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效应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美]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页数:312  译者:沈路,梁军,崔筝  
Tag标签:无  

前言

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Facebook是一种现象,它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是另外一种现象。Facebook现象Facebook是什么?柯克帕特里克的这本《Facebook效应》在Facebook上有一个主页,读者讨论区中有人贴了一个问题:Facebook难道比性还要流行吗?回答者说:我访问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所以答案是肯定的。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也许是历史上由完全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的速度最快的团体。2010年7月22日,Facebook全球活跃用户突破了5亿大关。对于一个仅有6年历史和1 400名员工的社交网站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录。这里的活跃用户指的是在过去30天内访问过Facebook的用户。事实上,Facebook可以夸耀的是,注册用户有一半以上每天都登录网站。而且,用户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费1小时的时间。Facebook也是世界上访问量第二大的网站,一度还抢占过Google的第一宝座。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公布,在截至2010年3月13日的一周里,Facebook的访问量超过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现在,在硅谷,很多人津津乐道Facebook何时会超越Google,成为互联网的新霸主。Facebook也是至今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Facebook效应可以即刻集结一群同好,他们共同喜爱的可能是一则新闻、一首歌或是一个YouTube视频。每个月,用户会上传10亿张照片和1 000万个视频;每一周,超过10亿条内容(网站链接、新闻报道、博客文章、消息、照片等)被分享;每个月会发起250万个以上的事件或活动;在网站上活跃着超过4 500万个用户小组。正是因为这些骄人的战绩,扎克伯格才敢于不无夸张地声称:“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关键是,围绕Facebook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据报道,Facebook把自己的上市时间推迟到2012年,目的是为了发展更多的用户和提升更多的销售。预计公司2010年的营收将达到14亿美元,但它在私人公司的在线交易市场上的估价已然高达240亿美元。Facebook的IPO必定成为硅谷的一个分水岭,造就与Google、雅虎、亚马逊和亿贝等并驾齐驱的下一个互联网巨头,成为众多的小企业可以依附的大象。当你将5亿用户的资料整合在一起,不仅了解他们住在哪儿,朋友是谁,还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在线上做什么,那么,你不仅是在运营一家公司,而是在打造“互联网基因工程”。这项基因工程能够做的事情太多了:比如,通过信用点和虚拟货币,Facebook可能跨越国界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又如,通过Facebook Connect,Facebook企图控制我们在网上的所有社交体验,其俄罗斯大股东将此比喻为“在世界范围内给人们签发护照”,这种护照指向的是一种全球公民身份。这些都意味着,Facebook会超越仅仅一个“网站”,它把自己看做全球村里的城市广场,正在改变着我们对社区、邻里和整个星球的认识。扎克伯格现象马克•扎克伯格是谁?这个总蹬着橡胶凉鞋、套着T恤衫和毛绒夹克的大男孩,怎样把哈佛集体宿舍的一个想法办成了一家惊天动地的公司?26岁的他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却创办和掌管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他是如此少年得志,以至于保罗•艾伦评价说:“我无法在世界历史上找到一个先例,这么年轻的人却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等一等,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扎克伯格的Facebook个人页面上这样描述自己的兴趣:开放,创造事物帮助人们彼此联系和分享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革命,信息流,极简主义。Facebook的创始人是一个哲学与实践的奇异混合体。首先,扎克伯格是一个“产品天才”。从一开始在哈佛寝室里敲敲打打,直到Facebook取得巨大的成功,扎克伯格始终希望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媒体与用户互动的产品上,在他看来这才是Facebook的真正价值所在。他永远把产品管理当做自己的首要工作。“我觉得那些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们最关注的永远是产品,”他说道,“我们希望能够使世界更美好,而我们所采取的途径是制作出合适的产品。”产品的背后是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的背后是扎克伯格独特的经商哲学。柯克帕特里克有句总结很让人震动:“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这样的声明在Facebook不长的历史中始终掷地有声。”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扎克伯格思考的完整链条:做最好的、最简单的、让用户以最方便的方式分享信息的产品——用户的体验和增长比盈利更重要,将Facebook看做是一个永远需要不断完善的项目,而不是一台赚钱机器。一句话:追逐用户而不是金钱。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扎克伯格才勇于拒绝来自维亚康姆、微软、雅虎、Google等巨头的并购橄榄枝,因为驱使他的不是致富欲望。否则,他早就可以把公司卖掉,在20多岁的年华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退休亿万富翁。驱动他的是什么呢?在扎克伯格的常见词典中,有这样一些词汇:透明度、信任、联系、分享。“一个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公平。”“你必须得善良,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在过去,人们从来不指望商业公司能够善良,我认为这种观念正在改变。” Facebook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让人们了解更多身边人的信息会“制造出更多的关心”,“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人们之间的距离应该更近”。当记者追问Facebook为何会成功,扎克伯格的回答是:“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些想法对扎克伯格而言,是核心价值观,它们深刻影响了Facebook这家公司的气质。扎克伯格坚称自己运作Facebook为的是给用户提供一种服务,帮助他们过上更加开放和彼此互联的生活。所以他常常在公司里说,他的目标绝不仅是创造一家公司。一个不想创造公司的人却成就了一家杰出的公司,我们或许可以将此称为“扎克伯格悖论”。在哈佛,扎克伯格不过是个热爱编程的天才小伙,他和他的朋友们并不是像MBA教科书通常所描写的那样开始创业的:构思商业计划书,绘制各种业务增长图表,研究市场利润趋势。他们既没有做过市场分析,也没有撰写过行动纲要,也许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从来没有装过那些有关何为好企业的教条,他们才做到了一门心思关注用户需求,最终催生了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商业帝国。命中之战当然,如果事情纯属偶然,我们就要把一切归于命运了——Facebook闻名硅谷的“F8开发者大会”就巧妙地意喻着“命运”(fate)。显而易见,就连命运也自有其必然性,比如,Facebook与Google,命中注定要有一战。这场大战必然会发生的一个证据就是,有人企图否认战事的存在。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驳回了两家公司正起冲突的说法,尽管Google正在努力开展社交和游戏服务。首先,施密特认为,Facebook与Google眼下并没有直接竞争广告市场,说两家公司是对手“在数学算法上就不对”;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只有好处。施密特说,Facebook用户比其他服务的用户更多使用Google产品,两家不会互斥,“赢家在哪里都会赢”。他的话听上去像是对一家傲慢的后起之秀的吹嘘的不屑一顾,毕竟,Google就好比世界重量级拳王,每个人都想夺取其头上的桂冠。但在过去几年里,Facebook已经从毛头小子般蝇量级的选手成长为一个合法的挑战者了。战火已开始燃烧:Facebook挖走了好几位Google的要角,从首席运营官到大厨都来自Google;员工中有将近10%的人曾效力于这家搜索巨人。而就施密特的两点反驳来看,第一,Facebook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用户网搭建整合多个网站的广告网,这将直接冲撞Google的AdSense业务;第二,Facebook与Google之战根本不是产品和服务之战,而是入口之战,互联网正从大众化入口(如门户和搜索引擎)转向个人化入口(如社交网络)。当年,雅虎的信息中枢曾经是互联网用户的第一入口,Google凭借自己强有力的搜索引擎,把互联网的前门硬从雅虎手中拿下,直到今天雅虎都在努力复元。而互联网的下一个前门在哪里?Google的人不会傲慢到迟钝的地步。 施密特自己也承认,互联网正变得“社交化”,对社会网(the social Web)制高点的争夺——甚至对搜索引擎的争夺——都远远没有结束。Google与Facebook之战不仅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正在演变成为有关互联网未来的全面战争,涉及网络的结构、设计和用途。施密特有个词用得很准确:Facebook的互联网“算法”的确与Google不同。在过去10年里,Google的算法统治着互联网——遵循着严格而有效的方程式,对在线活动的每个字节进行语法分析,最后建立起一幅不带感情的世界网络地图。然而,扎克伯格却预见到一个更加个人化、更富人情味的互联网,在那里,由朋友、同事、同伴和家人组成的网络成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人们通过彼此披露各自的内心而建立互信和丰富人生,就像在线下一样。扎克伯格把这种情形命名为“社交图谱”(social graph),用户将通过这样的图谱寻找医生,了解最好的相机,或是雇用员工——这和Google搜索的冷静逻辑相差不可以道里计。这是对人类如何在网络中遨游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Facebook才是互联网的中心——换句话说,今天的那个中心要被无情地替换掉。 扎克伯格对此的认识毫不含混:千万不要低估这个26岁的青年的思考力。在《Facebook效应》中,他说得十分坦率:“我给大家描绘两个场景,和硅谷中的两间公司有关。当然,实际情况没这么极端,但他们代表两个极端。一面是Google,主要取得和追踪已有信息。他们称为爬网。他们爬网,取得网络上的资料放入他们自己的系统。他们想打造Google地图,于是他们派出拍摄车辆,认认真真地去拍你家,然后做出Google街景系统。他们利用他们搜集整理的用户资料做广告。他们通过DoubleClick和AdSense的Cookies追踪用户的上网记录。他们就这样建立了一套用户对什么感兴趣的档案。”“另一个场景是在我们公司。通过允许人们分享他们想分享的东西,给他们提供优秀的工具控制如何分享,你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共享信息。可是,想想那些在Facebook上人们不想分享的内容,好不好?你可不想这样的信息被爬网、被索引——比如你和你家人的度假照片,你的电话号码,所有发生在公司局域网里的事儿,所有私人短信和邮件。所以,很大一部分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化了,但是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对所有人开放。”Facebook的信息不对Google搜索开放,这正是Google的软肋所在。在Facebook上发生的事情只存在于它的数万台服务器中。它们几乎构成了第二个互联网,其中的数据量非常可观,据Facebook自己估计,仅状态更新的字数,就已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博客的十倍之多。然而任何想要读取这些数据的人只能通过Facebook,公司把这些数据设为专有,屏蔽了Google的爬虫。这是Google的一个巨大盲点,并且,这个盲点还在不断扩大。如果一个最大且增长最快的网站中的数据对Google禁止使用,那么,Google还怎么能够宣称自己的目标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虽然所谓的社会性搜索(social search)永远取代不了传统搜索,Facebook的确打开了新的发现的空间。2009年5月的东京会议上,Google的一个产品经理非常罕见地公开对媒体承认,当信息来自某个朋友时,用户会觉得更加可靠,而Facebook有潜力在这一方面帮助用户做得更好。而在2009年底的一次公开露面中,施密特谈到Google面临的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解决如何搜索、索引和呈现类似于Facebook的服务中的社交媒体内容。施密特称此问题为“这个时代的大挑战”。Facebook不仅尝试击穿Google的膝盖,它还开始与Google搜索引擎正面竞争。它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搜索工具,并鼓励用户在站内使用Google的宿敌微软的必应搜索。而Facebook搜索不会仅仅局限于自身。因为Facebook好友们会传播站外链接,用户最终可以把Facebook搜索作为通向网络的大门,这就构成了对Google的直接威胁。一件新闻发生后,为何要听取Google News算法的推荐,而不是听从朋友的指引?Facebook企图取Google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Google与Facebook对阵时有个不利的地方:Facebook与人息息相关,而Google关注的是数据。Google一直未能成为互联网社交风潮中的大玩家,尽管它十分渴望这样做,其原因在Facebook董事会成员彼得•泰尔看来,在于Google的深层价值观出了问题。“Google的模型认为,信息和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Facebook的模型从根本上是不同的……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近距离地采访了与Facebook相关的人士,其中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意向投资人以及合作伙伴,加起来超过了130人。这是真切详实的访谈,更是超级精彩的故事。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精巧的叙事结构,解密了Facebook如何从哈佛的宿舍里萌发,创始人的内讧,权力之争,如何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怎样争取到第一个广告客户,而第一轮融资又如何获得一亿美元的估值,让人痴迷的图片产品如何上线,面对Twitter的竞争,与Google的世纪之争……一个创办仅7年,就拥有5亿活跃用户,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传奇企业再加上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在你面前“裸奔”。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你还等什么?

作者简介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财富》杂志高级编辑,网络科技版主编,长年执笔“快速前瞻”专栏;?
拥有19年技术写作经验,是《财富》杂志“头脑风暴”会议的发起人。2005年曾主持北京《财富》全球论坛。

书籍目录

序言 Facebook 效应
第1章 从哈佛宿舍开始
扎克伯格和几个朋友鼓捣出了一个叫Facemash
的程序,并且意外地一炮走红。尽管扎克伯格因为这件事情差点被迫退学,但它也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号:扎克伯格能够创造出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
第2章 锋芒微露
Facemash
虽然夭折了,但是哈佛学生们对于在线肖像影集的渴求又使扎克伯格萌生出了一个好主意,新的网站应运而生,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预期。
第3章 Facebook时代来临
Facebook出现前后,社交网站纷纷涌现,有的迅速走红,有的则不温不火,有的短暂盛放之后便很快折戟沉沙,唯有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一路攀升,逐渐覆盖到全球。
第4章 遇到第一个大麻烦
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萨维林却冻结了公司的账号,不过来自泰尔的慷慨注资使公司稳住了阵脚,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然而,扎克伯格却把握不住公司到底会怎么样,是否明天就终止了呢?
第5章 “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
风头正劲的Facebook似乎成了香饽饽,引来了无数“狂蜂浪蝶”,从《华盛顿邮报》到风险投资公司再到大型科技公司,他们不是想注资,就是想将其据为己有。面对高达一亿美元的估值,有人心存疑虑望而却步,有人却甘冒风险毅然出资。
第6章 必须升级为真正的管理者了
Facebook
不再是一家小公司了,怎样寻求更大的发展,怎样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怎样像个真正的管理理者一样管理Facebook,怎样应对重要的人事变动以及公关危机,这些都在考验着扎克伯格这个20岁出头“娃娃CEO”。
第7章 令人痴迷的图片功能上线了
此时,Facebook面临着下一步何去何从的问题。下一个市场在哪里?要走国际路线吗?怎样保住前面的客户又能增加新的客户?要不要向高中生开放?以及要不要增加图片功能?
第8章 也许该换个CEO
游走在与维亚康姆、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的谈判中,扎克伯格不温不火,惶惶不安的一些员工们猜测,也许他是要卖掉这个他曾经坚守的宝贝了。而新兴公司的权力之争、办公室政治以及管理层的频频换将,又明显透露出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
第9章 卖还是不卖
“动态新闻”引起的骚乱在扎克伯格机智敏捷的处理下很快平息了,但他还是有些气馁,不知何时起用户们变得不可预测了,进军网络职场的失败也折磨着他。他对开放注册的前景也失去了信心。恰在此时,雅虎又带着他十亿美元的诱惑卷土重来。
第10章 你只有一个身份
有人喜欢将自己的信息暴露在Facebook上,他们认为彻底的透明能带来更美好的人生,能减少欺骗,能带来更多的宽容以及更畅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有人则觉得不爽,好像整个人生都被它控制了。
第11章 做成第二个微软
扎克伯格一直想将Facebook打造成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当平台正式启动时,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人们不再只将这个互联网新贵看做是大学生玩票的产品。Facebook终于正式超越了MySpace,也开始朝着成为互联网领域微软的目标大步前进。
第12章 捧起广告界的圣杯
Facebook的用户已经飙升至5
000万,每星期都有几十万的新用户涌入。开发平台又让它成了业界的宠儿。一向不是那么稀罕广告的扎克伯格,但面对目前的状况,为了达到收支平衡,他也不得不考虑一下怎么用广告来赚钱了。
第13章 找到独一无二的广告形式
几乎每个员工都认为Facebook
70%的利润将来自各种形式的广告业务。公司的广告团队,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历经了八次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9点的商业模型会议,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让扎克伯格这个抗拒广告的人也满意的广告形式。
第14章 开放整个世界
据尼尔森公司的调查,全世界的用户花在社交网上的总时间在2008年呈现了63%的健康成长,然而Facebook却在另一个数量级上,它将尼尔森统计到的其他所有类似服务远远抛在了后面。
第15章 Facebook的馈赠型经济
扎克伯格认为,通过Facebook的透明性,建立一个大规模的馈赠型经济并非奢谈。然而,有人质疑这种表述太过理想化,但是考量一下这项服务通过不同方式对这个社会不同方面造成的影响,会非常有价值。
第16章 一切才刚刚起步
扎克伯格仍将Facebook看做是一个在不断改善的项目,正如扎克伯格所说,“技术其实是最不困难的部分”,管理Facebook逐渐变成了对人群心理的一场实践演练。
第17章 我的目标绝不仅是创造一家公司
几乎可以肯定,扎克伯格仍会继续大权独揽地领导Facebook。他想统领的不仅仅是Facebook,在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想主宰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通信基础构架。Facebook正在改变我们对社区、邻里之间级别和整个星球社区的概念。

章节摘录

2006年夏天,一位公关人员打电话询问我是否想和马克.扎克伯格会面,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过多注意Facebook。我知道这会是很有趣的事情,于是答应了。身为《财富》杂志的高级科技编辑,我见过各种科技公司的领导人。不过当在曼哈顿市中心的高档餐厅和这位22岁的年轻人会面时,我实在难以相信他就是时下最著名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看起来实在太年轻了!他开口说话了:“我们讲究效用,”他的声音很严肃,“我们并不是想让用户在网站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所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拥有好的体验,使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有价值。”他不大喜欢开玩笑,并努力让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公司和看法上,而且他做得很成功。和他交谈得越多,我就越觉得他很像我经常会面的那些成功的但也更成熟的首席执行官和企业家,于是我不经意地跟他提到我觉得他是一个天生的首席执行官。在我看来,这是很大的褒扬,我从不轻易对人作出这样的评价,而他却觉得像被侮辱了一样,表情有些扭曲,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来没想过要运营一家公司,”几分钟后他这样说道,“对我来说,商业只是一种完成事情的方式。”在剩下的访谈过程中,他一直在说着那些只有拥有远见卓识的商业领袖才会有的见解。从那时起,我就坚信 Facebook的价值将会提升。那次会面后,我写了一篇名为《为何 Facebook如此有意义》的专栏文章。一年之后,扎克伯格邀请我去他的公司参观,以便写一篇关于 Facebook将引入外部开发软件这一突破性进展的独家报道,我对 Facebook的了解也开始更加深入。那一次的变革使全世界都改变了对 Facebook的看法。在 2007年末,我开始觉得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难道不应该写本书来说说它吗?现在,Facebook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总部有1 200名员工,年收入达到 5亿美元。25岁的扎克伯格依然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由于他的决策力、战略头脑以及一点点运气,他依然掌控着公司的财政大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Facebook很有可能会成为某个大型媒体或网络公司名下的附属站点。收购者们不断递出橄榄枝——如果他同意,几十亿美元就能成为他的囊中之物。而扎克伯格更多关注的是“把事情做好”和让更多人使用他的服务,而不是从中盈利。他将自己的想法、人格和价值观融入到公司的精神之中,使 Facebook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过去几年中最大的任务是为公司招募经验丰富的商业拓展、营销和技术人员。他希望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媒体与用户进行互动的产品上,在他看来,这才是 Facebook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他把产品管理当作自己的首要工作。“我觉得那些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们最关注的永远是产品,”他说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希望能够使世界更美好,而我们所采取的途径是制作出合适的产品。在我们公司,技术所占的比重最大。 ”从Facebook成立之初,它就一直保持着简洁的界面,作为一个界面设计控,扎克伯格在上面花了很多心血。在他自己的Facebook个人页面上,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率真、破坏欲、革命性、信息流、保守、动手制作、心无杂念。”尽管 Facebook的创始人是一个保守的人,但 Facebook却一直在开拓创新。 Facebook一直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是至今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每个月有近 7亿张图片添加到站点中,还有 400万个视频和 1 500万个诸如链接、日志、新闻之类的新内容,更不用说网站上那些小道消息、重大新闻、政治挑衅、生日祝福、挑逗、邀请、辱骂、俏皮话、冷笑话、散文和“捅一下”了。 Facebook上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东西。对于那些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上传的照片,很多在 Facebook上对自己大吹特吹的年轻人是这样理解的:发布在互联网上的东西是没法完全删掉的。信息一旦曝光,想要再隐藏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Facebook虽然流行,但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尽管很多人使用的目的不是这个,但是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开发 Facebook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认识的人保持联系——你的朋友、熟人、同学或同事。本书将在记述 Facebook及其竞争者的章节中详细交代 Facebook和其他网络社交服务的不同之处。 Facebook效应经常出现在一个小群体里的朋友之间。它使交流更加有效,可以培养共同点,增加亲密度。你的朋友会从你的状态更新中获得信息,比方说其他人会知道你过一会儿要去商场。如果 Facebook被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的人用于在线上保持联系——这也是它的设计初衷,那么它将具有很强的感情影响力。它是一种基于两人之间真实关系的新型交流工具,能够使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互动。它会带来快乐,抑或痛苦,但是毫无疑问将改变 Facebook用户生活的大方向。科技权威、作家、投资人伊瑟 .戴森( Esther Dyson)认为: “Facebook是人们的首选平台。 ” Facebook和它之前的网络服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 Facebook的用户使用真实的身份登录网站。匿名、角色扮演、假名和冒充名人一直都是互联网上的主旋律,但是在 Facebook上,你扮演的是自己。如果你在 Facebook上使用假身份或浮夸信息的话,你可能体验不到 Facebook的优越性所在。如果不使用真实的身份,你的朋友不会去找你,而 Facebook上的好友却是验证你身份的重要证据。但归根结底,想要通过这样的严格验证,你还是得用自己的真名。还有人直接在个人页面上放了自己的照片。坚持使用真实身份意味着隐私保护和对用户的控制。虽然有时不太奏效,但是扎克伯格和公司的其他员工称他们非常关注隐私保护。“交友使用的真实身份是保护隐私的最终关键。”Facebook隐私总监克里斯 .凯利( ChrisKelly)说道,他最近离职竞选州司法部长。“如果你不认识网上的好友,那你的隐私就有危险。如果你网上的好友都是你认识的人,那么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来决定谁能看到、谁不能看到你的信息。”在本书的后几个章节中,我们将对于隐私这一用户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Facebook的用户们感觉不到他们的隐私受到了保护,所以经常会对此抱怨不停,不过 Facebook能够很快平息用户的怨气。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不仅仅是用户关注隐私问题,扎克伯格对此也很在意,他意识到 Facebook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它能否保护用户的隐私。最近公司正在努力简化并加强隐私设置。 Facebook效应带来的社会变革并不一定全是积极的。每个人都开始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已经变成了一个由展示者组成的国家或世界呢?很多人仅仅把 Facebook看作生活的一小部分,这些人把 Facebook作为自恋的平台而不是交流工具。其他人则质疑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甚至想法始终能够被朋友知道的话,他的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否会导致大量模式化的生活呢?那些天天呆在 Facebook上的年轻人失去了体验真实世界变革的能力了?我们是否过分依赖朋友作为信息的来源?Facebook是否只能带来信息过载?我们是否会变得不那么消息灵通呢? Facebook上成为他人的一个“好友”意味着什么呢? Facebook的用户平均拥有 130个好友。而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有可能真的有 500个好友呢?(我有 980个好友,在书中会详细写到这些。)那么 Facebook的上限是 5000个好友,谁有可能达到?对于有些人来说, Facebook会产生一种友谊的错觉,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孤独感。至今还没有相关数据显示这一现象的范围有多广,不过基于我们对电子媒体的应用,在今后几年这样的问题将会受到广泛关注。有一次,我和扎克伯格去了距离Facebook总部一两英里的一个很低调的法式餐馆吃饭。我们边等上菜边聊天。我问他在他刚建立Thefacebook(Facebook的前身)时是怎么想的,以及他是如何看待Facebook的演变的。得到的回答很直率,点到即止。他的耿直让人着迷。“我的意思是说,假设你在大学里,整天会学习理论,对不对?然后你就会用这种抽象的方法来思考事情,这样非常理想化,也非常自由。所以诸如世界需要由人来治理这样的理论就会天天萦绕在你耳边,这些说法让我定了型,这也是 Facebook将要改变的状况。 ” “达斯汀、克里斯(他的哈佛室友)和我们一起上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几个人经常坐下来聊天。我们会谈到世界的透明化趋势,(由于互联网的作用)随着信息的开放和分享程度越来越高,将会不可避免地改变重大事件的走向,但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处于这些改变的风口浪尖之上……我们只是一群在上学的孩子。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多的学校想加入进来,然后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这个……然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最后我们就只能‘哇噢’了。 ”“后来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成了推动这些事情发生的领路人,然后就有点震惊了……我们那帮人一看就知道都是那种只说不做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只是在学校里聊聊关于信息透明后,人们改变世界或者管理机构的方式的变化——简单说来就是‘也许其他人不是去推动变化,只不过是让这个群组里的那些本来就有这种想法的人把这种价值观推广出去。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放弃,应该继续下去’。”他笑了起来。马克•扎克伯格是那种从来都不服从权威的人,Facebook的建立就是因为他看不惯哈佛自己不愿意建立 Facebook站点。然而他建立的 Facebook使个体拥有了成为权威的可能,Facebook所提供的服务加强了每个人的档案和行为的影响力,使原有的权威黯然失色。扎克伯格在建立 Facebook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力量加入进来,这使得用户们的影响力更加强大。 Facebook把全世界聚合在了一起,成了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所共有的文化体验。尽管它在刚刚起步时仅仅是一个19岁男孩的校内制作,然而现在它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技术奇迹,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空间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加入Facebook的用户年龄各异,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阶层,说着不同的语言。 Facebook也许是历史上由完全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的成长最快的团体。在智利和挪威, Facebook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它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颠覆了商人营销、政府监管的方式甚至包括公司运作的概念。它改变了政治的影响力,甚至在某些国家会影响到当地的民主进程。 Facebook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充当孩子们的消遣工具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Facebook开创了互联网的一个新时代,实现了让每个人既是信息获取者也是内容贡献者。Facebook更是自由、互动、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体现。个人网站教父、著名天使投资人、北京联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文胜IT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十年”规律,每十年经历一个王朝,产生一代霸主:第一个王朝属于“硬件”,王者属于IBM;第二个王朝属于“软件或者PC”,王者属于微软;第三个王朝属于“互联网”,王者属于Google;我们正在共同经历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是第四个王朝,多少企业家、创业者都希望自己成为这个王朝的王者。很多人预言Facebook将成为超越Google的新王者,在其流量超过Google,活跃用户超过5亿人的时候,这个预言似乎更加可信。本书是对Facebook创始人的第一手访谈,是大家近距离了解这个潜在王者、他正在做的事以及背后许多有意思的故事,非常有帮助。——优视科技CEO(UCWEB) 俞永福观察互联网的现在必须了解Google,认识互联网的未来必须分析Facebook;以人为核心的关系网络是互联网的Next Wave,而实际上这一浪已经到来;互联网的核心正在变成人联网,关系、交互、信息、服务都以人际网络为基础重新组织起来;而《Facebook效应》的核心,就是解析一家公司正在如何将世界连接起来;这是2010年度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  胡延平由于个人经历,之前对Google了解的多一些,Google的成功在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带来很好的产品体验。刚好上个月去了一趟硅谷,受朋友的邀请去参观了Facebook并和那里的工程师聊天,同样聪明的一群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不同于Google的模式:用简单实用的技术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感慨,因为我也是个在路上的创业者,理想的创业就该是Facebook的故事,一群非常聪明,追求完美的人在一起做一个事业,不仅是为了钱的回报,更为了一个使命:改变这个世界。伟大的互联网应用要么改变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要么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就像继Ebay之后的下一个互联网巨人一定不是更好的拍卖一样,Google之后的下一个巨人也不是更好的搜索,而是Facebook,一家必将改变世界的公司。——赶集网联合创始人 CEO  杨浩涌我仔细数了一下,这本书采访的Facebook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意向投资人、合作伙伴,包括了各种“名人”和”人名”超过130人。书中解密了Facebook缘起、创始人内讧、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第一个广告客户、第一轮融资如何获得1亿美元估值,让人痴迷的图片产品如何上线,面对Twitter的竞争……    有了详实的访谈,故事更精彩。所以,我只花了4个小时,就在烈日炎炎的周末草坪,一口气“吞读”了《Facebook效应》。一个创办仅7年,就拥有5亿活跃用户,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传奇企业再加上一个20出头的CEO,在你面前“裸奔”。你还等什么?——著名限时团购网站F团创始人   林宁  Facebook堪称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改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其影响力已经跨越互联网,跨越商业世界,影响到社会、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众多的SNS网站中,必将诞生继雅虎、Google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霸主。——知名互联网专家    刘兴亮平均每年增长1亿用户——Facebook只用了5年时间,就成为了当今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网站。这个由哈佛大二男生创立的社交网站,正在以“国家人口级”的量级速度在蓬勃发展。这到底是一个充满了什么魅力的互联网世界?如果把时间隧道倒转回5年前,Facebook上的用户只能是小小的蝴蝶效应。但5年后,Facebook几乎成了一场全球运动,成了一次又一次飓风。在这个开放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文艺、体育、经济、政治、商业活动,都得到了极大的互动性扩展。虚拟和现实,已经结合得如此紧密。互联网工具的第一次替代,是IM替代电话、电子邮件替代邮局、BBS替代公告板。我们即将迎来第二次替代,即Google替代门户网站、Facebook替代IM。这是一次新的革命。应用还是技术,谁将成为未来互联网方向的主导?Facebook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但是,正如搜索改变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Facebook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玄鸟传媒CEO    郭开森    四川上空的蝴蝶振翅,引起了东太平洋的飓风;哈佛大学的花名册,覆盖了地球村民的网络生活——微小的变化,带动整个系统持久巨大的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温室效应一样,Facebook效应也值得我们追根溯源。41岁的互联网,有了“非试不可”的新面孔,也就有了无限可能的未来。——视讯联合制作副总裁     董崇飞 Facebook的成长就是一部“对外节制规模诱惑,对内强化用户体验,对左深入平台开放,对右坚持真实关系”的、鲜活的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发展史。任何生长在这个正在变化时代的人们将不得不关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不同的是你适应还是被淘汰。这本《Facebook效应》准确地描写了你,朋友,公司,社会和全球“变脸”的过程。译言的翻译也体现了社会聚合的魅力,每个章节看似独立成章又能融为一体,这是是一本商战小说+报告文学+校园散文+微博的结合体,看的不累还有继续读的欲望。如果再出一版iPad版就更加完美了。——搜狐IT名博  毕朝辉如果说Facebook是另一个互联网的传奇,那么这本书记下的就是这个传奇的开始;Facebook影响了全世界,相信这本书也能影响到也可能成为传奇的你。——知名科技博客 MOBINODE.com创始人   卢刚Web2.0的精髓是互动,交流,网民的自娱自乐;Facebook是如何秉承这个理念,深度挖掘网民需求?我想你在《Facebook效应》中可以寻找到答案。——新媒体营销专家   唐兴通有趣比赚钱更重要,这是Facebook始终张扬的创业声明。它不仅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战“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趣”观念的互联网版本,也是Facebook开创互联网真正进入人人参与的互动时代的娱乐宣言。IT企业如何跨越市场鸿沟,突破品牌瓶颈?娱乐,也只有娱乐,才是达到巅峰体验的致胜法宝!——中国首席娱乐官 文硕娱乐产业策划机构总裁  文硕Facebook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值得学习和了解。——中国互联网协会  孙永革 又一个哈佛辍学生开创的帝国传奇,正如微软之于IBM、Google之于微软,Facebook通过网络化“六度空间”也正在成为Google之后的新王者。《Facebook效应》生动展现了Facebook产品如何打造、团队如何磨砺、领袖如何成长的创业历程。做企业,以正合,境界决定高度,要想成为Facebook之后新神话续写者,这本书值得一读。——禹容网络创始人兼CEO  李瑜   3年后的谷歌将会如今天的微软一样过时,因为边界被打破,模式被创新;谷歌整合全球的信息,而Facebook则整合全球的人,成为人类的大脑。——FT中文网专栏作家、腾讯网科技中心总监   程苓峰从一个校园论坛到5亿用户的Web2.0社区,Facebook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读完《Facebook效应》,你会知道答案。同时更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还出不了一个Facebook?——《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牛文文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网络时代社会关系的聚合地,Facebook既是一种人生哲学,又是一个商业传奇。——《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Google眼里的互联网是由服务器和搜索算法组成的,是冰冷但准确的工具;而Facebook眼里的互联网是由人和关系构成的,是人和人组成的复杂而模糊的社区。从长期来看,Facebook会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未来,因为它正在改变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方式。——《商业价值》出版人   刘湘明短短几年内,Facebook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年轻人的创意梦想、风险资本和信息技术催生的互联网神话。仔细阅读这个神话的缔造过程,是在回顾刚刚翻过去的一页短短的历史,更是在展望有着众多可能性和无限想象力的未来。——《IT经理世界》副主编    贺志刚互联网及其应用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在一个超越我们生活的平台上塑造着更真实和更新鲜的生活,可以同时体验被超越的生活和更真实的生活这是互联网应用的奇妙之处。Facebook是这个潮流的引领者,其效应值得关注。——《中国经营报》副总编   王立鹏互联网深远影响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格局及命脉,目前由这场信息革命引爆的社会渗透还在继续。《facebook效应》将从facebook网站的关注推动到现实干预,情感链接到营销运作等方面把我们带入更成熟的思考。非常值得一看。——媒体人、著名网络评论员   鲁国平

编辑推荐

《Facebook 效应》:谁在改变世界和人与人交往的方式?谁将是未来互联网世界的霸主?一群非常聪明,追求完美的人无意中做成了一个事业,他们只为了一个使命:改变这个世界。他们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开创了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卫•柯克帕特里克以其详实的调查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揭秘了这个社交网络的创业故事,以及它是如何被打造成成第二个微软的,抗拒广告的企业文化又如何为其赢得了200亿美元的估值?本书是讲述Facebook创业传奇及其深刻影响力最权威著作,是一部Facebook绽放的《光荣与梦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Facebook效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0条)

 
 

  •   谁在改变世界和人与人交往的方式?谁将是未来互联网世界的霸主?一群非常聪明,追求完美的人无意中做成了一个事业,他们只为了一个使命:改变这个世界。他们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开创了互联网的新时代。大卫?柯克帕特里克以其详实的调查和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揭秘了这个社交网络的创业故事,以及它是如何被打造成成第二个微软的,抗拒广告的企业文化又如何为其赢得了200亿美元的估值?本书是讲述Facebook创业传奇及其深刻影响力最权威著作,是一部Facebook绽放的《光荣与梦想》。
  •   1、对书和SNS的一点感慨:
    断断续续地用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心情澎湃,很是激动。我为马克扎克伯格能为世界做出这样伟大的贡献而深深敬仰他。同时我很羡慕他,天时地利人和,马克占据了所有的优势,这页再一次让我想起了《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里面的一幕幕成功事迹,一个个真实的任务。这本书也是如此。另外,我对写这本书的作者表示钦佩,花了很大的精力对facebook的元老、员工,以及关心这家公司的人一一进行了深入访谈。这本书摘录了大量权威人士的原话,这就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成功企业案例的书籍和人物传记,但是很少有像这本写得那样令人惊心动魄,相信作者也是一个在心理学领域有很深研究的人,他善于抓读者的注意力,善于牵引读者的思维,文笔细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编排的很有逻辑感,再加上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不得不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长篇“案例”。
    虽然我所在的小组并不是研究SNS领域的,而是电子商务领域,但是这两者本身就不能分的太细,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多元性的功能扩展必将弱化各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得其变得越来越模糊化、一体化。任何技术,无论是SNS、B2B或者搜索引擎,又或者是门户网站,操作系等,表面上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一旦回归到物理世界,或者是由原子构建社会的时候,这都是一种归结于人类心智模式的统一。其实这本书不仅讲述了facebook这家高科技公司的历史,里面还涉及了很多对商业模式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其中就涉及到了电子商务在SNS所制造的越加区域透明化的社会里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本书的前半段更多地可以作为故事来读,蛮有趣味的,实际上看完这本真实的笔录之后,发现《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们展现出facebook各位创业元老最真实的一面。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并不像电影里面所展现出的那样自大、傲慢和嫉妒心,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同伴的感激。现实中的肖恩帕克是马克的最终使得战友,两人的关系紧密,而完全不是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是在利用马克达到自己的私人利益,真实的情况是,肖恩帕克及时现在不在facebook工作了,但是马克和肖恩仍然在一起商讨facebook的发展,马克对肖恩帕克极为出色的谈判能力和社交手腕非常认同,承认其为这家公司做出的极为重要的贡献。而爱德华多萨维林在电影中展现出的是一位受害者和被同情者的角色,但是现实中的萨维林确实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转变商业思维模式以及与团队成员们的价值观的不一致上,没有尽快跟上步伐,而是一味地遵从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在纽约开拓自己的广告业务,由于长期不和团队沟通,或者拒绝沟通,是的包括马克、肖恩在内的很多成员有对其产生的担忧,也给予了他很多机会,但是种种原因,萨维林对公司没有做出贡献,但是却战友5个董事席位中的一个,才导致被踢出去。
    事实上,萨维林在财务方面有过人的能力,还记得在电影中萨维林在宿舍的玻璃窗上写下的那个复杂公式,现实中的萨维林在数学方面也是一个天才。只不过,在长远规划上和理想追求上,他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和马克,严重相背离,所以被驱逐出去也很自然。拥有共同理想的人总能在一起长期的做一件事,所以萨维林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
    本书的后面,作者逐渐从马克的个人生活中写到了facebook的商业建设中来,具体的细节也是令人惊心动魄,展现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在硅谷的技术天才们、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以及传媒界的媒体大佬们的逼近和干扰下,一步步壮大自己的艰难历程。
    本书的最大优点是没有涉及令人透懂得技术功能分析上,而是聚焦于根据这些优秀功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上,尤其是它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其中facebook的多次功能改进和优化遭到过用户的反抗,但是在隐私透明与沟通便利上,人们最终选择了后者。马克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的这家公司没有被收购,其个人没有被金钱和美色所诱惑,他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搞自己做出来的这个小东西改变世界。只要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最终人类会愿意逐渐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分享彼此的生活乐趣,并从别人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这就是馈赠型经济,也成为礼品经济,而积极意义就只有两个字:分享。
    实际上facebook现象是一种人力心理历程上的一种回归。在古代,经济不发达、通讯设备也没有的时代,人与人必须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思想的沟通,就算现在一些并不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小镇上,你会发现哪里的人们生活的很幸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频繁很顺畅,没有人感到孤独与寂寞,这是因为彼此分享的行为让人们有了安全感,而在人们被位置和陌生的环境所包围时,自然而然的不会产生优越感与幸福感。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专制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被隔离,被分化,只要看看《国富论》和《资本论》这两本巨著就会明白当时的人们都开始思考什么?是的,金钱和权力。而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制度上的进化,且不说这种进化给很多人带来的并不是幸福,也许是一少部分人的幸福,但是至少在心理层面上,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某种隔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在变远。到了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技术给人带来了极大地方便,诚实变得也越来越发达,沟通方式,包括手机,博客等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但是是否感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被拉远。如今很多中年一代人都很怀念老北京四合院的那种文化氛围,或者是住在筒子楼里,邻居之间那种相互帮助的情景,这是为什么,因为社会在进步,但是分享变得很少。Facebook的诞生实际上将这种心理距离重新拉近,使得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与朋友在一起相互分享相互认识的乐趣,这是一套使得人们回归到原始时代的沟通方式的电子化程序。facebook上的用户越来越多,信息库越来越大,因此,又有人把facebook比作“互联网的基因库”。、
    2、书中有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整理如下:
     馈赠型经济才是SNS真正革命性的意义所在。产权倒过来了,从专用变为分享,不是革命是什么,这无异于是对工业社会根基的撼动,facebook的力量就在这里。
     什么是facebook效应?就是从社会原子化向社会网络化的转变,就是由此带来的网络效应从技术上的可能性转变为社会上的可能性,就是越分享越多的可能性。
     马克说:“我们讲究效用,我们并不是想让用户在网站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所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拥有好的体验,使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有价值”。
     马克更多关注的是“把事情做好”和让更多人使用它的服务,而不是从中赢利。
     马克说:“我觉得那些最成功的科技公司的领导者们最关注的永远是产品。”
     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程序,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一个平台。
     Facebook上的许多活动最初都是年轻人荷尔蒙作用的结果。
     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这样的声明在facebook不长的历史中始终掷地有
  •   有一些人,有个名称叫“极客”,特别是在IT行业的大牛,能被人看做是一名真正的极客是巨大的荣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把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定为一个极客是很难提出反对意见的。
      
      一提到极客,很多人脑袋里会冒出一个邋遢宅男,坐在电脑前猛击,通过网络可以无所不能的偷窥另一块屏幕后的世界,嗯,他们应该都很闷骚,比如扎克伯格,我们最爱八卦他的事迹往往是一个最不爱社交的人发明了最流行的社交网络。
      
      假如按这个印象,似乎极客们都应该是一群天分其高,但要么情商极低,要么玩商(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极低的人。
      
      那么有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改变世界的是一名除了精通技术,不会生活,不会游戏,不会沟通的人?
      
      这显然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假如有一个高中生,几乎获得了一名高中生能获得的所有奖项,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典语言。他还是击剑队长和最有价值的队员,能读写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当然他还凭本事考进了哈佛,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哇,这一定是个天才!
      
      这就是高中时代的马克·扎克伯格,在他只有17岁的年龄,他的人生知识面已经无情秒杀了大多数能坚持读到这里的读者。
      
      
      假如有一个人,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做过很成功的项目,甚至值得100万美金收购,而其后大部分项目都和人际之间的沟通有关,有个项目还让整个哈佛大学为之轰动,你觉得他后来琢磨出一个让大家喜欢的社交网络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哇,这一定是个很有经验的产品经理!
      
      这就是大学时代的马克·扎克伯格,在他只有19岁的年龄,他的人生已经至少经历了10000个小时的艰苦训练,而且专注某个领域,他早已经是行业专家,天才都是经过一万小时专业刻苦训练的结果。而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还仅仅是个孩子,他们的人生不是被肾上腺素控制,就是被性激素控制。
      
      
      假如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却遇到种种阻力,他会想一切办法解决问题,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到底,如果发现自己错了,也立即改正。但是有一个前提,在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前,他不是听取身边所有人的愤怒的情绪,而是静静观察实际的数据变化,假如数据告诉他大家的情绪是对的,他认错,假如数据告诉他也许大家都是错的,他坚持。
      
      哇,这一定是个很有主见,勇敢而灵活的高情商人士!
      
      这就是企业时代的马克·扎克伯格,在他只有23岁的年龄,他已经获得了几轮风险投资,经常和硅谷最优秀的人坐在一起开会,通过观察这些优秀人物的言行而悄悄学习,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而且他已经拒绝了好几次成为百万,千万甚至是亿万富翁的世界,因为他有更远大的梦想,这将是一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将通过我的手,我的软件,我的企业而得以实现。
      
      
      看到这里,我们无须讨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制下面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美国,马克·扎克伯格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级人物,他即聪明又好学,即勇敢又冷静,即理想远大又信念坚定,这里面任何一条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理由,而马克·扎克伯格全部具备。
      
      世界上不止一个人落在哈佛拥有才华横溢的校友,也不止一个人可以接触到这些顶级风投精英,但只有一个马克·扎克伯格。
      
      天才能一眼看透俗人的游戏,却无法挽救自己的孤独,好在马克·扎克伯格有一个稳定的女朋友,他们之间有一些关于约会奇怪的约定,这很值得八卦一下,当然最令人愉快的是,这还是一个华裔女孩,这真是一个足够我们炎黄子孙意淫一阵子的好话题。
      
      有一种人不喜欢和别人沟通,是因为他只能迁就着俯视你,而你却不知道自己应该仰望。
  •   不知道FACEBOOK我差点OUT了

    前几天**当网,看到有卖《facebook效应》这本书在卖,号称是与互联网相关的。那时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FACEBOOK,我真的是OUT了。本来买了四本书,其它三本在上海仓库里都有,可就是这本关于FACEBOOK的书,却要从北京去移仓,好不容易等了一周才等到。
    翻开书,我才知道,什么是FACEBOOK?原来它是一个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可能是历史上由完全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的速度最快的团体,好称是全球活跃用户有5亿,好称是仅次于GOOGLE的全球访问量最高的网站。
    与GOOGLE相比,它更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前者通过网络爬虫以及优化的算法,来找出网络上人们需要的信息,而后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传播人们需要的信息。毕竟,有时人们总是认为朋友与朋友之间是可信的。实名注册又是FACEBOOK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只有实名了,网络才不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才可能感觉到安全一些,可信一些。
    然而我打开链接,却没有办法链上在国外的FACEBOOK,但是山寨版的国产FACEBOOK网倒有不少,我也搞不清哪个更正宗一点,估计全是大兴的,全是国内企业自发组织的吧。
  •   本书作者近距离地采访了与Facebook相关的人士,其中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意向投资人以及合作伙伴,加起来超过了130人。这是真切详实的访谈,更是超级精彩的故事。
  •   这本书可以深刻的了解facebook的发展史。但是有能力的最好还是看原版的。毕竟有些翻译感觉不太好。从这本书可以初步了解到社交网络。这个facebook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是世界市值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第二大就是腾讯。他们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腾讯是完全封闭式的社交帝国。而facebook就是以开放真实的公司文化在推动着社交网络。这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和美国的现状对比。
  •   同样是从哈佛辍学,扎克伯格现在直追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从大三辍学的,但是扎克伯格是从大二辍学的,看来早点从哈佛辍学,更有可能成功噢~~

    从Facebook的成功可以看出,互联网己经从网络后面的一条狗进化为网络后面的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张瑞敏己经从Facebook后面看到了为用户定制产品的可能性,中国的企业家也都在思考这种交流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潜在力量。

    Facebook能确值得学习,互联网人士绝不能错过互联进化带来的商业机会。
    书翻译得还不错。
  •   对于facebook的效应本身不管如何,其效应的学习也是难以模仿,这本书更多是让你看完《社交网络》后可以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产生的发展。个人认为对于本人的帮助不大,属于资讯类图书
  •   扎尔伯格坚称自己运作facebook为的是给用户提供一种服务,帮助他们过上更加开放和彼此互联的生活。所以他常常在公司里说,他的目标绝不仅是创造一家公司。一个不想创造公司的人却成就了一家杰出的公司,他们或许可以称为“扎尔伯格悖论”。在哈佛,扎尔伯格不过是个热爱编程的天才小伙,他和他的朋友并不是想MBA教科书通常所描写的那样开始创业的;构思商业计划书,绘制各种业务增长图表,研究市场利润趋势。他们既没有做过市场分析,也没有撰写过行动纲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头脑里从没有装过那些有关何为企业的教条,他们才做到一门心思关注用户需求,最终催生了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商业帝国。
  •   非常好的书。领读了facebook的创业过程,了解了互联网公司的运作,认知了下一个谷歌的模式以及90后的社交模式。做IT的人,不要错过这本好书。
  •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把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定为一个极客是很难提出反对意见的。坐在电脑前猛击,通过网络可以无所不能的偷窥另一块屏幕后的世界,这本书太棒啦
  •   这本26万字的书我用了将近三周才看完,可能是里面那些记不住的外国人名阻碍了我的阅读速度,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为什么Facebook将成为主导硅谷的第四代?为什么扎克伯格可以从一个哈佛的普通学生成为亿万富翁?为什么在美国能够出现像MS、Google、Facebook这样IT企业?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对Facebook详尽而又不失生动的介绍,大卫(作者)对Facebook的成长描写十分客观,不仅描述了其成功之处,也加入了自己的对Facebook的反思,而且还从很多小细节让我们了解了扎克伯格这个有个性的年轻人,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   终于看完了Facebook效应这本书,感觉扎克伯格真是个有理想和有追求的人,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要把Facebook打造成世界最大的交流和联系平台,变成无处不在的、所有人交流的平台。其理想是通过这个平台让社会更透明、民主、公平,所有的国家都成为进步的、文明的、民主的国家。其个人有极强的远见,不被眼前的利益所动,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衷心希望这个理想变为现实,全球文明的、民主的时代早点到来。
    Facebook的成功同Apple有一点是一样的,只作对最终用户有价值的事情,界面简洁、操作简单、响应快、体验好、安全安心、信息有价值,没有多余的**,真正的用户中心理念和价值观。
  •   很希望的一本书,首先就是封面很漂亮,蓝色的水母就代表了facebook复杂的联系网。很喜欢马克扎克伯格。只是可惜大陆现在暂时还不能用Facebook or Twitter.
  •   《FACEBOOK效应》仿佛在说故事,但又不完全在说故事,这当中渗透了大量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的知识,正如Facebook般神奇,把Facebook效应用最通俗但却极为深刻地提炼出来。
    对Facebook只有社交印象的人,会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发现Facebook的伟大,也使人们更好地运用Facebook。
    社交没有什么不好,自开天盘古以来,人们就有社交的需求,只是在Facebook里面,这种需求显得更重要了。
  •   详细介绍了FaceBook的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本人对社交网络的理解和创新上的尝试。
    不过,书有点厚,描述有些罗唆。
  •   结合电影《社交网络》看会更好,让我们了解到facebook的传奇发展史
  •   facebook是外国最大的社交网站,它的成功值得借鉴!
  •   这本书写了不少fackbook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了解facebook起了帮助作用,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能从中学到不少创业公司的发展经验,即使自己不创业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帮助自己,指导自己的作用。一个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长史。
  •   这本书向不同的人传递的肯定是不同的信号,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新的互联网通信方式,一个坚持信念达成目标的故事,一个技术为人所用的设计理念,但对我来说,它告诉我们你可以做的比facebook更好,就像facebook比google或其他人做得更好一样。
  •   很详细的描述了扎克伯格的成长历程,对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做了非常有益的思考,Facebook也许不是互联网的未来,但它的发展证明人们需要Facebook。
  •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这本书,看了书评与推荐后更是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没有机会体验facebook,但是该书真实的反应了facebook成长之路,将facebo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内部、创意、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之道,真实的展现出来。逻辑思维很强、(译者)表述能力强,让懂技术的、和不懂技术的都能够了解facebook的奥妙;值得拥有、值得阅读……
  •   怎样的公司才能成功?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抓住用户需求,关注用户体验,尊重用户隐私的公司才能生存并发展。facebook是一个传奇,而传奇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
  •   一本难得的好书,详细介绍了facebook的发家史,以及扎克伯格身边的那群充满激情的各种性格的Geek,天才和企业家。
  •   看Facebook如何缔造社交神话....

    思中国社交的未来变途.....

    你,应该看看
  •   原作者非常真实的纪录了Facebook这个网络新贵的成长之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不能体现Facebook的魅力,但事实上,它成为人们每天上网必然登陆的网站之一。
    译者的水平也好好,流畅地完整翻译了全书,提供了国人了解Facebook一个难的的机会
    如果你对Facebook有兴趣,那么这本书,你不能错过!
  •   看了这本书,觉得讲的很详细,特别希望了解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流程,真的很吃惊
  •   我仿佛跟着扎克伯格一起在创立他的FACEBOOK。虽然没有看完。但是,他的文字很简单。很能深入我的头脑中。对于其他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扎克伯格只是一心一意地去满足用户,时时处处,可谓偏执;然而facebook的成功正是这种偏执的胜利。
  •   一本真实反映facebook创业历程的书。
    一些语言翻译的有点儿晦涩。
  •   内容很好,值得一读。关于创业或者是对FACEBOOK这家公司感兴趣的都可以值得一读。
  •   揭示facebook上市背后的秘密,facebook核心价值的来源
  •   书已经拿到手了,感觉很不错,目前还没看完,但已感觉到FACEBOOK在创立之初的那种精神很难能可贵,只可惜觉得那种创业的氛围与合作方式,及周围的大众对创业者的支持,在中国很难找到啊,不得不佩服美国的环境对任何人都有发展的机会;

    但快递的速度太慢了,客服人员的态度也是问题,有待改进!
  •   该书是facebook的最权威成长史,值得品读。
  •   这个是记者从外部采访的,讲述了facebook整个发展过程,技术还是第一发展力。可以与王淮的比较阅读!
  •   facebook效应,挺不错的,值得推荐
  •   详实的记载了facebook 从策划-发展,很真实.
  •   揭示facebook上市背后的秘密
  •   这本书所讲的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方式都非常棒。让我有了上FACEbook一探究竟的愿望。

    中国几乎不可能诞生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从这点来讲,中国若不在国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或许也可以逐渐减少和美国的差距,但永远没有机会超越。
  •   这本书看完了,觉得一般,不向别人说的那么好。
    首先,如果是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这本书没有写出任何技术内容。其次,从企业运作的角度,这本书也没有写出其过程,包括决策、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再次,这本书也不是个人的传记。
    所以从各个方面看,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本来这些文字也就是一名记者多年来在报纸上发表的专题文章的再整理而已。当然,如果你对FACEBOOK原本就没有什么了解,看看也不错。
  •   facebook上不了,但是他们关注的客户的开心度,对服务器的投入都让其成功。
  •   纸质一般,但是内容很充实,排版也很紧凑,想了解Facebook的人一定要买这本看看呀。
  •   是什么样的东西让年轻人和年轻的企业充满了活力?facebook已经上市,祝福
  •   看完你就明白开心、人人等与Facebook的一些实际差距在哪里了。
  •   对facebook早期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还对facebook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是本值得一看的书
  •   还没看完,通过介绍整个过程,说明一点:FACEBOOK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目的没有太强的功利性,现在的企业做着做着就倒闭了,原因就是太过功利,偏离了道德,失却了人心
  •   论坛上看到电子版 觉得facebook很神奇 所以买来看看 不失所望!
  •   发人深省的深省的好书,很好地介绍了Facebook的发展历史和关键时刻,令人思考
  •   了解一些FACEBOOK的秘密,有帮助
  •   FACEBOOK 这个案例,值得IT创业者去看.
  •   此书压根就是一本描述facebook成长的传记,被书名给骗了,文字间没有啥可以值得借鉴的深层内容
  •   看过之后才了解facebook,很好的一本书。
  •   对facebook的了解不是很多 但是可以通过本书来了解一下
  •   本书大致上介绍了facebook的成长史,收益匪浅啊
  •   怎么说呢、这本书是我零碎看完的、对于facebook我都是不了解、本书能够让我很立体的知道facebook的发展、蛮好的、刚开始买书的时候除了一点小插曲、所以啊、最终还是蛮认可的、·
  •   对facebook很感兴趣促使我买了这本书,下次买英文原版来看看。
  •   讲了facebook的整个过程,挺好
  •   裡面的內容描述的很詳細
    對於FACEBOOK的成長過程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   详细介绍了Facebook的发展历史,虽然中国大陆无法亲身体验,不过通过这书都能了解到Facebook的威力
  •   网络社交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在网络上完全透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代表着什么?在这本书中,扎克伯格的想法让我深受启发。他不愧是这个世界的精英!不是因为他赚的钱,不是因为他编程的能力,是因为他的思想!
  •   深入剖析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和运营,解读马克扎克伯格的思维动向
  •   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互联网社交模式是什么样子,未来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很不错的书,喜欢网络的看看
  •   看过社交网络,再说这本书李国庆推荐过,所以买来看看~
  •   昨天下午下的单,今天上午就收到货了,买这本书是在看完《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后买的,迫不及待了要读完它。
  •   这书和 社交网络这片结合着看,是最好的。哈哈
  •   就和马克,扎克伯格一样,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是令人瞠目结舌的。
    很好的一本书,细细品读。
  •   马克扎克伯格,我的偶像!
  •   马克·扎克伯格真是程序员的偶像,大学生的偶像
  •   读完这本书,扎克伯格就成了我的精神偶像。
  •   讲述年轻人创业的故事,励志类
  •   扎克伯格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
  •   这本书不用多熟了,你们都懂的,一定是很多互联网爱好者都会买的。很多提示点。如果你正想自己开一个站,那么也会让你很有激情。
  •   内容很充实,对于网络屏蔽的中国来说,只能通过文字和影像让我们感受一个公司的超级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商业价值,顺便说一句,如果书纸的质量能好点的话 ,还真具有收藏价值。
  •   里面的知识 是在学校里 学不到的 这本书 是看非你莫属 湛庐文化 陈晓辉推荐的 确实值得一看
  •   我觉得有些分析还是挺准确的,但是有点过度神话扎克伯格了……
  •   非常值得一读的创业故事
  •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美国创业成功的企业的领导人是在干什么,do right thing,money will follow
    而这里太多创业者就是do things which can make money
  •   书中P255 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历史告诉我们,当决策者和受决策影响者之间形成能够公开、透明的对话时,才能最公正地管理国家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经营公司,历史也终将证明这一点,我们期待着野你们共同走向这一趋势。”
  •   商业奇才,一个非凡的传奇
  •   谁说理想不值钱!!小扎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辍学好青年,而且值大钱了。物质丰富了,人就该越活越精神了。
  •   网络改变世界,改变沟通与生活方式
  •   看完书会觉得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创意能改善生活!!!
  •   看了一部分,被其中创业的种种艰难所吸引与鼓舞~~~nice~~~很想有勇气去创业。干自己想干的事业!中国没有这种环境与发现你的伯乐~~~
  •   非常有趣,细节耐人寻味。如果少点对创始人的赞誉就更为客观。
  •   LNS炙手可热。
    这是一场技术革命,这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一场政治影响力的革命。
    世界不再是圆的。也不再是平的。世界从此变成了只有6层阻隔的异次元空间。
    透过六个人,一切皆有可能......
  •   了解最新最火的网络效应
  •   对初次创业有益。
  •   从书上学到怎么创业全过程,对年轻人影响很大,感慨成分
  •   很不错的一本书。适合互联网人士阅读。
  •   书本讲了脸谱网的创立经过,能够学到很多东西,看后再去看看电影,更不错了!
  •   书的内容也很好,一直是看到很多人推荐,最后终于买了,不错哦!
  •   不论是否是IT人士,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天才不仅需要天赋,勤奋,团队,一个都不能少。
  •   这本书真的很棒,看了之后能让人收获一种强劲的创新的精神,深刻而动人
  •   看过之后很有感受,改变世界的第一步
  •   最近几周连续在当当买的书,我最喜欢这本啦,简直就是爱不释手,我用了5天玩晚上看完的,希望能自己在重新看一遍,我很喜欢马克。
  •   很耐读,不会感觉乏味,充满趣味性,而且也能学到很多互联网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也会让你侧面地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些方面,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创业者很值得一读
  •   一个神奇的人创造一段神奇的历史,他的成功可能并不能复制,但是成功所需要的一些固执,甚至是小偏执,我们应该学习
  •   让人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值得购买,价格公道。。。。谢谢当当网~
  •   让人年轻、思维活跃的一本书
  •   关注网络经济的,此书非常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