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导读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作者:闻人军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学不腐更不会朽,它是清新而流动的活水,亘古常青,生杌盎然。有鉴于此,我社组织学术界的一流专家,编辑了这套《国学大讲堂》。 《国学大讲堂》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多方面,分册导读,重点在“导”,力求用较短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元典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既能发掘文化瑰宝,又可辨别、扫除障眼的糟粕。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考工记导读》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木车设计制造技术之总汇、建筑制度与技术等内容。

作者简介

闻人军,原名闻人俊,1945年生,浙江平湖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5年担任杭州大学历史系文物及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87年被聘为浙江省文物博物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参与评审浙江省文物博物系统首批研究员和副研究员。1994年,闻人军协同其爱人王雅增在美国硅谷创办了一所教简体字的中文学校——硅谷华夏中文学校。

书籍目录

引论第一章  初探篇  引言  第一节  《考工记》上卷简介  第二节  《考工记》下卷简介第二章  价值篇(上)    引言  第一节  木车设计制造技术之总汇  第二节  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技术  第三节  登峰造极的铜兵与庐器  第四节  制弓矢和射箭术的高度总结  第五节  防护装备的代表——皮甲  第六节  钟鼓之乐  第七节  形形色色的礼玉  第八节  侯与射侯  第九节  施色工艺  第十节  造型艺术第三章  价值篇(下)    第十一节  建筑制度与技术  第十二节  井田水利工程  第十三节  陶瓷  第十四节  生物地理分布  第十五节  动物分类  第十六节  实用数学  第十七节  二十八宿与四象  第十八节  手工业生产管理经验第四章  源流篇  引言  第一节  写作地点与年代  第二节  今本《考工记》的由来  第三节  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节  近世中外的《考工记》研究第五章  方法篇  引言    第一节  过语言文字关  第二节  《考工记》注释导读  第三节  文献参照与文物印证  第四节  新法研究举隅第六章  校注篇  第一节  《考工记》卷上  第二节  《考工记》卷下第七章  今译篇  第一节  《考工记》卷上译文  第二节  《考工记》卷下译文第八章  新考工记图  引言新考工记图插图图版附录:《考工记》研究论著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初探篇引言《考工记》是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它不仅与《墨经》相表里,而且和另一部先秦古籍《周礼》共过“患难”,后来结成了“生死之交”。在阅读《考工记》之前,了解一下它与《周礼》的关系殊属必要。《周礼》原称《周官》,是战国中晚期的一部托古著作,可能是儒家编集的政典,其中既含有周代的史料,也掺杂了理想化的成分。王莽(前9-23在位)时刘歆(?-23)置古文经学博士,《周官》属于礼,故又称《周官经》或《周礼》。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考工记》与《周礼》同遭厄运。迄至西汉重视文化遗产,大力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它们始应运而出。《周官》原有六篇,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时“冬官”已阙, “取《考工记》以补之”,两书遂合二而一。《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周官经六篇》,就是《周礼》和《考工记》的混合物。自此,《考工记》身价倍增,一直流传至今。开卷伊始,我们就可发现《考工记》是原始系统思想指导下的杰作。它开宗明义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接着分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孰(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寥寥数语,即已勾勒出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社会系统,“百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百工”这种官营手工业制度,从殷商到战国,已历一千余年(或许夏代已经发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几乎是可以集中人力和物力来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的唯一方式。《考工记》所记述的虽然只有当时官营手工业中的30个工种,即“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但一旦构成系统,此书的价值远过于这三十工的机械总和。作者用述而不作的儒家伦理,遵循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原则,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将三十工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了一系列先秦科技文明之窗,部分地展现了先秦时代科技发展的生动具体的画面。现按原文顺序依次介绍如下:第一节 《考工记》上卷简介“国有六职”节,此节位于《考工记》上卷(即《周礼》卷十一)的开头。它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自“国有六职”起,到“此天时也”止,约四百字,为第一部分,相当于开场白。这部分在叙述国家的六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后,转而述及各地的工艺特产:粤镩、燕函、秦庐、胡的弓车;郑刀、宋斤、鲁削、吴粤之剑;燕角、荆干、始胡之笥、吴粤的铜锡。文中论述了百工与圣人的关系,强调了制作优质产品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第二部分自“凡攻木之工七”至“搏埴之工:陶、旅”止,这部分胪列了拟加论述的三十个工种,即“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桌、段、桃;攻皮之工:函、鲍、挥、韦、裘;设色之工:画、绩、钟、筐、慌;刮摩之工:玉、柳、雕、矢、磬;搏埴之工:陶、旅。”其中叙述“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柳人”和“雕人”六个工种的简策已经遗佚,故正文条文已阙,仅存名目。自“有虞氏上陶”起,到“登下以为节”止,为第三部分。这部分首先追述了远古以来的技术发展史,“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从而引出关于当时盛行的木车的一段论述:先指出兵车、车上战士和兵器的高度有六等差数(这种规制可能与《周易》的影响有关);接着强调正确设计、制造车轮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车轮总体设计的尺寸。此后,则是各个工种的逐个论述。在上卷中记叙的工种有“轮人”、“舆人”、“辀人”、“筑氏”、“冶氏”、“桃氏”、“凫氏”、“桌氏”、“段氏”(阙)、“函人”、“鲍人”、“挥人”、“韦氏”(阙)、“裘氏”(阙)、“画缋”、“钟氏”、“筐人”(阙)、“慌氏”。其中“辅人”以后、“筑氏”之前,插入了关于“攻金之工”的一段综述,冶金史上蜚声中外的“金有六齐”就记载在这里。“轮人”、“舆人”和“辀人”上承总序关于车轮的论述,全面介绍了木制马车的设计制造规范,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车制大全。“轮人为轮”节,反复论述轮毂、轮辐、轮牙等的形制、结构和工艺技术要求,总结了检验车轮部件质量的“规”、“蓠”、“水”、“县”(悬)、“量”、“权”六种方法。“轮人为盖”节,记述了车盖的形制、结构及工艺技术要求。“舆人为车”节,记述了车箱的形制、结构和工艺技术要求,并指出“凡居材,大与小无并,大倚小则摧,引之则绝”。“辀人为辀”节,本节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述了辀(曲辕)的形制和工艺技术要求,通过(牛车)直辕的缺点和(马车)曲辕的优点之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采用弯曲适度的曲辕的必要性。文中指出:合适的曲辕,“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这是我国古籍中关于物理学的惯性现象的最早记载。本节后一部分从天文学知识出发,以原始系统思想概括车箱、车盖、车轮等的设计。它以“盖弓二十有八”,象征二十八宿,提到“大火”、“鹑火”、“伐”、“营室”以及“弧”等古星宿名,对前四星还有每宿星数的暗示,对于研究二十八宿的起源与演变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攻金之工”节,除概述六种冶金工匠的工作之外,记载了著名的“金有六齐”,即各种青铜器物的原料的六种配比: “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比例的系统著录。“筑氏为削”节,记述书刀的形状、大小和质量要求。“冶氏为杀矢”节,记述杀矢、戈、戟的形制、大小和重量,并从最优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工艺技术要求。“桃氏为剑”节,记述青铜剑的形制、大小和重量,规定了上制、中制和下制三种规格。“凫氏为钟”节,凡254字,实为世界上最早论述制钟技术的论文。此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了钟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其在钟体上所处的位置,以及编钟钟体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定性地阐述了钟的形状、大小对音响效果的不同影响和主要弊病。它说:“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弁之所由兴,有说。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作柞、弁则郁,长甬则震。”“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这些观点与现代声学理论暗合,部分地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声学知识水平。文中还交待了磨锉调音的“隧”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桌氏为量”节,论述嘉量铸造。先记述标准量器黼的铸造工艺过程、形制规范和嘉量铭文。“其铭日:‘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这是周代度量衡制度的珍贵史料。接着强调了冶铸的火候:“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近世光学估测高温术的嚆矢。“函人为甲”节,记述几种皮甲的制作工艺要领以及检验皮甲质量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因。“鲍人之事”节,记述鞣治皮革的工艺技术要求和检验之法,亦简述其出发点。“(韦军)人为皋陶”节,记述了几种木架皮鼓的形制规范。文中关于几种鼓的形制的记载,内容可能残缺。作者指出良鼓的标准是“瑕如积环”,并定性地总结了鼓的声学特性:“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这种现象已为现代声学原理所证实。“画绩之事”节,本节将施彩的两个工种(画、绩)合为一节,原因不明,可能是脱简所致。现存的文字中,首先介绍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及布彩的次序。其次说明各色的搭配,以及土、大火星、山和水的象征性表示法。文末强调:施彩之后,要以白色作衬托。“钟氏染羽”节,记述了以朱砂为原料、丹秫为黏合剂、反复浸染羽毛(或布帛)的工艺过程。“慌氏涑丝”节,分别记载了练丝和练绸的工艺过程。练丝,“以涚水沤其丝”,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再进行水练。练绸,先进行较为复杂的灰练,再进行水练。文中对灰练的工艺有详细的说明,并指出:“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涑。”第二节 《考工记》下卷简介《考工记》下卷(即《周礼》卷十二)记述的工种依次为:“玉人”、“榔人”(阙)、“雕人”(阙)、“磬氏”、“矢人”、“陶人”、“旅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和“弓人”。“玉人”节,记述多种礼玉的名称、形制、大小和用途,提到的瑞玉有四类:圭、璧、琮、璋,每类有若干种,分别用于朝聘、祭祀、聘女、发兵、权衡等礼仪。此外,还提到了以玉装饰的案。因为文献记载欠详,考古发现尚有限,文中提到的有些玉器的形状至今尚未搞明白。“磬氏为磬”节,论石磬的形制和调音技术。先规定了石磬的形状和各部分的比例,实际上定出了制作编磬的一组模数。接着记载了石磬的调音方法:声音频率太上,“则摩其旁”;声音频率太下,“则摩其惴(端)”。这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矢人为矢”节,本节记述制矢技术。作者记载了鍭矢、杀矢、兵矢、田矢、茀矢的形制、大小、重量和制作工艺,指出了设置箭羽的重要性,介绍了设羽的正确方法。文中将箭杆强度失宜、箭羽大小失度所引起的弊病简要地归纳为:“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趣。”并介绍用“夹而摇之”的方法,检验箭羽的丰杀是否失度;用“桡之”的方法,检验箭杆的各部分的强度是否适宜。最后说明了正确选择箭杆材料的要领。“陶人为甎”节,记述甎、盆、甑、鬲和庾五种陶器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对甑“七穿”这一形制特点,亦有交代。“施人为簋”节,一方面记述两种瓦器簋与豆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另一方面指出陶人和旅人制作的次品不能进入官市交易,进而介绍了制陶工具“”的主要尺寸,提出了“器中脖,豆中县(悬)”的技术要求。“梓人为筍虞”节,本节从雕刻装饰的造型艺术观点出发,讨论与筍虞(乐器悬架)的制作有关的问题。在工艺美术家看来,这是一篇论述古代装饰和雕刻问题的理论文章;在生物学家看来,又涉及到动物分类学。作者将天下的大兽(相当于脊椎动物)分为五类:“脂者、膏者、赢者、羽者、鳞者。”指出脂类、膏类用作祭祀的牺牲,赢类、羽类、鳞类作为筍虞的造型。作者又将小虫按骨、行、鸣的特点分了类别,指出小虫之类可作雕琢装饰之用。文中举出了赢类、羽类、鳞类的体形和情性特征,介绍了它们在虞、筍造型艺术中的用途。最后,作者从视觉形象的声学效果出发,强调了雕刻攫弒援箬之类的工艺技术要领。“梓人为饮器”节,主要记述几种酒器的容量,如取酒的勺一升,饮酒器爵一升,饮酒器觯三升。根据文中的记载,有些人推算出一豆为四升,有些人以为一豆等于十升。作者还记述,梓人所制的酒器需要经过检验,如果不合规格,制造者要受到处罚。“梓人为侯”节,记述几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的形制特点,并记载了祭侯的礼仪与祭辞。祭侯的祭辞与“桌氏为量”节的嘉量铭文,咸如周天子的口吻。“庐人为庐器”节,记述车战用的兵器之柄的制作规范,涉及戈、殳、车戟、酋矛和夷矛等兵器。其中殳和矛比较详细。作者从战术的角度出发,指出兵器长度不能超过兵士身长的三倍,“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对于用途不同如钩杀、刺杀和击杀的兵器,其柄形各有特殊的要求。文中亦记载了检验兵器之柄的质量的三种方法:“凡试庐事,置而摇之,以眠(视)其蜎也;灸诸墙,以眠(视)其桡之均也;横而摇之,以眠(视)其劲也。”“匠人建国”节,专述建设城邑的测量问题,记述了求水平、定方位的建筑测量技术,包括用“水地以县(悬)”的方法求水平,观测“藥”的日影或北极星的方位来确定方向。“匠人营国”节,追述周王朝营都建邑的制度。其城邑建设体制将城邑分为三级,即王城、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国都)、和都(宗室、卿大夫的采邑)。作者着重记述了王城宫城的规划制度,包括主要的形制规模,城门数量,交通干道网络,宫、朝、市、祖、社的布局,及前朝后寝制度等方面。其次分述夏后氏“世室”、殷人“四阿重屋”和周人“明堂”的建筑设计。作者还记载了王城的几项具体营建制度,如朝市的规模、宫门、城墙、道路的规格等。文中提出了当时建筑业中惯用的长度单位:“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最后规定了礼制营建制度,侯国和封邑要参照王城的标准,按一定的差额逐级降格建筑,等第分明,不得僭越。“匠人为沟洫”节,介绍沟洫水利设施与其他建筑技术。在沟洫水利方面,不但有关于“耦耕”的原始资料:“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而且还有关于“井田制”排灌系统的原始资料:“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作者总结了当时的水利技术经验,介绍了几种水利建筑的特殊设计:“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磬折以叁伍”。

编辑推荐

《考工记导读》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考工记导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本书重版之前的那个本子太早了,也太难找了。
  •   如题,国学经典,学设计、做设计的朋友,应该了解中华民族古代所谓“百工”的技艺,知道我们国家设计的萌芽状态是个什么情况,不能一味崇洋。如果静不下心读,就读白话,很好的。补充说明,我本科学工业设计的。
  •   古人太了不起了,古人总结科技以。
  •   姐姐很喜欢,一直放在收藏夹里,终于有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