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

出版时间:2008-2-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高阳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清朝道光年间,龚自珍的一首闲诗惹起一段轰动京城的“丁香花诗案”;为此王妃顾太清被逐出王府,从此沉落市井,龚自珍引疚自责,浪迹山水,一生的悲欢离合虽多彩多姿,却只留下几首新词,几行断肠句……

作者简介

高阳(1922-1992),台湾署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出生于钱塘望族。 大学未毕业,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了空军军官。 1948年随军赴台湾。曾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还一度出任《中央日报》特约主笔。高阳擅长于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 1962年,高阳受邀于联合报副刊连载《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鸣惊人,也成了高阳历史小说创作的滥觞。尔后发表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更确立了他当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一生著作一共有90余部,约105册。 高阳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章节摘录

一到铁瓶巷,提起“女先生”,没有一家不知道;“喏,”一个十二三岁,梳一条极长极精致的辫子的小姑娘,回身一指,“锡箔店斜对过,裁缝店旁边有条夹弄,‘碰鼻头转弯’,进石库墙门,喊一声‘女先生’!自然就有人来迎接。”“谢谢耐!”问路的男子将购自孙春阳,吃剩下的一包松子糖,塞在那小姑娘手中;沾上了糖汁的手指,在簇新的一件缎面皮袍上抹了几下,掉头就走;一个挟着拜匣,看上去像是书僮的少年,紧跟在他身后。梳长辫子的小姑娘,睁圆一双大眼,望着那三十多岁的男子发愣。这个人好怪!她困惑地在想,行为怪,说话也怪;倒是地地道道的苏州话,但看他瘦小,声音却洪亮异常,苏州男人,哪怕是挑脚抬轿的,除非吵架,没有人用这么大的声音说话的。找到裁缝店,从夹弄走到底,向左一折,果然有道石库门,进门穿过天井,是个空荡荡的大厅,柱子上贴着。一张泛黄了的梅红笺纸,纤秀的笔迹上,写碗口大的四个字:“止步扬声”。“阿明,你喊一声看。”那阿明跟他的主人一样,音吐响亮:“投帖——”等了一会要再喊第二声时,屏风后面有了响动,一声咳嗽,踏出来一个须眉皆白的老者,一看便知是“老苍头”。“贵客尊姓?”“我姓龚,从杭州来的。特为来拜访你家少奶奶,有个拜匣,请你先递了进去。阿明,你把拜匣交给管家。”拜匣很重,老苍头几乎失手,不过这种情形,亦非第一次,料知拜匣中必有来聘请“女先生”的贽敬。“女先生”是苏州府属的常熟人,娘家姓归,名叫懋仪,字佩珊;十四岁时,名在袁子才随园女弟子之列,那是三十二年前的事。但年齿虽稚,诗名却是后来居上,二十年来,一直为江浙世家延聘为深闺塾师,所以邻里都称之为“女先生”。“少奶奶,”老苍头在二厅天井中喊道,“杭州来的,姓龚的客人来拜。有个蛮重的拜匣在这里。”“杭州来的、姓龚?”归佩珊想了一下,顿时很兴奋地,“是龚大少爷!”她高声吩咐:“快请。”“小娥,你来把拜匣捧进去。”归佩珊的贴身侍女小娥,将沉甸甸的拜匣捧了进去;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两重一个的元宝四个;下面压着一张“龚自珍”三字的名帖;果然就是名满天下的龚定庵。“来了,来了!”小娥掀开门帘,归佩珊随手合上拜匣,迎了出去。主客同时抬头,都回忆并印证着九年前初见的印象,那时归佩珊是三十七岁,神清骨秀,而且腹有诗书,别具一种高华丰姿,虽是个秀才娘子,看上去倒像一品命妇。如今美人迟暮,又居孀了,自不免憔悴。在归佩珊眼中,龚自珍——与九年以前比较,风采如昔,但似乎沉静了些,只是那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神情,是永远改不掉的,如果改掉了,也就不是龚定庵了。她这样在想。“大姑,”龚定庵兜头一揖,“一别九年了。”“璱人公子,”归佩珊这样称他,琢人是他的另一个别号,“前几天我还在想,你的服制应该满了,或许会出来走走。果不其然。请里面坐。”“是上个月满的。”原来龚定庵前年七月丧母,父母之丧三年,而规定只须服丧二十七个月,上个月是十月,服制就满了。进入厅堂,主宾重新见了礼,彼此问讯了家人,然后归佩珊指着那四十两银子说:“多承厚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只好厚颜说声‘多谢’了。”“聊且将意而已。”龚定庵问道,“两年兴致如何?”“嫠妇心情,可想而知。”归佩珊不愿谈她的近况,转话题抛回到龚定庵身上;“家居两年,想多佳作?”“居忧无诗。”“丧礼多暇,怎么打发日子?”“读经。”龚定庵答说,“我持陀罗尼满四十九万卷了。”“大功德。”归佩珊双手合十,“太夫人亦在冥冥中受福。”“愿如所言。”龚定庵问道,“听说《绣余小草》刻出来了,怎么不赐寄一册?”“刻得不好,所以不曾奉寄。”归佩珊笑道,“既承登门坐索,不容我不献丑了。”说着,站起身来,进入西首一间;回出来时,手中持着一本磁青纸装裹的册子,正是她的诗词集《绣余小草》。“请斧正。”“不敢,不敢!”龚定庵随手一翻,恰好就看到她跟他唱酬的那首《百字令》,后面附着他的原作:扬帆十日,正天风吹绿江南万树。遥望灵岩山下气,识有仙才人住。一代词清,十年心折,闺阁无前古。兰霏玉映,风神消我尘土。人生才命相妨,男儿女士,历历俱堪数。眼底云萍才合处,又道伤心羁旅。南国评花,西湖吊旧,东海趋庭去。红妆白也,逢人夸说亲睹。他一面看旧作,一面想往事,那是嘉庆二十一年春天,他也是从杭州循运河到上海,去省视他的前一年由安徽徽州知府擢升苏松太兵备道的父亲,路经苏州,由友人介绍来访归佩珊,与她的夫婿李学璜秀才,所以说“东海趋庭去”。归佩珊的诗名,东南闺阁中数第一,有“女青莲”之号,他用杜甫赠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的故事,才有“红妆白也”的字样。前面是归佩珊步韵的和作。题目是《答龚璱人公子,即和原韵》:萍踪巧合,感知音得见风前琼树。为语青青江上柳,好把兰桡留住。奇气孥云,清谈滚雪,怀抱空今古。缘深文字,青霞不隔泥土。更羡国士无双,名姝绝世,仙侣刘樊数。一面三生真有幸,不枉频年羁旅。绣幕论心,玉台问字,料理吾乡去。海东云起,十光五色争睹。词中有两处小注,一处是在最后:“时尊甫备兵海上,公子以省觐过吴中”;另一处是在“名姝绝世”之下:“谓吉云夫人”,指龚定庵续弦的新夫人何吉云。原来龚定庵的外祖父,便是乾嘉大儒段玉裁,江苏金坛人,做过两任知县,便归隐不仕。他功名虽只是个举人,而于书无所不读,得休宁戴东原的真传,尤精于音韵之学。龚定庵十二岁时,便由段玉裁教他《说文解字》;读书从彻头彻尾识字开始,是最扎实的工夫。龚定庵生来便有一双极灵的耳朵,一条极巧的舌头,偏又会有段玉裁这样一位外祖父,亲承其教,先天的资质加上后天的薰陶,使得他在语言上有任何人所不及的特长,每到一个陌生地方,只要住个几天,就通那里的方言,能听能说,倒像侨居了多少年似的。他是二十一岁娶的亲,那年——嘉庆十七年,他的父亲龚丽正字暗斋,以礼部郎中充任军机章京,外放徽州知府;龚定庵随父母沿运河南下,先到苏州省亲,段玉裁做主将他的孙女儿美贞,也就是龚定庵同岁的表妹,许配给他。在苏州成婚后,先回杭州,再循富春江入皖南,侍父任所。下一年癸酉,是大比之年。龚定庵在上一科以监生的资格入北闱,却只中了一个“副榜”,其实与落第没有两样。因此,在这年四月间进京应顺天乡试;不道仍是名落孙山,怀念着已有喜信的爱妻,榜发第二天,便专程南归,哪知到了徽州,但见明镜尘封,香闺寂寂,美贞已经在七月里去世了。问起来方知道误于庸医,哪里是有喜?是臌胀病;半年多的工夫,一直吃安胎药,药不对症,终于不治。两年以后,也就是龚定庵初遇归佩珊的前一年,他续弦了,娶的是安庆何知府的孙女儿,闺名吉云,写得一手极好的簪花格。归佩珊说他们“国士无双,名姝绝世,仙侣刘樊数”,虽是恭维的话,但确也当得起这样的恭维。“早就想见吉云夫人了。”归佩珊问,“不知几时得偿宿愿?”“一开了年,我就要带她进京,一定让她登堂拜见大姑!”龚定庵问道,“有个馆地,你肯不肯屈就?”“这几年懒得远游。多谢、多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有个女孩子,资质很不错;而且也不远。”“喔,是在哪里?”“嘉兴——”归佩珊已无意于此,只为龚定庵很热心,不便太扫他的兴;所以听他谈了那家的情形后,只答一句:“请容我好好筹划一下,专函奉答。”“嗯,嗯。”龚定庵知道她的心意了,不再殷勤敦劝;文字之交自然还是谈文字,“大姑,我最近得了一方明人的小砚,觉得只有请你品题最合适;而且也只有你来品题,才能令此砚增重。”听得这一说,归佩珊大感兴趣,“我倒想不出,是怎么一方砚台,只有我来品题最合适?”她问,“莫非是马湘兰的画砚?”“教坊女子岂可唐突‘女老师’。是叶小鸾的眉子砚。”明末的叶小鸾是苏州附近的吴江人,姊妹三人都是才女,而以小鸾为最有名,七岁便能作对子;到得及笄之年,既美且慧,世家子弟求婚的,不知多少,最后选中了昆山张家。哪知临嫁前夕,突然香消玉殒,遗体遍身轻软,传说是“仙去”了。其时她的大姊叶宛宛,正在为幼妹作催妆诗,得知噩耗,哭妹过哀而卒。这一双姊妹花的故事,在苏州流传得很广;归佩珊有她们父亲叶绍袁所刻的“午梦堂十集”,其中便收有叶宛宛的《芳室轩遗集》与叶小鸾的《疏香阁遗集》。“砚呢?”“因为是眉子砚,所以我总随身带着。”于是命书僮取来那枚一鸾纤纤新月样的眉子砚,正在欣赏谈论时,忽然门帘一掀,但见惊鸿照影似的,有一张脸一闪即没;龚定庵没有看清,归佩珊却开口在唤了。“阿青,怎么不进来?”“有客人在。”门外回答,竟是清脆的京腔。“你知道这位客人是谁?你天天读人家词,怎么见了面倒要躲开?”“啊!璱人公子!”阿青进来了,及笄之年,眉目如画,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充满了惊喜的光芒。“这是我的邻居,姓顾,聪明极了。”归佩珊转脸喊道:“阿青,你见一见璱人公子!”阿青含笑点头,随即双手按在左腰上,微微弯身,道一声:“万福!”“不敢,不敢!”龚定庵抱拳答礼;随即问归佩珊,“顾小姐是在哪里见过我的词?”“在我这里。”归佩珊答说,“你不是刻过一卷《红禅词》?”那是前年夏天的事,龚定庵搜集历年所作的词,一共九十二首,选了四十五首刻成集子,题名《红禅词》;刚刚印出来便逢母丧,无心再弄笔墨,词集亦只送了极少的几个朋友,不知道归佩珊却有一本。“喔!”龚定庵说道,“其时适遭大故,心绪历碌,竟忘了寄一本请大姑指教。”“指教可不敢当。倒是我要向你请教:其中大半是有本事的吧?”《红禅词》十之八九,只标调名,不加题目,但其中情事宛然,当然是写实,所以归佩珊这样问他。龚定庵不承认,也不否认,“少年绮语,何足深究?”他问,“顾小姐想来也是大姑的高足?”“哪里,她天资过人,我亦没有什么好教她的。”听得这一说,龚定庵大为惊异,刚转眼去看阿青时,她先开口了。“李婶儿都说得我脸红了。璱人公子,你别听她的。”“她的天资,真是了不起,光说见解就过人一等。璱人,你知道她最夸你的是哪一首?”“哪一首?”“那首《青玉案》。”归佩珊关照阿青,“你去把《红禅词》拿来。”“不用拿,我记得。”阿青便即朗然吟道:韶光不怨匆匆去。只招怅,年华误。目断游丝情一缕。断桥流水,夕阳飞絮,可是春归路?楼头尽日还凝伫。欲诉闲愁向谁诉?蕙渚花飞天又暮。醒时如醉,醉时如梦,梦也何曾作?“璱人,”归佩珊说,“你道她怎么说你这首词?她说你这首词,摆在《清真词》里面,谁也分辨不出来。”这是将龚定庵比作北宋第一大家周邦彦,龚定庵真有受宠若惊之感,“文字知己,胜如骨肉!”他站起身来向阿青兜头作了个揖。这一下窘得阿青掀帘就走,归佩珊不由得笑了,“你也太认真了。”她说,“小姑娘脸皮薄。”接着便喊:“阿青,阿青!”却是毫无回音。“说实话,我那一卷词,当得起轻灵婉约之称的,也只有这一首《青玉案》,居然让她看出来了!慧眼、慧眼!”“你收她做个女弟子如何?”“不,不!我从不收女弟子;男弟子都不收,何况女弟子。我们杭州,从前出了个袁子才,现在又出了一个陈云伯,名为风雅,其俗入骨,我何能效他们的行径。而况,我就要进京了,亦无从教她什么。”“那倒不要紧,她原是住在京里的。”“怪不得一口京腔,看来从小生长在京?”“一点不错。她家三代在京——”原来阿青的祖父,在乾隆末年,不知以何因缘,人太医院当了个九品吏目,管理生药库。凡太医院、钦天监之类的衙门,官吏都是世袭的,阿青的父亲承袭父职,而且升了一级,变成八品吏目,同时也占了京城的宛平县籍。不过顾家并未忘本,老家仍在苏州。阿青这回是随她母亲来省视祖母;就快回京了。“阿青还有个姊姊,那才真是惊才绝艳。可惜,当了人家的侧室。”“何以有此?”龚定庵不免奇怪,“太医院八品吏目,大小也是朝廷命官,有女何至于为人做妾?”“这个人是个贝勒。”“喔,”龚定庵明白了,“那一定是侧福晋。旗人的侧福晋也是命妇,与汉人家的姨太太大不相同。”这在归佩珊真是长了一番见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想起一件事,正好当面向龚定庵求证:“瑶人,听说你通满洲话?”“是的,还有蒙古话。”龚定庵坦率地答说,“我少受两位外公之教,略通音韵,学这些话比他人容易受门。”这道理容易理解,归佩珊所不解的是——“两位外公?”她问:“这话怎么说?”“喔,”龚定庵歉意地笑一笑,“我没有把话说清楚。先外祖父的胞弟,玉立先生,字清标,号鹤台,我叫他‘二外公’,是个举人,他的韵学虽不及先外祖父,但当、时教我这个小学生,自然绰绰有余。唉!”他突然叹息,低着头走到窗前,掀开窗帘一角,凝望着小庭寒梅。归佩珊不知他因何感触,及至侧面望去,只见他泪痕满面,更觉骇然,“璱人、瑶人,”她急急问说,“何以忽然伤心?”“噢!”龚定庵茫然地用衣袖去擦眼泪。新缎子是硬的,哪里擦得干净。归佩珊便唤小娥绞了一把热手巾来;等他擦了脸,神色稍定,她才问说:“想来是想起那位清标先生了。”“是的。前天我还梦见他。”“原来作古了?”“不!生而辱,益觉可悲。”龚定庵接下来念道:“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且慢,且慢!”归佩珊急忙拦阻,“小娥,取笔砚来。”原来归佩珊是要把他的诗录下来,龚定庵便从头念起:我生受之天,哀乐恒过人。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自我慈母死,谁馈此翁贫?江关断消息,生死知无因。八十罹饥寒,虽生犹谬民。

编辑推荐

《丁香花》由华夏出版社出版。随身百轴字平安,知世无如屠钓宽;耻学赵家臣宰例,归来香火乞祠官。 李商隐为了一首牡丹诗,竟致坎坷终身;如今龚定庵亦像李商隐一样,遭人妒忌,为人所馋,而以他的清词丽句,作为证据。才人命薄,千古一辙;魏仲英黔念着“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的《丁香花》诗,叹口气自语:不遭人妒是庸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丁香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凡是高阳的作品,我都喜欢。
  •   非赏喜欢高阳的书,不过华厦出版社的书有错别字,不过不是很多,不影响阅读
  •   觉得一样不好,高阳的白话文小说,人物对话总觉得怪怪的,半现代半古典,金庸也是。也许的那一代的通病?他的小说水平相差太大,但比起同类作家,还是高出很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