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出版时间:2001-01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页数:4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第一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    这种兄弟情谊在毛晚年发生的疯狂动乱中消失了,给这部英雄的史诗抹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然而,那些幸存者们现在又奇迹般地掌了权。他们在邓小平领导下使中国踏上了他们所说的“新长征”。这一新的长征与几十年前的长征同样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试验。但新长征“文革”的浩劫以及“四人帮”属于另一篇故事。这里撰述的是长征的故事——是我在中国的史学家及长征幸存者的帮助下所能汇集的长征史实。

作者简介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一九零八年十一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九二五年中学毕业后,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退学,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一九三零年至一九四八年,担任合众国际社记者、编辑;一九四九年三月,出版《纽约时报》莫斯科常驻记者,达五年之久。一九六一年以后,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二次世界大战曾深入前线,遍访苏联广大地区,著有《列宁格勒被困九百天》等作品,闻名于世。曾获国际普利策新闻奖等奖励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一九七二年后,曾五次访华。一九九三年五月病逝。

书籍目录

中文版自序《长征》及其由来第一章 月光下的行军第二章 “赤匪”的兴起第三章 前夕第四章 “独立房子”的主人第五章 最初的行动第六章 计谋第七章 担架上的“阴谋”第八章 妇女第九章 第一场大战第十章 改变行动路线第十一章 进遵义第十二章 毛泽东掌权第十三章 “棉里藏针”第十四章 摆脱危局第十五章 牵住蒋介石的鼻子第十六章 兵不厌诈——毛泽东计胜一筹第十七章 金沙江畔第十八章 歃血结盟第十九章 留下来的人们第二十章 死里逃生第二十一章 传奇的土地——泸定桥第二十二章 大雪山第二十三章 毛张会师第二十四章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第二十五章 魔毯第二十六章 黑暗的时刻,光辉的荣耀第二十七章 家第二十八章 生死与共第二十九章 浪子回头第三十一章 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注释译者的几点说明编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第一章 月光下的行军    十月的阳光洒满了洁白的病房。院外阔叶成荫的樟树下传来阵阵喧闹,口令声、军号声响成一片,跑步扬起的尘土弥漫在平静的空气中。屋内躺着的是一个面容憔悴的病人,左腿上打着石膏。这时他正伸着脖子想看看外面的动静,显然发生了什么情况,红军要采取新的行动了。但还没有人告诉他。一个护士从他的门前走过,他喊住她:“出了什么事?”    “我不知道,首长。”护士往院外看了一眼说,“没有人告诉我们。”    这个病人就是有名的陈毅。他无奈地骂了一声,又躺下了。他自六个星期前因臀部枪伤久久不愈而从兴国前线被抬到这里以来,已咒骂了上百次。伤口中不断发现碎骨片,而当陈毅要求给予爱克斯光检查时,医生却以种种借口拒绝了:爱克斯光机出了故障啦,没有电源啦,电池太弱啦。    陈毅,四川人,当时三十三岁,已是红军的一位高级指挥员。他性格开朗,富有幽默感,是个乐天派。然而今天他却一反常态,变得忧心仲仲、烦躁不安。外边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却搞不清楚。他在病床上辗转反侧,严重的伤情使他一筹莫展。    几分钟后,那位护士又来了。“首长,有人要见你。”她一边说,一边匆忙地拍松他的枕头,整理一下床单。陈毅的目光越过她的肩头向窗外望去,看到向病房走来的正是自己的老朋友和老同志周恩来。后来,陈毅永远也忘不了周恩来看望他的这一天,那是一九三四年的十月九日——阴历狗(甲戌)年的九月初二。就在这一天,陈毅才知道了后来成为长征的消息。    于都是赣南于都河畔一座寂静的小县城,人口不到一万。它不过是一个渡口,一个集市,这个小镇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的事件。一九三四年十月,这里是一派安宁富足的景象:天气很好,白天暖和,夜间凉爽,很少下雨。大多数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地里只剩下晚稻、莽麦和红薯。青瓦屋顶上晾晒着豆秸和其它东西,有的牵拉在屋檐下。靠院墙放着的红陶罐里装着豆瓣酱。院角堆着绿皮红籽的苦瓜,桔黄色的南瓜和一串串鲜红的干辣椒。农民们都知道,他们的粮食足够吃到下一季庄稼收获时节了。但这时的于都却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红军在夏天就征购了大批稻米,而且一直在进行不同寻常的扩红(招募新兵)。收成相当好,人们一年到头地忙着播种、收割、耙地、插秧,这时本来可以喘口气了,但又担心似乎要出什么事。到底是什么事,谁也搞不清楚。中秋节已过,家家户户门框上贴着的大红对联和凶恶吓人的门神已经有点破旧了。人们希望这些东西能继续保护他们免遭厄运。    刘英已在于都搞了好几个星期的扩红工作了。她只不过是从事这项工作的许多年轻妇女中的一个。刘英今年二十六岁,还不到五英尺高,娇小得就象小孩子玩的布娃娃。海伦·斯诺曾经说她无法想象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后来,当刘英和党的高级领导人洛甫结婚时,她自己也这样说过。刘英的个子虽小,但她具有钢丝一般坚韧的精神,毛泽东也一直关照着她。一天,毛带着一名警卫员来到于都的共青团办事处。他悄悄地要这位小扩红队员马上离开于都,去瑞金赣南中央苏区总部报到,接受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    “我对他说我离不开,”刘英五十年后回忆道,“我还没有完成任务,我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扩红定额哩!”    但是毛泽东的态度很坚决,他命令刘英必须回去。刘英虽然困惑不解,但还是遵命回到了瑞金。四十英里的路,她走了两天,当然,与她不久之后将要踏上的路程相比,这不过是小小的散步而已。    江西省会南昌市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大森严的楼房,楼里有一个身体消瘦、穿着考究的光头男人。这时他正坐在精美的红木写字台后面,手拿当地国民党报纸《民国日报》,他那薄薄的嘴唇上接着一丝得意的微笑。他的目光掠过当日的主要消息,这是有关承建某座铁路桥合同的事,掠过春药、妇科良药和珠宝等杂  乱无章的广告,然后集中在当日的主要社论上。这是一九三四年的十月十日,双十节,国民党政权成立的纪念日。社论的主题是当前面临的问题。它警告人们:天灾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共匪趁机作乱,人们应崇尚仁义道德,戒酒禁舞,为祖国与中华之生存而努力奋斗。社论又要人们相信,乱世中之大幸,江西的局势正迅速改观,共匪一年之内即可肃清,他们已四面楚歌,不得不用绳索把士兵拴在一起,以防逃跑,“共匪士崩瓦解已指日可待”,云云。    看报的人轻轻舔了一下嘴唇,对报上的言词感到满意。其实,这些话都是在他亲自授意下写的。他,就是蒋介石,四十八岁,此刻他亲临南昌指挥对“赤匪”的“围剿”。形势不错,两三天后,他调来自己的专机,准备速赴陕西、宁夏和四川进行视察。    共产党三军团驻扎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稍北的石城地区。该军团侦察分队长姓孔,二十三岁。他身板结实、作风泼辣,是一位朴实无华、坦率诚恳的革命战士。三军团在两周前打了一场恶仗,战绩平平。目前,它正在进行休整,准备新的战斗。这一切都严格保密。孔的战友们只知道他们不久就要开拔。(后来,这种保密的作法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认为效果适得其反。(孔是个侦察员,所以知道得比别人多得多,但他对此事一声不吭。孔和许多同志一样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他有四个兄弟、七个姐妹。他全家都反对他参加红军。爹妈认准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是孔还是参军当了兵。他想得到土地,而红军答应给他土地。    在孔参加的头一次战斗中,红军击溃了国民党第十八师,并活捉了该师师长——人们深恶痛绝的大个子红脸湖南人张辉瓒。  五十年后,孔对此事的细节还记忆犹新。他说,那天我们在小山坡上召开大会(镇里的场地都太小了),张辉瓒被拖到一大群农民、乡镇贫民、手执红缨枪的年轻赤卫队员和身披征尘的愤怒的红军战士面前。张站在台上,双手反绑,头戴高帽。人群中有人高喊砍掉他的脑袋。张当场就被砍了头,头颅被放在木筏上沿赣江顺流而下,向其他国民党将领发出了“警告”。孔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情绪还十分激动,讲着讲着就不禁哼起了当年人们唱的一首民谣。    “高兴高兴真高兴,我们战斗在龙冈上,活捉了恶霸张辉瓒,砍下了他的胖脑壳。”    有位消息灵通的姓伍名修权的年轻人,身材修长,谈吐文雅,举止大方。那年十月,在苏区的首府瑞金,人们神秘地进进出出,气氛日益紧张,震动越来越大,红军中究竟在酝酿些什么,他几乎无所不知。这个根据地是五年前由毛泽东及其盟友朱德率领的共产党军队创建的。毛与朱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农民们看来,这支军队就是“朱毛”军队。许多农民坚信朱毛是一个人。这也并非完全说不通。实际上,身材魁梧、举止缓慢、纯朴忠厚的共产党将军朱德自己也曾说过朱毛是分不开的。中文中这两个字是双关语,“朱”意味着猪(不同的另一个字),“毛”指的是体毛。    这位年轻的伍修权对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那时正给一个叫李德的人当翻译。李德是莫斯科共产国际派来参加中国革命工作的代表。当时,李德指导中国红军活动已有一年多,可惜毫无建树。    伍修权这时二十八岁。十九岁时,他与一百名中国青年一起到苏联呆了五、六年,学习俄语和革命知识,也学习了军事。这时他回国已有三年。李德一九三三年十月抵达苏区后,伍一直是他的翻译。    伍目前操心的一个问题是烹饪,而不是军事。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美国革命的传奇是福吉谷。福吉谷的战斗业绩已铭记在所有美国爱国者的心中。在度过了那次严峻考验之后,乔治·华盛顿和他的战士们踏上了胜利的征途。    法国革命摧毁了巴士底狱。对于俄国革命来说则是攻占彼德格勒的冬宫。当时的巴士底狱仅关押着七名囚徒,而布尔什维克攻进冬宫则易如反掌,因为冬宫只有一些年轻人和妇女在守卫。但是这些都无关紧要。他们都成了革命的象征。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轮船量的人类伟大史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9条)

 
 

  •   钦佩作者严禁严肃的学风,实地考察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原则。写出了这样一本生动、详实、认真的书。长征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它使红军得以生存,革命得以继续。最大的历史意义是长征中的政治斗争,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作者用最后两章,交代了长征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尤其让人感慨。朱德说:谁能相信我们是在一个碗里吃过饭的。
  •   本书作者是美国纽约时报副主编,20世纪80年代,在得到中国政府官方支持的情况下,历时两个多月,沿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写成此书。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尽管作者长征沿线考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官方支持,作者仍坚持独立写作观点,没有在书中一味为中国政府贴金,而仍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见解。

    值得喜欢长征的人士阅读。
  •   历史赋予了这一代人时机+集体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艰苦卓绝的努力与奋斗=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从此走向独立,而独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何其珍贵,长征——是我们民族的最可宝贵贵的精神财富!
  •   索尔兹伯里,一个记者,公证记录了长征,也重走了长征路,是外国的红红军战士。长征是伟大的,折服了中国人,也折服了外国人,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长征伟大!
  •   非常不错,很久前就知道这本书,一直没有读,到手当天晚上开始读,名副其实,就像书名一样——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更期待另一本书《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不过不好买了,期待当当上货。
  •   收到书时很失望因为作者是一个美国人,而且没有参加过长征,对中国的长征只是听过。可是,看了书之后,发现,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国灰,这个外国人真的对那段历史查了很多的资料,他所写的不仅有着真实的史料,还有着,自己,做为一个外国人视野看中国。很多我们自己史学家不能写的,他写了。
  •   视点独特,评述客观.解开了很多心头以来长久的疑惑,也消除了多年来的芥蒂.一个外国人对长征如此的执着,重走长征路,探询长征路上的点滴,而许多国人却忘却了这一段历史.长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长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意志.领导者的智慧,不论过去多少年,多少代,都不会失去价值.用心铭记这段历史,我们这个从苦难中崛起的民族必然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长征,永远的长征.
  •   除了战略和大事件外,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除了中央红军,还讲到了二、四方面军的情况,讲到了长征将领的最后命运等,内容比较全面,读起来也不枯燥。还是没有地图。
  •   早先读了《西行漫记》和《地球上的红飘带》,斯诺关于长征的记述限于时间和经历没能全景展现,《地球的红飘带》写得很传神也比较客观,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可谓第一本由外国人较为全面描写长征的著作,当有可观之处,正待与王树增的《长征》参照阅读。
  •   我很早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连载,但书店没有卖,现在能买到也很惊喜,网络是个好东东啊!在外国人眼里,长征比中国人心目中还要重要,它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也塑造了***人的性格,所以长征精神不死!
  •   对了解中国历史,特别是长征史,及很多中国领导的人不同阶段的情况有很深的启示。真实的东西是可信的。
  •   对于不了解长征历史的新的年青一代,可从此书看到了震撼人心的故事。
  •   没想到第一次真正去了解长征是从读老外著的书开始的
  •   看了很多长征的书,看了很多英雄故事,很多高大全的形象,这本书,有所不同。或许是中外思维、价值观的差异,在一些细节、历史事件的展示上,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透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再一次走过长征。
  •   此书在10几年前就拥有并读过,记忆中,看到描写长征的书可以这样写,让人感触颇深。可惜,此书后来遗失了。近几年,只要去书店,就希望能看到它,但总是失望。前几日,偶然的因素,在当当网上看到并订购,仅仅2天,便收到了书。目前正在重稳,只是最近事情多,只读了几章。书是很好的书。网是很好的网。将改变自己的购书方式。
  •   这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记述了长征过程中的故事,给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看,自己也看了一遍。
  •   在读这本书之前,不知道毛泽东长征前患严重的疟疾,也不知道有的中央领导人的长征路,是在担架上渡过的。有些过去不掌握的历史谜底,能从书中部分找到答案。
  •   以往对长征只是概念上的一些片段,这本书很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这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残酷的一次远征,虽然免不了有一些掩盖的痕迹,但是,还是能看到比较真实的一面。
  •   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一个外国人写长征,比较客观,也比较真实。作者的笔触很简洁。
  •   伟大而无奈的长征,外国人可能更客观一些。
  •   个人认为这本书比《西行漫记》还要好看,详细的介绍了长征的全过程,以及当时许多不为人知的事件,强力推荐。
  •   的确是一本好书,更适合年轻人看看那段历史,想想长征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会看就很好,学会思考更好。
  •   很好看。像讲故事一样讲述长征。以前看过,把书弄丢了,这次重买。外国人写的书,就是好看,因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书不能板着面孔写啊。
  •   是最近以来很少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书,可读性很强,对长征的历史过程介绍非常详细。经典著作。
  •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过,印象非常深刻。外国人写的长征,跟国内通常见到的书完全不一样,很多内容都不为人所知。国内能出版已经很不错了。不应该错过的一本书。
  •   听长征故事,走进那辉煌壮阔的历史
  •   是了解长征史的好书,可以配合斯诺的书及《长征亲历记》及高华的相关演讲一起参加,丰富长征
    知识。
  •   这是老外写的一部关于长征的书,相当不错,对这段历史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一读。
  •   值得一读,另眼看长征。孩子们应该多了解这段历史!
  •   对长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一个外国人重走了一遍长征,从外国人的角度写长征,写的不错。
  •   目前为止关于长征的最好著作(国内外),客观,公正,详实,描写平实,议论精辟,值得一观,
  •   有关于长征的历史看的太多了,本书是一个外国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和视野来看这段历史。应该是较为客观的。
  •   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加上许多采访的佐证,更有说服力。这是个另人感动的美国老人。
  •   文字很精美,翻译得特别好。很适合新闻人阅读,学习一种细节与故事的表达。因为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大家,翻译者也是国内的佼佼者,书是再版,经过很多程序。不错。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这是我们一位副总推荐的。我决定推荐给更多的网友。
  •   一个外国人能够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整整半个世纪后,写出如此上作,实属不易。向作者致敬!也向译者致敬!书中有些印刷错误,让人殊觉可惜。这样的好书为什么出版时不认真校对呢?真不应该啊!
  •   从小就接受了书本的我从没有阅读过如此客观的中国历史。外国人看中国历史不一定看到的比我们的专业研究员少,但他的优点是敢说实话,其实中国人看自己也要批判地看,这样才有进步的动力,才能不在前人的问题是在摔跟头。这种真实的写法应该用于中国人自己写的历史或党史,不要只赞扬。若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清楚地、全面地认识历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日本人呢?要有回顾伤痛的勇气,这才是历史性质书籍的意义所在。
  •   好书、让人又回到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感受红军精神
  •   看了先辈们为了民主和自由而付出的种种牺牲和努力,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可惜现在的人太看重钱了,已经没有了信仰,社会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啊
  •   很好!其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塑料包装,三本书都很不错,值得好好品读!快递速度也很快,3天不到就收到了,很感谢当当!希望以后退出更大的优惠!支持!
  •   我喜欢看其他国家的作家来写咱中国的事儿,跳出中国看中国,换一种视野,更为全面的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只在此山中”
  •   每一个故事让人无不感动,感动这段特殊的历程,中国有今天真是不容易,慢慢品读吧,我的朋友!
  •   前所未闻的故事 让人耳目一新 很有收获
  •   多方面的观点,第三方的立场,以人为中心,很客观,了解了从前不曾了解的片段,估计是美国人写的缘故,第三方看起来反倒是更可信的感觉。非常好,推荐给年轻新一代读。
  •   中国人写中国的历史,要么带着有色眼镜,要么有话不敢说.也只有外国人写了.这一本算是真实的了,但应该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是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中说的一本德文的书.敢译吗?
  •   这本书将帮助您对中国共产党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中国工农红军有更进一步认识的深刻认识,将激励我们前行
  •   每个中国青年都应该读一读的书.
  •   对于历史,我们只有仰望的份了。羡慕亲历者的得天独厚,那些可以下酒的话题,那些让人心神激荡的故事,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击节,击节,为那些历史上发生过的曾经,是的,翻开书,那些故事活了起来,只是有了审视的眼光,和事后诸曷评判,更为轻松些罢了。
  •   读书时就看过,现在买来再看看,很有意思,书依然是那本书,但看法还是有了变化了
  •   曾经在80年代在大学图书馆看到过,印象很深。后来一直想买,但是多年来在各大书店都无货。现在终于在当当买到了,满足了我的夙愿,谢谢啊!
  •   不愧是普利斯特新闻奖的获得者。写得很,比较客观。对近代史感兴趣的人们可以看看。
  •   在当当上买书,没的说,肯定是正版。
    本书还没看,不过我想应该不会错的。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东。
  •   绝对的好书,,好看,买了几次了,,哈哈,,,好
  •   能从书中知道很多不了解的事,学到不少东西,很好的一本书。
  •   很好,让孩子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
  •   一个时代的记忆,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易
  •   以前看过,现在再看,有意思
  •   真是好书,感动呀!想想现在的贪官,先辈作何感想?
  •   从来没有听过,但又是如此真切,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精神伟力。
  •   书买的多了,没来得及看,质量尚可,我们70多岁的主任看了,说挺不错的。
  •   孩子的暑假作业之一是了解这一段历史,这一本书也在孩子的作业单上。终于买到了。国外的书,很注重细节,这可以教会孩子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很好!
  •   老外写的让人感动的书。
  •   很不错的书,另人感动。“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另一个角度,另一种眼光,可惜有的地方有误,有的地方可能是身份的原因,没有办法深入。
  •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里多次提到。
  •   替朋友买的书,指名要这一本
  •   书很厚重,印刷纸质很好。
  •   和王树增的书一起读会很有感受
  •   书送的很快,谢谢啦。
  •   我家每个人都轮着看了一遍,真是老少咸宜啊……他们都很爱看。这本书很长知识,译得好,写得亦权威。
  •   应该不错,不过没怎么看。
  •   忘了看,一直放着
  •   可读性很强,增长了不少知识!
  •   发货速度很快还没有来的及看呢
  •   书写的不错 喜欢
  •   书本价格公道,值得推荐
  •   里面的纸质什么的还是挺好的
  •   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还是比较客观的。
  •   这本书本来是给儿子买的,但是最后全家都看了,真不错。
  •   纸张很好,印刷也不错。
    跟网上的封面不一样。
  •   内容新颖,读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   不错的视角
  •   以外国人的角度看升征,与众不同
  •   近代史老师推荐,真的写得很好,激励人心
  •   另一个角度看历史
  •   外国人的视角更客观真是,也很冷静。
  •   经典、感动、好书
  •   孩子超喜欢这本书!
  •   很受教育,幸福来之不易,没事可以读给孩子听听。
  •   很喜欢这本书,记录的历史很真实。
  •   值的一看的好书。
  •   还是那么感动
  •   纸张的质量似乎有些差,颜色有点发黄。
  •   经典的著作!翔实的分析!
  •   一本真正的好书,即使从任何角度来看,也很客观公正。我读高中的孩子正在看。
  •   推崇购买 !!!!!!!!!!!!!!!!!!!!!
  •   这本书很不错,对于我来说,对长征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教科书上的片断更多的宣传,这本书比较客观的反映了长征途中的红军的状态,领导人的习性。读了这本书至少在理论上知道毛泽东有过几任老婆和多少个孩子,对红军长征至少还是有了少许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但是遗憾的是作者83年才到中国,通过从走长征路和采访当年长征的幸存者以及翻阅相关的档案,询问有关官员和专家,并不是亲身经历式的采访。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还是写的非常的吸引人。
  •   长征是一部史诗,是一部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史诗,我们现在社会缺乏的精神力量应该从中去找寻
  •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通读过此书一遍,令人有前所未闻、耳目一新的感觉。呵呵记得当时是十六开本,是从别人搬家丢弃的垃圾中捡的,后来借失了。为了收藏此书,也曾在网上找寻过而不得。
    大概是先入为主,以后读到国内有关长征的书,我以为都是令人遗憾的。为尊者讳,讲政治,口述历史的失真,胜利者的陶醉,编著者的传抄……都令这段历史披上浓浓的迷雾。要知道,当年我们是从教科书、“红旗飘飘”然后是“西行漫记”等等接触到这段历史的。
    前些天“凤凰卫视”某节目谈及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一书,一时心血来潮,终于在当当网找到了,连同“苦难辉煌”一同购入。
  •   第一次看有关长征的书,更多的了解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很好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