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出版时间:2008年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页数:251  字数:244000  译者:黄雨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情节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反映出来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祖国、家庭、恋爱等都有源于而又反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看法,基本上是作者青年时期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开山鼻社,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

章节摘录

  诗意的自由流动  黄雨石  我们也许对乔伊斯的作品不感兴趣,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家。  他一生共写了仅四五部作品,有些批评家认为其中无一部不是伟大的杰作,但他的这些杰作却很少读者。一九四。年乔伊斯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谈到在那年整整半年时间中他的作品出售的情况:“《流亡者》零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零本,《都柏林人》六本”,直到今天据国外资料介绍,除了一些专门研究者外,一般读者对他的作品仍然敬而远之。  乔伊斯去世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就凭着他的那几本几乎没有什么读者的作品,他的声誉却越来越高,近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有人在对他进行研究:他们为他绞尽脑汁,废寝忘食,写出了不知多少字的研究成果。有人在半生献身于乔伊斯的研究后,最后决心放弃此道,而根本原因却是,他发现他将永远也无法穷其奥秘。在美国已有专以他的一部作品(而不是较常见的以一个作家)为中心内容的刊物常年出版,据说这是至今尚无第二位作家享受过的殊荣。  一些几乎无人阅读的作品,却被称作“杰作”,一个不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却举世闻名,而且能使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这一离奇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问题要简略地回答似乎倒也容易:乔伊斯的作品虽然也应该叫作小说,但它并无一般小说所有的故事情节,而且书中文字一般人都难以理解,甚至有不少字或词全系生造,一般读者根本无法认识,他们当然也就不会感兴趣,而另一方面,他的这些作品又绝非一时心血来潮随意涂写而成(虽然一般对他的作品偶加涉猎的读者可能很容易产生这种感觉),却是恰恰相反,一字一句都曾经作者呕心沥血,反复推敲。更重要的,他所以这样一反旧日传统,另辟蹊径,又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一时奇想,却是试图适应当时文艺理论,包括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作出的一种新的尝试。这一尝试的结果便是今天大家所谈论的“意识流”小说。  但这样说当然并未全面回答上面的问题。许多读者肯定还将提出很多疑问。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下面我想简单地讲一讲究竟什么是“意识流”和“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但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所谓“意识流”是否就是,或近于我们常说的“连绵的思绪”?如果真是这样,那所谓“意识流小说”是否也就是随意想之所至,信笔直录而成的作品?绝对不是。  詹姆斯所讲的“意识流”,他认为是他的一大发现。他曾讲过一句话,很值得注意。他说,“记忆、思想和感情存在于最初意识之外的这一发现,是自我从事心理学研究以来,该项科学前进中的最重要的一步。”简单地讲,看来这里所谓发现是把“意识”的长度,也可说是把思想、感情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过程向前延伸了一大段。过去所说的意识,以“最初意识”为起点,主要指比较明确的思想或感情方面的内心活动,而现在是要把它前面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直到“无意识”都包括在“意识”的含义中。那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感情在最初意识之前已经在开始形成了。这样一来,这里所谓的“流”便不单纯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从无意识到下意识到最初意识等等。为方便计,一般把它分作两大区域:“前语言区”和“语言区”,中间以最初意识为界。这里所谓“前语言区”,实际也就是无语言区也就是说,那一区域的“意识”尚未形成语言,还不可能以正常的合乎逻辑的语言来加以表达。然而据说,正是在这个“前语言区”,存在着真正朴素状态的意识,所以更值得研究。  至于什么是“意识流小说”,按照汉弗莱的说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意识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也就是说,以其所描绘的意识作为银幕,并于其上呈现出该小说题旨的作品。”然而,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意识流作品所关心的并不是全部意识的长河,而主要是它的“先语言”部分。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基本上也可以想象,意识流小说为什么那样难以理解了。  但是,意识流作家又为什么要专门用心于这非语言所能明确表达的意识呢?这一方面无疑和当时盛行的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思潮有关,而更主要的,应该说是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内心独白”这一技巧的普遍应用和取得成功。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作家司汤达便曾提出,如果能有办法把一个人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动全记录下来,“那我们就会看到这个人那一天的全部意识活动情况,而且非常接近真实”。此后也还有许多作家发表过类似的意见。于是便形成一种看法:“前语言”的意识才真正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的客观的真实,至于可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意识,那已经经过了本人主观的提炼和筛选,因而已失去真实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现代小说》一文中也说,“让我们完全按照一粒粒原子降落在我们的心灵上的次序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让我们把一睁眼或一件小事在我们的意识上留下的印迹,仔细如实地描绘下来,不管它们看来是多么琐碎零散,互不关联。”  但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所谓“意识流小说”绝不是信笔涂写,也完全不是作者独自坐着,凝神入定,任自己的朦胧的意识自由流动,然后如实加以记录就行了。书中所表明的意识必须是作者的创造(尽管意识流作品往往带有自传性质,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意识流作家绝非单纯为“流”而“流”,他和其他一切作家一样,也有他想要“向读者表露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简而言之,意识流作家和自然主义作家一样,也力图刻画生活的真实,”所不同的是,意识流作家“所关心的仅只是人的心灵生活”而已。  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意识流作家所以如此精心创造人的意识,其目的是为了对人性进行真正有效的剖析。这一用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至于这种创造是如何进行的?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创造?(据说,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由联想”)这类小说一般采用一些什么手法等等,说来话长,这里只好从略了。  意识流作家虽然已自成一个流派,但直到现在,真正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家却寥寥可数。英国在乔伊斯之前有一位女作家多萝西·里查逊曾写过一部《征程》,该书第一卷于一九一五年发表,现在被看作是该派中最早的一个作家,此外大家经常提到的也仅只是和乔伊斯同时代的伍尔夫、法国的爱德华·杜雅丹和稍后美国的福克纳(特别是他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一书)而已。因此,要研究“意识流”,首先仍必须研究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于1882年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据说弟兄姊妹“共有十六七人之多”。他早年在克朗戈斯·伍德中学上学,后来则到都柏林的贝尔维迪尔学院学习。这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中的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经历是完全一致的。在学校期间他便对诗歌、拉丁文和语言研究甚感兴趣。一八九九年他又到皇家大学的都柏林学院专攻哲学和语言。一九○二年,他前去巴黎,次年因母亲病危又回到都柏林,然后便在达尔基做教师。一九○四年乔伊斯结婚,随即偕夫人一同到瑞士苏黎世,不久又转到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在柏利兹中学教语言课。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乔伊斯夫妻带着两个孩子一直在苏黎世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一九二○年以后,他便始终住在巴黎,在那里于一九二二年出版了他的《尤利西斯》,一九三九年出版了《芬尼根守灵夜》。他死于一九四一年。  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是一九○四年开始动笔的《都柏林人》。据说当时有一朋友为《爱尔兰田园》(Irish Homestead)拉稿,希望乔伊斯为该报写一点“简单的”故事。有趣的是,他还特别对他说,“你只要能写得流畅就行,不怕偶尔迎合一下一般人的理解和兴趣”。这些故事后来便汇成了《都柏林人》。这些故事,尽管他自己强调说,他“所以称它们为《都柏林人》,目的是要让人看一看这个被许多人称作城市,而实际只是一种半身不遂或瘫痪病病源的灵魂”,基本上却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特别是按照莫泊桑和契诃夫的传统)写成的。但是有些研究者认为到一九○七年他写出该集最后一篇《死者》的时候,便已决心和传统的技巧决裂了。  我们知道,一般研究家都承认乔伊斯具有广阔的世界知识和不同一般的语言文字和音乐才能。尽管当时心理学上已有关于“意识流”的发现,尽管视内心活动的实录为更大的真实的说法已颇为流行,但在甚至提出这类理论的作家自己也无意进行此种尝试的时候,何以独有乔伊斯如此热心于此?看来这里确有一个很奇特的原因:乔伊斯自有他的某种似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灵悟”。按他自己的解释,所谓“灵悟”便是“一事、一物、一种景象或一段难忘的思绪”“在精神上的豁然显露”,而且“这种显露一般完全超出了产生这种灵悟的事物本身的含义或[它与这种显露]两者之间的严格的逻辑关系”。不管怎样,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乔伊斯所以会花费毕生精力写出特别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这类如此难以理解的作品,便会多少有所领悟了。  他的这种“灵悟”的出现显然是相当早的。我们知道,《画像》前身是一部未曾发表的手稿,题为《斯蒂芬英雄》(Stenhen Hero),在那里,他便已花了不少篇幅讨论“灵悟”问题。此外,在他遗留的手稿中已发现尚存的四十篇“灵悟”的笔录。据说乔伊斯曾计划把它们编辑起来,以《灵悟集》的名称出版。但这一计划终未实现,最后他却把它们分散使用在他的小说中了。查一查现存四十篇“灵悟”的稿本,其中便有十二篇已使用在《画像》中。比如像正文第二至三页从“斯蒂芬一定会道歉的”一直到快道歉,  啄掉他的眼睛  啄掉他的眼睛  快道歉。  正文六十一页:从“他此刻坐在一所古老的……早餐间里”直到“哦……哦,晚安,斯蒂芬。”正文六十二页,从“在娱乐厅里待得最久的孩子们也开始穿衣服了”到“而他知道,在这些东西面前他已经拜倒不止一千次了。”正文二四四页,从“拥抱的胳膊和那声音的迷人的符咒”到“可怕的青春的翅膀”(即四月十六日日记全文)等等。虽然这些“灵悟”的实录用在书中时大多重新修改,有的已作了相当的扩充,但前者为后者之本,则全然不容怀疑。另外,看到这些例子后,我们在阅读《画像》时更会感到,有许多段落,虽无从查考,大约也都来自原来的“灵悟”,比如像这么两段:  一个小姑娘站立在他前面的河水中,孤独而宁静地观望着远处的海洋。她仿佛曾受到某种魔法的驱使,那形象已完全变得像一只奇怪而美丽的海鸟。她的细长的光着的腿像白鹤的腿一样纤巧而洁净,除了一缕水草在她的腿弯处形成一个深蓝色的图案之外,再看不见任何斑点。她那丰满的、颜色像象牙一样的大腿几乎一直光到她的屁股边,那里一圈外露的裤衩的下口完全像由细软的绒毛组成的白鹤的羽毛。她的浅蓝色的裙子大胆地撩上来围在腰上,从后面掖住。她的胸脯也像一只海鸟的一样柔和而纤巧,纤巧而柔和得像一只长着深色羽毛的鸽子的胸脯。可是她的淡黄色的长发却充满了女儿气:她的脸也带着小姑娘气,但点缀着令人惊异的人间的美。  她孤独而宁静地眺望着远处的海面。当她注意到他的存在,并发现他的眼神正对她表示出无限崇拜的时候,她对他转过脸来,以十分宁静的神态谛视着他的凝望,既无羞怯之感,也无淫欲之念。她听任他长时间,很长时间地对她凝望着,然后一声不响转过脸去,低头看着她面前的河水,用一只脚在水里东一下、西一下,轻轻地搅动。水被搅动时发出的微弱的响声打破了沉寂,那声音低沉、微弱,像耳语一样,微弱得像是在梦中听到的铃铛声,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同时一种淡淡的热情燃起的红晕掠过了她的两颊。  这里所描写的情景,真耶,梦耶?现实耶,幻觉耶?实在令人无法捉摸。而这类例子,在全书中所在多有。这里当然不是说,这“灵悟”就是“意识流”了,因为仅从上面所讲,二者之间的区别已显然可见。但是这种有关“灵悟”的心理活动必然十分有助于“意识流”的写作,这似乎也是无可怀疑的。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二部较大的作品。《画像》和《都柏林人》一样,于一九○四年便已开始写作。一开始他花了一整天时间写了一个短篇,题作《艺术家的画像》,当即送交一家杂志社请求发表。而杂志社负责人给他的回答却是:“……我无意发表我自己全然不理解的作品。”那个短篇所使用的手法于此已可想见了。不管怎样,这期间乔伊斯显然已决定要写作他的这部自传体的小说了。他已决心,如他在给他夫人诺拉的信中所说,要成为他“那一代的一位也许最后能为这个可悲的民族的灵魂创造出一个良心的作家”。这一决心的最初成果便是上文提到过的《斯蒂芬英雄》。据说《斯蒂芬英雄》比《画像》更长,更多细节描写,内容也较为显豁些。然后又经过两次修改,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该书的前三章先于一九一四年二月二日(作者三十二岁生日)到一九一五年九月期间分作二十五次在《唯我主义者》杂志上发表。一九一六年,在美国第一次以书的形式印行;次年,《唯我主义者》杂志才在英国出版了该书的单行本。  该书出版后,以其独特风格和新颖形式立即引起普遍注意。而它在当时的批评界所激起的反响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批评家各执一说,毁誉兼有。对书的缺点谈得较多的大约有:一、结构松散,杂乱无章,应作大量修剪;书中有许多“冗长段落”,一般读者难以卒读,二、书中有许多描写十分淫秽,特别是以妓院和忏悔间所作的那种对比,实非人的高尚情感所能容忍;三、该书显然对天主教和都柏林城进行了无理的诽谤。但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出色的现实主义以及作者的出众的才华,却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尽管有的批评家认为乔伊斯以其超人的才华竟写出此等作品,实未免不幸!  在这些早期的批评中,一九一七年四至五月号《爱尔兰爱书人》杂志的一段评论似乎颇有代表性。  ……

编辑推荐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聚焦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从童年到青年的心理成长历程,从他与家庭、国家和宗教的三大关系演变中揭示其成长。选取父亲为研究对象,用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斯蒂芬是如何从父亲这一权威形象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追寻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这一主题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学习,沉思,笔下生花.乔伊斯的过人思考和文笔功底之作.
  •   写一些个人体会对大家也没什么帮助,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特别的私人之书。当你的想象或境遇与书中的某处触碰时,会让你对这些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重新置换思考。
  •   书是好书!慢慢鉴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