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若缺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作家  作者:王建中 口述,徐皓峰 撰文  页数:1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猛烈的习武风潮,血气方刚、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广受影响。《大成若缺》讲述者王建中即是其中之一。
受习武风潮影响,王建中由一名先进工人,变为街头茬架的"不良青年";受商品大潮推动,王建中又由一名"茬架勇者",转而下海经商,开店练摊。
得意失意,起伏坎坷,大成大败之后,王建中最终回归武术,重新以内家拳学为人生归宿。
他独立思考,潜心钻研,在八卦掌、大成拳领域,求出了自己的体系。
书中谈及的一众武林人物,在当代武术界皆有影响:王芗斋、于永年、张国盛……尤其是浓墨重写的崔有成。崔有成以辉煌战绩在武行享有大名,但他生前排斥媒体宣传,不留著作,《大成若缺》是对他真实生活和武学的首次揭示。
《大成若缺》承续了《逝去的武林》风格,在时代信息方面,以前所未见的角度和生活细节,展示了八十年代武林、群架、经商的不同规矩。在武学方面,用口语化的文字,揭示了传统内家拳实战的奥妙。

作者简介

讲述者简介:
王建中,1955年生于北京,八卦掌、大成拳传人,是一代内家拳实搏大家、传奇人物崔有成的义弟,内定的拳学撑旗人。
撰文者简介:
徐皓峰,1973年生人,从事道家文化研究、口述历史整理、小说创作。文学作品《逝去的武林》《道士下山》《国术馆》《大日坛城》等。论文入选《道学精粹》《中国道教》《文艺理论与批评》等。

书籍目录

1.义兄崔有成
2.师父张国盛
3.茬架
4.熬四关
5.立场子
6.不摔之摔
7.练拳改拳 练步改步
8.浑圆冲氧
附录
王芗斋窍要谈

章节摘录

  2.师父张国盛  我生于1955年,是杂耍、中医的家庭,四岁开始练功,钻圈、大顶、学小丑。练功得挨打,父亲用烟袋杆一般粗的藤条棍打我,别看细,由于藤条有韧劲,打上去火烧火燎的,随便一下,就钻心地痛。  父亲下手狠,训练小孩就跟训练小动物似的,也没法讲理,就是打。现在回想,我这辈子为什么迷恋练武啊?觉得是因为从小练功练习惯了。我痴迷于这一艺,幼年理解不了,反正每天出一身汗,就觉得活得有意思。  过去讲“艺不压身”,多会总是好,人人有这意识。比如打算盘,过去的掌柜手里没有算盘,也空着练指法,叫“剥皮”。打算盘也是一技之长,凭这个就能有饭吃。  我八岁练少林拳,功夫没忘,天一黑就练。长成小伙子了,我在酒仙桥遇上一个练尹派八卦的师父,叫郑三。尹派是八卦掌祖师董海川①大徒弟尹福②所传,尹福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皇族西逃的路上是光绪皇帝的贴身侍卫。  尹派简洁,就是八个式子来回转。尹派的掌法叫牛舌掌,大拇指不是撑起来的,而是内扣,如牛舌一般,其中有内在的理法。有人说,尹福的手受过伤,大拇指筋断了,所以耷拉着--这是外行人的异想天开。  学了一段时间尹派,有个在附近练小洪拳的人,跟我处得来,推荐我去学程派八卦,说:“你知道东单有个八卦张吗?”  八卦张叫张国盛。我早知道他的大名了,他练的是程派八卦,程庭华①是董海川的另一个有名的徒弟,他为人豪侠仗义,一辈子广交朋友、广收徒弟,清末时八卦掌在民间推广,他居功不小。  尹派是掰脚,回转时,前脚尖往外掰。程派则是扣步,回转时,前脚尖向内扣。尹派就是八个式子,程派有六十四手、七十二绝招、游身掌等项目,还有许多兵器。程派比尹派丰富,越简单的越吃功夫,越丰富的越引人兴趣,这是程派门庭广于尹派的缘故吧。  七八十年代,京城最火的是八卦掌,高子英②是程派的第一把交椅,徒子徒孙众多,张国盛便是他的徒弟。张国盛在东单公园的场子,算是首屈一指,有“八卦张”的大名。  我到了东单公园,见练功的人山人海,练什么拳的都有。八卦张的场子占地大,徒弟一个人围着一棵树转。  练小洪拳的朋友给我当介绍人,是自告奋勇,向我显摆有关系有面子,其实跟张国盛也是间接关系,根本不熟。说的时候,他是把我镇住了,但到了人家的场子,他就尴尬了。  他提了几个认识的人,张国盛听了,那反应是说客气不客气,说冷淡不冷淡。张国盛没说不收我,但也不理我们,他的徒弟们更不理睬我们。  我知道小洪拳的朋友指望不上了,我是真喜欢,想学就得靠自己了。  别人给你尴尬,自己不能尴尬。我就在张国盛场子的外围找了棵树,开始转圈,转的是尹派的,边转边看,看熟了他们程派的式子,也照猫画虎地转程派的。  我起得早,早晨四点就到了东单公园,翻铁栅栏进去。每天张国盛来了,都看到我比他还早。几个月过后,我成了场子里的熟人,一天张国盛走过来问:“你多大了?”问我岁数,这就是要开始指点了。  我老实说了,心中暗喜,苦心没白费。晾着不理我,我揣摸,是他看我能否坚持,在测我的恒心。  当年老一辈武术名人都去东单公园,师父的场子人多,别的场子人练完了,也爱到师父的场子边观看。师父说:“一块练吧。”他们下场子练,大伙就鼓掌。他们说:“张师父特别仁义。”我们练得起劲,觉得在师父的场子里痛快。  老前辈来了,给我们说说,临走的时候,师兄弟们身上带钱的,就拿出来,也就是块儿八毛的,凑出好几块,由师兄交给老前辈。不是学费也不是好处费,就是晚辈向长辈孝敬的意思。师父的场子人气旺,老前辈们来得多,我们也饱长见闻。  师父是个喜欢徒弟的人,我们跟师父私情重。他节假日还带我们这拨徒弟出去玩,一次在颐和园,表演过“水上漂”。我们在颐和园租了条船,都穿了泳衣,颐和园水浅,深了也就到胸口,我们站在水里,用手托在水面上,一字排开,从船边排出去,师父从船头走我们的手,在水面上能走出五六步。  八卦操掌要砍树,我砍树砍得手掌是黑的,师父的手掌也是黑的。师父的“铁背靠山”厉害,后背稍发力,靠一下墙,房梁上的尘土都下来。我练后背撞树,开始练,一撞上,就震得头晕。后来,王家大院中有几棵树便是我靠死的。  师父不狭隘,不阻碍我们学别门的东西,反而希望我们得东西越多越好。他还主动带我们去求艺。他知道河北农村有一人会轻功,想让我们得此艺,带我们一伙人长途跋涉去了河北。  访到那位高人,见他家的院子几步便是一个深坑,估计是夜里秘练轻功用的。师父表明来意,此人不愿教,为了不让我们白跑一趟,给师父面子,就给表演了一下。起码,师父让我们长见闻的愿望,他满足了。  我亲眼所见,他一下便蹿上了房梁,在房梁到房顶的那么窄的空间里,做了个移身,灵活如猫,从另一侧跃下。落地时轻盈极了,鸟归巢一般,好像有一对无形的翅膀在兜着风,脚尖一点,就着地了。  没学到此艺,遗憾了,此人现在应过世了,不知他的艺有没有传下来?  回来的路上,师父说,现在的高楼大厦墙面笔直,老北京的城墙不是直的,下一层砖会比上一层的砖往外错一点,凭着这点斜度,脚尖能点上力,所以练了轻功,可以在城墙面上走,旧时代,有越城而入本领的人并不罕有。  有个练硬气功的老米( 化名 ),名气大,师父还安排我们师兄弟五六人跟他学过一段。一去,老米先给我们表演了“板上钉钉”,以镇住我们。  他把个大长钉子,钉帽抵在掌心,往木板上一拍,就钉进去了。我们都看傻了,觉得这力度拍下去,钉子没钉进木板,更可能反过来,钉进手掌。  他也不讲解,说:“先练这个,练吧。”  怎么练啊?我们天天练,手上根本不敢使劲,练了许多天,死活钉不进去,因为不能放胆,总担心钉不进木头,倒把手心捅破了。  老米不教原理,埋怨我们不用功,一副有绝活在身的高傲姿态,我们都感到有心理压力。一天,我们喝了很多酒,趁着醉劲,大伙相互合计,大不了不就手心拍出个洞吗?  我们放胆一拍,竟然把钉子拍进木头了。原来看着吓人,其实简单,没什么技巧,就是胆子,要点是不能犹豫。  我们突破了“板上钉钉”,老米又露绝活儿,表演了“隔空击物”,点着一排蜡烛,隔着一米多远,一掌发出,想让哪根蜡烛灭,哪根就灭。我们虽看了一惊,但有了上次的经验,也没有太惊讶。  老米让他儿子教,老米儿子说了一堆内气运行的玄理,说蜡烛是掌上发气灭的,得苦练三年,养气、调气之后,才能发气,威严地督促我们练。我们知道,照他的话做,一定练不出来。  我们就自己研究,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不是气,就是风,只要找好速度和角度,一掌挥出,掌面、袖子带的风,足够让蜡烛灭了。老米儿子见我们很快达到了“想让哪根灭,哪根准灭”的水平,就不教了。  老米还教了“头断铁板”,拿生铁铁板往脑门上一拍,铁板就断成两半了。又是一大套养气、调气的理论,说得振振有词。  我们就仔细观察老米的动作,经过试验,又总结出来了。其中技巧,一是额头需练出一定硬度,二是铁板拍上去时,得保证角度平,不能倾斜。再者,铁板是生铁,不能是熟铁,生铁比较脆。  这次总结得快,因为正赶上出了一档事故,让我们看出了破绽。会头断铁板的不单是老米一个人,有一个卖艺的刚表演完拳脚,一时兴起,没有歇,立刻表演头断铁板,结果一拍,拍了个头破血流。  他现眼,因为刚练完拳,身体还激动着呢,手没恢复正常,握铁板失去了感觉,拿不准角度。此人从此不玩硬气功,因为当众出丑一次,观众口碑一坏,就吃不了这碗饭了。  我跟师父说:“没东西,不去了。”师父就让我们回来了。  王芗斋说硬气功里面有技巧,是一种表演。王老能这么说,说明他知道其中底细。后来,八十年代流行散打,这位硬气功老米就办了个散打班,教散打了。  听到这消息,我很惊讶,寻思老米虽然是个老江湖,但他在拳上没造诣,怎么能教散打?  正好有一个我认识的小伙子去学了,很快退学了。我问怎么不学了?他说去了半个月,挨了半个月打。  老米散打班的口号是“想学打人,先学挨打”,小伙子没学到什么技巧,每天去,就是班里的老学员冲上来一顿打,他信服那个口号,咬牙坚持,最后实在被打得受不了,便退学了。  他这经历,更验证了我的推测--老米不会散打。虽然不会,但凭江湖技巧,他也能把散打班办下去。老米早年一根扁担两个筐,前挑儿子、后挑闺女--如此走的江湖,可想江湖经验有多深!  散打风行,他找了个口号,用教挨打的办法招了一批想学又不懂的人,一度散打班还办得很红火。  对那个被打得退学的小伙子,我教了他一个技巧:当对方猛冲过来时,你的腿就用上了,让他过来,一抬腿蹬出去,能给对方重击。  小伙子跟我学了半年。他学别的一般,学这个特别灵。半年后,他找到老米班上那些打他的老学员,把他们都打败了,说:“我没学挨打,我学的是打人!”  一下扬眉吐气了。  我教他这一脚,有意识训练,抬腿就是这个,你要老想打人一个熊猫眼,之后准是。这一脚在八卦掌叫蹬脚,在大成拳叫穿心脚。其实各家的东西,都有相通之理,其中复杂深奥的,可能你在实战时还用不上。练得好,永远不如用得好。  师父鼓励我们广学博采,我自己更是好学。我总觉得别人有好处,既然认为好,就不要顾脸面了,去请教吧。我是什么人都接触,谁的场子都去观摩,我站在场外,不留声色,别人以为我只是个观众。  人没防备心时,就容易露东西,我看得仔细,露一点,我就学到一点。不但练武术的,我是连硬气功、杂技的场子都看,看了扔下个块儿八毛的。  一次,在翠微路上遇到个卖艺的,他把几个小碗扣在地上,在碗底上走,自称是轻功,练完了,拿起碗向围观的人要钱。我那时的一身打扮,看着就是个练武术的,他发现了我,就叫:“师兄,你来了!”然后向别人宣布:“这是我的同门师兄弟,今天特意来给我捧场子!”  我还奇怪呢,我不认识他啊。这是走江湖的技巧,见我是练武的,怕我砸他的场子,说我是他师兄,我就不好意思砸了。他表演的时候,还拿我做话题,跟观众说了好多话,表演完了,他先冲我要钱,既然是师兄,就不能给少了,我给了五块。  他大喊:“师兄给钱了!”去找别人要,别人也不好意思不给,纷纷掏钱。对这个卖艺的,我每次回想,自己都乐,觉得他反应真快。  看到别人的掌能切砖,师父说:“你赶上了,也能切。”赶上,指的是通过反复练习,找到角度和发力的巧劲。我四处捡砖头练,一次切开了,日后就都能切开了。  我练功不惜力,为了练抗打能力,我先用竹板抽自己,痛得不能忍受,就给竹板包上了布,练多了,去掉布,也不痛了。后来我用木棍、用铁棍打自己,头一磕,铁棍就断了。一是铁棍得是生铁,生铁脆;二是得天天练,不练,找不准那个巧劲。  我还练过用铁丝绑在脖子上,脖子一绷,铁丝就断了。别人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没意思,因为有技巧,关键在把铁丝绑在脖子上时,将铁丝拧住这一下,要拧得铁丝将将断。  我觉得这种表演性的技巧没意思,还是喜欢能实战的功夫,比如练八卦的托天掌,我就愿意一圈一圈地走下去,走多久我也不烦。托天掌练久了,肩窝会出一个凹点,师父说功夫深的人,肩窝能放上鸡蛋。  有人练托天掌走圈,手里会托半块砖头,不要小看这半块砖头。许多人走不了几步,就走不下去了。我喜欢练的是这种功夫。  招数这东西,学了也就学了,不练也就没了。我学过八卦掌那么多招法,慢慢就放弃了,唯一没放弃的是定势八掌。这八个式子出功夫,我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时,就转这八掌,简简单单的,却真能调理人,走几圈,便觉得气足了、顺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成若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7条)

 
 

  •   不看这本书,没想到大成拳实战原来是这样子的
  •   因为在练习太级拳,最近买了不少相关的书看,其实所了解甚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大成拳。但民间确实应该有高手存在吧。
  •   大成若缺——八十年代习武记我是看完电子版的觉得好,才买的
  •   实在两个字,写的也很有可读性,利于记忆。但毕竟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文工武斗的年代确实成就了一些人物,这也是那个年代造就的,就像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战乱和混乱的事态,造就了王芗斋一样。七十到八十年代附近,确实出了一些在武功上颇有名气的人物,大致是师傅进了牛棚,而在困境中收了几个徒弟,也算是困境中能给自己帮衬的人,而在这段无聊的时间里,又把自己的武学作为消遣或者是一种报答,有意无意的,一点一滴的抚慰几个好武的思想,没想到在数年后还真是有一些功成名就,而正式成为了大师的衣钵传人,现代的海灯法师就有这样的授徒经历。看这样的书,也算是对武林掌故的现在与过去的一种空间上的认识,毕竟一些事情还是需要有人来说的,对这些人和事在那个无奈年代的经历应该给予包容和理解。我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往事不堪回首。
  •   徐先生的文笔一如既往,平实细腻,耐人寻味。读此书,对崔有成先生有了更多了解,很有特色的拳术大家,可惜英年早逝,向崔先生这样的实战家还是太少了。
  •   冲着徐皓峰来买的,书还没有收到。看了逝去的武林,确实启发大
  •   是一本,很好的书。继承了逝去武林的空灵文字风格,干货依旧多
  •   八十年代习武,应是最后一代人。
    旧社会为生存,为救国存亡甚至要沙场杀敌,那时习武的目的就这么明确,严峻的大环境,高手自然辈出,进入和平时代,习武多为健身,八十年代社会进入转型期,民间群体打斗事件迭出,这种状况下出一批巷斗高手。
    现在,养身健体耳。
  •   看过逝去的武林,再看看这现代的武林人。
  •   看中间一段茬架,很像看顽主小说,非常有趣.书把武术拉回到人间,不再是飞来飞去的浪漫,很实在,推荐!
  •   好书!希望可以把中国武林精神传承下去!
  •   读后感到武林也很无聊,对于“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在哪里”这个问题,从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会,反而感到一种野蛮的气息。问题是,如果我们通过努力来获取某种力量,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够更好的修身和造福社会,我们去做这个努力干什么?希望读者朋友们一起研究一下。我给这本书打五星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反面的视角。
  •   好看,喜欢 茬架 一章
  •   习武记中介绍了作者的很多事迹,了解的当事人和当代大家的风范,很不错
  •   武术界总是免不了神神鬼鬼虚头八脑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这真害了武术,断了武术发展的广阔空间。能打的人,肯定有,但他们能打到什么程度,他们凭什么能打,这比在想像和不可印证的回忆中描述他们出神入化的绝技更重要更有意义。近年来出了一些好看的有趣的书,比如李仲轩的故事,也比如这本书的传主。
    书里边似乎讲了一点实际的东西,比如胆肥的人总不易吃亏,胆壮的人更容易打出来。至于说期待从书中学到一招半式管用的技法,那没有。
    好看的书。也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年实战的痕迹。
    不可过于夸大此书的价值,也不敢轻易否定书中所记事情。
  •   很适合用来研究的一本书,徐浩峰对武林的热爱
  •   一点也不缺
  •   有点纪实文学的感觉,但又没那么文学,很朴实,记录了一个时代一股社会风潮的真实面目及普通人没有机会触及到的部分。
  •   好书!作为那个时代的习武趣事,读起来有一些感慨,叙述语言平实。
  •   看上去像是正版 徐皓峰的书一直都挺不错
  •   作者写武术的口述回忆,就是这个味,在转述了述者的意思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原表述得到升华。因为同样一个意思或一句话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下会使傍观者产生不同的意境。所以我觉得,作者通过转述丰富和完善了口述者的语义。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对,但作为读者受益的程度要大于直接听原述。
  •   在缺乏实战的当代,对练者有一定借鉴意义
  •   喜欢!讲出来好多练武的真实感受!
  •   到手就迫不及待的翻阅,里面有些东西很受启发。
  •   很好,在网上看了一半,马上买来,传统武术爱好者需要看一看。
  •   口述历史,可读可存。
  •   这个当看人家的学习国术的经历
  •   喜欢 中国的武功应该回归其实战的本源 否则 会被飞来飞去的武打片造成的误解毁掉世人对中国武功应有的敬意
  •   这本书就是一部纪实作品,侧面反映了一个时期,一段历史。
  •   中国功夫
  •   看80年代的练武历史很有意思。
  •   很不错的研究书籍
  •   买了书,等着慢慢读。
  •   能让人静下心来去读 而且又热血澎湃的一本书
  •   有启发,很喜欢。
  •   那个不一样的世界,让我大开眼界,兴冲冲,到头来,自己还是原地站着,哈
  •   内容太好,练武者必须看。
  •   徐浩峰向来不错。
  •   还不错,速度很快...
  •   这本书讲的很好,很生动!
  •   这本看着不错,内容要慢慢看了再说
  •   非常不错啦,我老爸很喜欢~~
  •   是本好书,可惜现在还看不懂,以后看
  •   讲出了不少意拳的真东西
  •   支持浩峰老师!!!
  •   趣味很强,很有那个年代的厚重感
  •   每个年代都需要反思,而不是逃避。
  •   很好看,超值
  •   曾经的练武狂潮
  •   大成拳的另一境界
  •   以学武者的角度谈武,中华武术的精神,好书
  •   看大师跟人街头斗殴中摸索武术的过程挺有意思。但是后半部太专业了。只是偶尔翻出一段强行理解下。理解不了就丢下了。
  •   非常讨厌武术套路表演,所以喜欢书里头描绘的打得过瘾。不能打,就是骗。所以此书值得一看。
  •   可以当做小说来看,正在阅读中。。。。
  •   徐浩峰的书什么时候能没有书腰?
  •   挺好的书,里面有很多练武的插图。封面很好看。另外当当包裹实在有点差,买那么多本书,就用一个塑料袋把书一裹了事了。。。。
  •   作者很雄浑大气
  •   徐老师课上书里,功德无量
  •   没有说透,半露天机。
  •   不虚夸,细心体悟有收获.
  •   有很多东西缺乏严谨 看看 就当故事了
  •   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看了介绍,应该是关于自己学武心路的。感觉很不错
  •   说了一些道理,需仔细看
  •   《大成若缺》一书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本中通过京城武术家王建中先生八十年代的习武经历和亲身体验,讲出了大成拳的实战威力和效果。大成拳的确让许多玩招术的拳种望而生畏。足以说明大成拳这一拳种在养生和技击方面无可置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不足之处,“茬架”和“熬四关”两章写八十年代北京街头流氓混混打架斗殴,略显繁琐!
  •   写的很有些民国时期拳师武士的传说轶事,颇有意境。但大成拳本身的争议是蛮多的,从道义上讲大成拳始终摆脱不了汉奸拳的影子,以及部分人员为求打赢出名不择手段的事迹。从技击上讲大成拳自王选杰先生以后再无知名人士,然就算王选杰本人以及其他大成拳修习者都未能在国内国外任何一项赛事中摘金夺银!从养身上讲大成拳王乡斋 王选杰等著名人物皆死于脑溢血(高血压)实为值得深思之事。
  •   书中介绍了自己的一些习武经历和一些武林中事,但有些散乱,翻翻就可!
  •   读完此书,感触良多。人之际遇,莫测无穷。回想书中主人公之经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相遇,若以物质收获相较,不过泯然众人矣;若以法纪条规相计,难逃令人惊疑生恶之嫌。是是非非,见仁见智。慨叹高手就在民间,生存亦有无数种形态。此书真实就在于,不讳人言,不掩小恶,恁武林高手首先只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不会每天在荧屏书卷里给我们表演生活秀。有心人要做武林的高手,但希望每个人都做生活的高手。
  •   但不及逝去的武林好看
  •   比逝去的武林差远啦
  •   这本书仅仅是一个纪实小说一样的记录,看看当成武林故事而已,收获不多。
  •   八零年代习武记,一人的成长史
  •   看完书,发现武术如果不走入人格修养的路子,就只剩下争强斗胜了。侠以武犯禁,此之谓也
  •   理论太多了,实质性的东西太少,当小说或人物传记看比较合适。
  •   很生活化的口述,很民间文学的内容。有期望,就有失望。以后购买时会慎重。
  •   老徐耗这么大劲,其实可以树个比较更好的人物
  •   书的价格还可以
  •   包装很扯,回来已经不像话了。
  •   看点不多
  •   可以读一下,讲了一些新东西,虽然不多,但在造假横行的社会也够可以的了
  •   我只能说,我记性不好,以前就买过该作者的作品,没看完就扔了,该作者写的较为乏味,笔力单薄,看了一半就准备打入冷宫
  •   此书写的一般般
  •   说了一些经验,但是。。。
  •   内容很一般,不像想象的那样好。只能是对那个特殊年代增加一些了解吧。还有一些拼凑的嫌疑。
  •   内容一般。早知道不买了。但是也算是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
  •   我发现152-169页之间没有,肯定是装订出来问题。
  •   看了想学大成拳
  •   相当到位 没说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