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孙玉丰 编  页数:211  字数:33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已经对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在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和教学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教材内容相对于实际应用的滞后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以培养各个领域中计算机人才为目标。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紧紧扣住这个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必须以加强理论、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出发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本书按照21世纪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编排,其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处理日常事务,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本书在内容上以微软公司的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为主线,全面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Windows2000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自动化套件、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知识等。本书内容全面,由浅入深,同时密切结合了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师选用。  本书的第一篇由孙玉丰编写;第二篇由周敏、邹家宁编写;第三篇Word部分由蒋兰玲、李进辉编写;第三篇.Excel部分由周东升编写;第三篇PowerPoint部分由杨宏伟编写。沈阳农业大学教务处在计算机课程建设和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给予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同行著作和大量的网站上的信息,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的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同学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内容概要

本书是参照《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编写。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道德、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系统构成、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文输入法、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每章均配有习题。  本书内容全面、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学和各类考试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计算机与信息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处理  1.1 信息及信息技术  1.2 数据及信息处理  习题 第二章 信处安全与信息道德  2.1 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犯罪  2.2 电脑黑客  2.3 计算机病毒  2.4 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道德  习题 第三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3.1 计算机的发展与分类  3.2 计算机的特点、应用  习题 第四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  4.1 冯·诺依曼计算模型  4.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  习题 第五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  5.1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5.2 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  5.3 数制与编码  习题 第六章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计算机  6.1 多媒体概述  6.2 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6.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6.4 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习题第二篇 中文操作系统 Windows 2000 第一章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入门…… 第二章 Windows 2000基本操作 第三章 控制面板与附件 第四章 网络应用基础第三篇 中文office 2003 第一章 Word 2003系统概述 第二章 文档操作与基本编辑 第三章 文档格式与排版 第四章 Word 2003表格制作 第五章 图书混排 第六章 页面排版与打印 第七章 Word 2003其他常用功能 第八章 Word 2003的网络功能 第九章 Excel 2003系统概述 第十章 工作表的建立与编辑 第十一章 工作簿的管理与操作 第十二章 图表功能 第十三章 数据清单功能 第十四章 工作簿的打印 第十五章 PowerPoint 2003系统概述 第十六章 演示文稿的建立与编辑 第十七章 演示文稿的操作与打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1.2 信息的特点  信息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状态、特性、特征的描述,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普遍存在性。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人的名字、报纸上的新闻、电视上的画面等都是信息。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需要、研究、使用信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  (2)可传递性和可共享性。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件等方式进行异地传递,信息在空间上的传递称为通信,信息的发布者通常称为信源,信息的接受者通常称为信宿,信息的传递通路称为信道。信息由信源通过信道传递到信宿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利用,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称为信息的存储,计算机之所以广泛应用,其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快速处理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信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本身信息量不会减少,并且可以供多个接受者使用,即信息可以共享。例如,不会因为您先读取了某网站上的新闻,而导致其他人不能读取或读取内容改变。  (3)信息的传递必须依附于载体。任何信息都需要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存在、传递、存储。例如,新闻信息需要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同一个信息的载体可以不一样,例如,为了表达您能回答某个问题时,您可以举手示意,也可以直接使用语言告诉提问者。任何信息都不能脱离载体进行存储和传递。  (4)信息的可处理性:任何信息都可以被加工处理,通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其他领域。信息的处理是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例如,某新入学的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民族等,经过学校图书馆、教务处等部门的信息重组、分析等处理后,就可以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用了。  1.1.3 信息技术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全方位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获取、存储、加工、显示、转换、传输各种信息的技术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时代——信息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及信息处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革命。  (1)第一次信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人类在从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观能动地改造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语言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它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互相交流和传播信息的工具。这种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方式要求人们只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信息交流。语言的使用是人类有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  (2)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的文字既帮助了人们的记忆,又促进了人类智慧的交流,成为人类意识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载体。这时人类可以将口头传递的信息固定下来,并促成信息的大量积累。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信息的保存与传播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