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传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中央文献  作者:主编金冲及  页数:932  

内容概要

  《朱德传(修订本)》依据的主要资料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朱德五千余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他所参加的中共喘、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从工农红军到人民解决军的重要会议记录,他的大量工作笔记;还有,朱德在一九三七年口述、由他的秘书孙泱等记录的、八万字左右的《朱德自传》稿本。上外,我们还走访了许多同朱德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广泛查阅了各种报刊和回忆录等。力求根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书籍目录

一、佃农的儿子二、走向广阔的世界三、奋身军界四、护国名将五、从黑暗中走出来六、远涉重洋 追求真理七、在北伐革命中八、南昌暴动九、保存革命火种十、领导湘南起义十一、会师井冈山十二、八月失败前后十三、向赣南闽西进军十四、古田会议前后十五、面对李立三的“左”倾错误指导十六、第一次反“围剿”十七、第二次反“围剿”十八、第三次反“围剿”十九、参加中华苏维埃一大前后二十、第四次反“围剿”二十一、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二十二、遵义会议前后二十三、艰难的时刻二十四、率领二、四方面军北上二十五、抗战的号角吹响了二十六、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二十七、东路军总指挥二十八、伫马太行二十九、反磨擦斗争三十、回延安三十一、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抗战三十二、呕心沥血度时艰三十三、胜利前夕三十四、针锋相对的斗争三十五、人民的光荣三十六、在战略进攻中开创新局面三十七、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三十八、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三十九、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四十、党的第一任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四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四十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四十三、在“文化大革命”中后记

章节摘录

  一、佃农的儿子  四川省北部的仪陇县,位于嘉陵江中游的东岸,是嘉陵江和渠江之间的一片狭长的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深谷狭,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这里缺水少矿,土地贫瘠,是四川的偏僻山区。但嘉陵江向南经过重庆流人长江,还有一条驿道穿过仪陇可以通往成都,所以,外界的消息还常能传到这里来。  仪陇县城坐落在金城山的半山腰上。金城山东南约三十七公里,有一个马鞍场,它因镇旁有一座马鞍形的山而得名。马鞍场西北约两公里处,突起一座山梁,一峰屹立,松柏参天,草茂林密,叫琳琅寨。一八八六年十二月一日(农历丙戌年冬月初六),朱德就诞生在琳琅寨脚下李家垮一个佃农的家里。  朱德的祖上原是广东省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加上战后流行严重的疫病,使四川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有些城镇甚至成为虎狼出没之区。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它在四川的统治和征收赋税,采取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群大群的外省人经过长途跋涉,迁移到四川,其中尤以湖广人居多,历史上称为“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川的,最初在川北的广安县、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商业来维持生计。清朝乾隆末年,朱氏先祖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后代在马鞍场的大垮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垮”了。  朱邦俊是朱德的祖父,在他上一代还有老业田三十挑(一亩约为五挑),到他那一代,四兄弟平分,只得到七挑多地,加上人丁兴旺,这点地已不够维持生计。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把土地和草屋典了三百吊钱,作为资金,领着全家到离大垮两公里的地方,租佃了琳琅寨西麓李家垮的地主丁邱川家八十挑田土耕种。从此,朱家沦为贫苦的佃农。朱德出生时,全家共有十一口人:祖父母朱邦俊和潘氏,伯父母朱世连和刘氏,父母亲朱世林和钟氏,还有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姐姐朱秋香。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六男二女,后来再生下的就被迫溺死了。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在家庭中特别受到重视。老人担心男孩子出生后养不大,便以动物命名,想用来骗过那些专门捉拿男孩子的“鬼怪”,给朱德取乳名叫“狗娃子”。  朱德的父亲朱世林,一生都在家里劳动,从未出过远门,“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①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但由于没有文化,思想比较狭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朱德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