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冯蕙、 李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08出版)  作者:冯蕙,李捷 著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毛泽东》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一个永远道不尽的伟人。大视野,在真实情境中透视伟人与平凡;新思维,在历史脉络中解读功过与得失。《毛泽东》以最洗练的文字、最简明的章节、最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

书籍目录

一、风华少年二、步入社会三、寻求真理四、创建共产党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六、开辟革命道路七、三次反“围剿”八、力挽狂澜九、迎接历史转折十、全民抗战十一、延安整风十二、针锋相对十三、战略决战十四、揭开崭新的一页十五、迈向社会主义十六、新的探索十七、痛定思过十八、最后十年

章节摘录

二、步入社会1911年(宣统三年)春,毛泽东来到向往已久的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这时的长沙,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大变动中。由于它横卧在孙中山同盟会活动中心广州和武汉之间,更多地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革命党人与清朝专制统治的矛盾也比较尖锐。毛泽东很快就被宋教仁、于右任等人创办的《民立报》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天,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领导广州起义的消息,深为七十二烈士壮烈殉难的事迹所感动。他第一次听说孙中山其人,听说同盟会纲领。他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主张组织新的中央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政府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大胆发表自己的政见,是他积极关心并希望干预国家政治的开端。这年他不过18岁。由于清廷顽固守旧,社会舆论已经迅速地从改良转向革命,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取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成为中国中下层社会的主导思潮。然而,刚刚从偏僻的乡下来到省会城市的毛泽东,对此并不了解。他还没有放弃对康、梁的崇拜,也搞不清革命派同维新派的区别,但他认定这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而这正是他开始接受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的起点。这时爆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立宪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要求。这自然也受到毛泽东的关注。为了表达排满情绪,他和同学商量剪去辫子,然而到了动手剪辫子的时候,一些相约剪辫子的同学却动摇了。毛泽东和另一同学首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同时也动手剪掉了那些发生动摇的同学的辫子。这是他有生以来采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腐败的清廷很快镇压了四川保路运动,并撕下假“立宪”的伪装。突如其来的事变,促使毛泽东最后转向革命派一边。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先揭起辛亥革命的义旗,长沙迅即响应。毛泽东参加了湖南新军,被编入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在这里,毛泽东受到最初的军事训练,并且结识了一些下层社会的朋友,从中了解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毛泽东每月得到7元军饷,除伙食用去2元,再花些钱买水外,其余的都用在订报上。在军营里,报纸成了毛泽东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他贪婪地读着,仔细地思索着,从此养成读报的习惯,即便后来在战争年代也从未间断过,终生如此。毛泽东从报纸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这在当时,不过是江亢虎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义的代名词,但对求知欲极强的毛泽东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一些人讨论社会主义,还把自己的看法写信告诉过去的同学,但只有一位同学回信表示同意。1912年春,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和议,南北暂时实现了“统一”。这时的毛泽东还难以识破这“统一”背后隐藏着的一切,他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新军,决定继续求学。到哪里求学呢?这一度成为困扰毛泽东的难题。这时,他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他根据广告报考了几所学校,但都不满意,最后,考进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学校的一位国文教员很喜欢他,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他读了这部书,终于下定退学自修的决心。1912年秋天,毛泽东寄居在长沙的湘乡会馆,开始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度过半年的自修生活。这在毛泽东的成长道路上,是极有价值的半年。他不仅注视着激烈变动的世界,而且找到了认识这个神秘莫测的世界的捷径——博览群书。他开始在书海中苦苦寻觅救国救民的真理。湖南省立图书馆坐落在长沙定王台,刚刚开放不久。这里环境幽雅,是看书学习的好地方。毛泽东为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一进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中国的经史子集,世界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无所不包。图书馆里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磁石般吸引了毛泽东。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在图前伫足良久,仔细端详中国和世界。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原来中国并不是在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世界众多国家中的一员。他真正体验到世界的辽阔。几年来的人生旅途,走出韶山,来到湘乡,又来到长沙,不但了解了中国,还放眼看到了世界。路途越宽,眼界越宽,抱负也越大。他的心,仿佛融人了中国,融入了世界。这种感受使他激动不已。在这半年中,他第一次读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代表作,思想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洗礼。他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严复译为《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这些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彻底摆脱康、梁的消极影响,也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而这是从传统国学中难以得到的。他的思想第一次从国学中走出来,认识到“中学”之外还别有洞天。这对毛泽东以“西学”为媒介,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正当毛泽东在浩瀚的书海中恣意畅游之时,父亲的一封来信打乱了他的计划。1913年春,父亲来了一封信,不同意他自修,并以断绝经济来源相要挟。在讲求实际的父亲看来,毛泽东的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游手好闲。这时,毛泽东也正在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得出结论,自己最适合教书。于是,他报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被录取人预科。1914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先是编入预科第三班,秋天又编入本科第八班。令人难忘的一师读书生涯,对毛泽东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湖南一师是一所民主开明的学校,可以比较自由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学校聚集着一批优秀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的学生,如蔡和森、陈昌(号章甫)、张昆弟、萧子升、萧子暲(即萧三)等。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时的毛泽东,已不是单纯幼稚的乡村农家子弟,而是抱有远大志向、眼界开阔的倜傥青年。他不再拘束于韶山、湘乡、长沙的有限的空间,而是瞩目于整个中国和世界;他不再在求职谋业中踌躇徘徊,而决心以启迪芸芸众生的教师为己任。更为重要的是,他当过兵,有了在社会上闯荡的初步体验,他的学习也更自觉,更有目的性、计划性。他要按照自己的远大志向重新塑造自我,而不是盲目听从命运的安排。1915年9月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成为它的热心的读者,并深受其影响。也是在1915年9月,毛泽东向长沙各校学生发出一则“征友启事”,因为他的名字繁体总共有28划,所以署名为“二十八画生”。他在启事里表示,愿意结识能够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作为自己的朋友,还引用《诗经》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求友心情:“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征友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次征友只得到三个半人的回答。其中之一,就是罗章龙。罗章龙,当时是长沙第一联合中学的学生。他看到毛泽东的征友启事,颇为感动,很快写信答复,署名“纵宇一郎”。不久,两人相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也就是三年前毛泽东自学的地方)会面。这天,久雨初晴,丽日行空,空气清新宜人。两人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国内外政治和经济,治学,以至宇宙观和人生等等,无所不谈。这次交谈,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临别时,毛泽东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提出以后要多见面。两年多以后,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毛泽东还特地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勉励说:“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毛泽东身在学校,却始终把社会当做自己的大课堂。他不但刻苦读有字之书,还十分注重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周知社会。每逢节假日,他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学”。1916年暑假,他曾和蔡和森一起,各带一把雨伞,穿一双草鞋,徒步游历浏阳、湘阴、岳阳等县,用一个多月时间了解洞庭湖畔的乡村。遇到寺庙,就进去同和尚谈天;碰上农舍,就进去和农民拉家常。有时找不到住处,就在野外露宿,找野果充饥。第二年暑假,他又用同样的办法,和萧子升等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沉江等县。在安化县,经过曲折,毛泽东结识了学识渊博的夏默庵先生。先是两次登门求见,均遭拒绝。第三次登门,夏先生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的上联,要毛泽东对出下联方能接待。毛泽东随笔写就“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令夏先生赞叹不已。夏先生很器重毛泽东,要他留宿,作竞夜长谈。这次游历,行程近千里,轰动了学校。同学和老师称赞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在毛泽东的游学计划里,不仅要游遍湖南,还要遍游全中国。为了担当救国救民的重任,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情操。游泳和冷水浴,是他最喜爱的运动。一师浴室旁有一口井,每天清晨,毛泽东都来到这里,脱光上身,吊起井水,一遍又一遍地擦身和冲淋,直到全身发热为止。湘江橘子洲头,是毛泽东经常游泳的地方。他尤其爱在冷天游泳,认为这可以坚固皮肤,增进血液循环,还可以磨炼意志。他还喜欢爬山,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爬山。一个夏天的晚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毛泽东独自一人登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见他浑身湿透,便问他是怎么回事。毛泽东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还可以锻炼胆量。毛泽东还把坚持体育锻炼的体会写成《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917年6月,一师开展人物互选活动,考察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的表现。全校有11个班400余人参加这项活动。毛泽东在。“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六项中得到49票,名列全校之冠,成为全校师生公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佼佼者。在全校的老师中,杨昌济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杨昌济是长沙人,早年在日本、英国留学,精通中西哲学,在一师教修身等课程。他的修养很高,从不装腔作势,学生们很佩服他的道德学问。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勤学好问、志向远大的优秀青年,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每逢星期日便到杨昌济家登门求教。杨先生同他们谈论中国理学和西洋哲学,先进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观、宇宙观,向他们传授“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治学方法。毛泽东从杨昌济先生那里接受了唯心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处世态度。毛泽东时刻关心着国家命运。辛亥革命后,清皇室被迫逊位,但政权仍为北洋军阀袁世凯所把持,内忧外患的局面一点儿也没有改变。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氏政府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又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9日,袁世凯被迫接受了大部分条件。消息传来,国人无不愤慨。湖南一师的学生集资刊印了《明耻篇》,借以唤起国人。毛泽东在书的封面愤然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6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出要警惕日本的威胁:“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21年之后,这些话不幸而言中。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痛感负有教育民众、开启民智的重任。他积极参与兴办工人夜学,亲自担任管理和授课的工作。他还用晓畅通俗的白话文写成《夜学招生广告》,动员工人来夜学学习。这也是他深入工人、了解工人的开始。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他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取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P7-14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毛泽东生平事迹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毛泽东画传。它只有短短数万字,却以最洗练的文字、最简明的章节、最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睹这位二十世纪世界伟人的丰采,是广大青年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一部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