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刘向群、刘依群、 刘铮 学苑出版社 (2009-06出版)  

内容概要

《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共分四章,内容包括: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与国际大循环;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调研报告摘录。

作者简介

刘向群,1949年8月11日生于山东临沂。1969年毕业于北京八中,同年参军历任38军火箭炮团新闻干事、基建工程兵政治部新闻科干事、武警报社记者。1985年转业到国家环保局所属中国环保公司任副总经理1992年任海南拓路房地产开发集团任董事长现任长三角(浙江)循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包装联合会资源再生利用办公室主任、中国包装联合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进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刘依群,1954年3月13日生于北京。1970年参军、1977年就读于中央广播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现为旅美学者。 刘铮,1979年2月4日生于北京。2001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07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现任法国斯伦贝谢工程师。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资源再生是解决中国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二、全球环境的根本改善依靠国际大循环  三、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有利于避免经济过热  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五、资源的国际大循环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六、改变线性产业结构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 第二章中国与国际大循环 一、中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的优势  二、中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作用  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章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一、人类的发展不断适应资源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必然促成循环经济的全球化 第四章调研报告摘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中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再生产业整体落后,废旧物资进口渠道不畅 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直沿用国情与中国完全不同,资源丰富、人力不足的“苏联模式”。即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靠高消耗换取高速度。这种“重开采、轻再生”的传统线性经济;不仅导致中国各种资源迅速枯竭、能源不足、投资规模过大的经济过热,而且造成了资源再生产业的先天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没有投资一家有规模的资源再生项目。100多家国有骨干企业、2000多家上市公司,没有一家专搞资源再生。而后天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中国废旧物资的数量十分贫乏,仅靠收集民间几代人用过的“破烂”,数量少、质量差,致使即将成为中国原料主要来源的资源再生产业,长期处于“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状态。使中国资源再生企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程度,在六百个行业中都排在末位。 由于中国的资源再生企业弱小、分散,国内又没有一个规范的交易市场,废旧物资都要从占有先机、在发达国家吃补贴,又到中国卖高价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的中间商手上购买,大部分利润被赚走,我们成了廉价的“加工车间”和“垃圾处理站”。 而那些中间商又大多属于无视法规的黑社会,“洋垃圾”就是他们调包、掺假的结果。发达国家为甩掉沉重的“垃圾”包袱,也暗地里纵容这些中间商将大批废旧物资出口或走私中国。 因为中国的资源再生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加上技术、设备落后,对品类繁杂的废旧物资只能“各取所需”。价值不高、难以提取的只好丢弃或焚烧,造成污染和浪费。因为货源和政策极不稳定,这类企业基本上采取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他们大多不做长远投入,不上环保设备,成为“一查就停、一罚就跑”的“再生游击队”。 中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中间商的盘剥深恶痛绝,随之制定了限制废旧物资出口的《巴塞尔公约》。过去,日本企业只需把“处理费”交给中间商,废旧物资就可以轻易出手。如今,《巴塞尔公约》阻断了这条地下黑色通道。中间商也曾偷运出去一部分,而一旦被发展中国家发现,难免被重罚。 结果,日本每年产生的4.5亿吨“废旧物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出不去又填埋不起(填埋费已高达2万日元/吨),只好在日本列岛“大漂流”。有的偷偷倒进海里,造成污染和浪费,专家称之为“静脉栓塞”。预计到2020年,日本所有填埋场都将爆满。

编辑推荐

《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变世界的“垃圾”革命:论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的必然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