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文化西游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吴伟 华文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吴伟  页数:156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模糊了“西方文明”这个参照,那么我们如何扬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或许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问题是,当一部分人边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心理愉悦,边以“厚人薄己”的心态试图把源于本民族自身所发展起来的文明形态打扮得愈加具有“国际标准”时,“自我”这个概念却在这个认证体系中遭到沉重乃至致命的打击——西方人总会问这样一个我们想要融入“世界”就必须回答的问题:远在东方大陆,你们是如何走过漫长的历史并且确定“自我终极价值”的?另一个问题:当文明开始一个新纪元后,我们是要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国际化的竞技,还是要置身于外继续观摩?这个问题如果仅仅由政治家来回答,那身为民族一分子的我们,又何必在各种场合迫不及待地表态,自己是和“先进”比肩而立?事实上,“先进”这个概念的属性是“外向”的,你必须知道自己站在哪个位置,才有可能相对客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自身的发展尽可能地靠近“正轨”,这条正轨如果称为“理性”,那回溯一个民族在漫长时期里走过的文化历程,就是保持这个民族精神、物质发展“同一性”的有力工具。要注意的是,这个文化历程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两个结论,其一,“文明一元论”,即西方文明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唯一意识形态;其二,“文明多元论”,即没有东方文明的促进,西方文明不可能逐渐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得出哪个结论,其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设定在一个立场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异常简单的结果:“一元论者”声称,精英模式最终主宰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多元论者”则不可避免地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不过是一次力量逐渐衰减的物理运动。此起而彼伏,文明不过是各种力量消长之间所发生的不可定性的生活形态。

内容概要

  《文化西游:丝绸》通过追溯中国丝绸流入西方的过程,全景式的呈现出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诸多真实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和“中国丝绸西进”有着密切联系,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古“丝绸之路”不仅仅显示出中国人坚忍不拔和开拓进取精神,它蕴藏着更广泛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激发读者对东方文明在历史中的兴衰进行深刻思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致命的东海岸东瀛蚕桑从男孩到男人中国丝绸“西游”的失落日本制造第2章 中国红“中国母亲”给世界的礼物狂野西部铁血丝路朦胧地对视罗马城的时髦货第3章 驼峰文明“伊巴露斯风”印度贸易四国演义班超的征服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四海之内第4章 佛法西来出帝国的没落中国思想的变态第5章 编织在丝绸中的西方政治世界性政治危机波斯时段罗马帝国的丝绸经济丝绸外交第6章 新丝路交通复开蚕种西游粟特人的历史沉浮第7章 第三只眼看大唐另类唐风西风东渐远飞的荣耀第8章 从穆斯林世界到宋帝国“穆斯林贸易”时代又见犹太人宋帝国的“外贸”第9章 丝绸产业任西方西方丝绸产业的兴盛“马可·波罗风”欧洲“丝绸战”第10章 中国丝纺的没落棉花开了愚蠢的海禁纺织大国的崩溃

章节摘录

插图:1874年,一个叫陈启源的人在广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但我们的西太后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积极支持这个产业,只是一心想把自己的花园修建得更加漂亮,因此,中国丝绸行业“规模化生产”始终不过赴先进商人的一场春梦。就在这时,作为一个竞争对手,日本已逐渐逼近我们的东海岸,而面对迫在眉睫的竞争,失去政府支持的中国丝绸业,基本没有走上台决斗的机会。我们毫不怀疑中国丝绸从业者的爱国热情和传统手艺的精湛,但技术再精湛,也比不过日本已经“产业化”的丝绸生产,而仅托积极性,显然无法与改良自法国纺织机的“若瓜德”纺织机的效率相抗衡。如果说,在军事的竞争中,中国士兵是拿着竹竿(上面缠着一部分铁)与日本的大炮对抗,那在“丝绸”的竞争中,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无论怎么提高爱国觉悟和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抗争,遭遇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直到满清帝国的崩盘,“皇帝”跌落尘埃,中国人才开始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是保护自身、对抗强敌的唯一出路。依次,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年增长率达15.1 %。虽然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但中国已经是“民气大开”,“实业救国”的思想更是发展为当时的主流思潮。1920年,受“欧战”影响,外国在华投资锐减,增长率仅4.5 %;而民族产业投资的增长仍保持在10.5 %左右。1927~1937是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但,这个“黄金十年”也是日本对中国的“产业侵略”全面展开的10年,民族工业家们之所以不太察觉,是因为日本的“技术入侵”都包装上了西洋商标。事实上,带动中国产业发展的所谓。西方科技”,是日本人经过本土化改造后的西洋技术,它的真实名称应该是“东洋技术”,在中国大规模出现的现代化设备,事实上是日本人生产的。日本生产的纺织机开始时还叫“若瓜德”这样洋气十足的名字,后来,它们干脆就被“丰田纺织机”替代,而与之相配套的纹纸,也完全是日本生产的。“东洋技术”更适合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原料,促使中国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小型机制工厂大量更换设备,这背后的意味就是,“东洋技术”使中国传统的“家庭产业”大规模破产。而日本是靠“自力”实现技术进步的,虽然存在一样的破产过程,但催生了新的产业,大量的人可以转行从事这些新技术行业。中国就不一样,没有新产业可以被转移,破产后,壮丁虽然可以像日本人一样“吃粮当兵”,但由于他们参加的是不断高涨的“内战”,各方根本无法通过战争实现经济扩张,只能是仗越打,国越弱,而民就越穷。这么说,“辛亥革命”经济上的动力,实际促进的不是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而是更清晰地呈现出中国近代落后的本质。这时的日本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他们的纺织工业先用日本棉花,本土棉花减产后,他们就从中国进口,再后来,日本绵纺干脆搬到中国生产,称为“在华纺”。在日本“在华纺”带动下,中国的“民族纺”才开始发展。虽然与“在华纺”竞争,民族纺织业依靠的仍然是“在华纺”的技术,这不过是加速了中国大量农田为日本种棉花的过程,也加速了中国农村的整体破产。可以说,由于填补了“西洋技术”与中国传统技术之间的空白,“东洋技术”就有力封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那些随这个过程增长起来的民族资本,没有加大投资力度发展本土技术,把挣到的利润大都用于消费,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单纯由这种消费带动,也就有了上海这样繁华的大都市。奢侈消费品需要中国拿更多的物质交换,因此,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更加贫困。而因为要生产更多的消费品满足消费,中国民族工业就需要购买日本的“东洋技术”,这就在民族产业不能完成技术革命的同时,间接促进了日本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的丝绸产业虽然也消耗了大量日本资源,但他们的产业交换回的不是奢侈的消费品,而是实实在在提升自己技术的经济财富,他们再利用这些财富继续发展技术,其经济增长率虽然只有2%,远低于中国10%以上的增长率,但中国却更加无法与日本对抗了。因此说,近代日本的表象是“军事优越”,其实质却是丝绸产业的先进。这么说,支撑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事实上是丝绸产业。当时,日本向美国大量出口丝绸,换取外汇后,他们再向欧洲购买设备和材料,提升强化自己的多种工业。1929年,全球出现经济危机,日本对美日的丝绸出口也大幅度减少。“贸易链”的断裂,使日本不得不把军队开进中国东北,然后再进入中国本土,日本人认为,只要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用中国的生丝加工丝绸满足对外贸易)的“大东亚共荣圈”,那么,日本就有可能趁世界列强经济衰退的时候,成为世界秩序中一个最有发言权的“领袖级国家”。这个念头足够疯狂,直接促使日本人放弃了对中国的“商业心态”,他们开始直接抢了,他们认为,抢劫比交易更有效率。

编辑推荐

《文化西游:丝绸》:文化西游。当罗马帝国的旗帜在西方世界高高飘扬,东方的汉帝国也舒展开它宠大的身躯。当西方认为,中国人离开了竹子就无法休养生息,他们似乎完全忽视了这样一点,那就是,中国式的生活,从来就没有缺少丝绸的陪衬,孔子在讲到了保留周代古礼仪时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这句的意思是说,本来戴麻质帽子是传统礼法,但当时的人们却戴丝绸帽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丝绸-文化西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收到时,封皮破损严重,好像为书店柜台样品书,卓越很不负责任!并且快递送货时下小雨,书部分被淋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