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版时间:1999-8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美]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页数:591  译者:萧琛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A·萨缪尔森和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撰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春出版了第16版。该教科书首版发行是在1948年,迄今已整整50周年。为此两位作者都对这部跨世纪的“金版”倾注了特别的心血。  一年后的今天,这个版本的中译本已经在北京问世,应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的出版者华夏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主译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萧琛教授,都希望我在此为广大读者写几句文字。作为本版翻译的学术顾问,我当然也有一份义不容辞的现任。  半个世纪前这部教科书问世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曾写出第一篇书评。他预言:“下一代人将会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①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变革和经济学的发展,这部书一直在不断地加以修改和补充,久已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迄今,它已被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中文、阿拉伯文、俄文、匈牙利文、捷克言语、罗马尼亚文、越南文等,共计有40种以上的译本。其销售量也已超过了一千万册。  本书在我国首次被译为中文版是196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摘译的该书第5版中的部分章节(原著第5版出版于1961年)。后来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再次出版该书第10版(原著第10版于1976年出版)的全部内容,仍由高鸿业教授翻译。1992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第12版(本版已由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合著,1985年出版)的中译本,高鸿业教授负责总翻译和校阅。199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第14版(原版于1992年出版)的中译本,由胡代光、余斌、张军扩等翻译,李渝林同志校阅。  萨缪尔森是1970年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阿沙·林贝克当年在颁奖致辞中曾经这样评价:“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学分析水平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其他的经济学这有。他事实上是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  萨缪尔森的治学方法向来以折衷和综合著称于世,诚如国外有的经济学者所评说的:“在经济信仰变化莫测的大动荡中,萨缪尔森多年来坚定地立于科学公正的基石之上。在受到激进的右翼和左翼经济学挑战时,萨缪尔森坚持了这样的原则,即对于那些引起争论的事实,完全可以不带着赞美或憎恶这类感情色彩来给予阐述。”②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演进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新古典综合”经历了由“原始的综合”到“成熟的综合”的历史过程。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最近一个半世纪内西方三次出版了影响重大的“折衷综合”名著。一次是约翰·穆勒1848年首版问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作者试图把当时存在的各种经济学理论调和在一起,建立一种折衷的经济学体系。该书多次重版,成为19世纪后半叶英语世界中必读的经济学教科书。  第二次是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首版问世的《经济学原理》,直到1920年出版了该书的第8版。马歇尔企图把客观的价值论和主观的价值论调和起来,建立二元的价值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以他为先导的“新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被奉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第三次“综合”的代表作是保罗·萨缪尔森1948年首版问世的《经济学》。该书影响之广,如前所述,可以说已经超过了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尽管国外经济学界和舆论界有些人正宣称,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1993年英文版,1997年中译本)或格雷戈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1998年英文版)将有可能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从而成为西方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教科书。然而这可能还需要事实的充分证明。此前,R.G.Lipsey和Peter Q.Steiner的经济学教科书也曾一版再版,挑战严峻。  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长盛不衰,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读者不妨先浏览一下第16版中好几篇属于前言性质的文字。在那里,读者可以听一听这位大师50年来出自内心首次吐露的“真言”,也不妨感受一下,那令人难以按捺的经济学激情还能否拔动年轻人的心弦。  现在译出的这个50周年版,显然是他们这一对“忘年交黄金搭档”的里程碑之作。综观全书,可以说它是历次版本中改动最大、新意最多、最富朝气和面向未来的一个版本。  首先,经过更加精心和严格的筛选,本版内容更加契合初学者跨入新世纪的需要。在浓缩了的篇幅中,不仅继续包含了诸如稀缺、效率、贸易收益和比较优势原则等微观经济学概念,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地位等宏观经济学范畴,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商业周期模型;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等新内容。  其次,本书详细地评述了处于经济学最前沿的几个领域,即环境生态经济学、医疗保健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发明、创新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信息经济学的新流派、信息定价的困境、网络经济学问题;投资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论;污染许可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和案例分析;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同国内经济变化相互作用机制,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激进思潮;等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最后,本书不仅带有信息经济学和国际互联网的时代色彩,而且奏响了另一个时代的主旋律:“市场机制的再发现。”当今,世界各国正在进一步发现市场这个资源配置工具的巨大力量。在转轨经济国,如前苏联、波兰等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中国成功的渐进式改革,都在转经常分析中得到相应的剖析。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如何从“奇迹”走向新的“奇迹”,也是传统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新难题。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放松管制、私有化则早已经成为潮流。此外,市场原则还在“自我拓展新边疆”,污染许可证、无线电频道、网址域名等“商品”交易,都是市场机制促进效率、矫正公共机制的新范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举世瞩目。在当前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为继续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实践,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不断迈步前进。  就抓紧学习经济业务知识而论,这部新版《经济学》的中译本,不仅会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且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借鉴、参考、择取和利用,从而能够更加切实地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为此,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审视西方经济学家的基本立场观点,应该说都是断然不可或缺的。

作者简介

保罗·A. 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的创始人。他的许多论著使得他在年轻时就赢得世界声誉。他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0年)。
萨缪尔森曾长期为美国《新闻周刊》经济学栏目撰稿,曾担任美国总统约翰·F. 肯尼迪的经济顾问。他属于那种能够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萨缪尔森常出席国会听证,并为联邦储备、财政部、许多私人机构和非营利机构担任咨询专家。
威廉·D. 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出生于新墨西哥州的奥尔伯克(Albuquerque)。本科就学于耶鲁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耶鲁大学惠特尼·格里斯伍尔德(A. Whitney Griswold)经济学教授和考尔斯(Cowles)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他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宽,包括环境、价格、能源、技术变革、经济增、利润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诺德豪斯对经济政策亦很有兴趣,1977-1979年他是卡特总统经济顾问团队的成员。
诺德豪斯在1986-1988年是耶鲁大学的教务长。他有时也给《纽约时报》和其他报刊杂志撰稿。他在耶鲁大学主讲《经济学原理》。

书籍目录

经济学》第16版中译本序金色的诞辰前言经济学与因特网第一篇 基本概念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第2章 市场与政府之间界限的划分第3章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第二篇 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4章 供给和需求的应用第5章 需求和消费者行为第6章 生产和企业组织第7章 成本分析第8章 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为第9章 不完全竞争及其极端形式--垄断第10章 寡头和垄断竞争第11章 不确定性和博弈论第三篇 要素市场:土地、劳动、资本和收入分配第12章 市场如何决定收入第13章 劳动市场第14章 土地和资本第15章 市场和经济效率第四篇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第16章 政府税收和支出第17章 制编印市场力量第18章 保护环境第19章 效率与平等:重大权衡第五篇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商业周期的研究第20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第21章 经济活动的衡量第22章 消费与投资第23章 商业周期和总需求理论第24章 乘数模型第25章 货币与商业银行第26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六篇 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第27章 经济增长的过程第28章 经济发展的挑战第29章 失业与总供给基础第30章 保持价格稳定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等……

章节摘录

  政府的经济职能  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指所有物品和劳务都按照市场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这样一种无需政府的干预,能够从社会上可供利用的资源中获取最大利益。然而,现实世界中,还没有一种经济能够完全依照“看不见的手”的原则而顺利运行。相反,每个市场经济都会遭受其不完备性之苦,它导致了过度的污染、失业、贫富两极分化等病症。  为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多么保守,都不会对经济袖手旁观。现代经济中,政府针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肩负起了许多任务。军队、警察、国家气象服务以及高速公路建设都是政府活动的典型领域。诸如宇宙空间探索和科学研究等公益事业也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政府或许会对一些行业(如银行及废品收购)加以监管,而对另一些(例如教育和医疗保健)予以补贴。此外,政府还对其公民征税,并将其中一部分再分配给老年人和穷人。  在包罗万象的政府职能中,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主要存在三项职能。它们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1.政府通过促进竞争、控制诸如污染这类外部性问题以及提供公共品等来提高效率。  2.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项目等手段,向某些团体进行有倾斜的收入再分配,从而增进平等。  3.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在鼓励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失业,降低通货膨胀。  以下我们简要考查政府的上述每一项职能。  效率  亚当·斯密认识到:只有在完全竞争成立时,市场机制的优点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是指什么?它是指所有的物品和劳务都有一个价格并在市场上交易。它也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或一位消费者足以影响整修市场的价格。例如,小麦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为即使最大的小麦农场也只能生产世界小麦产量的一小部分,从而无法对小麦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适用于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经济。在这种环境下,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因此经济恰好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果所有行业都处于完全竞争均衡时,正如本书后面所要看到的那样,市场将会采用最有效的技术和最少量的投入来生产有效的产出组合。  然而很多情况下市场的竞争并不完全。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是: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外部性(如污染)和公共品(如国防及高速公路)。在每一种情况下,市场不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的非效率,而政府在医治这些疾病中能够扮演一个有用的角色。    不完全竞争  对有效市场的重要偏离之一来源于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或个人都无法影响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  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例如,若电话公司能足以电话服务收费水平,或者,某个工会能够足以左右劳动的价格时,则一定程度的不完全竞争就已经形成。当出现不完全竞争时,社会的产出将会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移至边界之内。例如,当惟独一家卖者(垄断者)漫天要价以获取超额利润时,就会出现上述情况。该物品的产出就会低于最有效率的水平,从而经济的有效性就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就不会灵。  不完全竞争的后果是什么?在给定的某一个市场中,一家大企业的什么样的能力会影响价格?不完全竞争导致价格高于成本,消费者购买量低于效率水平。过高的价格和过低的产出,是伴随不完全竞争而来的非效率的标志。  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全竞争。例如,航空公司在航线上可能没有竞争,但在其他方面却有许多对手。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便是垄断——惟一的卖者独自决定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水平。  自上个世纪以来,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反对垄断这种不完全竞争的极端形式。政府有时还对地方性的水供应、电话和电力等垄断行业的价格和利润加以管制。此外,政府的反托拉斯法还禁止种种固定价格或瓜分市场的行为。    外部性  非效率的第二种类型是溢出效应或曰外部性,它所指的是强加于他人的成本或效益。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劳务的活动。一个企业用鸡肉制作冷藏鸡腿时,它从鸡肉市场上向所有者购买鸡肉,卖鸡者得到了鸡的全部价值。你去理发时,理发师得到了相应的时间、技术和店屋租金的全部价值。  但是,许多相互作用发生在市场以外。一方面,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噪音,它们一般不会因干扰了机场附近的居民而向他们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大量投资于研究和开发,这也会对社会的其他成员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例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研究员发明了交换机从而触发了一场电子革命,但是该公司的利润增长却仅为全球社会获利中的很小一部分。这些事例说明,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助于也可能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也即存在着根本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  外部性(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这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当今政府通常对负外部性对比正外部性更为关注。随着社会人口日益稠密,随着能源、化学和其他原料产量不断提高,负外部性或负的溢出效应已逐渐由微小的麻烦发展成为巨大的威胁。这正是需要政府进行干预的地方。政府干预的目的是控制住外部性,如空气和水的污染,药物、食品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所造成的不安全问题。  政府在许多方面很像一个家长那样常说“不”字:不得让工人暴露在危险的工作条件下;不得从你的烟囱中排放出有毒的烟尘;不得出售危险药品;如此等等。制订完善的管制措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懂得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学知识, 要屈从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尽管如此,今天还有很少人赞成重新回到经济不受管制、企业可以随意倾倒钚废料的那个混乱无序的年代。    公共品  尽管像污染或全球变暖等负外部性的问题常常是新闻热点,但从经济角度讲,正外部性问题也许更为重要。正外部性的重要实例包括:高速公路网建设、国家气象服务、基础科学资助以及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等。它们并不是可以在市场进行买卖的物品。私人生产公共品势必导致供应不足,因为生产这些物品的收益非常分散,单个企业或消费者不会有经济动力去提供这些服务并试图从中获利。  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是公共品。公共品(public goods)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因而也无法排队他人共享。公共品最好的例子是国防。一国保卫其自由和生活方式时,它保卫的是所有的居民,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是否为这种保卫支付了费用。  由于私人提供公共品普遍不足,政府必须介入以鼓励公共品生产。在购买公共品,如国防或灯塔时,政府的行为与其他任何大笔开销的个人行为并无二致。下放通过向某些领域投入足够的货币选票,使资源向那里流动。一旦投入货币选票之后,市场机制就接手过来,引导资源注入企业,从而生产出灯塔或坦克。  税收。政府必须寻找收入来源,以支持公共品和保证收入再分配计划。这些收入来于税收,即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工资、消费品销售和其他项目所征收的税款。各级政府——(地方)市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征集税收以维持他们自身的开支。  税收听起来好像是另一种“价格”。这里,它就是我们为公共品所支付的价格。但税收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差异:税收并不是自愿支付的。每个人都要服从税法,我们都有义务支付一部分公共品的成本。当然,作为公民,通过民主过程,我们既选择了公共品,又选择了为它而负担的税收成本。但是,私人品的支出与消费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不适用于税收和公共品之间的联系。我购买汉堡包,仅仅是因为我当时需要它;但我却必须支付我的所有税金,以支持国防和公共教育,即使我对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关心。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作者不遗余力,全面吸收当代经济学实践和最新理论成就,在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机制的再发现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十个方面反映出了经济学的时代特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与2012年三联书店第19版相比,这版质量要高一点。你同意吗?兄弟姐妹们,求给意见!!!
      与2012年三联书店第19版相比,这版质量要高一点。你同意吗?兄弟姐妹们,求给意见!!!
      与2012年三联书店第19版相比,这版质量要高一点。你同意吗?兄弟姐妹们,求给意见!!!
  •     看到这本红色的封皮,记忆再次浮现多年前的一个寒假的午后。当时自己刚刚开始在湖北的一个工科院校上大学,寒假从学校回到家乡,实在是闲得无聊,便去村头找一个刚刚参加过考研的学长聊天。印象中,他好像是一直在报考财经方面的研究生。考了很多年,但似乎就这么一直考下去了。在他家里的桌上,放着厚厚两大本的《经济学》,红色的封皮,煞是耀眼。但当时的自己才刚刚开始读一个工程类的专业,对于经济学方面的概念,几乎是一窍不通。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先借了一本书回家啃了起来,厚厚的一大本,每天从早晨看到凌晨一两点,一边看书,一边还记下了一些笔记。印象中,那个冬天特别的寒冷,但仅仅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厚厚两大本的《经济学》被自己啃完。昨天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从书架上找到原先的读书笔记。虽然字迹开始已经有一点点模糊,但正是从那时候起,经济学这几个字成了我一本子挥之不去的心魔。
  •     读研时候曾经从一个热衷炒股的同学那搞了本16版的经济学,读了一小半没坚持下去。最近花了2个月坚持读完后,感觉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后半部分的宏观经济学部分,必备的经济知识或许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策。
  •     萨尼尔森说了
      如果我为这个国家写经济学教科书,我不在乎谁写这个国家的法律。
      我说
      看懂中国的未来,他是必备的数之一
  •     找Samuelson的书有一段时间了。原版书真的很贵,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讲,不容易解读里面的术语。影印版的第18版教材,不但内容新,而且对难词和专业性内容都做了注释,还有英汉对照的目录,非常实用。原版书也用过,最要命的就是不容易本土化,而且做笔记也舍不得,结果读书的感觉要差很多,推荐给需要读英文原著的读者。
  •     我不是学经济学的,但是在攻读硕士时,买来一套,不错!  需要慢慢读,与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感觉很不错,  只可惜地震时,书没有了,计划再买一本,没事时翻下
  •     
      对萨缪尔森94岁的一生,美联社做了如下总结: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才数百万大学生么?美联社的估计未免太保守了。只统计中国大学生,也有个好几百万吧?
      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书,是10多年前的第十二版,大红封面,上下两册。92年出的。让我这个中文系毕业、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人大呼过瘾。
      初读的惊艳之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如同一个无名小子手持利器,自以为任督二脉已通,一个简单、清晰的理性世界,尽现眼前。只觉世界从此一马平川,豁然开朗。世间无不可解之事,如果我不了解,只因修炼未够,只需假以时日。
      后来,看到诺贝尔奖得主卢卡斯的话,“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的天才,他教授人们基本经济学原理并同时让人感觉成为了这一复杂领域的内行人。”我当时就是这么觉得的。方知这甜蜜的误会非我一人。
      后来才知道,为了让从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也能够理解,这本书刻意不使用数学模型,它的确如萨缪尔森所说,把“沉闷的经济学”变成了“激动人心的学科”。
      《经济学》3年一修订,不断再版。历经61年,现在已经出到了第19版,成为经济学史的活化石,以至于历史学家们可以像古生物学家那样,通过考证不同版本的修订,来研究各种观点在不同的时代如何盛衰交替。
      这本教材近年才遇到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版经济学教材的挑战。前者不满足于经济学被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人为割裂,后者则更适合新手阅读。曼昆版可读性更强,数学成分更少,其生动和有趣,让初涉经济学的人读起来如沐春风,时常对经济学产生如我当年那样甜蜜的误会。以至于有人后来抱怨自己被骗了:真的走入经济学的世界,才发现满天飞舞的都是模型与数学公式,全然不是入门读物那样的鲜活流畅,满口余香……没错,现在,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高等数学不过关,都没法上经济学课。卢卡斯赞扬萨缪尔森的影响,称:“如果我不能把经济理论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我就会不知所措。”但是,如果经济学动不动转化成数学形式,我更会不知所措。所以,我一直没能走进经济学的世界,即使读《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得津津有味。
      但是对萨翁的世界,我一直有浓厚兴趣。
      真的有这样的人,标准神童,15岁上一流大学,21岁拿文学硕士,26岁拿经济学博士。拿遍了重要的经济学奖之后,他唯一的遗憾是:诺贝尔奖怎么就不设经济学奖呢?这一奖项设立没多久,他就拿到了。这位自负与天才齐名的家伙,坦然的说:我可以自夸,在谈论现代经济学时,我所谈论的正是“我自己”。
      《生活大爆炸》里,有学术天才的人都是宅男,沉溺于动漫,没有女人缘。没有人能赢者通吃。即使可爱的谢尔顿。这可以算是对普通人的一种安慰吗?平息我们因与天才重大差距而导致的挫败感。
      从萨翁这里,还真是难寻此种安慰啊。
      以下是他以第三人称写的自述:
      “萨缪尔森老是受幸运之神眷顾,一辈子都是待遇偏高而工作量偏低。”
      “他天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料,在芝加哥大学的平均成绩是A,在哈佛是A+,但他进入经济学的领域纯属偶然。结果证明,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他,仿佛是历代经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
      “他想争取的荣耀无不手到擒来,而且来得很早。”
      你瞧瞧,这发自内心的牛气,让人说什么好呢。
      他发表演讲时说:“对于拥有一切的人,神仙还能给他什么呢?”答案是:“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他指的正是《经济学》这本教科书。
      萨缪尔森人品大爆发一般的成就令人困惑。人都是自私与逐利的,“科学家和亚当•斯密的生意人一样贪得无厌与竞争激烈”。作为经济学家的萨翁,他的动机与报酬来自哪里呢?他追逐的东西,跟常人是否有所不同?
      我在他的自述中寻找着答案。
      “学者求的是名。”他说,也就是“他们敬重也希望赢得对方敬重的同行之间的名誉”。社会学者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一书中,称这一动机为“龌龊的小秘密”。
      你看得起的人对你的肯定——这种认可如此重要,以至于萨缪尔森认为,“无论是《新闻周刊》专栏作家的头衔、因眼光独到而投资获利数百万、乃至担任权贵或总统顾问而掌握的权力”,与之相比,皆轻于鸿毛。
      最强烈的不被认可,应该是当年他的博士论文被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博尔巴克强烈批评。但后来该论文被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热捧20多年。萨缪尔森视之为对那位系主任的“甜蜜的报复”。
      33岁就因为《经济学》成名天下,让他拥有了更多主动权,不用屈膝追逐名利。可以为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工作。这一点,他从不否认,早年成名,如同“一竿在手,静待鱼儿上钩”,的确可以使人放松,“为何还要汲汲于争名夺利呢?”
      “学者是为自尊——也就是学者们自己所一致看重的事物而工作。然而,一旦期盼他人赞美之心稍歇,你就可以自在地为自我肯定而工作。能带来真正满足的工作,才是你会自认满意的工作。”
       “对我而言,从事经济分析是游戏而非工作。对自己讨厌的工作避之惟恐不及,我在这点上可说是恶名昭彰。”所以他故意逃避行政事务,“久之也就少接到这方面的任务分派”。他也拒绝了肯尼迪总统要他出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邀请,因为干这活儿不能随便说话。
      在自己的价值天秤上,何为重,何为轻?
      我喜欢冯仑对王石的一句评价:“他拥有很好的经验和直觉。他的直觉来自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     高中毕业以后,第一本让我无比纠结的书,只因英美的小语言没有掌握好。
      
      其实,严格算来,不能算作已读。只是配合着那千年不变的小讲义,跳着看了看。讲义倒是研读了不少遍,可是书还是依旧很新。
      
      不过,再怎样说,这本书,对于懵懂的我,还是受益匪浅的。
  •   排最后一句。
    不过还是要补句,一切都是要凭实力说话的,萨翁不是天才的话又当如何~~
  •   数百万->millions->也可以是数亿……
  •   天才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通过努力而达致成功才是人人可期的
  •   感谢萨翁,给我们带来了一本好书《经济学》。
  •   我在大学图书馆看的也是这一版,厚厚两大本
  •   看到了各位装逼犯的表演。
  •   最近正在寻找关于经济学的书读,初学者,那就在曼昆和萨缪尔森中选一个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