散步在高地上,细密短促的阵雨,同让?皮诺的交谈;回到村庄,又见到雅克?科莱;一直散步到内泽尔,天空如洗,视野愈来愈开阔、亮堂;高高兴兴喝了下午茶,有无糖巧克力、面包和果酱;感觉大家都很开心;同德尼丝和两个妮可在一张长凳上,好让乔布和我们坐到一起,我的脸颊发烫;让?皮诺英俊的面庞正对着我,双目炯炯,身材健美;在地铁里道别,脸上的微笑由衷地诉说着一整天的快乐。这一切让我感觉是那么的近又那样的远。我知道一切已然结束,我在这儿,在我的房间里,但同时又听见他们的欢声笑语,看见他们的脸庞和侧影,就像有幽灵在萦绕。因为白天不完全是当下,也还不能算是过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充斥着喧闹的回忆和影像。  4月9日星期四上午  早晨七点,我醒来。所有的事在脑海里搅成一片。昨日的快乐,昨晚的失落,今天unpreparedness的状态,原因是前天的计划只安排到昨天;对热拉尔的怒气,倘若我理智地想一想,就应该消了,因为说到底,他有理由嘲笑我;火车上,让?皮诺严肃而不失热情的面庞;想到奥迪勒走了,不再回来了,就在我们萌发的友情开始深入的时候,走了。没了她,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4月11日星期六  今晚,我真想摆脱一切。我受够了不正常的状态,受够了无法像去年那样感觉如空气般无拘无束;我受够了这个想法,总觉得自己没有权利和从前一样。我似乎同某种看不见的事物捆绑在一起,不能随心所欲地抽身,我终于开始恨这个东西,想要改变它。更糟的是,面对自己时,我觉得自由自在,一点都没有变;  可一旦面对他人,比如父母、妮可或热拉尔本人,我就不得不扮演角色。因为无论我说什么,他们都相信我的生活已经改变了。随着时光流逝,两个世界的鸿沟越来越深。一个我,竭力变回从前的样子,或是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如果没有发生任何事的话;另一个我,是大家认为有必要脱胎换骨生成的新我。或许,最近这个月不过是我想象的产物。不,我要想这些。  随着时光流逝,情况也在改变。是什么让我觉得不自在,需要低着头避开呢?  就因为这些,晚上当我回来看见热拉尔的明信片,说他秋季之前都不能来看我了,我哭了,几个月来第一次流泪。不是因为伤感,而是因为我实在受够了沉闷的不自在。受够了虚假的情境,受够了在他面前,在父母、德尼丝、妮可和伊冯娜面前假扮另一个人。我盼望着至少他的来访或许能让一切都好起来。可是还有整整一个春季、整整一个夏天,都得像这样活着……而我无法向任何人解释。起初我昂着头,意欲挑战某种未知的事物,心想我要报仇;我并非有私下的算计,只想让自己快乐,因为事情就是这样。可后来,我把消息埋在了当前生活的乱石堆下,“明天再作打算”,因为我明白,这可不是件好事。  我非常清楚,我改变了所有的事,这从何而起呢?  起初,分析总是将我引向同一个结论,而我在重新看过、了解更透彻之前,什么都不能决定。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都承认。只是,我觉得父母不能理解的是,这个结论对我而言是绝对的,完完全全的:我浑然不知将会发生什么;我丝毫没有寻找出路的意愿,我等待,如同等待比赛结果,而我并不会参加。  或许,这是因为我无法接受不确定的局面。我喜欢弄清自己的处境,也许是为了摆脱,为了能重新恢复正常。这同打破习以为常的生活所引起的烦恼很相像。德尼丝会说我“深居简出”。  因此,自从我得出这个结论,我就在等这场比赛,它已经完全变成无关紧要的外部事件。我唯独等待的就是这个。  只是,不管怎样,久而久之,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紧张情绪。这就是为何我一想到可能会继续,便受不了。  这也是为何我厌恶整件事,几乎有意夸大。说到底,我不愿改变;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改变在所难免。不过,改变必须迅速,必须充满欢乐,就像假如一切顺利,它应该如此。  今晚,如果我愿意,就可以扑到床上,哭泣,告诉妈妈我想牢牢抓住从前的我。妈妈定会安慰我,我会在咸咸的泪水中睡去,平静,安详。而隔壁房间里的妈妈会多添一缕愁绪。  我甚至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这么做。这是self-pity,我对自己严苛了,因为我觉得现在什么都是多余。我不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个,并非出于自尊,跟妈妈谈自尊,那简直是一桩罪过。也不是因为我想炫耀或显露内心并未体验到的情感,导致无可避免的结果:情感变得cheap。我所要说的一切都是真挚且真实的。可我不想让妈妈难过。今晚,爸爸已经收到了“掠夺”通知,妈妈默默背负着一切,掩饰着痛苦。  It sufficeth that I have told thee我的纸笔。一切已经好多了。  让我们想想别的事吧。夏日的奥贝尔热维尔美得让人难以置信。从旭日东升,满是清新、希望与光亮,直到夕阳西斜,我阖上百叶窗,甜美静谧的傍晚让我沉醉,一整天都完美至极。  早晨,到达之后,削完土豆,我便跑到花园里去,知道欢乐就在那里等着我。去年夏天的感觉再次浮现,清爽而新鲜,相逢如若故人。菜园子里一片光亮,在晨曦中兴高采烈、得意洋洋地攀爬,每时每刻都会因为一个新的发现而乐不可支,开了花的黄杨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蜜蜂嗡嗡叫着,一只踉踉跄跄、醉醺醺的蝴蝶突然出现了。这一切,我认出来了,喜不自胜。我坐在长凳上,出神,任凭这醉人的氛围将我的心像蜡一般熔化。而每时每刻,我都有光彩夺目的新发现,鸟儿在尚未抽芽的树桠问鸣唱,我从前没有注意它们。突然,各种鸟鸣打破了寂静,远处有鸽子咕咕,还有其他鸟儿叽叽喳喳。我兴致勃勃地观看草叶上的露珠,简直是奇迹,稍稍偏转脑袋,就见露珠从钻石的光泽转入祖母绿,继而变成了金色。其中一颗甚至呈现红宝石的色泽,就  像一座座小小的灯塔。蓦然抬头,想看看乱糟糟的世界,却发现眼前的景致色彩极为和谐,湛蓝的天空、青青的山丘、玫瑰、薄雾笼罩下绿色的田野、棕色或赭色宁静的屋顶,还有灰褐色祥和的钟楼。这一切都浸在柔和的阳光里。唯独脚下的青青的嫩草充当了生硬的注脚,仿佛在这片梦境般的景致里,唯有它是活物。我不禁思忖:“倘若这是一幅画,人们会相信上面虚幻的绿及所有色粉画才有的色调。”可它却是真的。  4月15日星期三  我写日记,是因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刚刚收到一张明信片,满纸绝望、苦涩和气馁。读信时的第一感受几乎是胜利的喜悦,因为我看到他和我一样。可接下来,却是震惊,因为我发现若看不到他人痛苦,我便解不开心锁。  信上的一些字句让我颤抖——我们已分道扬镳……我们径直走入死胡同……因为我猛然感到这些话印证了我一直以来模糊隐晦的直觉。现在,我害怕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假如有一天我被捕了,安德烈会将这些纸页收好,想到这个我便很欣慰。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最最宝贵的东西,因为现在我已不再珍视任何物质的东西,应当捍卫的是它们的灵魂和记忆。  ——《海琳日记》,1943年10月27日  1942年,总有一些午后,在这些街上,战争和沦陷似乎很遥远,近乎虚幻。但这个名叫海琳·贝尔的女孩,深知自己陷于罪恶和野蛮的深处,却无法告诉那些殷勤而漠然的路人。于是,她写了一部日记。她是否预感到,在遥远的将来,会有人来阅读它?抑或害怕,怕自己的声音同无数遭屠杀的人一样,随风而逝,不着痕迹?在翻开书页之前,我们要屏息敛声,聆听海琳·贝尔,同她并肩向前。这个声音、这个人,将陪伴我们直到永远。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编辑推荐

  1942年,总有一些午后,在这些街上,战争和沦陷似乎很遥远,近乎虚幻。但这个名叫海琳·贝尔的女孩,深知自己陷于罪恶和野蛮的深处,却无法告诉那些殷勤而漠然的路人。于是,她写了一部日记。她是否预感到,在遥远的将来,会有人来阅读它?抑或害怕,怕自己的声音同无数遭屠杀的人一样,随风而逝,不着痕迹?在翻开书页之前,我们要屏息敛声,聆听海琳·贝尔,同她并嫡向前。这个声音、这个人,将陪伴我们直到永远。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假如有一天我被捕了,安德烈会将这些纸页收好,想到这个我便很欣慰。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最最宝贵的东西,因为现在我已不再珍视任何物质的东西,应当捍卫的是它们的灵魂和记忆。    ——《海琳日记》,1943年10月27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琳日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让人们能更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希望人们永远远离战争
  •   好没读呢 一步步来 案头书太多
  •   质朴纯洁的少女内心世界,温馨和煦的法兰西天空,缅怀逝者
  •     相信但凡用心去感受Helene Berr的内心世界的人都会被她高贵的人格,无私的品性,温柔坚强的内心所感动。这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拥有卓越的头脑,享受自然的无私赠与同时也慷慨回赠,却在这么一个野蛮的时代生活。极权主义为核心的庞大帝国机器碾过了像她一样千百万年轻人的鲜活生命。但他们富于思考的头脑和内心却留待后世的人们去感慨,去反思,去回应。人们不可以选择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但却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如何去更有责任的生活,去反思,去多问个为什么。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屈服与这混淆一切的平庸。
  •     
      醒来时分,如此静谧柔和的光,这般活泼生气的蓝。
      ——保尔•瓦雷里赠海琳•贝尔
      
      1942年的巴黎,战争的阴霾笼罩塞纳河畔,纳粹的铁蹄蹂躏法兰西的土地,希特勒的魔爪伸向了犹太人。此时,我们的主人公海琳•贝尔还只是索邦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年仅二十一岁的她出生于富裕的犹太企业主家庭,受到良好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学校主攻英语文学,醉心古典音乐。徜徉在雪莱、济慈的诗歌圣坛,流连于贝多芬、巴赫的艺术殿堂;抛不开生活琐事的羁绊困扰,也少不了同龄少女的悠悠情思。假如没有这场梦魇,生活注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然而,随着反犹迫害的步步紧逼,贝尔一家在劫难逃,恬淡安逸的生活从此画上了句号。父亲的被捕不啻第一个晴天霹雳!生活从此裂开一道鸿沟:一边是宁静无忧的象牙塔,一边是水深火热的集中营。生活注定不再是往昔岁月,海琳也不该是原来的海琳,至少在别人看来,应当如此。她却徘徊,挣扎,急欲牢牢抓住从前的自己,在他人不解的目光中备受煎熬。
      这一时期,许多巴黎犹太人宛如惊弓之鸟,仓皇逃往自由区。海琳及父母、姐姐德尼丝却留了下来。从之后的命运看,这确乎不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关于何去何从的问题,海琳在日记中有大段篇幅披露矛盾的心情:离开并非像他人所想的那样,并非怯懦之举,离开需要作出巨大的牺牲,牺牲幸福、尊严和抵抗中的平等。
      佩戴“黄星”、上“最后一节车厢”、宵禁以及种种限制,在海琳的心中播下了反抗的种子。但她勇敢地承受了,在内心激烈的斗争之后,她决心佩戴黄星去迎接他人或讶异或赞赏或鄙夷的目光,不戴才是怯懦!海琳的灵魂中有基督的大爱和普世情怀:她并非为自己痛苦,而是为他人痛苦;她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种族或宗教,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抵制一切排他性的组织;她始终要求自己怀着一颗公允的心。在苦难中,她已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荒谬和无用:纳粹德国是一套机械运转的齿轮系,吞噬一切,毁灭一切,从不思考为什么,唯一的目标就是赶尽杀绝。
      海琳的天性中,艺术的敏锐同思想的理性水乳交融。面对黑暗的现实,她不存奢望,父亲的短暂获释也不能让她抱任何幻想。作为志愿者加入法国犹太人联合总会之后,她奔走于各个孤儿院、济贫院和医院,每天接触罹难的同胞,听到闻所未闻的骇人事件,目睹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这一切激发了她对死亡的思考。她将死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上帝的自然之死,只要理解,便可以接受;另一类则属于人祸酿成的惨剧,是不可饶恕的罪孽。对于自身命运,海琳也有清醒的认识,她像济慈那般预感死亡。她知道死是极有可能的,倘若有一天事情真的发生了,当人们再读这篇日记,该多么惊诧!尽管有强烈的求生欲,尽管对未来满怀期望,但她超乎寻常的冷静使她完全把握了处境的险恶与生命的脆弱。
      对死的预言阻挡不了对生的热爱。海琳的笔调不总是灰暗的,相反,她所描绘的生活富于斑斓的色彩,弥漫着沁人的芬芳,流淌出悠扬的旋律:圣米歇尔大街阳光明媚,熙熙攘攘,同心爱的人一起漫步,怎样的心醉神迷;卢森堡公园的水塘波光粼粼,水声汩汩,孩子们的小帆船荡出闲情逸致;塞纳河畔满目金黄的色块,栗树铜色的残叶,翡翠般的草地,纯净而轻盈的天空,皱巴巴的叶子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奥贝尔热维尔的夏日点缀了晶莹剔透的露珠,铺就葱翠欲滴的草坪,坠满红艳艳的覆盆子;在文学院同“灰眼睛男孩”痴痴地聆听巴赫的康塔塔、莫扎特的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四重奏。
      辗转于矛盾的双重生活中,我们的海琳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或许,日记为她提供了这样的契机,而“灰眼睛男孩”则成了临时的避风港。她自己总结说,这部日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记录法西斯的罪行,记下不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的事;另一部分则是对爱人的倾诉。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到了海琳的痛苦,但她不是为自己的苦难哀叹,也不是为他人的误解烦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殷勤而漠然的路人”对他人的受难一无所知,对纳粹的暴行视若无睹,甚至因为想要唤醒麻木、失去自由判断的德国人!关于自己承受的痛苦,海琳谈到“赎罪的欲望”,相信经受苦难的洗礼定能获得更纯洁、高尚之心灵;对于外界以为她们是纳粹合作者这样的误解,她平静宽宥地说了句“他们弄错了”;而面对那些不知情或不明白的人,她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摇醒和召唤。无怪乎,海琳自己评价说,她比许多基督徒更接近基督!
      读过《安妮日记》的人,一定对小姑娘青涩朦胧又纯真的爱情记忆犹新;而《海琳日记》里作者对未婚夫让•莫拉维奇的一片深情也令人久久难忘。海琳称这个“灰眼睛男孩”为“湖中的兰斯洛”,亚瑟王圆桌骑士中最英勇的勇士俘获了姑娘的芳心。但一见倾心之后便迎来长久的别离,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1942年11月26日,让•莫拉维奇前往西班牙、北非,加入那里的自由法国武装。而海琳则于1944年3月8日早晨在家中被捕,之后被送往德朗西集中营。1944年3月27日同父母亲一起被流放。那一天,恰逢她二十三岁生日。当时的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斑疹伤寒肆虐,1945年4月,就在集中营解放的前几天,海琳走完了她二十四年的人生旅程。二十四岁,在这个本该采撷美丽人生的青春年华,海琳溘然辞世了,但她留给后人一部沉甸甸的日记,一颗仁慈宽厚的心,还有那永远定格在照片上的灿烂的笑容。
      
  •   你写东西越来越像译文了
  •   呃,这好久前写的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