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作者:陈恭澍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初,美国派特使马歇尔来华调解战事,与民国政府代表张群、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组成“军事三人小组”。该小组举行多次会议之后,正式发布“一切战斗立即停止,军事调动一律停止”命令。为有效执行停战,便在“三人小组”之下,由美方代表罗柏森上校、国民政府代表郑介民中将以及共产党代表叶剑英三人组成“军事调处执行部”于北平,以利执行。可是,随着事态发展,整个局势越发对国民政府不利。其时,参与“军事调处执行部”的郑介民先生,提出了“励志计划”。由于他对共产党素有研究,并与共产党高层有多面接触,他提出来的报告与分析乃至建议事项等,尤为蒋校长所重视。稍后,“励志计划”之颁订,或与此有关联也。关于“励志计划”之付诸实行,在刘培初先生的遗著《浮生掠影集》中,有一段记载称:“郑介民先生对我说:‘领袖要在国防部成立一个直辖的绥靖总队,我已向领袖保荐你为总队长,赶快把人民服务总队交了,来筹备这个总队。新挑选的干部,首先必须严格训练。现在已决定在中央训练团成立一个励志训练班,由我来主持,全部学员则由你率领,训练完毕后,一律为绥靖总队队员。至于一切细节及其进行,你与副厅长张炎元、侯腾两位同志商量好了。’” “中央训练团”在南京孝陵卫,范围很大,“励志训练班”只是训练单位中的一个。班主任由国防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先生兼任,副主任则由副厅长张炎元先生兼任。班内设一个学生总队,总队长一职就是刘培初先生。不过在刘培初先生的遗著中,他写的是“学生大队”,可是笔者又征询过当时参加受训的几位同学,都说是“总队”而不是“大队”。在总队之下,分五个大队,笔者就是第一大队的大队长。学员的素质相当优秀,系分别选自“青年军”各师、“人民服务总队”各级干部以及“军官总队”的中下级军官。先前记得是每一大队只有50人,这恐怕不对,据同学们指出,应该是在百人以上才比较接近。训练时间奇短,每期只有一个月,这也说明了投入实际工作的刻不容缓。所以训练的主要目标,也只能注重于精神团结、意志集中、观念一致以及对于任务的体认与探讨。时间虽短,国民政府首长大多都来讲过话,校长也来过四次,于此可见如何被重视了。“励志班”在南京办了三期,训练出来的学员总有一千数百人。随着第一期的结业分发,“国防部绥靖总队”亦同时成立:“励志班”的学生总队长,也就是“绥靖总队”的总队长,其下,各大队长,亦即预定派遣到各工作地区属于“绥靖总队”的大队长。事实上,各大队均配属于该地最高军事单位,如“绥靖公署”、“剿共总部”等,再颁发部队代号,因而“大队长”也就成了“部队长”。在心理上或感觉上,“部队长”就显得比“大队长”冠冕得多了。“绥靖总队”的总队部设于南京,内部也有很多幕僚单位。总队部之下,前后组成七个大队和三四个直属中队,其工作地区遍及东北、华北、华中二十多个省份,的确够庞大的了。由于派出去的各单位还可以依照规定就地收编民间武力,最盛期全部人数之多,几已无从估计,单以东北地区的第二大队而书,由总队部派员点过名的,就有两万多人了。“绥靖总队”所属各部队,因所在地区之不同,处境各异,其与当地的配属关系如何,亦各有顺逆。至于工作作为上,当然也是各有千秋。在这部书里所记述的,只是“绥靖总队第一大队”的一个概略,就是这点概略,也不尽是笔者个人的回忆,其中大部分都是如今在台的同志们口头上、书面中所提供的数据,至于堪为参考的有关文件,已经无处寻觅了。

内容概要

  国共战事再起,陈恭澍洗脱罪名,参与了蒋介石亲自制定的“励志计划”,不久就成为了“绥靖部队”的一个主要负责人。
  这个相当隐秘的“励志计划”对国民党有多重要,到底产生了哪些作用,而最终为何失败?
  陈恭澍为什么突发奇想想要“策反”中共的高级将领?
  全国解放前夕,陈恭澍进行的特务留置工作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作者简介

  陈恭澍(1907~?),河北人,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警政科和南京中央军校特别研究班。他头脑灵活,精明干练,为军统“四大金刚”之一,外号“辣手书生”,历任军统天津站站长、北平站站长、华北区区长、上海区区长等职。1949年到台湾,曾任“国防部”情报局第二处少将处长,1969年退休。晚年在台北出版回忆录“英雄无名”系列。
  陈恭澍一生共策划、参与过200多起刺杀案件,重大的案件有刺杀前湖南督军张敬尧,枪击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毒杀朝秦暮楚的军阀石友三,刺杀大汉奸汪精卫、傅筱庵等,是当之无愧的“军统第一杀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振衰起敝,新制特种部队“励志班”产生
 一支新制特种部队的产生
 重返旧地景物依稀
 复杂的人事关系与重叠的工作任务
 亦师亦友,战斗中的伙伴工作上的能手
第二章 “绥靖总队”暨“第一大队”概略
 解答“特种组织”与“特种部队”
 一幅轮廓突出三个特点
 主管汇报联合办事与集体领导
第三章 “绥靖部队”配属关系及故旧来投
 投文报到确定配属关系
 广纳故旧情义重实力增强
 从个人关系中理出来一条线索
 往事已成云烟结局足堪警惕
第四章 备多力分,“掏心战术”功亏一篑
 从情报的价值观念说到情报运用
 阴错阳差几乎牵涉到弄权事件
 “掏心战术”失时机
 我们在石家庄之役的战斗和牺牲
第五章 兵连祸结,地方团队与共产党民兵的苦战
 石门之失
 环境不同受欢迎与被排斥
 地方团队与共产党民兵的一场苦战
第六章 局势逆转,投诚者叛变带来巨大损失
 日本不侵略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但愿每一支队伍都如此坚强
 莫非是情势逆转而把持不住
 纵有反反复复依然泱泱大度
第七章 瞻前顾后,着手筹划“留置工作”
 清理战场中的所见所为
 再三更改迄无定向的战略方针
 一点赤心为全队前程预作安排
第八章 兵临城下,部署最后的“留置任务”
 三人同步各行各事走上了三条路
 华北战场为人所忽视的头号大敌
 亲历最后的“留置任务”
 每一仗败阵都输得心有未甘
第九章 痛定思痛,摘记平津相继沦陷
 大队南移,心也忐忑路也坎坷时也蹉跎
 余痛犹在——摘记平津相继沦陷
 围城期间看故乡街头景象
 一去不返,别了北平,别了家乡
第十章 落叶归根,我们都是动乱时代中的幸运者
 冲动和冒失几乎行为脱轨
 承担着无涯之苦勇敢地留下来
 移防无定处九月渡过千山万水
 我们都是动乱时代中的幸运者
  

章节摘录

版权页: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元月以来,占据东北的林彪所部,正对我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击,遂即攻陷沟帮子,切断了沈阳与锦州间的交通线。据此判断,林彪本人亦必在附近一带。旧历年尾,“大表哥”真的安然回来了,我只能说他具有“天然保护色”,余皆不赘。他带回来的消息说:“李鸣秋体弱多病,现在天津一家布铺里帮账,其他的也没有多问。”这家布铺的地址字号都有,可是如今我早就忘了。张作兴专程去了一趟,找是找到了李鸣秋,可是不待张作兴细说下去,他就一口拒绝了。作兴兄无奈,只好邀他到北平来,李也不肯。他最后表示,等天气暖和的时候,找个机会大家再聚会聚会。作兴兄回来说给我听,我只好拉着作兴兄再去天津。好在这个时候的平津铁路还畅通,单程、快车,两小时就到了。把上下火车以及来回车站的时间都计算在内,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打一个来回,再加上办事的耽搁,中午出发,晚上八点一定可以赶回来。也就是说,午后离开大队部,晚上十点钟再露面,不致引起注意。车上,我和作兴兄谈起李鸣秋会不会走老路(指与共党恢复组织关系而言)的问题,作兴兄虽不能下判断,不过,照他的看法:以一个军校出身的人,竟然在一家布店里帮忙管账,总显得有点费猜疑。到了天津之后,我们把李鸣秋约出来,不知费了多少唇舌。说到后来已经由商量变成了央求,他才松了口气,答应给他一两天时间,容他仔细地考虑考虑。最后他表示:“你们可不能设圈套,赚我参加你们的工作。”再见面时,不像先前那么生疏了,谈起往事,也论及现实,说来说去,说到了眼前的局势。他消极地叹息:“四十开外的人了,一事无成,落伍太远,什么都赶不上了。”他又说:“这完全是九年牢,把我身体坐垮了,失去了健康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假设跑得动,老早和他们一起走了。”话说开了头,如同黄河开了闸板,挡也挡不住,总结他的意向,依然不能忘情于共产党,之所以没有参与实际活动,完全是体力不支的缘故。对于为什么困在布铺吃一顿闲饭,支几个零钱,只不过是为了度岁月、混生活而已。他自己也明白地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借着布店做幌子,暗地里还在搞那一套,实实在在已经多年不干了。”他又补上一句说:“假如还在干,我就是承认了又待何妨?”他这番话,如果单纯就交朋友而言,不容不信,只因这不是一两个人私人感情间的事,即使可信,职责所在,也不得不做几分保留。表态已罢,话入正题,李鸣秋语出惊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了。他说:“你们不是希望我走一趟关外(指东北)吗?我已经考虑过了,去是去,这么冷,我受不了,再过十天半月,天气稍为暖和一点我才能起身。”这种事,虽然越快越好,他既这么说,也只好迁就事实,等就等吧。他又说:“如果你们抱着使我说服林、陶于阵前起义的希望,那就难了,不但他们不会这么做,我也不会这么说。不是我泼冷水,你们先要死了这条心。”这倒没什么,谁不知道,此时此刻,林彪果然来个阵前起义,马上就可以扭转大势,一举可定全局。我们又何尝不明白,这只是一相情愿的事,实际上,一无“种因”,何来“突变”?李鸣秋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如果有意为将来的生存铺路,或者是为了建立一个互通声气的默契,那就对了,我就更愿意为你们奔走了。”他说完了这几句话,不待我们的反应,紧接着说:“除此以外,你们叫我去干什么?我又是为了什么?”他表现得如此坚定,这便怎么办?就工作立场而言,李鸣秋所具备的条件实在太好了,绝不能把事情弄僵。可是我也不能答应他做考虑啊,即使是“手段”,在没有得到上级认可前,也万万不可。这非常明显,稍有差错,都会产生身败名裂的后果。如今之计,只有拖几天再议,于是我回答李鸣秋说:“今天,江田没来,等我和他见了面,问问他的意见再跟你商量。”现在的情形,虽然是主动变成被动,可是不管怎么样,总不能就此罢手,白白地失去一次机会。在北平,我和张作兴、江田三个人就李鸣秋所提出的那番说词交换了意见。他二人的想法也不一致:一个主张口头答应他,一切等有了接触再说,接触不上,谈什么都是空的;一个主张再去找李鸣秋,先和他辩理,然后干脆告诉他我们的意向,去就去,不去也罢。我没有作结论,也无须作结论,因为在内心中,我已经有了决定:只要李鸣秋能去,“怀旧”也好,“铺路”也好,“通声气”也好,随李去说。所寻求的是:找得着林、陶的所在;见得到林、陶本人,或两人中的任何一人;尽量地多接触,少说多听。不论结果如何,但求能将一路所见,以及林、陶两人的一言一语,据实说给我听,就算不虚此行了。另外,最好是在李出发之前,能见到郑先生;如果来不及,也要从速。李的个性很强,无论如何都不肯到北平来,我们三个人只好去将就他。在他启程以前,也提到过李运昌的事。他说不知道在哪里,为免节外生枝,也就暂时搁下不谈。添置行装,备足花费,以及一些江与林、我和陶之间的关系,也作了交代。这都不在话下,他动身的时候,已经在元宵以后了。此际,中国共产党东北人民解放军正进攻鞍山、辽阳,准备攻取营口。林彪在哪里,不知道。李鸣秋走了,我们挂心的是能否找到这两个目标人物。

编辑推荐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编辑推荐: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唯一货真价实的军统“元老”回忆录。军统“元老”回忆录被禁30年后首次面世。具有200次行动经验的“军统暗杀之王”揭秘暗杀行动全过程。用事实解密“被误读”的军统,是非功过重新评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5条)

 
 

  •   百度里说在军统的历史中,陈恭澍不是一个太出名的人物,各种相关出版物,很少有提到陈恭澍的。   
    实际上,如果要评选“军统第一杀手”的话,陈恭澍当之无愧。 他一生共策划参与过200多件行动案件,而陈作为杀手的“职业生涯”,从1932年毕业于“洪公祠”、被派到北平当站长算起,到1941年10月30日被捕,满打满算也就是9年时间,换言之,陈恭澍平均一个月要搞两起行动案子。 这其中,还包括像“河内刺汪”这类足可写进二次大战史的大案。   
    做了这么多案,之所以陈恭澍不太出名,主要是因为陈一直干外勤,而且主要在平津和上海两地活动,没怎么在特务处和军统局本部待过(待过两次,一次是“擅离职守”,被特务处关禁闭;第二次是刺汪失败,误中副车,回到军统局,被戴笠“冷处理”),干的又都是极其秘密的行动工作,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他。   陈恭澍还精通编辑,写一手好文章,晚年出版回忆录“英雄无名”系列,因深入揭露军统内幕,一度成为台湾出版界的抢手货。 因其杀人无数,树敌过多,即使在时过境迁的晚年,依然保持着杀手不得见光的习性,很长一段时间无人知其生死,至今其去世年月及墓葬位置均不可考。
  •   前几本看过,作者的文笔还可以,主要还是从国民党的角度来讲述军统局以及后来的保密局的历史,将其在国共内战之中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
    内战开打后,作者虽然回到了保密局(原来的军统),担负了一些任务,但总感觉新任的局长毛人凤已经不太信任这些军统元老了,况且作者在抗日期间还被俘虏过,所以作者更多的时候是在执行“绥靖部队”的任务,不过怎么觉得他们的所谓的“绥靖大队”就像是共产党的武工队,打了一些不起眼的仗,对共产党造成的损失看上去微乎其微,也可能是当时的大局势使然。
    在书里,作者还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通过一些黄埔同学的关系,想要策反当时的东北王林彪、陶铸,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陈当时对此估计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只是想蒙一下吧了。
    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当时自己对傅作义及其周围人的一些评论和猜测(觉得他们都是共产党),有些现在看来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傅的女儿果然是共党的人)。估计当特务的就有那种先天的嗅觉。
    另外,作者还描述了他在平津被共产党夺取之前,特意部署了一些特务进行潜伏,比如像万能潜伏台和计兆祥,原来就是陈恭澍的部署,这都应该算是首次披露的历史事实。在50年代还是轰动一时的重大案件。
    总之,军统这一套书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里面的史料丰富,情节有起有伏,详略得当。在加上作者自始至终都是为军统局(后来的保密局和情报局)做特务工作,亲身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的重大事件,外勤特务工作的明争暗斗、枪来剑往让人看得确实心惊肉跳,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军统人员和始终在军统局里面喝茶的人所写的回忆录所能比的,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军统回忆录,作者在里面叙述的很多事件和人都能让联想起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及激情澎湃的社会大事,也能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军统,从更多的方向来重新审视民国的历史事件。
    自古成王败寇,胜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读历史。当几十年的历史烟云散过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你就会发现其实历史远没有你想想那么单纯,也是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的另外一面。
    而这套军统的书就是这样一套还原历史,重新认识民国历史风云的好书,非常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中国大陆唯一货真价实的军统元老回忆录)
  •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特价书
  •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之前的也都买了,了解了解军统的内幕。
  •   据我所知,现在市面上的写的关于军统的书,这本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一本回忆录啦!!!
  •   一个老军统的回忆录,不错。
  •   其他三本都买了,就差这一本了!买来看看!军统这个杀人机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结果看完才知道,他们是爱国的,抗日的......
  •   解放前期,军统搞的反共策略不得人心,是国民党加速倒台的原因之一。
  •   文笔很好 介绍了 军统作业程序 和一些历史资料很值得一读
  •   了解到了军统真实的内幕,
  •   非常客观的军统历史记录!
  •   了解军统的牺牲,进而全面了解gmd的抗战史。很好的入门教材。
  •   陈恭澍确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某种程度是被戴笠逼反的,但惊异他竟然把抗战期间的被捕叛变说成“英勇”的打入敌人内部的潜伏,虽然还没看他的书,但很好奇里面的内容,如果能买到台湾原版就更好了,真能写啊,竟写四本之多,我全买了
  •   老牌特务回忆录值得收藏。
  •   收齐了,当事人的回忆录,很有价值!
  •   第一杀手,真是刺激,把原来署名都改了
  •   第四部最感人至深的是兄弟之情,战友之情,领导和部属之情,无奈的离别可能就是永别,面对着历史的洪流滚滚的无力感,挫败感,还有不服的情绪,书中分析的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都是很具体的原因,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比如傅作义的优柔寡断,各部队之间的各自为战,对共军的轻视忽视加上意想不到的共军的疯狂抢夺抗日的胜利果实,然后挑起内战,从东北到海南,面对民族同胞疯狂屠杀,攻城略地,把八年抗战积累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反观国军,八年抗战耗尽了每一丝精力,却又面对同胞的疯狂进攻。
  •   前两册都看完,写的真实!期待后两册的出版,终如愿以偿!送货速度很快!第二天就收到,迫不及待的翻开阅读!
  •   如果是原版的就更好了,非要在一些“敏感词语”的地方改动一下,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比如说原版书中怎么会有“东北解放”这样的话呢?作者的角度看,肯定是沦陷之类的。他们眼中的沦陷,就是我们的解放,这谁都知道,何必画蛇添足,这样改了反倒觉得很可笑。
  •   前三本都收到了,就差这一本,来了货马上拿走
  •   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是事实,其他的都是浮云!!!!
  •   不错,这套书写的太好了,揭露了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   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一个特工机构,一个全新的认识。选材和语言都很严谨,可读。
  •   还没有看,先买来囤着,等有时间再看.
  •   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看看挺有意思,支持
  •   对于了解历史有一定作用
  •   挺好,一直想了解过去的一些不知道的东西
  •   读懂那段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   很喜欢这样认真严谨的作品,虽然立场不一样。不过第三部换了出版社版本稍微有点不一样,还好问题不是很大
  •   收到之后,反复阅读,感到:这是一本难得的书。只是第3、第4和第1、第2不是一个和出版社的,很遗憾。
  •   身在乱世,杀人无数、阅人无数,还能得以善终,总有他过人的地方.....
  •   挺好的书,我爸挺爱看书店都买不到
  •   好,内容不错。
  •   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本来,值得看。
  •   帮同事买的,他说很不错,
  •   买一整套,值啊
  •   书已收到,非常喜欢,好评!
  •   真实,看是平铺直叙,实则惊心动魄,了不起的军人
  •   书刚收到,外观有一点破损,可能是运输的事吧,望下次改进。
  •   内容还可以,包装也不错
  •   不为人知的一些历史事件,书非常不错,方便快捷,多次来买了。
  •   真实的历史 任谁也抹不掉 改不了。很好看
  •   一套四本,都卖了,喜欢。
  •   应该不错,慢慢看,
  •   我的书被撞了个角,很心疼啊!真是的,邮寄该改进!
  •   还没看呢,不过很好,书很新,没有损坏,满意
  •   非正规武装力量,是永远无法打败正规武装力量的!!!
  •   纷纭的时代黯淡的尾声
  •   一下买了全套,慢慢品味特殊年代的特殊职业................
  •   确实值得我们去了解那段被云雾笼罩的历史
  •   做活动时买的,虽没看但书很好,赞个!
  •   你们是最伟大的,比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更值得我们尊敬!
  •   一本本买到第四本了!亲历者的回忆,宝贵!虽然肯定会有矫饰,但亲眼所及的人物、事件,对后世的我们来说都太宝贵了!
  •   太好了,买了一套。
  •   正在看,不要烦我……
  •   看了封面,觉得不错,就下单了!送的很快!
  •   以前看的天朝的描写谍战的书太假了,这本书刚看几页,感觉还不错,很真实!!!!
  •   送书很快,服务态度还算可以!
  •   接着上一本的,这本接着叙述,内容很好。了解了很多。
  •   非常喜欢这本书。内容和纸张、印刷都不错。
  •   好看,不论那个时代办事都需要送礼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很全,值得购买。
  •   国共战事再起,陈恭澍洗脱罪名,参与了蒋介石亲自制定的“励志计划”,不久就成为了“绥靖部队”的一个主要负责人。
      这个相当隐秘的“励志计划”对国民党有多重要,到底产生了哪些作用,而最终为何失败?
  •   这本书确实很平实,好称军统"四大杀手"的人物,非常尊重历史的按照流水的形式写出了他大半辈子所从事的工作,看起来肯定没有电视剧“潜伏”虚构的精彩,但是这确实是事实。特别是在上海那段,其实认真读读,好好设身处地地想下,还是非常的惊心动魄的。我个人的体会是陈的回忆录从另外一个侧面,看看戴笠这个人,至少他们还是值得某种程度的尊重,他们都是忠于国家、忠于组织,也是很有传统“士”人格的人。
  •   军统第一
  •   此套书可了解军统运作情况。
  •   可以参考沈醉的回忆录
  •   内容不错,但是作者刻意隐讳一些东西就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非专业作家的特点文过饰非,质朴、翔实。或许是在大陆发行的缘故内容上总有对不上的感觉,罗嗦、重复的内容充斥其中,有时甚至有伪书的嫌疑。
  •   吸引人,就当是故事书吧。看看不同人的另外一面。
  •   虽然还没正式看,不过应该不会太差的,对于我要做的东西有帮助。
  •   这个新版的装帧印刷看上去比1、2部舒服很多
  •   前几本看过,作者的文笔还可以,主要还是从国民党的角度来讲述军统局以及后来的保密局的历史,将其在国共内战之中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内战开打后,作者虽然回到了保密局(原来的军统),担负了一些任务,但总感觉新任的局长毛人凤已经不太信任这些军统元老了,况且作者在抗日期间还被俘虏过,所以作者更多的时候是在执行“绥靖部队”的任务,不过怎么觉得他们的所谓的“绥靖大队”就像是共产党的武工队,打了一些不起眼的仗,对共产党造成的损失看上去微乎其微,也可能是当时的大局势使然。在书里,作者还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通过一些黄埔同学的关系,想要策反当时的东北王林彪、陶铸,最后以失败而告终。陈当时对此估计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只是想蒙一下吧了。同时,作者还描写了当时自己对傅作义及其周围人的一些评论和猜测(觉得他们都是共产党),有些现在看来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傅的女儿果然是共党的人)。估计当特务的就有那种先天的嗅觉。另外,作者还描述了他在平津被共产党夺取之前,特意部署了一些特务进行潜伏,比如像万能潜伏台和计兆祥,原来就是陈恭澍的部署,这都应该算是首次披露的历史事实。在50年代还是轰动一时的重大案件。总之,军统这一套书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里面的史料丰富,情节有起有伏,详略得当。在加上作者自始至终都是为军统局(后来的保密局和情报局)做特务工作,亲身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的重大事件,外勤特务工作的明争暗斗、枪来剑往让人看得确实心惊肉跳,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军统人员和始终在军统局里面喝茶的人所写的回忆录所能比的,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军统回忆录,作者在里面叙述的很多事件和人都能让联想起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以及激情澎湃的社会大事,也能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军统,从更多的方向来重新审视民国的历史事件。 自古成王败寇,胜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读历史。当几十年的历史烟云散过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你就会发现其实历史远没有你想想那么单纯,也是历史教科书上不会写的另外一面。 而这套军统的书就是这样一套还原历史,重新认识民国历史风云的好书,非常值得大家去看一看。 阅读更多 ›
  •   这些人为了保卫国家,伸张正义,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力,乃至于牺牲了他们的生命, 且不论成功还是成仁,但身后史书上没有他们的名字,其英勇壮烈的事迹更不为外界所知闻。他们生时义烈,死后寂寂,是可伤痛!
  •   是本不错的书,但没有一套四本一起买的。
  •   原書名是華北地區綏靖戡亂
  •   纸张 排版、都不错 是正版 喜欢
  •   书脊的下方陷进去了,很明显是在运输的途中磕坏的。
  •   这本书讲的是陈恭澎在抗战胜利后到台湾之间的经历,应该说这里面很多重要的关键的经历都被可以隐晦了,这一段时间作者可谓身处高位,不长参加行动,所以没有什么细节可讲,引述也很多。应该说这套30年台湾出的书中,很多东西都因为要保密而没被写入,如河内刺汪一事,作者几乎没有讲到。但这套书还是给了我一个基本的特工映象,真实可靠,符合常理。
  •   看了第一、第二部,那就无法割舍第三、第四部。
  •   军统第一杀手回忆录4
  •   书很好很满意,书完好
  •   陈恭澍的回忆录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认识牛人
  •   右上角破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