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新解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司马志  页数:291  字数:276000  

前言

在我国历史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整个中华大地上一片混战,诸侯争霸,血雨腥风。而就在那时,荀子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目的。我想荀子当时认为,较之直接灌输“真理”,劝导或诱导是远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和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祭酒。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他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却更加广泛。由于荀子的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通过对荀子著作的研读,我发现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说教方式,不相信人们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然而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方面,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荀子极力推崇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功能。本书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荀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本书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四篇,包括劝学、修身、荣辱、非相、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议兵、天论、正论、礼论、正名等,同时根据中外学者的集解注释,对诸多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诠释给予了更为精确的选择和校勘,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本书有以下特点:第一,力争较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荀子思想。本书从现代学术视角出发,分专题对荀子的思想学说进行比较简洁的概括和论述,将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理论贡献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节选的原文主题鲜明,篇章完整;第三,论述通俗易懂,注释简明扼要。本书所引用的案例尽量从中国历史上选取,力争深入浅出,使读者可以较为轻松地把握荀子的思想。需要说明的是,荀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一个总结式的人物,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对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辨,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音乐等方面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卓然不凡,被学者认为是最早提出“通儒”概念。通过阅读本书,对现代人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修身处世,都大有益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稿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将不甚感激。

内容概要

  《荀子》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本书选取了《荀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四篇,包括劝学、修身、荣辱、非相、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议兵、天论、正论、礼论、正名,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作出了详细注释和今译,并围绕各章主旨,选取古代故事,对其义旨进行深入阐发,力求将荀子文字优美、体例完整、最能代表其写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司马志,男,现供职某策划公司。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过若干文章,已出版图书有:《读史悟人生》。参与编著《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文化常识》、《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文化常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劝学:学问有道,改变人生
 一、学不可以已
 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学莫便乎近其人
 四、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第二章 修身:人性改造,治气养心
 一、以治气养生,以修身自强
 二、治气、养心之术
 三、人无法则伥伥然
 四、礼正身,师正礼
第三章 荣辱:荣辱难免,但可控制
 一、憍泄者,人之殃也
 二、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
 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
 四、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
第四章 非相:贵有师法,终乎为圣
 一、相人,学者不道也
 二、非容貌之患,闻耳之不众
 三、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四、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
第五章 儒效:始乎诵经,致诚慎独
 一、大儒之效
 二、有益于理者,立之
 三、行法志坚,不以私欲乱所闻
 四、通于神明,参于天地
 五、言有坛宇,行有防表
第六章 王制:义立而王,王者富民
 一、为政,贤能不待次而举
 二、以类行杂,以一行万
 三、圣王之用,上察于天下错于地
第七章 王霸:道贯古今,信立而霸
 一、国者,天下之利用也
 二、国无礼则不正
 三、用国者,贵在得百姓之力
第八章 君道:源清流清,为君之道
 一、有乱君,无乱国
 二、君者,民之原也
 三、取人有道,用人有法
第九章 臣道:谏诤辅弼,道重于君
 一、人臣之论
 二、为上则明,为下则逊
 三、敬人有道
第十章 议兵:天时地利,用兵之术
 一、用兵之要术
 二、天下之将,通于神明
 三、兼人者有三术
第十一章 天论:天人相分,各有其道
 一、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二、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三、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
第十二章 正论:名定实辨,道行志通
 一、主道利周
 二、天子者,势位至尊
 三、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
第十三章 礼论:礼乐之统,管乎人心
 一、争则乱,乱则穷
 二、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
 三、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
第十四章 正名:何以知道?区别何在
 一、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
 二、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
 三、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2臧:善。 13具:通“俱”,都,完全。 14扁:通“遍”,普遍,到处。度:法度,法则。 15彭祖:传说故事中长寿的人。 16配:匹敌,媲美。尧:陶唐氏,名放勋,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禹:夏代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17时:意同“处”。 18信:真,确。 19勃:通“悖”,谬误。提侵:弛缓怠惰。侵:通“慢”,怠慢,怠惰。 20夷固僻违:倨傲乖邪。 21庸众:庸俗。野:粗鲁,鄙野。 22卒度:完全符合法度。卒:尽。 23获:得时,得当。 24先:先导;引导。 25和:和谐;协调。 26是是、非非:是即为是,非即为非。知:通“智”。 27匿行:隐瞒掩盖自己的行为。 28易言:轻率不诚实的言谈。 29趣舍:进取或退止。趣:通“趋”。 30闲:通“娴”,熟习。此指见识广博。 31促:行动迟缓。 32耗:通“吒”,昏乱不明。 【译文】 看见了善事要很整饬地以此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事;看见了不善的事一定要严肃地拿它来反省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倍加珍惜和保持;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样感到厌恶。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而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极端厌恶那些陷害自己的贼人。爱好好的德行而永远不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的入,即使不想进步,能不进步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放荡,却憎恶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不正派,却想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像虎狼般狠毒,行为像禽兽般无耻,却又厌恶别人说自己坏。对阿谀奉承自己的人亲近,对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疏远,把指正自己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忠诚当作损害,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能不灭亡吗?诗云:“乱加吸取,相互诋毁,真是莫大的悲哀。良谋善策本很完美,却偏偏全都遭到严加拒绝,谋划本来不好,反而一一照着办理。”就是说这种小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谢墉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汪中

编辑推荐

《荀子新解》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名人推荐

于成、宣之际,孟子,苟卿之列,成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 是二儒者(荀子与孟子),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 ——韩愈 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苟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 ——谢墉 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汪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荀子新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学校要求读的书。还没看。包装很好,印刷也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