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罗拉·阿丽娜·弗尔斯坦  页数:284  译者: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写这本书的念头就是在那时产生的,三十岁的行政法律师珍妮第一次走进我的问诊室,轻声的问候之后,她开始讲述她来问诊的原因:    我是一个凡事从书中学习而长大的人。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有关形体形象、自我形象的知识,学习如何改善社交生活、如何变得更有诱惑力、如何提升自我尊重、如何找到合适的丈夫。当我在期待一位不在意我鼻子的形状而只是单纯爱上我的人时,我似乎无法甩书中学到的一切来改变那种时常困扰我的感觉。    对于外貌的在意似乎是我母亲那一方的家族传统。我母亲告诉我,她跟我年龄相仿时,也有类似的毛病,只是她对自己身体的、另一部分感到不满意——她觉得自己胸部太小,因此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像个次等品。而且她把自己同她的母亲扫比。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外祖母,有着当时社会审美盛赞的曲线毕露的身形。我感觉到,我的外祖母对形体美这回事也有点过分的在意——只不过对于她来说,是特别在意如何变得比其他女人更有吸引力。我母亲说,她感到自己那“几乎无物”的胸脯在外祖母那丰满的身形面前相形见绌。她说当她还是个刚开始发育的年轻女孩时。她记得我外祖母说过“你不觉得自己应该穿那种肩带更漂亮的胸罩,好让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肩带上么?”我母亲说,在如何吸引男人方面,她对我的教导也类似于我外祖母对她的教导。她也说她现在仍然是那样觉得的。她从不穿性感的贴身内衣,我想她是觉得贴身内衣会将她平坦的胸部暴露无遗吧。如果说我母亲因为对自己胸部的自卑而从不与我的父亲开着灯做爱的话,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惊讶的。我父亲仍然时常被她吸引,即使她现在已经55岁了,但我母亲并不以为然。对她来说,她只在意自己眼中对自身形象的扭曲看法。    但最糟糕的是,我觉得她把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情绪传达给了我。在我这里,令我困扰的是我的大鼻子。我母亲总是会让我注意到自己的大鼻子,以至于当我感受到有男人的目光停留在我脸上的时候,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我笃定地认为那个男人肯定是在想:这个女人眼睛很美,笑容也很迷人,如果不是她那个几乎占了整张脸的大鼻子的话,她还是很吸引人的。    当我听珍妮诉说这些的时候,不禁回想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去游乐园的奇幻屋玩耍的情景。我看到自己在一面扭曲的镜子中的形象,旁边是一面正常的反映真实图像的镜子。我在两面镜子之间来来回回地走动,任意地把自己镜中的形象改变成畸形或者正常。那个时候的我并不完全肯定到底哪一个形象是真实的,哪一个不是,所以我一会儿咯咯地笑,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看着,想着镜子里面朝我看的生物是不是只是虚幻的。    “这就好像你是在一个游乐园里,在嘉年华里,”我告诉珍妮,“你总是在盯着那些扭曲镜子中的一面看,那面镜子展示给你一个扭曲了的自我形象,一个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你看到的自己毫无吸引力,但是你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我的直觉告诉我,你妈妈给你灌输那种思想是因为她自己也有一个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事实上,你的体型和你的长相互相衬托得非常好。当别人看着你的时候,他们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上非常有吸引力的女人。”    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    随着我和珍妮对自我形象认识的逐步发展,我找到了四个关键概念。多年来,我将这四种概念运用在众多女性客户身上,引导她们探寻真实的自我形象,摒弃他人看法对她们的影响。首先,如果你的母亲的自我形象是扭曲的,那么很可能她也是透过这种扭曲的视角来看待你的——特别是她把你和她看成是一体的。第二,这种无法反应你真实自我的观点,会让你对自己的看法也出现扭曲。第三,当你看到母亲扭曲的自我形象不再影响你对自我的看法时,你就获得了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最后,这种转变让你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提醒:这里的“母亲”指的是“童年时期的母亲”——抚养你长大时期的母亲。)    我们也可以说每一代女性其实都将嘉年华之镜一般的扭曲的自我影像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嘉年华之镜式的自我形象,即扭曲的对于自身的看法,从祖母这一辈传下来(通常祖母也是从她的先辈身上得到此种形象),然后母亲再传给女儿。有时候,女儿扭曲的自我形象和母亲、祖母如出一辙:有时候,虽然看起来不尽相同,但在表象背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共同之处。    ……    示范历程    在本书中,我们会跟随我心理治疗的客户珍妮一起经历这五种思想关联。在第一章开始的部分,大家会看到我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    在继续阅读之前,记住五个“母亲咒语”    1.一切都与你脑海中的母亲有关    可能你会想:  “可我和妈妈关系很好啊,这本书应该不适合我吧。”就算是这样,和那些母女关系不怎么好的女性一样,这本书也能够帮到你——因为书中的方法主要关注的是你童年时期的母亲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母亲。    2.把对母亲的指责抛到窗外    本书绝对不是把你身上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母亲。相反,它是让你看到母女之间扭曲的自我形象是如何传承的——而且这种传承是“不明智”的。    3.将你自己放到“小女孩”的位置    这本书主要把你放在“女儿”的位置展开。在阅读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定位很轻易地就从“小女孩”转到“母亲”身上——然后不可避免地感到愧疚。如果是这样,想想下面的话,让自己回到“女儿”的位置:“小时候我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扭曲的自我形象,我女儿也一样。和妈妈一样,我并没有意识到将嘉年华之镜传给了下一代。”    4.妈妈永远是最好的    “最好的妈妈”这一词是唐纳德·温尼考特发明的。这个词暗示了我们在抚养女儿过程中,可能会犯一大堆错误(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而我们的孩子仍然健康地长大成人了。女儿“扭曲的自我形象”着重强调的是能够改进的部分,并非是一种标志。    5.母亲一职处在灰色地带    本书看起来传递了一种非黑即白的信息,不存在灰色地带,比如你会觉得:“你的孩子要不拥有真实的自我形象,要不就是扭曲的自我形象,这完全取决于你这个母亲称职还是不称职。”这种信息只是为了解释扭曲的自我形象的概念,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关于育儿的事情都是深浅不一的灰色地带。所以不需要苛责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或女儿。试着接受真实的自己、母亲以及女儿,并且认识到,我们身上的很多缺点和弱点都是可以改正或坦然接受的。本书希望能帮你做到这一点。

内容概要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女人,要想认清自己,先要读懂母亲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女人,要想认清自己,先要读懂母亲。
 请想想,你有没有比较过你和妈妈谁长得更好看,谁生活得比较好,谁又嫁得更成功?
 再想想,你的确是自己认为的样子吗,你心中的自我形象与真实的你有多大差距?
 不管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母亲几乎决定了你的现在,并且影响了你看待自己的态度。本书是从各个层面解读母女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一条供女儿审视自我、重新评估自我的道路,它帮助女人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愤怒、保有爱心、避免抱怨,一面达到最放松自然的生活状态,一面建成真实、、自然、富有魅力的女人形象。

作者简介

作者:(美)弗尔斯坦罗拉·阿丽娜·弗尔斯坦    从业三十年的资深心里分析师、炙手可热的爱、性、女性主题研究专家。三十年的心理学历程成就了她关于母女关系的伟大发现。

书籍目录

PART 1 妈妈是女儿的一面镜子
 第一章 自我意识:
  我眼中的自己与母亲眼中的我是一样的吗?
   亲曾为我不漂亮而苦恼,这我知道,因为孩子能觉察这点。——埃莉诺?罗斯福
 第二章 母亲形象:
  女儿心中的妈妈
   她抱起我的一瞬间,身上的气息包围了我……这种味道永远刻在我心里,就像肉桂一样清晰可辨。——苏·蒙克·基德
 第三章 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
  一面错综复杂的棱镜
   我遗传了妈妈的个性,无论心里多么不痛快,都要维持幸福的表象,并且伪装得天衣无缝。——戴安娜王妃
 第四章 一心想着自己的母亲和被忽视的女儿: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纳西塞斯和回声
  
你会有多少针线钱,有多少珠宝,多少马车啊!三个女儿都出嫁啦!每年有一万镑收入!我的心肝噢,天啊!我真乐不可支了!——简·奥斯汀
 第五章 身心体验:
  母女过去关系的一种反射
  
我不敢确定那些脑海中最初的记忆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但每次回想起来,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妈妈的气息。——安尼塔·戴蒙德
 第六章 自己所知的自我形象:
  怎样看自己就是怎样感知自己
   母亲曾经指着鼻子骂她是个荡妇;今夜,梦露似乎铁了心……就要像个荡妇一样……她不顾一切要自毁形象。——芭芭拉·利明
PART 2 思想关联着深层次的感受
 第七章 思想关联一:
  妈妈,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我又该如何看待自己?
   我继承了妈妈身上很多的阴暗面,到最后终于看清楚其中一样,这个阴影潜藏在我体内多时,那就是妈妈这个受到虐待的女孩一直背负的沉重的内疚感。——琼·芳达
 第八章 思想关联二:
  妈妈,我担心我已经伤害了你
   突然间,我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这么爱一个人,同时又这么恨一个人。但要说恨—我到底为什么这么说?……我可能希望妈妈死吧。如果妈妈不在了,我会变成什么样呢?——洁美加·肯凯德
 第九章 思想关联三:
  妈妈,我害怕去爱你
   从佛学角度来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学会以客观的心态面对凶险的情绪。——马克?爱普斯坦
 第十章 思想关联四:
  妈妈,我害怕去面对那些你从未害怕过的事情
   拒绝哀悼童年时期经历的种种失落与损失,拒绝将它们彻底埋葬使我们永远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谢尔顿·B.考伯
PART 3 嘉年华式镜子与真实的镜子
 第十一章 思想关联五:
  从嘉年华式镜子过渡到更真实的镜子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拥有足够的能力让它随我们的心意改变—有些功能得到强化,有些则发生萎缩……以及有些情感会萌芽,有些被冰封。——莎伦?贝格莱
 第十二章 致母亲们:
  给你们,以及你们的女儿一面更真实的镜子
   真不敢相信花了这么多力气寻找自我,结果做了母亲以后,我还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妈妈的影子……我知道我还没有完全从母亲身上独立出来。我需要对她有更深入的了解。——P.
亨特
附录

章节摘录

母亲形象影响了女儿自我形象的形成    有一部分母亲形象是在我们童年后期形成的,但其核心成形于我们生命的最初几年,而我们的自我形象也在同一时期渐渐成形。正因为如此,母亲形象和女儿的自我形象才紧密相连。    这种关联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的自我形象在形成过程中会受母亲对我们的看法影响,而一直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母亲形象又会强化这种看法,这样一来,我们成年之后的自我形象还是和童年时期一样,都受到母亲形象的影响。    所以,如果眼前的一段关系触发的某种情感是我们小时候在妈妈身上体验过的,我们的回应也会和过去相似,并作用于自我形象,这和小时候一样。    我们能够体会到,母亲形象决定了我们童年时期母亲在我们面前扮演的角色,到底是给予坚定支持的鼓励者,还是总用眼角斜视我们的反对者。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多事都印证了妈妈的看法,不管是“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完成这项计划,这个方面你一直很拿手的”,还是“你受不了这个,我太了解你了”。现在的我们,在遇到困难觉得沮丧的时候,心目中的母亲到底是带着温柔的微笑,仿佛可以闻到她拿手的豌豆汤的香味——那令人安心的味道,还是心中会浮现出妈妈斜视我们的一幕,就像小时候我们试穿泳衣,她总说这件衣服会让你的臀部看起来很大。    总之,母亲形象让我们无法摆脱童年时期在妈妈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自我形象,它可以说是母亲自我形象的衍生物。如果母亲拥有的是真实准确的自我形象,它也会帮助我们建立起相似的自我形象;反之,我们的自我形象很可能被扭曲。    积极的母亲形象带来准确的自我形象    当你感到莫名的焦虑,胡思乱想却理不出头绪,只想被爱人抱在怀里对方却有些冷淡疏离时,你内心积极的母亲形象就会一如既往地发挥它令人安心的作用,让你平静下来。等你冷静下来,母亲形象让你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珍惜的——这就是正确的自我形象的标志。这项认知让你有勇气向爱人袒露心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你觉得这样的需求是应该被满足的,并且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爱人开口。    所以,积极的母亲形象能够在你觉得爱人疏远自己的时候给你安慰和鼓励;如果是负面消极的母亲形象,结果则会截然相反。    消极的母亲形象导致扭曲的自我形象    假设今天你对秘书特别失望,憋了一肚子火,告诉她记录做得不好,她沉默了一会儿说:  “好吧,我知道了。”没有起伏的语调仿佛摆明了不想理睬你,这就让你更沮丧更“火大”。尽管也许秘书只是想维护自己,但她的沉默和呆板的声调还是让你想起小时候自己难过生气时,母亲相似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你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对应着你小时候母亲的反应。你没有办法冷静,因为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在你眼中,秘书的回应就和母亲无法满足或不愿满足你的某项要求时所采取的回绝态度一样。而这种印象更让你觉得自己不配让别人伸出援手。相应地,扭曲的自我形象阻碍了你向秘书提出合理的要求。    要建立起真实准确的自我形象,你就必须改变心目中的母亲形象。    弱化母亲形象中的消极影响,获得更真实的自我形象    我渐渐了解到扭曲母亲自我形象的原因所在,也因为如此,我开始明白自己的自我形象为什么出现了偏差。不过,要想获得更为真实的自我形象,我必须弱化母亲形象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直到现在还在向我灌输一种讯号:像小时候一样,成为妈妈的帮手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是,为什么母亲形象中的负面信号还能影响现在的我呢?答案的关键是潜意识力量的强大,以及早期消极信息的灌输。    我在第一章提到过,当妈妈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时,那一刻我不自觉地想重新成为她“特别的帮手”,可现实却提醒我一切都是徒劳。不过也有一些时候,当别人让我联想起我小时候的妈妈,我还是会下意识地遵照心中的母亲形象给我的讯号行动,虽然这种关联可能非常隐秘,连我自己都没有察觉。有些人虽然和妈妈长得一点都不像,但如果看到她流露出和妈妈一样的眼神,渴望“特别的帮手”,我还是会不自觉地扮演起这一熟悉的角色。    潜意识的力量    接下来你需要弱化母亲形象中的消极影响,避免重复扮演相同的角色;多给自己一些真实准确的讯息来消除以前灌输在脑海中的负面信息,因为通常有关负面记忆的印象更为深刻。P30-32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书阐释了有关母女关系各个层面的独特观点。作者罗拉·阿丽娜·弗尔斯坦为母亲们和女儿们指明了一条审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的道路,让她们从自暴自弃的扭曲的自我形象中脱离出来。作者的故事叙说能力高超,她运用生动活炭的事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最终帮助她们获得对自己更真实、更轻松自然的认识。    ——玛琳达·帕丽斯博士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心理学家    这本书具有先锋作用,它开启了母女关系的负疚经历,同时也启发我们在慢慢变老的过程中如何去面对愤怒、保有爱心以及避免抱怨。    ——苏珊·古德维尔    美国社会福利学硕士,纽约女性治疗中心精神治疗医师

编辑推荐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1. 全世界第一本写透母女关系的书  俗谚“龙生龙,凤生凤”人人都知道,这本书就是对它的最好注解。作者弗尔斯坦博士是炙手可热的爱、性、女性主题研究专家,三十年的心理学历程成就了她关于母女关系的伟大发现,也造就了全世界第一本专门写母女关系、帮助女性建设更好自我的经典书籍。  2. 深入、独到、准确解析闻名世界的女性的长成之谜,是本书一大看点。  戴安娜王妃、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玛丽莲·梦露、好莱坞女星琼·芳达,她们曾竭力避免复制母亲的人生,最后仍然成为母亲的翻版,这种魔咒制造了她们又光鲜又痛苦的人生。在这一点上,普通人和她们毫无区别。  3. 关于母女关系的分析总结,女性中十人有九人可以找到符合自己的一条。  编者曾验证,在身边的女性中,去问十个人,有九个人符合书中所写的情形。它既可以让女性敢于了解和触碰中生活中最痛苦之处、最绕不过去的槛,也可以帮助她们建设最好、最真的自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4条)

 
 

  •   “舞台母亲”与“歌舞女郎”式的女儿(P72),当我读到这里时,突然感慨万千,因为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堂姐。
    我这个堂姐每次回娘家时,往往会带着她七岁大的女儿,她的女儿学习非常棒,甚至比有些大年级的孩子懂得还要多,所以只要女儿在她身边,她就会是一副容光焕发的样子,她的爸妈也非常喜欢这个外甥女。
    可有一天,我开玩笑地问她女儿:“你喜欢你妈妈吗?”没想到她的女儿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喜欢我妈妈。”我当时也没把她的话放在心上,觉得小孩子懂什么,等长大后自然就能理解妈妈的无私付出了。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有一天,我堂姐的女儿一把火把她的书烧了个精光。
    原来,我堂姐为了让她女儿的成绩突出,经常“逼”女儿学到午夜十二点。我问她为什么逼女儿学到那么晚,她说:“不用功学习,怎么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喜欢呢!长大了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我这个堂姐家里姐妹三人,她排行老二,但她却是三姐妹中最不受妈妈喜欢的一个,因为她在上学时的学习成绩是姐妹中最差的。于是她把对自己的所有不满都“报复”在了孩子身上,她要让孩子努力学习,避免像她一样过得不快乐,然而,现实是孩子的不快乐正是她一手造成的。从这个角度看,女儿是实现母亲幻想的载体(P72)。
    可见,妈妈对女儿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如果作为妈妈不能发现、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女儿也将会生活在妈妈的不幸中,并会把这种不幸代代相传下去。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的确是一本重新发现母女关系的伟大读物,它能让我们每一位女性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妈妈印迹”,从而做到有选择性地发扬和摒弃,过上幸福的生活。
  •   《雪花与秘扇》也是纯粹关于女性关系的电影,感觉“妈妈”这本的作者解读它解得相当好。如果电影导演先看过这本书的话,她对电影开始的处理可能会更加有力和细致吧,不至于让人看完的时候,觉得很突兀:怎么就结束了,重点是要讲什么呢?
    电影里强调了雪花和莉莉因为脚裹得不同,以至于后来的命运有了大逆转。“妈妈”的作者弗尔斯坦说,莉莉的妈妈知道裹小脚痛苦,但她的价值观就是当时文化的产物,她认定这会给女儿的将来带来幸福,因此,她可以无视女儿的痛苦和哭泣,这是母亲的爱,但这种爱是扭曲的。而莉莉后来对待雪花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就受了母亲的影响,感觉只要是为了对方好,就按着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去做。这就使她有时候显得又盲目又独断,就像她母亲一样。莉莉用这种盲目和武断的对爱的维护,伤害了她最珍视的朋友。弗尔斯坦认为,莉莉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对母亲的效仿,母亲是她的镜子,塑造了又严厉又克制的她。
    感觉电影如果在这方面多加刻画和解读的话,观众看完了才不会觉得失落和一无所知。
  •   母女关系很特别,说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其实也不是很恰当,这本书里还是重在于分析母女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女儿是母亲的翻版,有的却是对立,还有很多版本,可是不管是怎样,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这本书讲的是母女关系,但和男人就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吗?男人要知道,女儿的不幸,一半的责任来自于爸爸,这不是危言耸听。
    据调查,女儿小时候和妈妈走得近,但有了自我意识后,就会和爸爸走得更近些,因此很多有性格缺陷的女孩往往与单亲或假单亲有关(这里指的是父爱的缺失)。
    作为一个男性,是有这个必要关注此方面的话题的,这有助于男性发现并纠正妻子在教育女儿方面的错误,从而给予女儿必要的关心,让女儿更加健康地成长。
  •   作者分析的母女关系模式挺有意思的,身边好多朋友就有好几个符合。有的母亲是小女孩,女儿是“迷你妈妈”,就是母亲需要女儿照顾帮助的那种;有的是心怀嫉妒的皇后妈妈和白雪公主的女儿,女儿怕盖过自己老妈的风头或者一定要打败老妈;有的是“舞台母亲”和“歌舞女郎”式的女儿,母亲把愿望强加在女儿上;还有一种是泼冷水的母亲和被泼冷水的女儿,母亲喜欢语出伤人,女儿感情上备受创伤,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最后一个是遥不可及的母亲和漂流无依的女儿,母亲不能照顾支持女儿,女儿缺乏安全感,想方设法要证明自己。拿这几条跟好朋友聊,大家都给自己归了下类,挺符合的。
  •   有些书可以改变人们的看法,我觉得这本就是这种。作者有自己的特殊阅历,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那一面。就是人们很挣扎、很困惑的一面。作者用很多世界知名女性的经历来佐证她的观点,让我们看到她们令人同情、却不能自己的那一面。
    母亲或者母亲的母亲在有意识或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大大影响了自己的女儿的自我感觉、自我形体认知,如果女儿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永远也不能真正成熟。
  •   买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它的封面,上下两朵花相互映照,设计之巧妙,一下子吸引了我。my mother,my mirror 四个m竖排,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据说这是第一本写透母女关系的书。其实在我看来,女儿像妈妈,倒也不是多意外的事情,毕竟咱还有遗传这回事。不过,也有的女儿像了父亲,比如我的表妹,就很像我舅舅,十足的假小子,不知作者对此类现象怎么解释。还要到书中找答案啦
  •   我妈把她为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寄托在我身上了,她说我是她的一部分,是她的延伸,我去过什么地方,也代表了她去过,我做过什么时也代表了她做过。我快乐她就快乐,我悲伤,她也悲伤。曾经,我很反感她干涉我的生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个体,不是谁的附属品,谁也不能掌控我,在我12岁到22岁的十年间,我一直在跟她做斗争,在争取自己的自由,可是后来我发现,无论怎样,她就在那里,她说的话,做的事,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我。
      后来她老了,脾气变好了,我也懂事了,理解她了。如今一人在外的时候,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悄悄发现,自己的某些行事作风其实很像年轻时候的她,不同的是,我比她更成熟,更智慧一些。
      老太太现在再也没有什么沉重了心事了,为了儿女劳碌一生的她,总算能够为自己做些事了,做她想做的事。
      现在才想起,为了我,她做了20多年的“孩奴”呢。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我也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   疼痛有时候更让人清醒
    心情指数: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床上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2 14:11:23通过“当当网页”发表的评论
    跟《双面胶》和《蜗居》一样,这本书下手够狠,让人在心惊中反省。
    任何关系都不可能是一味的温情脉脉。以前看过的很多书,都习惯于和风细雨的营造各类和谐,而这本书随略显尖刻,但胜在真实。
    我的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而今,我有了自己的小女儿,我透过镜子看到的丑陋,我会努力不让女儿看到。
    ^^^^^^^^^^^^^^^^^^^^^^^^^^^^^^^^^^^
    写得好,十分认同“天使的小姨”的看法。
  •   认同作者,一般母亲比较强势的话,养出来的女儿就比较弱一些,母亲比较懦弱一点的,女儿就更独立更善于自我保护。
  •   弱化母亲形象中的消极影响,获得更真实的自我形象.
  •   如果母亲和你之间连接得过于紧密,部分彼此,那么,你们的自我形象也会纠结在一起乱成一团。这是书上的一句话,受益匪浅。
  •   这本深入内心的书给人很多启示,就像我自己,开始总觉得这种书不是为自己这种人写的。其实作者分析的是人类通有的、复杂的心理意识与核心关系,这让我忽然能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母亲的关系,甚至自己和姐姐的关系。尽管我要反思甚至赤裸袒露自己的想法,很痛苦地去面对这些,可是纠结、分裂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变了,变坦然了……
  •   如果母亲表现得太心神不宁、喜怒无常,太以自我为中心,太忽视女儿的需求,女儿筑起防线保护自己是对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母亲,女儿应该找到和母亲沟通的有效方式,而不是因为爱她就纵容她的无理行为。对于作者说的这一条,咱深以为然。
  •   对心理学类的书,倒不是有什么偏见,但大部分都是难读的,这本还好吧,理论都是比较基础的,案例非常多,可读性还是挺强的。对母女关系感兴趣的人,可以收藏。
  •   引进这样的书,感觉就像引进“我爱你”这种说法,刚开始确实觉得不适应,后来就会发觉,简直就是百试不爽。刚引进“我爱你”这种说法的时候,大家豆觉得不好意思,后来连各种培训刻都教大家学会表达情感,而解剖母女关系,先要面对母女关系当中的不好的地方,也简直很不好意思,很难受,不过真的直面现实,就会发现,还是可以改善母女关系的。向大家推荐。
  •   很温暖的封面,很温暖的文字,其中戴妃和杰奎琳的事让我很惊讶,原来这些优秀女人的作为都是源于他们的妈妈。.
  •   虽然同事告诉我,这本书不是专门写家教的,但我还是买来读了,想着肯定对我有用。
    我也是妈妈,读后很受启发。本书告诉妈妈,女儿的前程、幸福和妈妈您息息相关,每一位妈妈都千万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细节,这可能决定女儿的一生!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怎样在上描画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千万不要苛责孩子的不完美,因为我们父母才是那始作俑者。
  •   妈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也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   开始还以为是讲家教的书呢,原来是讲成年人的事。作者真的很在行,面面俱到地说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好多都是我们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却也没想明白的事。
  •   朋友买了一本,翻了下觉得不错,就自己也买来看了。平时就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妈妈的影响,跟她很像,一面想摆脱妈妈的影响,一面又不自觉的成了她。很是困惑,这本书终于给了我答案。
  •   说实话,作者挺狠的
    有好些话,可能是母女之间,大家都能隐约觉得到,但没人敢说的,作者真的挺狠的,说得越透彻,让人越觉得心惊。不过,要是真想弄懂老妈,弄懂自己,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母子关系虽然复杂,但母亲还是伟大的
  •   有些话感觉就像是在说自己。
    邻居家里烤小甜饼,香味飘出来,我仿佛又回到了外祖母的面包房,那时候还是小不点的我 ,总是兴致勃勃地捡面包上掉下来的屑,拾起来的时候还暖暖的。就像这面包屑一样,外婆给我的感觉也是香香的,暖暖的。
    在十几岁的时候,如果和父母吵架了,我总是躲到外婆的面包房,她从来不会像母亲那样对我有着诸多的苛求,又那么严厉。每当想起那个小天地,就有一股说出的暖意涌上心头。即使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想象着躲在面包房里的感觉。这是一个叫姬恩的人写自己的感受,我感觉她简直就是说出了我全部的感受。
    小时候我们大都从母亲和外婆身上获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一种让人觉得安心,一种让人紧张难过……这些话一写下来,那些感受好像就已经弥漫全身了。
  •   挺好的,不光是改善母女关系,而是把人放在各种可能的关系和状况里,然后看你会活出什么样,从这种不是刻意为之的对照里,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需要改善的,什么是最好的自己,什么是最好的状态。
  •   不错的一本书,诠释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个好妈妈也是挺不容易的。
  •   感觉和海女士的重建系列挺像的,都是教女性重建自我。才看了一部分,其中写女孩儿生活周期的部分,很有感触。贝西只要一紧张就头疼,小时候妈妈频繁搬家让她很难适应,她就大哭大闹,十几岁的时候,遇到类似的事,她就以离家出走抗议,人到中年,她就变成用自我伤害来宣泄自己的不开心了。有时候自己也这样,不开心的时候就想用生病之类的事来引起别人注意,以前还以为是自虐倾向呢,原来是小时候就形成的一种宣泄方式。
  •   不好也不坏的书,不好是纸不算好,不坏是角度挺新鲜的、内容也充实,外国人真是拿什么题材都能写书啊,母女关系都能搞一本专门的书,服了。
  •   媳妇快要生了,买个媳妇看的,希望媳妇是宝宝的一面好镜子,看着书名就喜欢,不知道内容怎样。
  •   我们大部分的想法正是根植于潜意识,关于母亲形象也是如此,它是现实与臆想两者合力的产物。这本书还有有点看头的。。
  •   买了一本给爱人看,她很喜欢,从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我爱人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但是又认为别人很倔强,这是个矛盾的地方,如果和我在一起,矛盾还能融合,但是和她妈妈在一起,就热闹了,因为两个人性格都很倔强。以前两个人在一起打闹和吵架的时候,都觉得对方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倔强,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反而会扑哧一笑,有意思。
  •   母女关系灰常复杂
  •   是讲母女关系,同时也是讲人性,不错,推荐
  •   母女关系都这么复杂,别的关系还要不要搞啦?
  •   是讲身体印象在母女间的传递,和想象的不一样,但是确实是本好书
  •   建议妈妈和女儿都看下
  •   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女人的重建,不过内容倒是比那本还丰满,那本有一点点水了,这本就太硬实了些,作者是心理学医生,也难怪。
  •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反思自己,不过当妈的一定会对自己当不当得好这面镜子很在意的,所以买来送她。
  •   送给女人的礼物,不错
  •   希望能有助更好认识两辈关系
  •   方法挺好的,决定一试,看能不能改善和老妈的关系
  •   买这本书很久了,今天才想起写评论,这本书本身很好,就是语言有点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很久没有看书的原因。
  •   看书名比较感兴趣买的,不过我老妈很好啦,没觉得像书里面写得那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   到底啥是嘉年华镜子?看了下还是不太明白。
  •   换个角度 审视自己 审视自己的生活与言行 非常有创意 推荐学习
  •   做最真、最好的自己,我喜欢这句话
  •   写得还行,就是外国人的写法读起来有点繁琐!
  •   随意的翻了一下,内容还行,等我认真看了以后再来实践
  •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行文生硬了点,总体还好吧
  •   翻译得挺有文采的,但还是读起来很累,没有读中文那种稀里哗啦的感觉……
  •   作者不愧是个女心理医师啊,很能分析,强……
  •   说实话,我买的目的不是给自个儿看,决定忽悠老妈看一下,哈哈。
  •   看到页面上的推荐才买的,希望能对得起银子啊
  •   然后,再让媳妇送给丈母娘,哈哈
  •   昨天买的,还没开始看,希望物有所值。好的话,再来评论。
  •   只要不是独子女的都有感受吧,有的当妈的就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比来比去,老大比老二憨厚、实在,老二比老大会说话、有眼色,一边说一边就表现出对老二的偏爱来了,那老大能不自卑吗?就算到了二三十,都长大成人了,老大也总是觉得不如老二聪明会办事……这是老妈给种下的,老大差不多一辈子就得自卑了……
  •   还好,对我有一定的启发。
  •   书名挺好的,原书名尤其好
  •   书的内容和书的质量都不错,值得购买!
  •   刚到货,当当这次送书没折角,表扬。封面很有感觉,希望内容也匹配啊。
  •   祖孙三代,极其相似。
  •   帮别人买的,装订还不错。
  •   一本自己看,一本给老妈看,哈哈~ 给我老妈看看也不错,老跟我抬杠
  •   刚收到,纸张有点小失望,随便翻了一下,内容还不错,一口气看了20页,要吃饭了。
  •   还没开始看,封面挺喜欢的,阅读起来也方便。
  •   书中有些专业名词,如嘉年华之镜式,看不太懂,也不深究了,好读书不求甚解嘛!不
    过看过之后,作者好像有意强化母亲对女儿的影响作用似的。母女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这我不否认。可是作者书中提到的“如果母亲的自我形象是扭曲的,会导致女儿的自我
    形象也是扭曲的”这种观点我不认同。一个人的成长受母亲的影响不假,但更多时候还
    有其他的作用因素,如受父亲教育的影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的身边很多女性朋友
    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她们的母亲,有些小学都没毕业。尽管由于遗传,可能有很
    多性格相像的地方,但不至于到制约的地步。她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的养成,恐怕
    还是后天受教育环境决定得多一些。
  •   作者的写法儿还可以,用故事把所有的观点都串起来,就算理论有点难懂,但结合着故事,意思就很明白了。感觉作者对戴妃还有罗斯福夫人的分析挺准的,戴妃属于“漂流无依的女儿”,罗斯福夫人属于“被母亲泼冷水的女儿”,感觉自己应该不属于作者归的比较典型的几类,还比较正常。
  •   书里说有的人一紧张就拨弄头发,原来这种也是对母亲的模仿。弗尔斯坦博士说,我们从婴儿时候就喜欢效仿老妈忧虑的样子了。
  •   看完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大家都有病,天底下就没有正常的母女关系了。虽然作者说得头头是道,但还是觉得严重了点。客观地说,这书还是挺有建设性的,勇于自我剖析的人可以看看。
  •   作者写得很透彻,但我感觉它最大的作用还是启发人们进行反思,也许女性不是那么善于反思吧,搞得好像反思是很男人的事情。如果女人善于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话,不光是和女儿,和母亲,生活里的很多状况都会得到改善吧。给个好评。
  •   妈妈是我的一面镜子,喜欢学妈妈的习惯和处事方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妈妈一直这样影响着我、
  •   上周逛书店,看到这本书,看着不错,在网上订了一本。我是男生,本来对这种女性文艺类图书不感兴趣,不过前几天和女朋友一块看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Sheldon看到Penny不顾形象大吃特吃的情景,蹦出一句:“Keep eating, I saw your mother.”当时女朋友问我,Sheldon这句话什么意思,我胡乱说:可能Penny 的妈妈比较胖吧,她一直吃,就会长得像她妈妈那么胖了。女朋友呵呵一笑,似乎不以为然。今天看到这本书,脑子里瞬间就闪出那个镜头,真是巧啊!也许书中真有答案,能解释屏幕上的那一段情节。
  •   红色的封面,很温馨,很文艺。翻开内页,看到专家推荐,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母
    女关系的书。其实我个人的实际情况,应该是不符合书中的判断的。我和我妈妈一点都
    不像。生命现象真的很奇妙,研究清楚人,恐怕也非一门学科可以完成。这本书还是买
    了的,吸引我的是书中有戴安娜的案例。
  •   看到有关戴安娜和杰奎琳与他们妈妈的心里剖析,才买的。看了之后,很有感触,也很受启发。
  •   我是学心理学的,买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作者的研究方法。里面有丰富的案例,而且拿
    名人做素材。我倒不认为这些名人的案例能真正说明什么,能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女
    儿在很多方面像妈妈,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刚开始看,作者的体系还没有理清。
  •   龙生龙,凤生凤,第一次发现有这样解释的,很有兴趣。
  •   静静地读了这本书,一句话形容:静水流深。给我的是一种心底的震动,原来我许多的一切,不只生命,都源自于母亲。
  •   这本书个人觉得还不错,写到了一些我们生活中被潜移默化感染或改变而自己又没有觉察到的一些生活细节,看了后很有感触,觉得如果希望女儿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位优雅的女性,自己也必须不断地丰富自我
  •   以前一直抱怨妈妈的不是,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都跟妈妈相似,原来如此。
  •   两朵玫瑰的设计吸引了我,有一种被唤醒母性的惊喜,想看看妈妈在我身上投射了什么。
  •   我和妈妈的问题很多,所以买了这本书,不过还没有看完,希望有用。
  •   也许是阅读习惯的关系,现在的欧美畅销书作家的表述习惯很难让人产生阅读的快感。
  •   内容还好吧。我这个人喜欢书必须是要样子好的,纸张舒服,装帧舒服,干干巴巴的纸,多好的内容也不想去翻了。
  •   装帧还比较喜欢,先给个四星吧
  •   google了一下,作者这个人不是那么有名,不过三十年的心理学经验确实够扎实了,而且国外人一般不会在这方面虚报,不像中国人啊,四舍五入都算客气的,野鸡大学也好意思吹成重点的。
  •   有很多部分有同感,也许读的时候有很多情绪和反应,但读过之后还是很受益的。更多理解和包容,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接纳和认可。非常棒!
  •   听当编辑的朋友说不错,买来一读,刚看完前言,感觉很有意思
  •   好朋友刚有了BB,买一本送她,因她最爱女北鼻
  •   外国人写的,借鉴
  •   需要细读,走马观花看的话,的确没啥吸引力,细读才感觉受益匪浅
  •   不但从相貌上说是这样,从心理上来说更是这样
  •   书名很吸引人,但内容一般。大概因为是外国人写的,感觉和中国家庭的母女关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感触不深。
  •   说实话,我确实一直暗暗羡慕老妈漂亮滴双腿,羡慕她聪明、人缘好,但是不羡慕她和老爸的关系,因为她找的男人不够宠她,我发誓我会改变这些的。
  •   纸张用得好是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总得让人看起来舒服啊,真是,现在的出版商越来越会算计了
  •   书应该可以做得更精美些的吧
  •   不是一本懒书,非调动起脑细胞来看不行
  •   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   不适合咱们的思维逻辑
  •   木有特别的感觉,还可以吧,如果有这方面的需求,读读很不错。
  •   妈妈不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