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李津  页数:278  字数:273000  

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特别是他独到的思想见解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五千年智慧的感悟,而且这些见解是他历经官场、战场磨难之后提炼出来的,不空洞、不浮夸,具有非常积极的实用价值。有种说法称曾国藩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人,是指作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传道人,作为“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语),曾国藩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即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立德、立言、立功,称之为“三不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在20世纪初,蒋介石就从成功的角度说明,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正是因为如此,在其离世的这一百多年里,对他顶礼膜拜的大有人在,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杨昌济、陈独秀。无论是大奸大恶之徒,还是学界宗师、政坛领袖,都能从曾国藩身上看到可取之处,学到有用的东西,他是影响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风云人物。曾国藩所在的晚清社会,是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夜,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内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没落的清王朝好似一星烛火,在风雨中飘摇。在这乱世之中,曾国藩异军突起,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有清以来官员升迁最快的奇迹。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又是他拉起了一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被后人称为“湘军”的队伍,转战十年,剿灭了几欲取代清廷的太平天国起义军,而湘军的总兵力也达到了三十万之多。“无湘不成军”之势,成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被册封为武侯,又是有清以来的第一人。随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封疆大吏,成为清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大员。曾国藩生活在一个乱世里,当时极其复杂的社会形势、极为混乱的朝廷环境,都是对为官者的巨大考验。但无根底、无家世的汉人大臣曾国藩在此间力挽狂澜,成为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不仅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在为人方面也博得后世的称誉。可以说,若没有后来的天津教案事件,那么他无论在朝在野,都将成为一位完美的封建大吏。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曾国藩其文其人,于无形中把中国人在恶劣环境中的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独树一帜的曾氏成功学,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它包含了为官之道、做人之道、处世之道、识人之道、用人之道、居官之道,等等。本书把这些对今人行走于世有益的成功之道提炼出来,以飨读者。《曾国藩处世为官的智慧》一书从修身、治学、待人、藏锋、交友、入局、坚忍、居官、布局、借势、用人、用兵、自保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和治国从政谋略。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关注的是曾国藩思想智慧本身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这个词汇,是曾国藩家书、日记中所多见的,本书对曾国藩思想智慧的评价,也正是本着这一基本原则来进行的。曾国藩不仅是一个大智慧者,也是一代大儒、一个大成功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哪怕只学到一点皮毛,甚或只要你愿意以他作比照,你都会受益无穷。从他那里可以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希望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内容概要

  本书引用了大量史料与曾国藩的著述,从修身、治学、待人、藏锋、交友、入局、坚忍、居官、布局、借势、用人、用兵、自保等方面,全面客观地探讨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智慧、治国从政谋略。

书籍目录

第1章
曾国藩的修身智慧:持身敬肃,慎独克欲
1.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修养
2.全力打败自己的弱点
3.人品修养常常体现在“敬肃”上
4.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5.尽量消除名利之心和世俗之见
6.“背地里”管住自己最难能可贵
7.坚持“慎独”,在修身方面时时反省自己
8.正视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正
9.要淡泊明志,必先克制物欲
第2章
曾国藩的治学智慧:终生习学,明道经世
1.立人明志,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2.学无止境,须臾不离读书
3.读书欲有成,须有志、有识、恒久
4.读书不二:学习要专精
5.治学之道,在于明道经世
6.读书选适合自己的,才可学有所长
7.习学有法:看、读、写、作兼备
8.虚心求教有助增长学识
9.勇于向对手学习
10.读书当求变,变则生智
11.把书读活,学以致用
第3章
曾国藩的待人智慧:以诚为本,宽和得众
1.待人接物,第一要注重尊敬他人
2.肚量大小,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3.待人以诚,容人以恕
4.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5.“和”可成事,“和”字促成同心协力
6.少苛责别人,多检讨自己
7.多一分朴实谦逊,多一分人缘儿
8.得饶人处且饶人
第4章
曾国藩的藏锋智慧:藏器于身,高深莫测
1.恃才傲物绝不是件好事
2.人群中藏锋者,多是君子
3.遭遇乱世应当藏身匿迹
4.智者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5.为人刚性太强,便以柔性掩藏
6.藏锋避疑,消除对手戒心
7.名声鼎盛之际,宜收敛言行
8.祸从口出,藏锋首先要管住嘴巴
9.大智若愚,给人“钝拙”的印象
10.众人都“醉着”,自己就不能“独醒”
11.假面示人,高深莫测
第5章
曾国藩的交友智慧:求友贵专,义结贤者
1.一生之成败,在于朋友贤否
2.不可交损友,而要交益友
3.从细微处看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择友如同求师--胜己为宜
5.交友要有雅量,不能心胸狭窄
6.多交催人向上的“药石之友”
7.善“找茬儿”,诤友可保事无悔
8.大度对待和自己有矛盾的朋友
9.多为朋友考虑可使友情长久
第6章
曾国藩的入局智慧:事在人为,挺身而出
1.成就大事的根本是“明强”
2.志向和态度决定做事的格局和高度
3.担当大事,必先“识明大体”
4.局面做大做强,须在关键时有主见
5.成事,胆识比才能更重要
6.做事须将远大目标与细密规划结合起来
7.事在人为,不断激励自己做得更好
8.危急之时,只有自己靠得住
9.戒急功近利,只追求“快”会丧失理智
10.灵活做事,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和教条
11.不动声色,潜至对手看不到的地方下手
第7章
曾国藩的坚忍智慧:不躁不馁,“挺”字当先
1.隐忍,不露庐山真面目
2.暂时按捺住雄心:毛羽不丰不可高飞
3.忍辱负重是英雄必备的特质
4.在委屈中挺直腰杆--打脱牙和血吞
5.忍小图大:忍小事以保大事
第8章
曾国藩的居官智慧:谨言慎行,偶露峥嵘
1.尽忠是做官第一要诀
2.居官之道在于言行谨慎
3.无官气有条理,是做官之本
4.“耐烦”为居官第一要义
5.“勤”字是创造政绩的前提
6.尽全力争取上级的赏识与支持
7.做官要大气,有功不独享
8.整顿吏治,黜华崇实
9.为官不得罪权贵望族
10.敢于直谏,忠言逆耳却显忠心
第9章
曾国藩的布局智慧:明察时务,折中持衡
1.乱世中,明察时务方为俊杰
2.乱象中,具先见之明才能胜出
3.谋定后动,看准大势再布局
4.欲出头,充分利用天道大势
5.顺势而为,让自己和社会大潮共振
6.不得已时,用“耍滑”化解危机
第10章
曾国藩的借势智慧:因时借力,权衡轻重
1.把握机会,乘势而上
2.借客势,谨记以我为主
3.借下势,不忘投桃报李
4.借敌势,可致纵横捭阖
5.用“外援”,找智士、严士、劳士相助
6.借“外脑”,让能人出谋划策
第11章
曾国藩的用人智慧:量材施用,制人攻心
1.成事须打造自己的人才库
2.“忠”“明”之才应予以重用
3.用人之道,首先要善于识别人才
4.知人善任,量材施用
5.驾驭人才需掌握攻心之术
6.特殊时期,不拘一格提拔特殊人才
7.对下属需适当授权、放手使用
第12章
曾国藩的用兵智慧:硬寨呆仗,后发制人
1.本乡募兵,军队成了“大家庭”式组织
2.以“义理”带兵,增强纪律教育
3.书生带农民,治军恩威并施
4.存优汰劣,建设能打仗的军队
5.战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6.不求速战速决,步步求稳不冒进
第13章
曾国藩的自保智慧:不越雷池,善始善终
1.居安思危是智者一生的“护身符”
2.官场保身,少树敌不结党
3.适时“糊涂”,心知肚明少说话
4.“等距交往”,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
5.恪守职分,照顾好上下关系
6.位极人臣也不可忘乎所以
7.自剪羽翼,收消灾纳福之效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5.尽量消除名利之心和世俗之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人难免为名利心所累,而名利心关系最多的是人的私心妄想。只有在一个人的大志超越了自身的范畴,去除一己私欲,超越了名利的渴望,才能不为私利所遮蔽。当万事消磨远,浮名薄利休之时,以一颗剔透的心去为国为民,理想才会不邀自来。而唯有心中藏有大志,才能超越世俗之见,脱颖而出。曾国藩作为儒家最后的标杆,作为清朝的名臣,有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很难说没有。但是如果用公正的眼光去评判他,应该说曾国藩在尽量让自己消除名利之心和世俗之见。曾国藩是一个常怀济世救民之心,一生耽于军务、政务的清朝重臣,功名利禄之心不可说不重;然而,他又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行为,知道名利是心中的羁绊,让自己目光短浅,为名利所累。曾国藩从追逐名利到淡泊名利是有其过程的。曾国藩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常怀济世救民之心,通过学习,走向官场,光宗耀祖。他一生的轨迹是科举应试,步入仕途,创建湘军,名满天下,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年的奔波劳碌,繁重的军务、政务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他身体一直不好。曾国藩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督导下认真地读书,希望“学而优则仕”,步入仕途。曾国藩积极应考,百折不回,最终在30岁的时候进入了翰林院。早年,曾国藩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强烈。作为一介书生,他去管理军务。激烈残酷的战争和官场中的钩心斗角,以及来自清政府的疑忌,让他时刻处于焦虑之中。为此,曾国藩身心疲惫,他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争中经常失眠。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里经常提到古人心胸开阔、恬然物外的自怡之趣,并对之充满了羡慕之情。同治九年(1870年)四月八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阅《范文正集》,其《年谱》说:‘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我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生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得下?请宽心将息。’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宜读此一段。”如果一个人毫无功名利禄之心,难免缺少动力,难以有所作为,欲望可以说是人生之意义;但是如果一个人将全部精力都用在追求功名上,则会心为形役,人生反而会因此失去了意义。如何在这两者中寻求一个平衡,让自己在追求的同时超然物外,曾国藩因此经过了长久的自我修炼过程。曾国藩很羡慕古人能够超然物外,最初却难以做到把功名利禄抛在一边,反而经常为此耗费大量精力,直至临终也没有摆脱官场羁绊。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自己的这种复杂心境也颇为无奈。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就这样写道:“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谨记谨记!又每日游思,多半要人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何日能拔此根株?”曾国藩常读古诗文,在古诗文中寻找精神动力。读苏轼的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自己诗兴大发,又加了两句自己的话“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由衷希望自己能够从名利中超脱出来,但是愿望实现很难。曾国藩自知自己无法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因此只能对自己多加批判,以减轻自己的功利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见好物与人争,若争名争利,如此则为无所不至之小人矣,倘所谓喻利者乎?与人争名争利,则流于小人之列,这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曾国藩为官的一生都在矛盾中度过,既有自我克制的智慧,又有追求仕途的风光,既做出超出别人的成绩,又为世俗事物所牵绊。总体上说,纵观他的一生,无愧于清政府对其的评价:学有本源,器成远大。这些为后世瞩目的个人历史,都离不开他在磨砺中的转变,在从世俗到淡泊,从放纵名利心到自我束缚和相对淡泊,才有了后半生的通达。6.“背地里”管住自己最难能可贵为人处世,需具备“慎独”之功夫,为官更需要一种“慎独”品质:在浑浊复杂的官场,能够慎独守身,需要心怀天下,更需要光明磊落。人要有所畏,有所畏方能有所为。畏惧是一种品质,代表着庄严和神圣。一个人无所畏惧,将会滑入狂妄自大,贪得无厌的深渊,最终自毁前程。身处官场,更要有所敬畏。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为官的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人性中,通常正直与邪恶并存,它是一体的两面。人只要有所行动,初始都是由心思和愿望引起的。比如,现象的显现开始于隐藏的愿望,明显的事情开始于内心微弱的意念。心思和愿望产生后,人们肉眼不能看到。智者的思想之所以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知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因而,当还未与事物接触时,人们已经有庄严和放肆的区别,事情到来而需要行动时,就产生了正直和邪恶的分别。曾国藩早就认识了这一点,他接受儒家的“慎独”二字,并把慎独用在为官之道上,以“清廉”为载体,恪守清净庄严。曾国藩说:“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当人心由静转为动,必是因为一个念头打动了内心,一念之动的原发之机是天理发见,也是性的表现;人欲此时要乘天理发见之机而起来,于是情就发生了。在念头刚露出头角的时候,由于君子具有静养的深切功夫,因此将善恶详切地分清,能够辨别真伪。这个起念之微小的内在变化是其他人不知道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明了,君子必然在此时采用“慎独”的功夫,在念头初起时便消灭其在萌芽状态,发动意念加以省察,即所谓“背地里”能管住自己,当事人需具备卓越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古以来,官场险恶。曾国藩详细总结历代为官为宦成败之关键,认为为官有四种必败无疑:“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这四种人缺乏的是一种慎独精神,一种自我管理能力,贪欲私欲大过为官之职责所在,导致落败。曾国藩一路做官,却从没有人敢给他送礼,作为他的家室更没有敢去收礼。曾国藩有个部下叫黄翼升,在当年建立水师时,黄翼升出了很大力,这让曾国藩很是感激,将黄翼升视为自己的四大心腹之一。后来组建淮扬水师时,曾国藩提拔黄翼升为统带。到同治元年(1862年),黄翼升被曾国藩调到了李鸿章麾下,成为李的得力干将。不久,曾国藩又想把黄翼升调回来,多次与李鸿章来往书信协商,李鸿章却不想放人。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也爱才,他说黄翼升“厚道热肠,为武人中第一流,为平吴第一功臣,为沪军第一苦人”。黄翼升本人是无所谓跟李鸿章还是跟曾国藩的。黄翼升夫人希望他到曾国藩手下任职,就想了一个办法,认曾国藩夫人为义母。当曾夫人过生日时,她送了曾夫人一对翡翠、一粒明珠、一铺纺绸帐贺寿,当着很多人拜曾夫人为义母。曾夫人不好不给面子,就收下了礼物,并答应了将她收做干女儿。曾国藩得知此事不大高兴,责怪起夫人,吓得夫人忙赔不是,保证以后不再收受礼物。曾国藩对夫人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儒家“为天地立心”的基点,早已埋进曾国藩头脑中,这是超越了私人恩怨,将个人的生命融入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中的表现,他同国家共命运,光明磊落,为国家着想。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次巡视扬州一带,扬州盐商设宴款待,曾国藩非常不喜欢这一套,把自己面前碟子里的菜随便动了动。这件事过了很久,他还拿出来做例子说事,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说:“一顿饭千两银子,我不忍吃,甚至不忍看。”接着,他讲了两则故事:春秋时,宋国的子罕执掌重权,有人献玉给他,遭其拒绝。献玉者说,这可是罕见的宝贝啊。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另一则故事是,明代官员曹鼐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二人独处一室,女盗屡以色相诱之,曹不为所动,书一横幅“曹鼐不可”贴于墙上。在这里,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曾国藩感慨道:“我就是佩服子罕这样的人,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背地里”管住自己最难能可贵,面对金钱和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为官者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会自觉地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抗腐拒蚀的防波堤。没有这种理念指导,在任何朝代也是做不好官的。宦海险恶,前途莫测,为官者最好还是谨言慎行,管住自己膨胀的欲望。

编辑推荐

《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编辑推荐:曾国藩所在的晚清社会,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到来前夜的社会,外有虎视眈眈的列强,内有如火如荼的起义,没落的清王朝就似一星烛火,在风雨中飘摇。在这乱世之中,曾国藩异军突起,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创造了有清以来官员升迁最快的奇迹。曾国藩以文官的身份被册封为武侯,又是有清以来的第一人。随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封疆大吏,成为清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大员。曾国藩正直忠诚廉洁,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是所有为官从政者的标杆和楷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每天学点曾国藩处世为官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多有启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