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正宗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华夏  作者:李索  页数:7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又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和叙事散文名著。此外,从汉代开始,《左传》就被尊为“经”,所以还是传统儒学和国学的核心经典。因此,无论是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以及经学史上,《左传》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左传》一书的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学界一般认为,左丘明写《左传》的原意是用来解释《春秋》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事纪要性质的编年体史书,类似于今天的大事年表,相传为鲁国历代史官所记,孑L子曾做过修订,在先秦时期就被尊为“经”。《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止,共242年。《左传》记事也同《春秋》一样,以鲁国国君的世次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依次经过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公,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比《春秋》多记了13年,共记录了255年的历史。(《左传》中鲁哀公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81年~前479年)“孔丘卒”的《春秋》经文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所补,称为“续经”。)最后又附记了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晋国韩赵两家灭智伯一事。  今天所见到的《春秋》共一万六千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事,每条记载多则二十余字,少则几个字,其简约程度可想而知。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约,所以《左传》对《春秋》的解释与今天常见的注解并不相同,其重点不在于字词的注音释义,而在于增补史实以印证、阐发、补充,甚至订正《春秋》。如《隐公元年》“郑伯与其弟共叔段争斗”一事,经文记载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仅9个字,《左传》对这一条的解释却用了540多个字,从庄公和共叔段出生开始,到把共叔段驱逐出郑国,将其母亲姜氏安置到城颍,最终又与姜氏“和好如初”为止,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做了全面、详尽而又精炼的记述,塑造了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则是经文字数的六十余倍。从而使后人在详细了解发生在郑国的这一重要事件的同时,更准确地理解了《春秋》经文的义理,并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宫廷矛盾、风土人物等有了较明晰的认识。此外,《左传》还补充了发生在当时而《春秋》没有记载的一些事件,其文字被称为“无经之传”。

作者简介

李索,男,1954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1982年起在高校从事汉语史和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主编高校本科教材2部。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市科研成果奖8项。

书籍目录

卷一 隐公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卷二 桓公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卷三 庄公卷四 闵公卷五 僖公卷六 文公卷七 宣公卷八 成公卷九 襄公卷十 昭公卷十一 定公卷十二 哀公

章节摘录

【译文】夏季,四月,鲁国从宋国运来郜国的传国大鼎。初九,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乎礼的。臧哀伯劝谏说:“作为人君,应该发扬美好的德行,阻止违背礼法的行为,以便监视百官。就这样还怕有时有遗漏的地方,所以又亲自昭明美德展示给子孙。因此,清静肃穆的太庙要用茅草做屋顶,君王祭天坐的车子要铺上蒲草编的坐垫,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做的祭祀的主食不用精米,这些都是为了昭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子、绑腿、靴子,以及礼帽上的横簪、填绳、系带、顶板,各有定制,这些都是为了昭示严格的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穗以及旌旗上的飘带、马脖子上的红缨,也都各不相同,这些是为了昭示命数的不同。画在衣服上的火形、龙形、斧形及弓形图案,是为了显示不同的文彩。用青、黄、赤、白、黑五种色彩描绘出山、龙、花、虫等万物的形象,是为了显示各种事物的差别。在马额上、车轭头、车前横木及旌旗上安装各种小铃,是为了显示声音的不同。在旌旗上画上日、月、星三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美德,就是要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要有一定的度数。要用文彩和物色来标识,用声音和光亮来表现,以此来展示给百官。百官这才会有所警戒和畏惧,不敢违犯法度。如今君王却毁灭美德而树立邪恶,并且把别人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来明明白白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要效法他,君王又有什么办法惩治呢?国家的衰败,首先是因为官吏行为不端;官吏失德,是由于受宠和贿赂风行;郜鼎就摆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公开的接受贿赂吗?当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时候,把九鼎搬到王城,还有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义士予以指责,更何况将要把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安放在太庙中公开展示,天下义士们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子孙可能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美德进行规劝。”【译文】莒国国君纪公生了太子仆,又生了季佗,纪公喜爱季佗因而想罢黜太子仆,并且在国都内做了很多不符合礼的事情。太子仆依靠都城的人们杀了纪公,带着纪公的宝玉来投奔鲁国,把宝玉献给宣公。宣公命令赏赐给他城邑,并强调说:“今天一定要给!”季文子却派司寇把他赶出国境,也强调说:“今天一定要执行!”宣公质问季文子这样做的缘故。季文子派太史克回答说:“先大夫臧文仲教给了行父侍奉国君的礼仪,行父遵奉这些礼仪侍君,一刻也不敢忘记。先大夫臧文仲教导说:‘见到对他的国君有礼的,就侍奉他,要同孝子敬养父母一样;见到对他的国君无礼的,就杀死他,要同鹰鹯逐杀鸟雀一样。’先君周公作《周礼》说:‘通过法则观察一个人的德行,通过德行来处理事情,凭借事情来度量功劳,用功劳来养活百姓。’又作《誓命》说:‘毁坏法则就是贼人,藏匿贼人就是窝主。偷窃财物叫做盗,偷盗宝器叫做奸。有藏匿贼人的名声,使用奸人的宝器,是最大的凶德。对此,自古就不变的刑法不能赦免。记载在《九刑》中不能忘记。’行父仔细观察莒国的太子仆,没有什么可以效法的。孝敬、忠信是吉德,盗贼、藏奸是凶德。那个莒太子仆,效法他孝敬吧,他却弑君弑父;效法他忠信吧,他却盗窃宝玉。他这个人是盗贼,他的宝玉是罪证。保护他并使用这些宝玉,就是罪犯的窝主。用这种行为训导百姓就会昏乱,百姓对此没有什么可效法的。莒太子仆的行为不在善德,都在凶德,因此才驱逐他。“从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的儿孙,即苍舒、隋数、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他们中正、通达、宽宏、深邃、明智、守信、笃厚、诚实,天下百姓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有八个有才的儿孙,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他们忠诚、肃敬、端庄、纯美、周到、慈祥、仁爱、和善,天下百姓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吉德代代传承,美名世世不衰。一直到尧,尧不能任用他们。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任用‘八恺’的后代,让他们管理土地,处理百事,没有不按时序完成的,大地和睦,上天平安。又任用‘八元’,使他们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义传播到四面八方,中原和美,四夷安宁。“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隐弃道义,暗藏奸贼,作恶多端,与丑恶为伍,与愚蠢奸诈同流合污,天下百姓叫他‘浑敦’。少嗥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毁坏诚信,废弃忠正,崇尚歪理,修饰邪说,爱听谗言,重用奸邪,造谣中伤,隐藏奸恶,诬蔑盛德,天下百姓叫他‘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不能教训,不明言语,开导他就愚蠢不化,不管他就为非作歹,鄙视憎恶美德,扰乱上天常规,天下百姓叫他‘祷杌’。这三个家族,代代传承他们的凶德,增加他们的恶名,一直到尧,尧不能除去他们。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追求吃喝,贪图财物,穷奢极欲,不知满足,聚敛财物,不知限度,不分给孤寡,不恤救穷匮,天下百姓把他比作三凶,叫他‘饕餮’。舜做了尧臣以后,打开都城四门,广纳天下贤才;把浑敦、穷奇、祷杌、饕餮四个凶族驱逐出城,流放到四野蛮荒之地,去抵御妖魔鬼怪。因此尧驾崩后天下如一,同心拥戴舜,让他做了天子,因为他启用了十六相、除去了四凶。

编辑推荐

《左传正宗》:《左传》以史实解《春秋》,为述者之冠冕《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缡年体史书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智慧生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左传》的精品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左传正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内容相当不错,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有个封皮么,寄过来的书表面很脏
  •   对《左传》进行了全文翻译,还有相当的注释,如果只是想通读一遍,那么这种程度就足够了。很实用,唯一的遗憾是感觉书稍稍摆久了些。
  •   翻译水平有待提高,纸质以及印刷质量还是不错的,古文内容还是相当相当好的
  •   好象没有经,只有传.虽然大多数人不一定关心,但我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
  •   书还好.与天涯帖子一起看,有收获.
  •   这本书是李索教授的著作,是参考了敦煌文献以及清人十三经注疏以及多部相关研究著作而写成的,很具有参考价值,是中文系学生的学习的必备书目
  •   书很好,内容很全,排版也还好。要是标上公元纪年就更好了。买了这个系列的三本,结果分两次送的。。。感觉亚马逊的物流不要钱似的。
  •   很喜欢这些历史书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