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席宏斌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没敢忘怀。  两年前,因为要为一家刊物撰写关于建国六十年的系列文章,我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仔细研读。从那时起,一个历史问号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弥漫: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人们在度过自己的开国六十年时曾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他们未来几十年的岁月又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顺着这个思路一路研读下去,中国数千年历史所呈现的轨迹令人感叹:那些强大而长寿的封建王朝在经历各自的开国六十年时无一不恰逢盛世却又蕴藏着许多危机和挑战;那些构成历史的重大事件或风起云涌或暗流涌动,使历史的天空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对后来几十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甚至逾千年而不衰。  汉、唐历来被称为中华盛世:西汉的盛世高峰出现在其开国六十年之际,绵延达六十多年;唐朝的高峰也出现在其立国六十年之际,其盛况持续了近八十年,但是这两个王朝在经历自己的开国六十年之际却不约而同的选择做同一件事:消弱宰相的权力。  同为汉朝,西汉在其开国六十年之际,迎来了中国封建盛世的第一个高峰:汉武帝采用软硬兼施、文武并用的手段,统一了政权、统一了财政,并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在他的统治下,西汉疆域广大、文化繁荣,丝绸之路延绵万里直抵欧洲,中华文明传播四海,天下归心。  而反观东汉,在其迎来开国六十年之际却是一片破败景象:帝国的最高权力或为外戚所把持,或为宦官窃取;土地兼并越来越重,流民、饥民越来越多;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贫民百姓流离失所。

内容概要

回首过去,历史运行中呈现出的某种规律性和看似偶然的巧合常常令我们惊叹不已!历史学家们一般把秦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隋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明、清理所当然的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个高峰。以此来推断,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华民族将迎来又一个高峰时期。这种推断有一定的道理,秦、隋虽短命,但它们都有制度的创新,中华民国的时间虽短暂,但一样发射出不朽的光芒。辛亥革命推翻的不单是封建皇帝,它最主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使“ 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正是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共和国大厦。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呈一种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波浪式走势,但统一的趋势始终占据着主流。宋以后的七百多年历史中,中国几乎完全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格局。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曾涌现过数十个王朝,它们有的长寿达 400多年,有的短命仅仅数年。当我们在分析历史上那些短命的王朝为何短命之前,不防先把注视的目光投向那些长寿的王朝,看看它们在走过自己的开国六十年时曾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岁月。

作者简介

席宏斌,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一九九一年天津大学毕业后到京。先后任记者、执行主编、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经理等职;先后发表过各类新闻作品、文学专著三百多万字;兼任过两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任两家公司董事长。

书籍目录

序言引言第一章  秦砖汉瓦(汉朝)第二章  贵族时代(魏晋)  第三章  盛唐气象(唐朝)  第四章  文官政府(宋朝)  第五章  入主中原(北魏、辽、金、元)第六章  中国和世界的时差(明、清)第七章  短命的王朝(秦、隋、民国)第八章  六十年的回环第九章  开国六十年(中国1949—2009)  第十章  未来四十年(中国2009—2049)  后记

章节摘录

  公元前142年,西汉帝国以三次地震、一次大旱迎来了自己的开国六十年。  公元前142年,正值汉景帝执政的尾声。  这一年的天象稍稍有些异样:正月里的某一天中,汉帝国的土地上接连发生三次地震;到秋天的时候,又发生大旱。  这一年,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汉景帝连下三道诏书。  春天,因为农业连年歉收,景帝下诏禁止内地各郡用粮食喂马,有违禁的,没收他的马匹入公府。  四月,景帝又下诏,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严格遵守职责。景帝认为:现在有的年份农业歉收百姓食物就匮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奸诈伪劣的人做了官吏,公然行贿受贿,强取豪夺,侵夺百姓,太不成样子!所以命令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遵守职责,为政不佳的将受到处置。  随后景帝又下诏:规定家中资产达到四万钱的可以做官。景帝认为:原先家中资产达到十万以上才可以做官的规定,会使很多廉洁的人很久得不到官职,使贪婪的人长久占着便利。  这一年,朝廷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未来的皇帝、当时的太子刘彻在这件事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能力。  当时,廷尉奏请景帝审批一件凶杀案,被告名叫防年,是个杀人犯,所杀者为其继母。因为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为了复仇防年便杀了继母。对于这件凶杀案,廷尉定性为杀母罪,判防年大逆不道。景帝觉得这种判决不太准确,就向刘彻征询他的看法。刘彻分析说:"通常说继母如同生母,也就是说继母同生母毕竟不同,只是由于继母被父亲娶为妻,她才同生母一样罢了。现在防年的继母杀了防年的生父,那么,防年同继母就不存在母子关系了。所以不能判为大逆罪,应按一般杀人罪判刑。"刘彻的分析头头是道。景帝很是欣赏,认为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大臣们也都称赞判决准确。刘彻因此更得景帝器重。  这一年正是西汉王朝开国六十年。

编辑推荐

  大事件、大变革、大转折、大危机、大挑战  重现两千年中外开国六十年之旧况,追寻至建国前中国衰败落后之成因;剖析六十年来当代中国国事之利弊;预测未来四十年间中国崛起之前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这本书不错,把中国历史归纳的很好,分成几个时段来写,有些观点比较新颖,比如作者认为中国在明朝就开始落后世界了,原因不光是闭关锁国,而是此时的西方有了大学,中国却搞文字狱,教育的落后,思想的落后才是导致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总之,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这本书不错,用来两天读了一遍。可以说作者是在独特的角度解析历史,见解独特有新意。
  •   昨天下的订单,今天就到了,首先速度上就让人很开心,然后书的纸张啊都很好,特别是内容,很有思想,很有趣味性。不像是在看历史,倒像在听故事·~赞!!
  •   学文科的孩子一定要了解!
  •   书真的不错!很好,很喜欢!
  •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开国60年都有哪些问题呢?1、继承人蜕化2、政权过渡不稳3、干政:外戚干政,太后干政,宦官干政4、吏治腐败5、执政能力下降历代君主也做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1、继承人教育。加强继承人的知识教育,知识水平提高了,不等于执行能力提高了,也不等于道德水平提高也,也不等于自制能力提高了。出了不少明君圣主,但昏庸者更多。具有巨大能量的国家政权落至一个昏庸者手里那是可怕的。2、设立储君制度。无论是立长、立嫡、立贤,其根本目的还是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事实上这个问题从未真正解决。储君制度防君子不防小人。3、皇权集中。无论是汉朝的立子杀母,还是明朝严令的宦官不可问政,均是为了悍卫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皇权旁落经常发生。如果皇帝无能,则皇权必然旁落。皇帝有能,往往又会走向独裁与专制,独裁与专制最终仍然导致不公,不公就有害国体。4、变法。历史有诸多变法,如:王安石变化,戊戌变化。往往是人亡政息,甚至人因政亡。诸多变法均是昙花一现,杯水车薪。5、科举制度。虽然弊端种种,却为政府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强了执政能力,延长了政权寿命。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朝代兴亡的轮回。6、惩治腐败。以酷刑惩治腐败,仍如抱薪救火。惩处的不及百分之一。
  •   很熟悉历史,纵横捭阖,很见功力,只是对未来的发展把握有所平淡
  •   挺有意思的,比想象中好看
  •   说理性比较强,如果喜欢吐槽式或者故事性文字的同学还是不要看。但说理丝毫不形象本书的可读性,本书的理论不空洞,归纳总结性很强,很深入很透彻。
  •   给老爸买的,应该还不错吧,没看
  •   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买了本《国运》,想看看历史上中国历朝历代在王朝建立六十年时以及世界各大国立国在建国六十年时的历史状况,和新中国在建国六十年时我国所处现状。该书以历史上超过六十的朝代在六十年左右为主要切入点来分析历史,希望从中找出朝代更替的因果关系,但明显感到有点牵强附会了,而对世界各大国立国在建国六十年时的历史状况的分析就更显得论点不完备。结论也自然做得仓促。仅仅从在六十年之际的表象中去推演已经存在的结果。且不说国外的六十年,就连中国史上的这几个王朝要分析其更替的原因仅仅用三百六十多页也是非常不够的,标题太大了!看起显得的些捉襟见肘了,而书中最大的败笔在于说历史上由篡位而来和政权唯有一个宋朝,书中写到“它不但长寿,而且在其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作者肯定忘了,在这个大宋王朝之前的另一个长寿王朝唐朝也是通过篡位而来的,而且作者对宋朝的概述同样适用于李唐。这个重大失误作者做为专家是不应该的。当然书中有许多观点还是令人欣赏的,这本书看过以后感觉应该属于不错之列。
  •   该书提到的五大看点可用以下来总结--历史类比、传统思维、关照当下、意立未来。但盛名之下其实不易符。选点和立意很好,但在区区364页篇幅中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以及新中国和世界各大国立国的六十年,该书所采用的历史事件罗列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且不说无暇顾及历史事实的考证,就历史事件的选取同作者的评述也并未很好的水乳交融,其结论也自然做得仓促。只是鉴于作者的身份能有这份心意居安思危,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   讲了不少历史典故,也谈到值得现实借鉴的东西,可以看看。
  •   本书是一般性的历史读物,只是作者的真诚和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其中提出的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值得世人深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