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出版时间:2004-4-1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页数:686  字数:670000  译者:陶铁柱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对是否要写一部有关女人的书,很久以来一直犹豫不决。这个题目并不讨人喜欢,尤其是对女人而言。而且这也不是个什么新题目,有关女权的讨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现在我们还是不说为妙。不过人们到今天还在讨论,因为上个世纪的谬见虽然车载斗量,却没有说明问题。那么,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个什么样的问题?世界上真有女人存在吗?永恒女性论当然有其信奉者,他们会悄悄对你说:“就是在俄国,女人也毕竟是女人”;还有一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有时也有这种看法)感叹道:“女人要走上邪门歪道了,女人要消失了!”人们都在怀疑今天是否还有女人存在,如果存在,不论其存在是否和人们的意愿相符,她们在世界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位置?她们应当有什么样的位置?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上下两卷,第一卷主要是从女性群体的角度去讨论妇女问题,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雌雄两性的性生活,从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一直到复杂的哺乳动物,详细地论述了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种种表现,揭示了动物界当中出现的雌雄分体、雌雄同体、雌雄间体和雌雄嵌体的有趣现象,认为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驳斥了将女性等同于子宫或卵巢的观点。
接着,作者介绍了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认为弗洛伊德的所谓的“恋父情结”,是根据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的,实际上女性是否存在“恋父情结”,大可质疑;从而批评了弗洛伊德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女性的生理、心理和处境归结为“性”的“性一元论”。
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社会),妇女的处境、权利与地位的变化,提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
作者接着讨论了东西方神话中的妇女权利与地位,指出了对处女的崇拜只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男性为了保证世袭财产能够在父系范围内继承,才确立的一种制度,而妇女因此才成为生产继承人的工具的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
在本书的第二卷,作者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轨迹,以各类妇女(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妇女)为对象,广泛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尤其是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说,妇女要得到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自然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一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成功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作者序 第二卷 序 第一卷 事实与神话 第一部 命运     第一章 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论据     第二章 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     第三章 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 第二部 历史     第四章 游牧族中的女人     第五章 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     第六章 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     第七章 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     第八章 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参政 第三部 神话     第九章 梦想、恐惧与偶像崇拜     第十章 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     第十一章 神话与现实 第二卷 当代女性 第四部 女性形成     第十二章 女孩     第十三章 少女     第十四章 性发动     第十五章 女性同性恋 第五部 处境     第十六章 结了婚的女人     第十七章 母亲     第十八章 社交中的女人     第十九章 妓女     第二十章 中老年女人     第二十一章 女人的处境与特性 第六部 生存之辩     第二十二章 自恋     第二十三章 情妇     第二十四章 修女 第七部 走向解放     第二十五章 独立的女人 结论 人名与专用术语英汉对照表

章节摘录

这些传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女人处于绝对依附于父亲和丈夫的地位。法兰克人①没有保持日耳曼人的贞洁观:他们所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女人结婚无须经她本人同意,丈夫可以随意将她抛弃,他把她当做一个仆人对待。法律给她以有力的保护,使她免受伤害和凌辱,但只是把她看成男人的财产和子女的母亲。随着国家的强盛,也发生了罗马那样的变化:监护制度变成了社会托管制度(apubliccharge),这种制度对女人进行保护,但仍使她处于受奴役的地位。当封建主义从中世纪早期动荡中出现时,女人的地位是变幻莫测的。封建主义在主权与财产之间,在公权、私权与强权之间引起了权威上的混乱。这是该制度下女人的地位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的原因。最初,她由于没有政治权力而不具有私权,而这又是因为,直到11世纪社会秩序还只是以强权为基础,采邑是军队所控制的财产,是一种女人无法行使的权力。后来,女人在无男性继承人时也可以有继承权,但她的丈夫是监护人,由他行使对采邑及其收入的支配权。她是采邑的一部分,根本没有行动的自主权。和罗马氏族时期一样,领地不再是家庭财产:它属于领主,女人也属于领主。领主为她选择丈夫,她的子女与其说属于丈夫,不如说属于领主,而丈夫注定要变成负责保护领主财产的家仆。于是通过丈夫强加于她的“保护”,她变成领地的奴隶以及这块领地主人的奴隶:她的命运比任何时期都艰难。一个女性继承人——其含义等于土地和一个城堡。她在12岁或更小时,就可能嫁给某个男爵。但结婚次数多意味着得到的财产多,所以婚姻屡屡被教会虚伪地解除。其借口很容易从不许亲戚之间通婚的惯例中找到。即使亲等很远,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情况也是如此。在11世纪,许多女人就是这样被遗弃了四五次。女人若成为寡妇,就应当马上找一个新主人。我们在《武功歌》①里看到,夏勒马涅和他的男爵的一群寡妇全都结了婚,这位男爵在西班牙被杀死。许多史诗都谈到国王或男爵把女孩子或寡妇残忍地卖掉。妻子们常常挨打受罚,被拽着头发拖来拖去。骑士对女人漠不关心,他觉得他的马要有价值得多。《武功歌》里的年轻女人总是在求爱,但她们一结婚就要恪守单方面的忠诚。培养女孩子的方式很粗陋,她们干粗活儿,既不端庄也没有受到多少教育。她们长大时要出去打猎,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朝圣,主人外出时她们还要守护他的采邑。这些城堡里的女人,有些和男人一样贪婪、背信弃义、野蛮专横。有关她们的可怖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但这一切都是例外。通常城堡里的女人用纺织、祈祷、服侍丈夫以及在极度无聊中打发时光。12世纪在法国南部出现的“骑士爱”,可能对女人命运有所改善。不论它是来自贵妇与年轻男仆的私通,还是来自对圣母玛丽亚的迷信或对上帝的一般之爱。情妇求爱是否确实存在令人怀疑,但教会把对救世主母亲的迷信,提到极高的程度,以至我们可以说上帝在13世纪变成了女人,这些却是毫无疑义的。贵妇的闲暇生活,使她们有可能进行社交,变得温文尔雅,为炫耀而写作诗歌。有学识的女人,如阿奎丹的爱丽娜(Eleanor0fAquitaine)和那瓦尔的布兰契(BlancheofNavarre),她们都赞助诗人,而文化的普遍繁荣使女人赢得了新的威望。骑士爱常被看做是柏拉图式的,但实际上封建的丈夫是些监护人和暴君,妻子则在追求婚外的情人。骑士爱是对野蛮的、正式的社会习俗的补偿。如恩格斯所说:“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社会以外才有[……],中世纪是从具有性爱萌芽的古代世界停止的时候开始的,即是从通奸开始的。”①只要婚姻制度还存在,这的确是爱情会采取的形式。但是,既不是由于骑士爱,也不是由于宗教或诗歌,而完全是由于其他原因女人才在封建制度走向灭亡时能够拥有某种优势。随着王权的加强,封建领主失去了许多权威,包括对仆人婚姻的决定权以及对他所监护的财产的使用权。采邑奉献给君主的不是兵役而是金钱,于是它变成了纯粹的世袭财产,不再存在应当不平等地对待两性的任何理由。、在法国,未婚女人或寡妇拥有男人的一切权利。作为采邑的拥有者,她行使审判权,她签订条约,颁布法令。她甚至扮演军事角色,去指挥军队,参加战斗:在冉·达克(JoallOfArc)②以前就有过女兵,所以这位圣女引起的惊叹不会使人们产生反感。

编辑推荐

《第二性(1、2)(全译本)》有史以来讨论女人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集文学、哲学、性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为一体的,被称为女人圣经的《第二性》中文版全译本,独家授权,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二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这本书,女性绝对,一定,应该看的书。关于女性主义的一切讨论,都在这里有一个开始。任何一位女性,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一个女人写给所有女性的书。
  •   印刷精美,内容可读性强,适合慢慢阅读
  •            《第二性》原意被英译本严重曲解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是女权主义的开创性著作,然而其英文版的拙劣质量却使它遭到了长期的误读与曲解。  1953年在美国诺普夫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已经卖出了超过了100万本。这一版本至今仍旧是美国惟一的版本,也是最主要的英文译本。  美国读者也许还没有读过原版的《第二性》。在最新出版的文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遗产》中,一些研究者认为已有的英文版极其拙劣,严重歪曲了波伏娃的本意,使她沦为一个语无伦次的思想者。学者南茜·鲍尔说,她在这一译本中找到了数百个错误,既有非常初级的错误,也有对于学术术语的错误理解,“在法语中极为准确的哲学术语,在这里却变成了和波伏娃的本意完全相反的意思”;另一位专家托里尔·莫瓦则认为,英译本使“波伏娃变成了一位英语中蹩脚的思想家”。  原版《第二性》被严重误读  当然,即使是《第二性》的忠心拥戴者也并不认为《第二性》本身是非常完美的。法国批评界最初对此书的批评也许比美国更有敌意。《第二性》是比较艰深的,只有很少一些脚注为读者指路。看上去它令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作者想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在一瞬间写在纸上。而书中经常出现的冰冷的分析式语调,也招致了最普遍的批评:那就是认为她对于女人和母性毫不同情,甚至充满敌意。而后来的女权主义评论家们则抱怨,她似乎认...为母性和女人的独立生活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像鲍尔和莫瓦这样的学者坚持认为,这些观点中的瑕疵被一个拙劣并且过时的翻译版本更严重地夸大了,这导致了对她观点的根本性误读。  除了曲解字词与短语之外,美国版几乎删除了将近15%的法语原版的内容,差不多有145页,严重削弱了与女性文学和历史有关的章节。而波伏娃是第一个宣称这些内容是合理的研究对象的人。同样失去的还有大量从女性小说与日记中节选出来以支持其观点的内容,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柯莱特等人的作品。历史上罕为人知的那些拒绝女性传统模式的先驱者,例如文艺复兴时期领导军队的妇女,也从英文版中消失了。  翻译者是门外汉。出版商诺普夫找到退休的动物学教授霍华德·麦迪逊·帕什利来翻译波伏娃的著作。此人写过一部论人类繁殖的著作,并为《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和性有关的书。帕什利只是在学生时代学过法语,也没有进行过哲学训练,对于当时波伏娃置身其中的存在主义更是一无所知。直到翻译完本书,帕什利也没有读过任何与存在主义有关的著作。  波伏娃是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哲学的推崇者,她经常用一些法国哲学家能够理解的特定术语来引用他们的作品,但是帕什利对此没有了解。  更该死的是,当帕什利遇到一些存在主义术语时,常常自做主张。他的版本中常常出现女人的“天性”或女性的“本质”等词语,而这些正是波伏娃所摒弃的东西。   波伏娃对英文版的看法  波伏娃本人如何看待英文版的翻译呢?在前言里,帕什利说所有他的“改动之处”都经过了作者本人的同意。但实际上,波伏娃对英文版中的改动相当恼怒,甚至希望在英文版中附加一个声称自己与本书无关的声明。出版者没有理睬这一请求,不过这倒也公平,因为波伏娃也多次拒绝了诺普夫和帕什利要与她对书中内容进行咨询的请求。直到1982年,她才注意到这一版本中翻译的严重错误。当时马格丽特·西蒙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她,波伏娃回信说:“我对帕什利先生误解我的程度感到非常沮丧,我全心全意地希望你能出版一个新的译本。”  重译《第二性》的呼声  2000年,她的养女西尔维呼吁应该出现一个新的英文版本。“这个英文版是个丑闻,我们竟然忍受了它这么长的时间。”她写信给波伏娃的法国出版者伽里玛出版社,提到了无数来自学者的抗议。她强调,波伏娃本人对英文版中的删节感到震惊,更糟糕的是,这些错误的翻译背叛了她的思想。  当伽里玛出版社与诺普夫出版社联系,希望推出一个新的英文版时,他们却拒绝了。伽里玛对他们如此缺乏兴趣感到震惊。  诺普夫出版社的发言人没有对拒绝新版本发表声明。但是私下里他们曾经表示,这本书的读者没有多到值得出一个新版本。目前,诺普夫的《第二性》大约每年卖出平装本1万2千册,精装本1千册,其中大学教学用书占了40%。  也许要等到2056年  一个新的版本也许会使英语读者能够更为接近波伏娃的原意,而不被帕什利的翻译所误导。但是除非诺普夫出版社改变主意,否则美国读者只能等到2056年,那时《第二性》的版权保护期结束,便可以有大量其他版本出现。 阅读更多 ›
  •   这套书是1998年印刷的,本以为会很旧,没想到出乎意料,除了纸张发黄外没别缺点了。。。。内容不用说,女权主义的圣经。。。。不过这个译本是从英文版本译过来的,不是原版翻译的。。。
  •   书的内容不错,但书的质量极差,刚翻没几页竟然掉页。希望卓越网注意书的质量。
  •   刚收这本书 纸是黄色的 特别薄 正面能看到背面的字 质量太差了难道卓越也有盗版书???
  •   质量太差了,有好几页都是折叠着无法打开的,和盗版书没任何区别!
  •   书的内容就不评说了,毕竟作者名气就放在那里。但是这书的质量可真不敢恭维,纸质之差、装订之差、排版之差真是难得一见。个人认为地摊上买的盗版书质量都比这个好!想入手的朋友们慎重考虑啊
  •   这是九八年版的书,所以显得有些旧。找这本书很久了,都没买着,很庆幸能在joyo淘到这本书.
  •   英文版本有很大的删节和曲解问题算是编译版。中文有台湾版和大陆版台湾版只翻译了第二卷,陶译本是从英版翻译过来的,所以…上海译林08年开始计划重新翻译该书,本着保持原书内容的精神,但没有翻译期限,不知何时可以看到这本译版。就买了这套译版,翻译有点晦涩。但,本着不是严谨的态度的话,还是可以观瞻一下。
  •   这本书很经典,但是。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翻译过这本书
  •   纸质不感恭维啊,书是好书,但是这个纸质这么差,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   书太棒了,但是这个版本太次了!封面不仅丑得要死,翻得多了,书页都散了,所以后来我把书留在学校了,打算去买三联新出的版本。
  •   买了两套,一套自己,一套送朋友.值得推荐.
  •   很早以前就想买了,书的版本比较旧,介绍这个的朋友可以买别的版本。书的版本也不显新,但我不是很介意
  •   翻了没几页就掉页了~书页的质感很差,有种呛人的味道~难道卓越真的会有盗版书么?
  •   还没看完呢,但是书的纸质不是很好哦····
  •   这本《第二性》是两册,第一册300多页第二册800页,相比22块多的价格算是物超所值了。关于有评论说包装、书装订有问题,我有一个方法,下订单时大家在说明一栏写“作为礼品,请选最新”,反正我每次都这么写,拿到的书也都是最新的~我从一年前开始从卓越买书,对比了几家网站,最喜欢还是卓越。... 阅读更多
  •   先不说书本身怎么样。拿到东西的时候就是一个盒子里面码着,没有任何的填充物保护。而且好多书页都是连着还没裁开的那种,而且在运送途中书页有一定程度的破损。虽不影响阅读但是感觉很不好!
  •   大一时候见过我老师有这本书,但是那本书泛黄,但印刷还可以。不是很粗糙。这次买来一看,印刷很差,封面也有瑕疵。我想我猜是 盗版。。。。。。
  •   非常好 假如是 女生 都去看看
  •   这本书是我唯一一本能够坚持从头看到尾的非言情小说,很好很强大!
  •     
      
      
      
      为什么不存在男女平等?
      首先,这是生理决定的。
      
      在古代,女人在体能上无法和男性媲美,作为生命的孕育者,在生命的很多时候都非常脆弱,需要男人的保护。女人无法拒绝这种强者对弱者的保护,自然无从谈平等。
      
      如果你对所谓的“绅士风度”仍然有所期待,期待男人为你拉门,背包,刷卡⋯⋯那么你就承认了男女的不平等。如果你需要平等,那么就别指望男人为你做任何事情,更别说养你了。把一切幸福的可能,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这是宠物才有的特权。所以我一直比较反感女生傍大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男生确实担当更多的东西,有更大的责任。责任越大权利越大,所以女生无从要求男生对自己做到完全的平等,除非你担当更多,这样才能掌控话语权。如果自己喜欢依赖别人,但是在利益面前又叫嚷着“男女平等”,那么就是典型的得了便宜又卖乖。
      
      其次,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创造而不是重复。
      
      书中说:“分娩的女人无法懂得创造的自豪,她觉得自己是模糊力量的玩物,而经历痛苦折磨的分娩,对她仿佛是一个无用乃至令人讨厌的偶然事件。但在任何情况下,分娩和哺乳都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自然功能,它们和任何设计无关。这就是女人据此找不出任何高度肯定她的生存理由的原因,她被动服从生物学命运。男人高于动物之处不在于给与生命,而在于用生命来冒险。这就是人类没有把优越性赋予去分娩的那个性别,却赋予了去屠杀的那个性别的原因。”
      
      女人是用生命去孕育另一个生命,不停重复生命的轮回,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圣天赋和苦难的枷锁。但是男人可以不负这个责任,他们用生命去冒险,搜寻猎物,制造工具,创造新的秩序。一个物种只有通过重造自身才能得以维持,但在更多的个体中,这种创造的结果只不过是重复同一种生命。但是,男人在确保重复生命的同时,也在通过生命超越生命。由于这种超越,他创造了让纯粹重复完全失去价值的价值。
      
      曾经和一个人讨论过这个问题,这或许也是专注的力量。世界的推动力量是创新。
      
      男人不需要怀孕,分娩,抚养小孩,也不需要打扮自己,采购和照顾家庭,自然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开阔,去创造,去创新。但是女人却沉迷于日常的琐事之中不得自拔。如果女人把每天化妆和穿衣打扮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创造,那么女性的地位可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但是女人有可能放弃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吗?很难。
      
      有时候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漂亮?”
      
      答案很简单,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像财富一样,女人更多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男人需要女人漂亮,温柔,珠光宝气,就像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
      
      所以女性是在自我物化,把自己物化成一件漂亮的玩具,然后享受男权社会的宠爱。
      
      我们不得不承认,漂亮的女生在男权社会享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可以说,漂亮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一个很大的机会。
      
      正如书中所说:
      
      “习俗和时尚常致力于割断女性身体与任何可能的超越的联系:裹足的中国女人步履艰难,好莱坞明星的优美指甲使她们的手不能活动自如;高跟鞋、胸衣、 裙撑、鲸骨衬箍和有衬架的裙子,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不如说 是为了增加它的无能。女人的身体,由于胖得成了累赘,或相反,瘦得弱不禁风,由于被不方便的穿戴及繁文得节搞得麻木不仁,于是在男人看来,它是他的财产, 他的物品。梳装打扮和珠光宝气也加深了表情的这种呆滞,身体的这种僵化。装 饰性服饰所起的作用十分复杂,在某些原始人当中它有一种宗教的含义,由于她的身体和花朵、裘皮、珠宝、贝壳混在了一起,女人成了植物、豹子、 钻石和珍珠母。在她身上散发着百合与玫瑰的芳香。但是羽毛、丝绸、珍珠以及 香料也在起着掩饰她肉体与气味的动物原始性的作用。她在嘴和面颊上涂抹化妆 品,给它们戴上了十分固定的面罩;她的眼睛周围被深深涂上了黑眼圈和睫毛油, 如彩虹一般五光十色;她的头发是辫着的,卷曲着的,整过形的,失去了其令人不安的植物般的神秘性。”
      
      
      
      最后,伦理决定了不会有男女平等。
      
      只要家庭和私有世袭财产仍无可争辩地是社会的基础,那么就不会有男女平等。
      
      从某方面来说,婚姻是国家强权践踏个人私生活的表现方式。而世袭财产更是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只要婚姻不死,资本主义不亡,那么平等无从谈起。
      
      历史上最平等的时候是斯巴达时期。那个时候没有婚姻,没有财产私有和世袭,女性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
      
      书中说:
      
      “既然压迫女人的动机在于使家庭永远存在以及完整地保存世袭财产,那么女 人要彻底摆脱依附地位,就必须逃离家庭。老一个不许私有制出现的社会,也能 够对家庭予以抵制,人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的女人命运将得到极大的改善。斯巴 达实行的是公有制,它是给予女人几乎与男人平等的待遇的唯一希腊城邦。在斯 巴达,教育女孩子的方式和教育男孩子相似,没有把妻子关在丈夫的家里:的确, 丈夫只能在晚上偷偷摸摸地和她幽会;妻子几乎不是他的财产,以至基于优生理 由,另一个男人可以要求和她结合。世袭财产消失时,通奸这个观念也就消失了。 所有的孩子完全归城邦所有,女人不再小心谨慎地受一个主人的奴役。或者反过 来也可以说,公民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特定的祖先,所以他不再有权占有女人。 正如男人在受战争的奴役,女人也在受母性的奴役。但除了履行这种公民义务, 他们的自由不受任何约束。”
      
      所以说,不存在男女平等。除非男人可以怀孕,抚育;除非女人不再专注于打扮,除非没有了婚姻和财产私有。
      
      但是,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并不意味着男人可以视女人为玩物。因为社会的进步不仅靠男人的开拓,更依靠女人的牺牲和付出。因此,男人理所应当要更照顾女性一些,也就是——绅士风度。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男人看待女人,有一种自卑又自恋的情节。
      
      首先,男人是自卑的,因为男人只是给予了精子,但是孕育和抚养都是女人进行的。女人才是生命之源,没有女人,男人根本无法保存自己的基因。因此,如果女人对男人说不,其实就是宣判了男人基因的死亡。
      
      女人的卵子是宝贵的,但是男人的精子确实廉价的。甚至说得更难听一点,在自然的繁衍中,男人充当的只是“种马”的角色,因为他自身无法孕育和创造生命。因此只是生命繁衍的过客。
      
      正式因为男人的这种虚无感,让男人急切地想要去征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
      
      古代神话传说中,女人更多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女娲,例如大地之母该亚,她们创造了人类和一切。所以女人是自然的象征,是神圣的孕育万物的大地之母的象征。男人期望通过占有一个女人,能够获得有别于满足本能欲望的东西:她是一个他借以征服大自然的、有特权的客体。
      
      换句话说,他们通过征服女人,从而获得征服世界的快感。
      
      正如书中所说:
      
      “女人不仅满足了男人的社会虚荣心,她还是一种更深层自尊的根源。 他以支配她为乐。除了犁钟开沟的那些现实主义象征,如果女人还是一个人的话, 她还有更神圣的象征:丈夫不但在性爱方面,而且在道德和智力方面"造就了"他 的妻子。他教育她,加记号于她,在她身上打上了他的烙印。男人喜欢做的一个 白日梦就是让事物浸透着他的意志——塑造它们的形式,刺入它们的本质。而女 人尤其是"他手中的泥",这块泥是被动的,任他加工,任他塑造。她在屈从中反抗,让男性的主动性有可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为什么对女性的月经讳莫如深?
      
      这个问题我困惑了很久,因为我认为月经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又不是女人自身的过错,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讳莫如深呢?
      
      月经意味着生育力,生育力和神秘莫测的宇宙又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男人对女性生育力的恐惧。
      
       女人的月经意味着卵子的再次排出,意味着生命的可诞生性。而这种生命力是和宇宙联系在一起的。男人感到了宇宙的深邃和伟大。它代表的是一种不稳定不可知不可掌握的伟大力量。未知的东西其实是最可怕的。
      其次,生育意味着可能出现取代自己地位的生命,这是一种对权力丧失的恐惧。这种恐惧与生俱来,在神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详细可参照大地女神盖亚神系的故事,她和儿子乱伦,然后她和儿子的儿子阉割了父亲,从而取代父亲地位,获得与母亲交配的权力。宙斯也是如此,他打败了自己的父亲,从而成为了宇宙的主宰。
      
      
      为什么有处女情节?
      其实古代是极其反感处女的。
      
      例如在马林诺夫斯基则所描述的 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岛民当中,女孩子根本就不是处女,因为从幼年就允许她们玩 性游戏。在某些文化中,母亲、姐姐或一些已婚女人有条不紊地破坏少女的贞操, 于她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在扩大她的阴道口。另外,破坏处女贞操也可能在青春期进行,女人用木棍、骨头或石头捅破处女膜,不过这只被视为是进行一次外科手 术。在其他部落,女孩子在青春期受到野蛮的启蒙:男人把她拖到村外,以强奸或物件夺取她的处女贞操。一种常见的礼仪是,把处女赐予过路的陌生人。
      
      还有在古代中国,也就是《诗经》盛行的年代,山林野合是合法的。什么叫做“合乎桑林之舞”?其实就是男女交媾时极致欢愉的景象罢了。
      
      所以在古代,特别是母系社会,贞操完全不被重视。甚至是邪恶的象征。
      
      对处女的崇拜只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男性为了保证世袭财产能够在父系范围内继承,才确立的一种制度,而妇女因此才成为生产继承人的工具的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
      
      为什么女性的贞洁那么重要?因为进入父系社会,保证继承人血缘的纯洁性成为当务之急。这就是为什么穆斯林少女要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就是避免诱惑他人,保护自己的贞操。
      
      如果哪天社会没有了私有财产,甚至允许共妻共子存在,那么女性就能获得和男人一样的地位。
      
      所以说,男女平等是一个伪命题,这建立在深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下。
  •     早就知道《第二性》这本书,但直到最近,才敢拿起翻看,就是因为深知它通篇传递着强烈的情绪。自负现在能很好的面对所有情绪感受的我,也对字里行间透出的愤怒、怨恨、绝望感到有些招架不住。它代表着几千年来女性对男权社会的集中控诉,打开书,就仿佛听到了无数世代受压迫的女性向你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在书的影响下,很多读者的评论也都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揭露。我想说,女性反抗压迫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仇恨、怒火与抱怨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相反,它们只会让境况更加不如人意,因为它们会吸引相似特质的事件进入你的人生。
      
      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讯息,仿佛都表明女人在这世上注定是受害者。男权社会作为一个阻碍,仿佛必然会限制女人的个人价值完成。我相信绝大多数女性都会对此表示愤怒,但又有几个人愿追随自己愤怒时对世界的质疑深入思考,从而进入另一番天地呢?
      
      女人,乃至全人类,到底是不是被命运操控的可悲玩偶呢?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如上帝一般,有权创造自己喜爱的人生。很多电影、书籍、文章可以助你坚信这一点,但唯一能决定要不要相信的,只有你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你是属于你自己这出戏剧的导演,除你之外,所有人不过是群众演员(当然,在别人的生活中,你也是群众演员),有谁见过导演被群众演员玩死的呢?
      
      耶稣说过:“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并不是宣扬一种虚伪的道德优越感,更不是让你逆来顺受,而是告诉世人:恶是虚幻不实的,它对你来说很真实,只是因为你相信它是真实的,你的恐惧和你的信念增加了它的真实感,所以消灭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无视,至于伤害别人的人,基本上只是在伤害自己。当然这种无视只适用于一般情境,有人要杀你时,是一定要举起刀自卫的。。。而且冲突时,无法抑制对对方的愤怒的话,还是直接以牙还牙吧,毕竟凡事随缘最重要。
      
      憎恨不公无法带来公义,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公平待人,就会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看到公正的身影。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到受害者的位置,因为在那里,你将失去对自己生活的主控权。跟随内心的声音,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将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
      
      我相信,痛苦存在的唯一意义是让人们意识到痛苦是不必要的。如果没有噩梦,谁会挣扎着醒来?一旦清醒,噩梦就不再有意义,处理它最好的方法就是笑一笑,然后忘记。希望有朝一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曾经的苦难,从过去中解脱。
      
      此外,对部分同胞,我还有个建议。那就是,首先把自己当做一个人来看,而不是一个女人,性别的区分会限制你只能成为半个自己。
      
      推荐书籍:《个人实相的本质》了解人生事件形成的奥秘
       《心灵的本质》独特视角探讨性与性别
  •      春期的少女并不认为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她认为无需对自己提出那么多要求,她本人的努力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她不是因为自己的劣等性而将自己交给了男人,而是因为她将自身的命运交到男人手里,从而接受了她的劣等的观念,确立了自己是劣等性的真理。
      
       进一步说,她在男人心目中的价值,事实上并非由增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重要性来获得,而是以塑造自身来符合男人的梦想来获得。当缺少经验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她可能和男孩子们一样好斗。但结局不言而喻:这种态度注定了她们的失败。 所有的女孩子, 从最卑贱到最清高孤傲的迟早都会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好感她们就要放弃自己的权利。母亲叮嘱她们:再不能把男孩子当做玩伴看待,不要主动献殷勤,而是要扮演被动的角色。不管她们是想建立友谊或是准备调情,必须要小心翼翼,不要露出主动的神态。男人对假小子式的女孩子、女学究或是过于聪明的女人都敬而远之,女人胆子太大,受教育程度太高都会吓跑男人。
      
       所谓的女性气质,就是要表现得柔弱、无用和温顺。她要时刻准备,梳洗打扮,要克服她的本性,用长辈教导的典雅和矫揉造作伪装起来。
      
       ——波伏娃《第二性》
      
      
      
      
      
       不知道有多少女孩子和我一样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不知道有多少女孩子和我一样不只一次的想过要是我是个男孩子就好了。
      
       至少在我接触过的女孩子中,有一半左右曾有幼年被家族(尤其是祖母。同样是女人的祖母)忽视或者嫌弃。这里面包括我自己。曾经有一个姑娘抱着我哭着讲述了刚生下来祖母就要溺死她,是她的妈妈拼死护着,才捡了一条命回来的故事。在我上高中之前,在我认识到不必为别人活着的之前,我学习的动力很可笑的是为了证明我比祖母溺爱的弟弟强,为了证明爸妈不用再生一个男孩,因为我也可以让他们过得很好。
      
       小女孩的时候我们就委屈着。
      
       然后,在我们成为少女的过程中,各种各样善意的提醒出现了:
      
       你不能和一群男生出去玩,这是不对的。
      
       你不能吹口哨,那不是女生做的。
      
       宝贝,你不要太aggresive了,女孩子要听话。
      
       没关系,本来女孩子就不擅长数学的嘛。
      
       女孩子读什么博士呀,嫁个好男人才是最重要的。
      
       学的好不如嫁得好。
      
       曾经有一个老师,她的女儿不是北大生,参加了一个非常严苛的考试,是几千人中唯一一个非北大生而获得了免费读光华的硕博连读的女生。但这位老师命令她的女儿不许去读,而是为她安排找男朋友。这位母亲的决定非常笃定,而且为这个决定高兴。
      
       我当然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殊荣,可是我听了以后想,我的父母会怎样选择呢?如果他们做了同样的选择,我会反抗吗?男孩子不能理解,他们一定会反抗。可是我能理解这位母亲。因为社会给女性的标准是双重的,有一个好前程算不得成功的女人,成功的女人必须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男孩子30岁不结婚没什么,可是女人一旦过了30岁,大家就会说,诺,她是个失败的女人。
      
       这就是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少女满面愁容:青春期让她的自主意识觉醒,可是社会要求她必须放弃主动权。她的内心要她成为一个主动者,可是如果她要获得所谓成功,就必须压制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次要者。至少伪装成一个次要者。
      
       要做自己还是要社会认同?所有的女孩成为女人的时候都必须经历这个痛苦的抉择。当有一个人对你说:你不可以那么要强,你不可以那么aggresive,你不可以那么有气场,因为你是个女生。所有的女孩子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疑惑和委屈。
      
       然而,最终,委屈的女孩子们大多还是成为了社会和男人们所喜欢的那种女人,这个时候,她们成为女人了。不管是伪装还是真的被异化了。
      
       这就是所有女孩子成长的过程,所以她们早熟,因为女人的成长要比男人早而且痛苦的多。
      
       我身边已经有好多女性朋友持有这样的观点:大学文凭就是个找到更好的男人的条件,就像是会跳舞,会做饭一样。干嘛要学的累个半死,嫁个高富帅,一切都解决了。
      
       我没有觉得他们是错的,也许这样的女人比我更聪明,因为她们早早接受了自己是次要者,不再痛苦和委屈了。一个愿意做小女人的女人,要么是没有太多文化,要么是真正聪明。
      
       就像是波伏娃,她所写的未必没有女人知道,只是她们不敢写或者不愿写,因为她们是聪明的。可是波伏娃写了出来,她是勇敢的和伟大的。能够爱上这样的女人的男人——萨特,也是伟大和勇敢的。
      
       现在,我还敢于和我的女朋友们说我宁可嫁给一个跟我一起还房贷的男人。可是,我不知道最终我会不会被各种善意的提醒同化,做一个像波伏娃一样“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的女人太辛苦了。
      
       我很害怕,将来我会成为我最害怕成为的那种人——温柔而善意的告诉我的女儿:要听话,要顺从,不许念博士,赶紧找个好男人嫁了吧。
      
      
  •     我尚年轻,人生也还有数个潜在阶段未有经历,但于我这依然是本绝好的书。数个段落直指眉心,仿佛窥见某时刻的自己。今日女性困境,与上世纪比有了很多新变化,但却有惊人相同的内在性。不论是因着不够等同的启蒙教育,是男性设下的温柔冢太过诱惑,还是依靠自己的脑力生活实在辛苦,女人们依然容易陷入碌碌无为,为无所谓的繁琐而虚度,无法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或者干脆想都不要想这件事。
      
      艺术,文学,哲学是在人的自由,在创造者的自由之上重造世界的尝试,想要拥有这样的自由的抱负,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一席之地的念头,都是场艰巨的战斗。能够在焦虑和自尊中练习适应孤单和学会超越,在极端的孤单中崭露头角,对于男女,都绝非易事。何况姑娘常常多背负一份教育和习俗的枷锁,解决这些问题,就已殚精竭力。
      
      大话多讲也无益,若能了然于心,也敢在世间修行,就闯一闯,为不曾有过的冒险,为不为结果的经历。若能抱着这样的宽广,至少也能免去活在他人虚幻诺言中的纠结不安,不会沦为演筑墙者的同谋了。
      
      共勉
      
  •     当我读到“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一个物种只有通过重造自身才能够得以维持,但在更多的个体中,这种创造的结果不过是重复同一种生命。但是,男人在确保重复生命的同时,也在通过生存超越生命。由于这种超越,他创造了让纯粹重复完全失去价值的价值。在动物界,由于没有涉及到设计(我理解为人出于超越性的本质对外界的设计和把握),也就谈不上雄性活动的自由和多样性。除了服务于物种,它做的事无足轻重。”我再一次被这本书深深折服。
      我想,上面这段话是这本书非常重要和核心的观点。因为它说明了人的本质,不是生物性,也未必是社会性,而是人的超越性。前两者是固着的处境,而后者是一种存在的冲动,是动态的。——唯一不变的本质是变化。所以,也只有存在主义的观点可以让人信服。
      这段话只涉及到男性,原因是这段话摘录于“游牧民族的女人”一章。我想,接下来,波伏娃一定会论证,女性的本质也在于其作为人的超越性。
      从波伏娃对亚里士多德学说、佛洛依德学说、直至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选择性批判,就可以看出她有多强的思辨力。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妇女观中的漏洞的发现,让我觉得非常精彩。毕竟,古老陈旧的亚里士多德漏洞百出是显而易见的,而佛洛依德的学说也已经千疮百孔。
      
      波伏娃用她精彩的论述,展示了她强大的思辨能力和女性魅力,直接地证明了那些车载斗量的发了霉的女性观是多么地愚不可及。
      7月5日
      
      “若每个人都能坦率地承认他者,将自己和他者互相看成既是客体又是主题,那么超越这种冲突便成为可能。但友谊和慷慨,并非是唾手可得的美德……我们不妨换个方式说,如果放弃了纯粹存在(mere being),因而承担起一个生存者的职责,男人便会得到一种真正道德的态度;通过这一转变,他也放弃了一切占有,因为占优势追求纯粹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他并不喜欢困难,他害怕危险。他矛盾的既渴望着生活又渴望着安宁;既渴望着生存(existence)又渴望着存在(being)。他完全懂得,“精神烦恼”是发展的代价……然而他又在梦想不安宁中的安宁,梦想令人费解的但又被赋予意识的充实。这一梦想的化身正是女人。……多亏了她,才有一种逃避主奴间无情辩证关系的方法,这一关系源于自由人之间的相互性。”
      第二性164页
      “超越这种冲突便成为可能”,这种可能性应当是人类未来的正确方向。人为什么要通过异化一切,例如男人异化女人的存在来证明他自己的价值?因为他的内在感到空虚。纯粹存在指的就是这种异化过程给人带来的超越空虚的充实感——但这样的方式最终是徒劳无益的,内心的充实、安全,只能向内心寻找。这就是上段中所说的“生存者的职责”,这一个短语有很深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涵,但我们不需拥有高深莫测的哲学修养,就可以理解它。现代的心理学观点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通过完全地接纳自我,从而完全地接纳他人。当然,健全的人格不易获得,这一点可以部分地可以由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来解释。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物质的匮乏(这种匮乏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出于人类的贪欲),人类始终停留在较低的精神层次上,不停地通过攫取一切可攫取的资源(在男权社会,也体现为对女人的占有),来满足内心的需求。如果永远停留在这一层次,人就不可能获得健全的人格,来履行“生存者的职责”。许多现代的修道之人关于身心灵的探索表明,人内在的空虚感,通过“活在当下”就能得以解除。“生存者的职责”,就是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并把自己的价值通过每时每刻活在当下的生活体现出来,体验由衷的忘我的喜悦。在这种状态下,因为自我的完满,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身边一切人的爱。
      但波伏娃的悲观之处在于她认为,这种“友谊和慷慨”是很难获得的美德。她认为男人将永远徘徊在“既渴望生存又渴望存在,梦想不安宁中的安宁”这种矛盾当中。所以,即便男人意识到这一梦想的化身(我们可以把这梦想理解为对终极爱情的渴望)是女人,但他依然用矛盾的心态和行动来对待女人,一边压迫她,一边想亲近她。——这多么像男人对爱情的纠结!因为女人,对男人而言,就是爱情的目的地。
      很明显,如果男人永远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用“生存者的职责”来对待女人,不再异化女人,他就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真的不想要爱情吗?不,他们何止想要。作为人,马斯洛笔下要求自我实现的人,其终极追求之一就是真正的爱情,那种与心爱之人合二为一(放弃对他者的异化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同时获得自我的完满的愿望,将是男人和女人最终极的追求。
      
      7月6日
  •   请问你是老师还是····
  •   从sky组传送门来到M君主页,又看到作者的书评,哎,又有新书看了...《心灵的本质》
  •   噗,我直接变M君了
  •   难道您不是么...精神上是也是啊...
  •   好吧。。。。
  •   这种害怕我也有,每当面对自己的坚持的时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