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娃娃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苏笑嫣  页数:229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轰轰烈烈的高考中,有一些孩子落寞得与众不同,他们从一个城市“返回”到另一个城市,他们在陌生的家乡开始陌生的生活,为了炎热时节终须放手一搏的高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借读生。作者以本人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借读生从北京返回家乡参加高考前后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长期在首都接受更为广阔的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的孩子,她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希望通过努力来达成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在北京这个绚烂的大都市,她同时也因为接触到的很多庞杂而有时盲目与茫然。当她回到相对闭塞且学习压力非常大的家乡,她感到巨大的冲击,在与环境的不相适应中,一方面她在调整自己适应学习环境以备战高考,另一方面她也对过分压抑学生天性的制度产生矛盾的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态度不肯妥协。然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这个压抑的学习环境和对突破这种环境的渴望,使主人公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明确并坚定了自己的理想——考回北京的大学,学习设计,看书、写字、画画、旅行,未来开一家小酒吧,同时出售手工艺品、唱片、书籍和画。这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动力,是她为之向往的未来。同时身为一个艺考生的主人公,也经历着这个群体在高考中的喜怒哀乐,他们背着画板、拎着画箱在严冬大雪中踯躅独行,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辗转过一个个严肃冰冷的考场,却不知自己最终会在哪里停下脚步。借读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愈加庞大的艺考生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需要社会更广泛更深刻的关注。同时作为一部90后的成长小说,不仅是借读生或艺考生,相信它会使很多同学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简介

  苏笑嫣,蒙古族名慕玺雅,1992年生,北京工商大学学生。作品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诗潮》《青年文学》《民族文学》《上海诗人》《中国诗歌》《中华文学选刊》《美文》《飞天》《广西文学》等报刊发表。入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度选》《中国儿童文学年选》《中国青春文学精选》《中国最佳儿童散文和诗歌》《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等年选及《盛开·90后天才少年作家作品范本》《横空出世90后》《闪开,90后来了》等多种选本。《青少年文学殿堂》小说卷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外省娃娃》,长篇童话《紫贝天葵》,出版有个人文集《蓝色的,是海》。获第六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曾获《诗选刊》2010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西北军事文学》2011年度优秀诗人奖、《人民文学》“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征文散文“二等奖”、《诗歌月刊》“雾里青茶”华语诗歌大赛“二等奖、第四届(2011年度)张坚诗歌奖新锐奖”等多种奖项。曾代表90后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小小少年爱文学节目,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心中的圆明园”大型主题晚会,并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书籍目录

1.引子
2.离开
3.到校
4.她,他,他,和她
5.魏来
6.北辰
7.三剑客
8.压抑
9.生活态度
10.家庭
11.春天
12.游走
13.茄子与教育模式
14.Bean.xy
15.男子和他的Therunaways
16.刺猬高
17.倒霉孩子,我们
18.恐惧
19.雪花啤酒
20.谈话
21.老师的教育
22.话说奇人
23.孤岛
24-.考试遇见旭子
25.心绪循环
26.回画室
27.画室的琐碎时光
28.花洒下的回想
29.放假
30.美术专业联考
31.第一场校考
32.生病
33.考试的附带
34.更年期的监考老师
35.过年
36.一个接一个
3T.过渡
38.琐碎
39.孤单的形状
40.祸不单行
41.哆嗦之前
42就是为的这一天
43.相别相见

章节摘录

  那段日子一直在持续着混沌不清,作息时间任由自己,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却未曾做任何看上去有些许意义的事情。是一种放纵。经常的时候晚上只能荒芜地发呆,无法入睡,也发不出声音。时间的概念早已模糊,只是记得二十三号,一月二十三号即将离开北京,这座早已熟悉了的城市。我曾经费力且自然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却忽略了这里没有供我生存的土壤,有的只是一片水泥钢筋的生冷嘈杂。我对朋友们说,我要回老家了。可是话说出来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胃里一阵痉挛。可我属于哪里呢。我想或许我从未打算停滞,那个叫葵的女子一直都在以出发的姿势等待一种召唤,等待着感知,所以一直走在路上无法停息。我说,我不知道我属于哪里,亦不明晰哪里才是我的家乡。桑道,所有回不去的地方,都叫做家乡。我与桑的见面,只有一次。我是葵。那时还在北京。到超市去买了很多食物,装了满满的两个大塑料袋,包括吐司面包、酸奶、薯片、话梅以及各种花花绿绿的膨化食品,还有几盒泡面。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床,睡觉,躺着或是坐着发呆,不停地听摇滚,聊QQ,打游戏,看电影,浏览各种网站,一直都蜷缩在被子中。其实很宅,也很懒,更是很疲。疲于外界的繁琐喧嚣。在画室里学习美术的时候,曾经对一个喜欢动漫的女生说,其实我是干物女欸。她白了我一眼说,小萝莉,不要装成熟。很多时候懒到一定地步都不肯跑去音像店买光盘,尤其那是在气温骤降的一段时日,于是便依赖上了用虾米网听摇滚,枪花儿,战车,谢天笑,痛仰,扭机……也上网找一些电影来看,顺便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电影的相关资讯。又看了一遍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宫崎葵主演的,叫做《现在 只是爱着你》,老套的桥段却足以渲染,是温暖人心的小东西。陆续地又在凌晨2点左右观看了《玻璃之城》等老电影,然后无意间发现看的这些电影都有一个相同的人曾经浏览过,叫做曙桑的女子。后来和桑在QQ上聊得情投意合,她说她失眠她焦躁不安她敏感但她对外界淡然惘闻。当然这是在和她熟悉了许久之后的话了。但在最初的时候,我进了她的空间看了她的文字,就坚信她是这样一个人。她用她的文字在肆无忌惮地做她自己,肆无忌惮,这个词很好。但她不像我,她还是在乎很多的,所以她比我容易受伤。我们看到对方的内心像看到自己,但在对方的眼中又彼此神秘。不知道网线的那一端的女子有着怎样的面孔,什么样子的社会身份,又因何造成这种孤僻的性格。我们从未问过,好像无关紧要。但那是多么吸引人的呀。终于我想约定与她相见了。鲁兰说过,她最喜欢的一个词是奋不顾身。鲁兰不是什么名人,就只是我彼岸葵的朋友。她同我同桑不同,她把所有的利益得失都看在眼里记得明白,又活跃异常善于笼络人心,永远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我曾清清楚楚地看到她的本子上写着“打倒彼岸葵”几个大字没来得及翻页。鲁兰总是会在没有征求我同意的情况下翻看我的本子或是文章,再去思考怎样超过我。她让我觉得可憎且可悲。可她确实也是把我当作好朋友,即使不会像五年前初识的时候形影不离,不会再说那些知心话,不会再一同牵起手走在夕阳下,不会一同唱歌读书感伤,但我们还是好朋友,互相不会说话的好朋友。一些东西一旦有所改变,选择放在心里尘封保存而不把前后相联系,也许是最为妥当的办法。很长一段时间里喜欢站在高中艺术楼的顶楼,曾经无数次与鲁兰一同吹风沉默的地方。时光荏苒,剩我一个人站在这里,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夕阳晕染出长长的一片暗红笼罩住城市边缘,一座状似灯塔一样的建筑上,灯光忽明忽灭。傍晚的风冷冽却清醒,有种长驱直入心肺的悲凉决然。纵使我们曾是那样的如胶似漆,我们还是各自坚持自己不肯妥协。家门口前的一条街上有很多酒吧、串吧或是咖啡馆,其中有一家叫做The runaways的pub尤其喜欢。逃亡,记得这是一支女子摇滚乐队的名字。我喜欢它的名字,喜欢里面播放的摇滚,喜欢他苍灰色的砖阴绿的爬藤,喜欢它昏暗但却温暖的设置,喜欢它的主人,那个叫做睿的男子。每次都是坐在角落里,二十多一点的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马克杯的浓缩咖啡。沙发很缠绵,但麻布窗帘却没有一点暧昧,睿大多时候都会坐在吧台后用一些奇怪的工具颜料做出一些奇怪的装饰品,鬼魅的色彩和奇特的创意大概是共性,他做得按部就班,我看得很有耐性,通常一下午的时间就会这样度过。后来那天我在QQ上对桑说,我们见面吧,就在一家叫做The runaways的pub好不好。我终于想约定与她相见了。但是桑说,葵,再过些日子吧。她说她喜欢夏天,她希望我们可以在那个季节炽热的阳光下相见,可以看到明晃晃的阳光在彼此发丝上跳动,多么美好。多么美好。于是我就这样妥协了。在几年前这样的日子里,那家叫做The runaways的pub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财富,我愿意津津乐道,因为对象是鲁兰,那时我们那么愿意互相分享。每一个在The runaways的午后或是傍晚都留在记忆中成为凝滞而粘稠的时光,看着男子旁若无人地制作着自己的工艺品,为之乐此不疲。也有乏味的时候,或是起身用干净的手指更换唱片,或是擦擦他的杯子,时间在那些时候总是缓慢下来,平静流淌有条不紊。男子在他的咖啡店外卖棉花糖。很奇怪的组合。但睿说那里面都是快乐。某一年的11月22日,睿拿着一杯加冰威士忌放在我的桌面上,说,生日快乐。我抬头,满脸惊诧,你怎么知道我生日?话未问完顺着他的目光就已明白了真相——我把鲁兰送的生日卡片放在了桌子上。我笑得很不自然:“谢谢,不过——”“——不过你从不喝威士忌对不对?”睿笑了笑,继续说道,“你每次都是点咖啡的,而且偏爱爱尔兰,不过今天是生日呢,而且你放心,我在里面放了很多红茶。”这是我与睿的第一次对话。这之前,我们在同一间屋子的不同角落各自沉默;这一天,他请我一杯红茶威士忌并且谈天。于是终于,豁然洞天。那时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因为我拥有鲁兰,拥有睿。或者说是拥有我对他们的情感,如此而已。从一开始我就是珍惜的,我小心翼翼而锐不可当,两个知心的人,在我的心中那么重要。他曾复读两年终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却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把它撕碎,来不及阻拦和错愕,睿早已转身离去。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他背离了那些束缚那些规框,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么好了,他选择四个字留给大学、学历、工作、升职、薪水和尔虞我诈:恕不奉陪。他背离了许多,甚至所谓光明的前途和一直以来父母的期望。对于后者他是不忍的,可是他走向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热爱,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了,他去走向自己了。一场忍痛的背离,终于毅然决然不再回头。没有什么不好。他愿意和我一同谈天或是沉默,他愿意抛下小店陪我逛街、照相,他会开始在每个晚上九点送我到住所的门口。我,是一个叫做葵的女子。这样简单。这样简单我对他产生某种依赖。一个人的孤独寂寞总是如此轻易地暴露出来,仅仅是一杯威士忌,和递过来那杯威士忌的那双温暖的手。直到现在,直到现在我彼岸葵依然记得叫做睿的男子他的笑容、他走路的动作、他说话的神态、他点烟的样子、他绘画的认真表情。可是现在,可是现在那些我所记得的,都已成为我的曾经。此时我距北京569千米,这是一座节奏缓慢的小城,街上随处可见小店的标牌,一个挨着一个,密集而做工低劣。小店的店主们都将自己的商品摆一部分出来在属于自己门口范围的人行道上,使小街看起来拥挤而混乱。沿街随意地停放着些车辆,从货车、面包车、商务车一直到私人轿车、出租车,甚至载人小三轮和摩托车样样齐全。行人徐行,用羽绒服、帽子和口罩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一切有条不紊。很少有这样凝滞的时刻。我赤脚站在阳台上缓缓吐出几个烟圈,懒散的小城一角此时被收入眼底。我不嗜烟,只是某种安谧的时刻平静的方式。几天来没有任何活动,在这座城市中穿行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为我所熟识。此时正是下午一点十分,彼岸葵穿着宽松的睡衣,乱着头发赤脚站在阳台上。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日头快要将自己烤到沸点了,可楼下街上的人们却是寒冷瑟缩。这阳光耀眼得像是一个谎。还不适应这样的生活,一切过于平静,一下就惊慌起来感到自己与理想脱了节,背离得越来越远。一下明白睿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未来的付出,也许从开始便是与理想相背而行。可是明白自己有很多的不可以,葵是葵而不是睿,她必须现实而无法潇洒。可是她感激当她处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条陌生的路上一切无法依赖时,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还有属于自己的曾经。彼岸葵的曾经,是几个连缀而成的名字,被小心翼翼地穿在一根细线上,不敢轻易触动,生怕碰到其中哪一个叮铃作响,便会在心里波澜而久久无法平静。她轻轻在心里读着那些名字,知道自己又即将与从前割裂并开始新的自己。然而,在那个全新的运转轨道铺开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有时候她干脆想把这整个世界连同所有的经历都当作是一个假象。比窗外那些耀眼的阳光更大的假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外省娃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夏天如期而至,带着蝉鸣和些许燥热。学校的补课结束,我得以午后坐在阳台上看完《外省娃娃》。
       一部写高考的书,借读生艺术生的多重角色,从熟悉的北京回到闭塞的小镇所参杂的无奈,还有友情和爱情。是青春。
       每个人定义的青春都不同,或丰满或颓废。彼岸葵的经历十分特别,大多人只会是三点一线和假期短暂的旅行。葵的高中也许当时带着几分痛苦,而过后感到的却是难得。
       现在处于高二,老师说是最关键的时刻,而我依然漫不经心,看着成绩在一本和二本之间徘徊。我一直信奉成绩永远不会是我的出路,而真实给予的你环境是让人烦躁的,在大人眼里,听歌、看课外书、旅行似乎都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把戏。彼岸葵甚至所有人,我们都认为自己花一样的年龄不应该成为学习的机器,我们向往爱情,魏小来的出现会是葵生命里珍藏的一份记忆,它是既定青春路上一段插曲。我们同样渴望友谊,像《小时代》里的姐妹一般从初中携手到离开校园是我们心中重复了千百遍的梦。而葵所陷入的阴谋同样很寻常,女生之间的友谊向来难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珍藏美好的回忆,忘却黑暗。
       现在都爱叫嚷“青春”,拥有它就像拥有了全世界。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心,回报我们的却不一定是欢喜。葵展现的的世界有阴暗,但更多的是积极和阳光,对于自己的定位、梦想的播种,才有了后来的努力。如今,在外界的影响下,青春仿佛就应该有一段感情经历,无论刻骨铭心还是云淡风轻,有那么一段脱轨历程才算的真正的青春。也许的确需要爱情故事装饰高中生活,这样才显得丰富多彩。而如果大家都在写爱情,写得深刻、美好,造成的影响可能就差强人意了。这段青春疼痛性质的爱情,每个人看完的想法也会不同。我看来,这种经历还是疼痛些吧,不然脱轨就追不回来了!
       《外省娃娃》是一部不错的写实性文字,写高中、写友情、写爱情……第一次接触苏笑嫣的作品,文风清秀,自叙拿捏得当,不显造作,塑造和表达都十分顺畅,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最喜欢的就是自叙式的记叙,很真实,很贴心。插图清新而切合。很期待作者的新作。
      
  •     读完< 外省娃娃>是90后作者写的青春小说,青春的感伤扑面而来。作者以其亲身经历为背景,以借读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学艺术的东北女孩在北京借读然后返回家乡参加高考的故事。
      
      写高中故事的小说很多,远到花季雨季,十七岁不哭,近到三重门,青春抛物线,然而外省娃娃反映出的迷茫与忧伤似乎更浓烈一些。前期的青春小说积极向上,用现在的话叫"充满正能量",90后曾被认为脑残,至少是更加自我,但从80后到90后,青春小说都逃脱不了强说愁的格调,但在外省娃娃这里,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借读生回到家乡又要重新建立圈子,飘零的感觉如影随形,正如书中所写:“我对朋友们说,我要回老家了。可是话说出来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
      
      高考的重压下,钢筋水泥的现代文明中,友情和爱情对少女来说是莫大的慰籍,然而爱情被生活裹挟,友情被阴谋摧毁,外省娃娃的情感失去支撑,迷茫与疏离层层包裹,青春像是刀尖上的舞蹈,一方面要面对考试,一方面要收拾破碎的心情寻求迷茫的突破和自我的新生。
      
      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日记,尽管语言不那么生动,但读来很真挚。里面对于高考制度的批判虽不深刻但也足以引人思考。
      
      作者是一枚有才情的姑娘,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小诗干净清新,令人有惊喜之感,为这本书增色不少,期待苏笑嫣更成熟的作品。
  •     平心而论,如果这书被定义为小说,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感到太多小说应有的乐趣,更多的是流水账似的琐碎追忆。我给三星半,一星给外省娃娃的艺考经历,一星给插画,一星给诗歌,半星给小说。
      
      90后作家的书,我是第一次读,但接触90后倒是天天的日常工作,92到99的孩子我都教过。并且我非常能理解艺考生的生活,这缘于我的工作单位,一所市级体校。体育生的成长历程也是辛酸疼痛与苦闷,其中的悲喜确不是正常学校的学生可以想象。比之艺考生,体考生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更有甚者,市级体校的学生练得更苦,没有寒暑假,过年只休息五天。此时此刻,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在上海近40度的高温烈日下,他们依然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梦想着成为本校的第二个刘翔。
      
      自从韩寒开始批判现行的教育制度,大批的80、90后前赴后继,作者也不例外,用了大量的篇幅指出教育体制的缺陷:僵化体制下的迂腐的、神经质的教师、在高考主宰下只知学习丧失个性没有独立自主人格的学生以及大小城市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等等。当然和大多数批判者一样,作者最终还是只能屈服在体制内找出路。其实,这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可以指摘,谁都是在党国的体制里讨生活,游不出唐德刚先生所说的“历史三峡”,能戴着镣铐跳舞还抱有自我就很了不起了。
      
      有一章里作者给80后贴了“kidult”的标签,这就像80后说90后“脑残“一般的可笑。每一世代都有自己的特质和活法,互相鄙夷不见得谁比谁有个性,早晚大家都要合作,还是多些容忍吧。再说青春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有人爱疯癫的青春狂想,也有人爱宁静的青春低语,孰优孰劣,绝无定论。
      
      小说主角对爱情的看法和做法就和许多青春疼痛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没年轻过就老了,十七八岁对爱情的态度比七八十岁都悲观,一个个看破红尘。“每经历一次便褪掉一层皮,对待爱情越看越淡,后来就像现在这样,不存在过多的真实感情,只是基于某种需要,年少时的奋不顾身只存在那一次,那一次,就耗费了我几乎全部的气力。”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历史传统吗,太俗套了些,眼下还是流行小清新。
      
      2013/8/10
  •      刚看到书名,心里有很多个问号,也的确猜不到书的大概内容。看完后,明白了这是一段作者异地高考的心路历程,也让我勾起了自己高考的那段时光。
       彼岸葵,一个真实自然的女生,透过这个人物,我仿佛能感受到自己在高三的那段日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真实而不矫情,高三的晚自习,大家以上厕所为名义,出去透口气的这一段,真的太像了,我们那会儿每天上晚自习之前,班主任都会要求我们先去完厕所,不允许我们去厕所。不过书中茄子的“课间不抬头、不说话政策”真的很恐怖,想起我们那时候的班主任还是鼓励我们在课间的时候起来活动活动的,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依然还是有那么几个特别用功的女生,即使是课间,也是不抬头的。甚至在冬天的时候,拿了毛毯来盖在膝盖上,每天下午下了课后不去食堂,就在班级里泡燕麦吃。
       彼岸葵对魏小来说有时候真想自杀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有颤动一下,因为那时的我也有过这种想法,尽管这种想法只是转瞬而逝的。那时的我,在写字台上做着作业,就会想到死亡,环境的确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压力和恐惧。彼岸葵听老谢的歌来释放自己,我则在兵荒马乱的那时听五月天的歌缓解自己,我们的身体在那时总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来发泄,以此得到平衡。那时候心里也有很多抱怨和遗憾,就是因为自己是高考生,很多事都不能做,能做的唯一一件是就是读书。甚至连自己喜欢的作家来到自己的城市开新书签售会都不能去,只好让姐姐代为自己去。很多个夜晚,自己躺在被窝里会莫名其妙地流下眼泪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现在可能明白了,那时的我,是在为未知的明天流泪。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也和曾经的自己很像,当彼岸葵对未来又充满焦虑恐惧是,会找出各种鼓舞人心的励志名言写上,放在自己的笔袋里。想起曾经自己把所有好友寄给我的书信上的邮票撕下来,贴在写字台的抽屉前,那些邮戳有来自不同地方的,每当疲倦低头时,总会望见那些邮戳,仿佛他们在等我的好消息。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外省娃娃》又如同一部时光机,又让我重回到三年前的那段时光,仿佛只要努力,就好像一切都有可能的样子。
  •      看苏笑嫣的《外省娃娃》,在无聊的课上翻翻,看着看着倒是来了兴致,彼岸葵的身影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从北京到辽宁再到北京,虽然我不是艺考生,但我相信这一个艺考生所经历的喜悦、悲伤和艰辛应该和大多数艺考生相似,只不过彼岸葵更辛苦,因为她是一个转校的艺考生。在高三最黑暗的时光中,幸好还有她所爱的文字、画画陪伴着她,这些一直支撑她坚持着,到了最后的高考。在苏笑嫣的文字中,似乎看到了她本人的影子,因为据我了解,她确实是个住在北京的辽宁艺考生。我常常喜欢把小说中的“我”和作者对号入座,我自己写的时候也常如此。但我有时候却担心这个人物会被对号入座,这样可能会得罪到什么人,那样写又可能被人窥见了什么小秘密。而笑嫣则不然,她似乎就是葵,在缓缓跟人讲述着准备艺考的那段时光。书中还有插图和小诗,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吧,自己写小说再自己插图自己写诗,这样彰显才气的一本书怎么能错过呢?
      
  •     谁说便宜没好货,今天我就花60块大洋买了两件好货,而且是真货。一件是皮凉鞋,35元,真皮的。三年前一直到今年,我买皮凉鞋都是在市中心,不是朝阳广场的沃尔玛大超市,就是步行街的皮鞋专卖店。不是七十,就是一百。今天买到好货中的真货,着实高兴了一把。这才有了买第二件东西的想法,因为我买东西省钱了。我买的第二件东西是苏笑嫣的《外省娃娃》,25元,在南宁书城买的,绝对正版,绝对可珍藏。条件允许的时候,物质和精神我们都要兼顾,这就是我买书的原因。
      
        买回宿舍后,我躺在床上看了120页,之后因为没有得午休,我困过去了。睡一觉醒来,我又读完了剩下的另一半书,就算把书读完了。对于苏笑嫣的书,因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出人意外的情节,文字是流淌的溪水,你可以在里面喝水,在旁边休憩,除此就是读点诗歌。我感觉,里面的诗歌更加合我的胃口。抱着好奇,买了苏笑嫣的书,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她能在这本书上签个名,那就再完美不过了。
      
        要知道,在时下旅游人挤人、人挤不开人的时候,在室内看书,是多么爽的事。
      
       出自空中漂浮的白棉被博客
  •     另一种回归
       徐英静
       近来异地高考将要出台新政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被指为拼爹的高考,有人评论说,糖要一块块地给才好吃。那些政策的制定者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返乡高考的事情给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少年的成长造成多大的关乎命运、心理的影响!苏笑嫣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外省娃娃》就描述、刻画了如此的情形。作为一名流动儿童以及面临高考的艺考生,在高三的一年奔波于北京和辽宁,在追寻梦想的路上颠簸着,在城市的黑暗森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萤火之光。
       笑嫣的经历是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的一个代表,她随着父母进京生活,在北京成长起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习惯,近乎相同的价值观和成长氛围给以她为代表的这群孩子一个错觉,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属于北京,然而,他们有“借读生”、“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弟”等外省人的多种标签,种种标签都时刻在提醒着这群孩子:你不属于你现在生长的地方。这样的提醒终于在中考或者高考的前一年变得最为明显,家长就得安排孩子们回老家准备考试了。于是他们就努力回到心灵早已难以抵达的家乡,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寻着自己的方向。
      在高三这种举家绕着孩子为中心的关键时刻,这个群体不得不自己一个人踏上回去的路,终点是自己不曾熟悉的老家,彼岸葵在说出来要回家乡的时候“却有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这种漂泊感总是让以她为代表的这群孩子们茫然失措,自己到底属于那里?是成长起来的生冷、嘈杂的钢筋水泥的北京,还是自己早已不再熟悉辽宁?时间短暂,这种疑问来不及找到答案,就得立即融进去——为了再次返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必须在这个阈限期内坚持努力,等待那一次艰难的蜕变。
       书中用故事串起了整个高三的生活,各种关于北京的回忆和现状的交织,友情、爱情、教育叠合而成了整个高三的全部成长历程。友情在还未背离前给自己的强大力量,甚至成了作者在那段黑暗茫然的日子里一丝光亮的出口,而彼岸葵经历的爱情却是因为两个城市的奔波而那么飘忽不定,但还是在那个冰冷陌生的小城市里给了作者些许温暖和归属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有大量关于现代教育体制的批判,首先是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的情况,作者回到老家,第一天上学的时候见到的学生的洪流跟北京学生奔波到各个方向上学大为不同,北京学校多,学生被分流到各处,而在那个小城市,仅有几个高中固定了早上的人流的方向,大班式的授课方式削弱了老师和学生的深入交流。老师的口号性洗脑式的教育方法更是让人记忆深刻,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的高考,每天早上晨读的时候还要全班组织起来宣誓,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总之记得有飞翔啊、理想啊等关键词——固然是高三紧张的情境下的一种情绪发泄的出口,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方向,让人感觉特别的不自由。教师素质的低下以及成绩至上也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连考场的座次都要按照成绩来排列,这的确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向前,但是在考试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把学生给定位了,在成长中的学生要经历多么大的压力才能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出口啊。书中对这些的描写都生动而具有画面感,让我仿佛再一次经历了高中的那段时光,纠结着拼命着找寻自己的出口,唯一而狭窄的出口。
       书中引人注目的还有那呓语一般的插画和安静而真切的小诗。插画几乎只有背影和侧面,画面像是在梦中一样,黑白的夜幕中穿过飘忽着的微弱光线,孤独而不失一丝希望——写到这里,突然想把这书给自己支教过的京郊的流动儿童看,想必她们在书中感受到的东西比我更多。而里面的小诗更是在慢慢地沁入心扉,当你看着如此的文章突然插进来一首干净的诗,感情如此的充沛,让人读着读着,淡淡的忧伤渐渐蔓延开来,那种沉浸在黑暗中寂寞的让人感觉太真切了,使读者完全融进了作者描述的生活——这样读着,就想起高中时班里好友给我抄写的顾城诗歌《回归》的部分章节,后来一直贴在宿舍墙上——
       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不要失掉希望//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着我的肩膀/渡过朦胧的晨光//撩开透明的暴风雨/我们就会到达家乡/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这样的回归,只能引起人数众多的借读生们的迷茫与困惑,而扭捏、试探的异地高考办法显然还是不能马上解决这些关乎孩子成长中的事情,将来还有多少人会经历苏笑嫣如此的外省娃娃的经历我们不清楚,但是希望每个如此经历的孩子都能像苏笑嫣一样,在黑暗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丝光线,坚持到摸索到那扇独特的门,门的背后,有开启的远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青春岁月,苏笑嫣用她细腻、真切的讲述提供了一份我们这个时代的苦涩而美好的青春记忆。《外省娃娃》见证着一颗美好心灵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们成长中那些共同的部分。
      
       ——本文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     会呼吸的文字沉默如兰
       ——读苏笑嫣《外省娃娃》
       杨柳丝丝弄碧
      这些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动国人心,书店里莫言小说被抢购一空。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公映,陈忠实1993年出版、畅销不衰的小说《白鹿原》又跃上了图书排行榜。文学的热闹景象中心,是阅人无数、功力雄厚的老作家们。而读到苏笑嫣的最新小说《外省娃娃》,我却惊觉倒二十年后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90后作家已摇曳生姿,渐成气候。苍劲墨绿的文学森林边,遮不住的青葱绿草在蓬勃生长。
      
      《外省娃娃》,初看书名,以为只是90后小孩想卖卖萌、撒撒娇。读完之后,我真想抱紧这个娃娃,对她说,彼岸葵,你是个怎样让人心疼的孩子啊。
      
      天空透蓝。秋日的太阳,消去了夏日的艳丽,带着两分炫目一分慵懒,跳荡在苏笑嫣无比美丽的诗、画、文字之间。我仿佛听到她的呼吸,沉默如兰。苏笑嫣,那个有着太阳色皮肤、眼黑如墨的特别女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气质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一眼就记住了她。她诗意的名字,让人想起嫣然一笑如含苞待放的花。可她并不喜欢谈笑风生,笑靥如花。苏笑嫣,一朵从不取悦,兀自开放的彼岸葵,有着太阳般灿烂的才华,却无数次暗自低回着幽蓝心事。她交上来图文并茂的作业,秀出于众生之上的锐感力和横溢的才情让我一再惊艳。一个学期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交流并不多。对一个人赏爱,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在文字里见面,也许更透明,更澄澈。
      
      再次走进苏笑嫣,正是捧读她的《外省娃娃》。不妨把她看成一本日记体小说,因为她十分真实地记录了她高考前一年半的学习时光,作为借读生从北京回到家乡辽宁艰难求学,作为艺考生参加艺考和文化考试的整个过程。文字间流淌着十七岁那些年,活生生的冲动、嬉笑、拥抱、泪水、呐喊的声音、颤抖的嘴唇、相牵的手……如此生动饱满,跃立于纸上,缠绕在画间。而那些插入故事叙述间的诗歌,如精灵般舞动了文字的本来流程,是情绪的延续,也是自我的升华。
      
      曾经的成长疼痛和撕裂的青春记忆,许多年来埋藏心底,却在这样猝不及防的时刻,一一重现于我微润的眼眸。凝眸时分,时光粘稠。那个顶着一头黄色葵花的小女生,独自一人,寂寞地穿行在都市丛林间,夕阳缓缓沉坠在楼宇间。或者,枯坐在夜色里,看窗外的月光洒进床边,星星很低,风很冷,恐惧、虚无、逃离和煎熬,如一只小兽,把这个极为敏感而又内心狂野的孩子渐渐吞没。……苏笑嫣细腻、灵动的心理描写和真实、独特的生命体验,伴随着肆意的自我成长和尖锐的自我审视。不仅仅是一己的喃喃私语,而有了超越自我的普遍孤独,让这本90后作家的小说放射出葵花般的光芒,有着不可多得的镜像意义。
      
      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未来落实异地高考的举措提供鲜活的材料。小说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化和日益流动的开放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群孩子,她昭示了我们教育的未来。
      
      相对于前半段在家乡高中求学的出色描写,特别是对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如锥立囊中,颇有力度。后半段回京参加艺考培训和考试,就多少流于琐碎的流水账了。在时光流逝的直线结构中,伏线中鲁兰和睿的故事,多少有了传奇和虚构的意味,在暗示了另一种高考的可能时,也是匠心独运的结构设计。
      
      阅读校园文学,读者都会重温菁菁校园。阅读学生的作品,把自己也当成了高中学生。读完小说,合上书页。突然想起小说对茄子、晶晶等老师的漫画般描写,当时看得哈哈大笑。对号入座一下,杨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文字里又是何等可笑模样呢?是为一乐。呵呵。
      
      最后,录苏笑嫣小诗一首。坐下来吧,一起倾听,她沉默如兰的呼吸。倾听她,心中燃烧的花朵。
      
      脊背上的花
      
      那些烟花殒落 爆竹声一条条
      落入我的怀中
      夜里 我背着古老的故事 探寻
      作为回忆 它们该有自己的家
      和主人
      
      奔过聚拢的麦田 冲散扎着堆的群星
      脊背上 沾满了露水来回滚动的声音
      这一切 你是否感到沉重或是无力
      
      可我什么都不想说 爆竹声也不想说
      我们 一对暗着的眼
      脊背上生长出妖娆的花
      是回忆 是美丽 是痛苦 是幻象
      
      来吧 坐下来
      围住这倾诉的火
      如果你不愿再坐成一颗石头 麻木地
      像每一个昨天一样 下落不明
  •      较之于当下青春小说越来越浓郁的商业气息遮敝了文本探求的市场化特征,成长小说似乎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历史演变的递嬗。因为青春小说与成长小说在文本及概念上诸多重合,我们的标题虽然兼顾了两种文学命名的关键词——青春,成长,但成长或许更恰切一些。
      
       少女葵因为父母在首都工作的原因,也在北京某艺术学校借读。生活在秩序中频发浪漫和青春的惊喜体验。她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和生活半径,一切本来可以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然而高考的地域规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独自回乡,以少年时代就被打磨发光的京都文化心理痕迹和行为,与边远小城学校校规严厉、风习保守的同龄人擦出了友情甚至暧昧的情感之花。理解、矛盾、冲突、和解、孤独、安慰、绝望、希望等诸多体验,在近乎身体摧残、精神禁锢的氛围中交织上演,而这一切都有一个堂皇的国家、学校和家庭三重的励志枷锁下轰轰烈烈的进行着。直到他们各得其所。而一切的一切,又在他们下一届集体重演。
      
       在青年作家苏笑嫣具有自控力的叙述进度中,个人成长的历史虽然惊心动魄,但在文字内的铺陈却收放自如,颇有大家潜质。从小离开父母的生活经历,练就了她独立淡然的定力。默默流泪,淡淡的自嘲,成了她特有的表情符号。她的理想和目标并不虚幻,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缈茫:重返北京的大学,学习设计,看书、写字、画画、旅行,未来开一家小酒吧,同时出售手工艺品、唱片、书籍和画。这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动力,是她为之向往的未来。她也是坚定的,不管是心理脆弱,还是身体的极限,不管是精神空虚和困顿,最终都坚持不懈,完成了自己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苏笑嫣这部带有自传意义的小说,无论从文本探索还是主人公的个体成长,其实都不是孤立的,它暗合了人类成长的精神历程和身体经验。在经历了某种生活变故或精神上的切肤之痛后,她的主人公改变或修正了原有的价值观,丰富了自己的性格,使她摆脱某种过于浮华的浪漫天真,并最终把自己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年轻主人公和考验事件两个必不可少和要素外,苏笑嫣的小说还具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自我“引路人”或叫自我彻悟,成长的力量,思想、梦幻以及道德律令。正如作家也需成长一样,苏笑嫣的这部小说,也有着自己的不足:结构中时有的关于时空的重复叙述,人物关系中在展开过程中的杂沓说明,多少暴露出作家心力之累。好在瑕不掩玉,也如作家马小陶所说,苏笑嫣以安静的、虔诚的姿态捕捉了成长中不想丢弃的瞬间。这些文字灵动轻盈,回旋着青春的风声,是新鲜的感知和表达,是对写作的倾心和热爱。
      
       成长具有普适意义和特殊意义。大凡一个人的成长,不外乎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由于对宗教的顺从,成长为对宗教的质疑。比如对中世纪神秘主义者而言,人们都是因先祖的原罪而形变的罪人,而救赎的能力只属于上帝;到了十八世纪,做为塑造者的上帝就不再是超越且置身于世界之外的存在,人们追求内在自然的力量,即所谓的自然力。就在于对自由的追求,对环境的突破,以及最重要的对自我的塑造。而后人本主义的兴起,呼吁人们超越 “国家限度”,重视个性和创造的成长。资产阶级大革命后,成长文学其内容大多是轻狂的少年心怀高远志向,无奈与冷酷现实频频冲突,最终败下阵来,融入为自己所痛恨的庸俗社会。其中作家们对小说主人公对世俗的妥协和社会化是持嘲弄态度的。到了二十世纪的“文艺青年”们以反社会、反成长为姿态,渴望永恒的青春、艺术的救赎、甚至死亡----这样的主题对后现代社会的意识具有建设作用,并塑造了当代文学整整一代人。并且在超越“国家限度”这一概念上又有新发展,即现代主义之后、尤其是二战之后以青年成长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和后殖民文学称作“反人文主义”的成长小说。故事的主角不再是资本主义欧美世界的青年男性,成长的悲喜剧以亚非拉或西方世界里的边缘族裔生活为舞台。而《外省娃娃》的成长,有一个不同的体制视角,是对“国家选择”和“个人价值”矛盾即重合又分裂的反抗中的顺从。所以读来犹让人心酸。
      
       读完这个故事,如同来到一条秋天的峡谷。安静的景色令人窒息,而在那崖头之上,是不可预测的风暴。平庸曾让人一代代的那么不满,甚至绝望。而当你平静胸怀,会拥有某些坚定的力量。而我们一代代人要冲破的国家与个人的价值冲突,势必会在未来的某一点上重合,等待那一天,完成那一天,才是成长的最后价值。
      
      
      
       本文作者林雪 著名诗人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相关链接
      
      文学报:http://wxb.wenxuebao.com/wxb/html/2012-10/11/content_143723.htm
      
      兰州晨报:http://www.lzcbnews.com/html/2012-10/13/content_184518.htm
      
      林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30bb30102edu3.html
      
      辽海文坛: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2344d101017jhe.html#comment1
      
      
  •     写出了这个特殊群体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也写出了处于这个年龄,或者处于年轻心态的人内心的诉求。全书章节安排合理,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标题,且篇幅不长,使读者读起来相对轻松,接收起来相对容易。如果能再在文字上斟酌和考究一点,比如修正同一句话里的相同语汇,读起来会更舒畅。
  •     向阳花,如果你生长在黑暗下,你还会不会继续开花!
      很多人只看到这本书里的叛逆,却没有看到这本书同样是朴实的,就像小葵本身一样,是叛逆也是朴实,像两个自己,从一面镜子中对视着。高考的日子回不来了,但内心中的那个我仍没有变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